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其他3.15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數學評課稿合集15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1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本節課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涵着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高老師的這節課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內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其參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從生活原型問題出發,創設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滲透分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引出課題,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

 2、注重激勵性評價,感受欣賞激勵。

面對低年級學生,高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XX小組的辦法真多”,“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語言,使學生感到置生於思維發展的自由天地中。

 3、動手操作,講究真實有效。

在本節課中,高老師非常注重了“導”,如: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還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學具,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分鉛筆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標準分類,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總之,整節課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注重挖掘教材內在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國小數學評課稿2

"沒有學生就沒有課堂,課堂以學生爲本,天經地義;教師引領課堂是爲了成就學生成爲課堂資源的消費主體。"聽了鮑老師的《認識釐米》一課,我覺的對這段話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這堂課教師旨在通過教學,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初步學會用工具量物體的長度。

聽了這堂課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課的教學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是個難點,釐米是個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的'形象思維還未成熟,抽象思維還未形成,來看看鮑老師是怎麼做到讓學生認識1釐米的。教學中,鮑老師出示1釐米長的小棒,告訴學生,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再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讓學生說一說,兩指間的距離是多長。接着鮑老師讓學生輕輕地抽出小棒,再讓學生觀察兩指間的距離,並相互說一說這是長1釐米。這個充滿創意的設計讓釐米這個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讓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有多長,抽出小棒後,學生對1釐米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釐米這一表象在學生腦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鮑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讓學生動手,用1釐米長的小棒擺出2釐米、3釐米有多長,通過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對釐米的認識不再停留在1釐米上,而是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釐米的認識。尤爲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學生所有對釐米的認識都是在學生親自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到的。這樣習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忘記的。

二、注意呈現知識的現成過程

鮑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給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邊有多長。學生用老師提供的幾種不同的學具量過後發現,他們量同一長度的邊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由此引發認知衝突,最後得出要量長度,必須有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教師順勢介紹了長度單位釐米。短短的幾分鐘,讓學生體會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學生認識釐米後,老師讓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邊,學生體會到量的過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會亂動。這時老師利用學生這一認識,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條紙這一工具,再讓學生用彩條紙去量照片的邊,發現方便多了。接着老師讓學生用彩條紙去量書本長長的邊,學生髮現量過後要數幾釐米很不方便,教師讓學生想一個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釐米。於是就有學生在彩條紙上標上數字,複雜的數數一下就變的簡單多了。一把尺子的雛形也就形成了。這樣有血有肉的教學方法,學生怎麼會不喜歡呢?

三、關注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的培養

教學中,老師提出給照片配一個像框後,後面所有的測量都有學生親自完成。在尺子雛形的創造過程中,學生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最後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創造的工具去測量身邊的物體。這種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後獲得的成功體驗對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難怪最後老師問這堂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時,學生有的說認識了1釐米,有的說學會了測量,這不是我們老師最想聽到的嗎?

國小數學評課稿3

《認識方程》這節課是五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內容,我其實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級,在我自己備課之前就有這樣的困惑,這是一節什麼課?它是一節概念課嗎?如果是,那麼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一句話,然後用這句話判斷給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達到目標。但這樣的目標達到,對後續學習有什麼用呢?似乎沒用。比如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掌握方程的概念,會判斷,但他依然找不到數量關係,不會列方程。所以,這節課不應該是概念課,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課,也就是找到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等量關係,就可以列出方程。帶着這些課前思考我認真聽了戴南中心國小何曉燕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注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是本節課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生活實際密切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何老師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內容都是現實的、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有密切聯繫的。如課前導入以師生之間的輕鬆愉快的聊天形式給學生明確了“已知數”和“未知數”。再如給學生介紹天平,雖然學生在三年級科學課上認識天平,但很少有機會進行操作,何老師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又給學生介紹了天平的使用方法,並介紹了天平平衡的知識,動態和靜態的平衡知識,這些是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接着何老師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寫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碼把一個不等式通過不停的調試嘗試轉化成等式,期間有估算思想,有數學逼近思想等。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到等式的意義、不等式的意義、方程的意義,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義中的兩個關鍵點:未知數、等式。整個環節,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無痕中讓孩子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設計題組,小題體現大功效

何老師在鞏固練習的時候設計了題組練習,讓學生體驗解決不同的問題卻列出了三個相同的方程3x=180,正當同學們覺得數據一樣就會列出相同方程的時候,又及時的.補充了一個反例,根據題意列出來的方程是x-3=180,接着讓學生辯一辯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數量關係和相同的數據纔會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接着讓學生自創實際問題也列出3x=180這個方程,從而體現數量關係的重要性。相對於學生來講其實最難的是找到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我想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轉折點,以往數學學習的是確定的數量或圖形,而進入代數領域之後就進入了“關係”的學習,這樣的內容更加抽象,是數學學習的“分水嶺”,學生的數學成績也由此產生了分化。而通過這個小題組,我覺得學生收穫了很多,對方程意義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從實際問題中存在的相等的數量關係思考,而其間學生在說、在想、在辨、在創造,作爲聽課老師我很是高興,看到孩子們學得輕鬆,學有收穫,也鍛鍊了能力。

三、適時見針插縫,感受數學文化

《課標》指出:作爲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教科書應當承擔向學生傳遞數學文化的重要職責。雖然這一課時教科書上沒有安排相關史料,但何老師在課上確適時地給學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個是未知數的歷史發展,一個是方程的歷史發展,最好還引用數學家陳省身教授說過的名言“數學有‘好’數學和‘不大好’的數學之分,方程,是‘好’的數學的代表”作爲本課結束語,讓數學文化貫穿於《認識方程》這節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美。爲此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何老師對於方程的本質,即相等關係(等量關係)處理的很好,但是對於揭示方程意義隨後的鞏固練習“辨析”題,用的是兩個圈讓學生移入相應的圈子,特別是方程,移入那個圈中後原來那個式子就沒有了,給學生一個思維定式,讓學生覺得這些式子方程和等式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且全部做完都沒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如6+x=14這還是一個等式,我覺得這就比較遺憾了,雖然老師緊跟着就講析了方程與等式的關係,但畢竟學生在之前已經知道了等式的意義,也已經知道了方程的意義,爲什麼沒有人質疑呢?其實我覺得20xx年秋天到蘇州參加“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好課堂國小數學教學觀摩活動”中劉送老師在教學方程與等式這個環節就處理了很好,他讓學生把黑板上已經分好類的衆多式子中先圈出等式,此時學生會注重看是否有“=”,再圈出方程,此時學生不但要看“=”,還要看是否有未知數,這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就直接一目瞭然了。即使我在教學這課時時也像劉鬆老師這樣處理了,但在中午的補充習題的練習中用的是連線題的形式,對於方程學生還是有很多一部分學生只連一個線。

2、何老師對於方程的建立都是利用直觀的天平,雖然教材上也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組織教學的,但作爲公開課的有充足的備課時間,何老師完全可在最後通過砝碼把天平調節平衡後,還可以利用PPT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情境如檯秤稱物體質量、茶壺灌水等,估計也就1分鐘左右時間吧,但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多種呈現方式從而感知多種情境中物體間的相等關係。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我們的課堂將更精彩,更豐富多彩!

國小數學評課稿4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聽了塔耳國小焦宗琛老師的科學課《找拱形》,通過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感觸頗多,受益匪淺,下面,就《找拱形》這節課,我作膚淺的點評,希望能起到共同學習、交流、提高的作用。

國小科學新課標指出:國小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爲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國小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爲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啓蒙教育。

焦宗琛老師根據國小科學課標要求,設計並執教了六年級科學《找拱形》。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爲主,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創新,較好地實現了國小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找拱形》是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第四課內容。在第三課“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通過實驗研究認識拱形受力的特點。本課則把對拱形的認識範圍擴展到圓頂形、球形、多樣的弧形,試圖引導學生在經歷“解釋圓頂形、球形承受壓力特點”、“推理塑料飲料瓶形狀設計中的科學道理”、“尋找生物體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動中用已有知識解讀物體的形狀與結構,對弧形結構的物體作出合理的解釋,發展學生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節課優點很多,有以下三點特別值得借鑑:

一、教師的“引”,讓思維點燃。

疑問是激起學生進行思維的原始動力。焦老師在導入時,通過提問,問:我們身邊見過哪些拱形?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着手,認識拱形。師又追問:爲什麼在橋的設計建築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麼拱形到底有什麼優勢呢?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思維的動力,爲本節課確立了探究的主題。

我們強調在讓學生“動手”的同時更要讓學生“動腦”,最終內化成一種固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通過猜測後,讓學生想辦法,從球形入手,並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球形結構抗壓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結構上增添的重壓吸引學生的

興趣和探究的熱潮,掀起本次課的高潮。後面對於塑料瓶瓶身結構抗壓的結構研究,用各種問題作爲引導,同樣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科學表述,讓思維開花。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通過語言表述出來的`。準確科學的語言表述才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發展。焦老師在課上十分注重學生對語言的表述。如讓學說生活中什麼地球見到過球形、拱形結構,塑料瓶身使用到的關於拱形的什麼特點等等,這些不是一次課能積累出來的科學素養,而是在平時科學教學中日積月累的。

三、教學組織秩序嚴禁,教學層次分明,層層深入,恰到好處。本節課,焦老師從找拱形--索身邊拱形結構的特點、優勢--用實驗證明拱形的承壓特點--分析拱形承壓原因--總結拱形的優勢,見識拱形建築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解釋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點,一步步深入到學生資助探究,並自己得出科學知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證意識。

焦老師的課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說建議,有以下兩點,僅作參考:

1.實驗器材的選擇,與材料有關:焦老師選擇用乒乓球的半球作爲球形結構的探索材料,很好用,這裏涉及到關於器材材料的問題,有同學會想到,如果是雞蛋殼的半殼,恐怕就不能承受兩堆作業的重量了。

2.課的延伸拓展處: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點。爲了讓學生能更清晰、進一步加深對拱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優勢,可以讓學生提前帶一個塑料瓶到課堂上,每個人就能更明瞭。

綜上所述,整堂課,學生積極性較高,參與面較大,動手動腦,細心觀察,樂於探究,教師深度參與,及時鼓勵,全程評價,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典型的科學探究課的課型特點。即: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總之,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一節課,對於科學課的學習、研究很有幫助,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大腦,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樣深化了我的科學素養、科學研究的態度。

國小數學評課稿5

教研員田小琴老師及其萬家低段的老師齊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長區教研課《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學生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戴老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環節:第一環節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師設計了三個題型的對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過三個不同的變式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倍。第二個環節幾倍的概念的昇華,戴老師的教學設計在不變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不變。首先通過每一份的`個數不變,倍數因份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初步理解了“幾份就是幾倍”。接着通過總數不變,倍數因每份個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進一步加深對倍的理解。第三個環節,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玩具店裏倍的問題。雖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比較紮實的。

課後,田老師對戴老師的這堂課給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錯列的應用方面。同時田老師以小見大,提出來《倍的認識》這樣的概念課應該如何來上的問題。田老師指出概念課應該是從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通過不斷的觀察、操作體會概念含義。就如今天倍的認識中,首先從實物通過動手畫一畫、圈一圈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後更應該昇華到除去實物,建立一個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課如何根據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外延來設計教學環節,田老師指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有細分的目標,做到環環相扣,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雖然只是一節試教課,但是卻能以小見大,擴到概念課的範圍,給我們所有老師更好的經驗,田老師的親臨指導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國小數學評課稿6

第八週星期三上午第三節,黃岡鎮新合國小林利麗老師執教《8和9的加減法》。林教師所上的這節課能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

一、利用“對口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複習了8和9的組成,看圖列式計算。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新知,爲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做了鋪墊。

二、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在新課的教學中,林老師出示了“8朵花圖”,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並初步總結出8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用8的組成和分解進行計算,緊接着,出示“9根小棒圖”讓學生列式計算,從而引出課題——8和9的加減法。繼而通過讓學生填一填兩組算式,使學生的思維逐步由直觀發展到抽象,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適當地啓發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應用8和9的組成和分解就可以解決所有關於8和9的'加減法,從而產生用8和9的組成和分解進行計算的自覺性。

三、善於鼓勵學生。林老師在鼓勵學生方面的做法有二。

一是言語鼓勵,比如:“看誰最聰明?”“你真棒!”等;

二是採用小禮物獎勵。林老師課前準備了一些笑臉圖作爲獎品,學生上吧展示練習後,教師用送給每個學生一個“笑臉”,並說:“微笑送給你!”我看到,小孩一臉幸福,笑眯眯的,好可愛。我想,這樣的好心情會陪伴着這個小孩上完這節課,甚至會影響到她今後學習數學的興趣。臨下課的時候,由於所剩時間不多,教師對一個回答正確的學生說:“一會兒下課的時候教師送個笑臉給你。”學生回答:“謝謝教師!”引來了聽課教師會心一笑。學生感恩的心情自然流露,對教師來說,一句“謝謝”也許是最溫暖的。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一、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沒有面對全體學生,造成一些學生聽課精神不集中。比如一開始的“對口令”,練習的面可以再廣一些,可以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訓練。不比如,讓學生說“怎樣算出8的?”也沒有先讓學生思考,只是面對一名回答問題的學生,這樣,造成其他學生不認真聽講。如果換個方式,在提問之前,要求學生認真聽,並且請其他學生當評委,讓學生互相評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使提問更有效。

二、在讓學生總結方法時,教師對學生的一些不當的說法沒有及時糾正。比如在5+3=8時,有的學生說,我是用8的分解算出來的。這種說法不妥,加法運算的依據應該是8的組成,也就是6和2組成8,而8的減法依據就是8的分解。在這個問題上,教師只要求學生說出用什麼?學生也只說用“8的組成”,而沒有接着說什麼和什麼組成幾。這樣是有所欠缺的。

三、對於課堂練習“做一做”第2題,這是一道開放性題,有多種不同的答案。由於時間關係,教師除了讓學生回答一個得數外,沒有再讓幾個學生回答,也沒有讓學生對不同的答案進行比較,總結這道題的特點,不能不說是這節課的遺憾。

國小數學評課稿7

通過聽八位老師的講課,總的來說,給我的感覺是這幾位老師對新課標掌握的比較好。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幾位教師的作課中爲學生創造了一個健康、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我認爲做的很好: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1、這幾位教師的教育觀念都比較新,注重了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創設了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例做爲教學內容,如《面積單位》這一節引入了奧運知識,由國家大事入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分數的意義》這節用蛋糕、蘋果、熊貓做爲學習的材料,講西遊記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真正體現了“生活——數學——生活”的教學思路,這正是新課標中所提倡的。

2、這幾節課都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各位教師都能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地聯繫起來,如有的老師讓學生拿出學具親動手實踐,操作,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看一看等等,並且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們在獲取新知的同時,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悅,也體驗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教師只是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3、課堂教學過程比較緊湊、嚴密,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比較融洽,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4、部分教師從練習題的設計來看,形式多樣,而且層層深入,這樣做爲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提供了活動的機會,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5、充分發揮了課件的優勢,版式多樣,色彩比較明亮,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另外,我認爲有些內容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或通過小組交流能完成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上課學生回答出錯時,教師不能把學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讓別的學生來幫助他或教師來引導。從這幾位教師的講課中,我們老師也能看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不足之處,我希望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總之,各個教學節我們教師都是充分相信學生,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活動意願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整個課堂中我們都能看到學生在學習中更樂於表現自我,更樂於探究創造。

國小數學評課稿8

“乘法口訣”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的計算具有重要作用。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編寫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理解口訣表示的意思,並讓學生試着用各種方法記憶口訣。由陳老師執教的《7的乘法口訣》一課,整體感覺是容量大,速度快,由始至終,一氣呵成。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教學目的`突出,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也輕鬆。

全課的設計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課的開始,陳老師創設了生動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了並數一數有多少,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營造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局面。在休息時,緊扣主題把玩與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學的開心。最後以找朋友的方式來鞏固新知,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讓課堂更活躍,學生更積極。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陳老師在課前把全班分爲三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不同學習程度的成員。在課前準備時,每個成員都在認真地計算;學習新知時,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採用"講、扶、放"的教法

教師在教法的選擇上採用了"講、扶、放"的方式。講--"一七得七"的口訣是邊出示七個一束的氣球圖邊問,並寫出乘法算式,編出口訣;扶--"二七十四的口訣,利用又出示的二幅圖片圖,想有幾束氣球,每束有幾個,學生自己編出口訣。放--依次編出5、6、7幅圖,讓學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小組合作完成,相互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利用知識、方法的遷移。

不過還有值得推敲和改進的地方:

1.教師語言不夠準確、精練。

2.情境與問題銜接的不夠好。

3.教學重點(算式的意義:表示幾個幾相加)沒落實。

國小數學評課稿9

李老師所上的這一節課《百分數的認識》是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她這一節課的設計非常清晰,一開始就創設一個罰點球的情境,出示一個統計表,讓學生討論派誰去把握性更大些,經過討論,有的同學寫成分數並把分母通分成100,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百分數,從中理解引用百分數的重要性(變於比較)。緊接着就領着學生去學習百分數的讀、寫法,爲突出學生爲主體這一理念,在這一環節中,李老師還來個反教爲學,讓學生當了一回老師。認識了百分數之後,李老師又借罰點球統計表和種子發芽實驗統計表來探究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接下來就是鞏固練習,在練習中探究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最後讓學生學以致用,就在總結的時候也不乏對新知識的`應用。設計可謂用心良苦。

下面就本節課中的一些亮點和不足作如下點評:

一、綜觀全堂,這節課注意了學科的整和,注意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如:讓學生聽新聞解說,把收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說給同桌子聽、怎樣讀、寫百分數,還有成語改寫百分數,最後又用一句話說話自己的心情等。

二、說理清晰,不含糊,且各環節之間連接非常自然,過渡語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如在引出百分數之前,學生把表中得出的分數都化成分母爲100,師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便於比較)這樣就自然過渡到新知;在看成語聯想百分數的時候,師用“你們個個都是百裏挑一的”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

三、學習形式上注重合作交流。本節課雖屬一節講述爲主的課,可操作性不強,但李老師也能迎課改潮流,注重合作交流。如:討論派誰去罰點球;同桌互相讀讀百分數;把收集到百分數表示的意義與同桌說說;玩剪錘布的遊戲時,互相合作,把課堂推向高潮。

四、最亮點的還在於她的練習設計,我聽過李老師的好幾節課,她在練習的設計上很善於挖掘教學資源,並且是學生熟悉的、能感悟到的資源。如學校附近攤點中食品的合格率爲30;一次性筷子的事例;我國耕地少,人口多;課後小結時“100的熱情和99.9的滿意,0.1的遺憾”等等;這些都能很好地滲透愛國主義與環保意識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她讓學生練習的形式也多樣,一般的設計都是出於習題,讓生練後你說我評他補充,而李老師是讓學生看了題目,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突現了自主,也開放了思維,還有新聞解說,真是花樣百出。

五、板書設計精、妙。主要位置板了百分數的意義和重要性,且用了彩色筆作重點提示,下面板書的百分數均爲有代表性的:有分子小於、大於100的,有小數的;還有分母是100的,方便學生區別。這樣精練的板書,既能高度濃縮這一節課的內容,有突出了重難點。

這一節課,從學生反饋的情況看,效果很好,既實現了目標和重點,又突破了難點。體現在:

1、學生會讀寫百分數;

2、學生能說出收集的百分數的意義;

3、做遊戲後能說出輸贏的百分數;

4、能說出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知道百分數不能帶單位等。

唯一不足的就是在本節課中,教師語言的感染力不夠,沒能很好地激起濃厚的學習氛圍。

總之,通過這一節課,我們不難看出,李老師功底是多麼的深厚,備課是多麼的深入,不愧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以下是其它老師對徐老師這節《整理與複習》講課的評課語:

黃老師評語:

首先徐老師的教態很自然,作爲一個新老師我覺得這一點做得很好,本節課徐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課堂上 注意從生活中取材,從觀察超市、整理書本等都有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自然地形成數學 與生活的鏈接。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總覺得不是特別明確,思路不夠清晰。個人看法,請批評指正。

金老師評語:

徐老師上的《分類與整理》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等)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接着徐老師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 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爲生活服務。但是,在給氣球分類的環節,徐老 師只講解根據形狀分類,是不是應該加上根據顏色給氣球分類呢?

尹老師評語:

徐老師執教的是一下的《分類與整理》,在教學中,徐老師以生活例子貫穿始終,將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 邊。值得我們探討的是:探討一:在教學上,徐老師說分類是爲了看起來整齊,我認爲分類的作用不只是看起來整齊,最主要的是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吧。探討二: 徐老師讓學生進行分類,但沒有把學生的分類作爲一個有效資源利用起來,而是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認爲應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分的,並讓學生一邊說一邊投 影,讓學生感受成功的自豪感。探討三:最後的秋遊,老師在學生練習紙上畫了一根線,但學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我認爲老師之前沒有講的緣故,這裏需要老師 引導。以上存屬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陳老師評語:

徐老師執教的《分類與整理》從孩子的身邊事物入手,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基本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的 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在一個生動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 樂,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課堂上徐老師語言親切自然,教態大方,和學生們很親近,沒有距離感,如果將語速稍稍放慢 些,後面的孩子會不會聽得更清楚,更明白老師的意思呢?

金老師評語:

徐老師這節課是從學生生活當中經常遇到的--整理書包來導入的,這樣子學生更加感興趣,從而引出分類。在出示生活當中的的各種分類的情況。這裏 我在想能不能讓學生在整理書包的情景中去把雜亂的書本分分類呢。還有在講授分類的時候好像只講到了按形狀分,還有按顏色分類學生提到了就一筆帶過了。在分 類的過程中徐老師還是很注重學生的動手過程的。

王老師評語:

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課堂上注意從生活中取材,從觀察超市、整理學具到課堂練習,都有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容 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鏈接。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學生能 感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爲生活服務。

季老師評語:

今天聽了徐老師的《分類與整理》一課,上課一開始,徐老師就讓學生觀察很亂的書和整理好的書包進行比較,引出新的`知識——分類與整理,在學習分 類的過程中也始終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來創設情境。徐老師爲學生創設了寬鬆、愉快的課堂,讓學生感覺是走進了生活的課堂中去,這點挺好的。個人認爲這節 課讓學生學會分類的方法,體驗不同標準下分類的多樣性這很重要,而徐老師在分氣球時,只注重講解形狀的分類,而對顏色沒有怎麼講,是不是少了一點方法的多 樣性。

黃老師評語:

今天聽了徐老師的課,有幾點想法:首先值得肯定的徐老師的教態和颱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其次是徐老師善於觀察,利用身邊的例子,結合數 學知識,更有利於本節課的教學;縱觀整節課,老師循循善誘,學生躍躍欲試,學習氛圍十足。在此同時,我也有幾點想法:課堂上老師語言較多,有時候一句話重 復了很多遍,是學生沒有在認真聽還是老師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呢?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什麼?徐老師又是如何突破這個重難點呢?孩子們的腦子裏已經有這個東西 了,那老師該怎麼做才能使那些是是而非的知識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形成正確且深刻的印象呢,我相信下次上課徐老師能給我們演繹得更好!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有效評價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一定是建立在執教者對教學目標的精準把握,對教學活動的合理的、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設計上,也就是當我們的教學目標把握精準到位時,我們的教學評價就會發揮出它巨大的作用,這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就會促進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上完美達成,當我們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順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時,我們的有效教學評價就會促進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想、實踐、交流、推理、驗證、抽象概括等過程,學生在老師爲他們提供的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各種能力。

下面我就何老師早上執教的《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與大家作簡單的交流:

一、課前互動,期待式的語言評價

評價不僅僅是學習成果的甄別與選拔,也不是單一的判斷是與非,它應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爲表現給予的傾向性意見。教師的評價傾向,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感起到即時的調節作用。如課前交流中,何老師說:“黃老師給我介紹,咱們班的孩子是最會思考,最會聽講的,他有沒有吹牛呀?全體學生大聲的說道:沒有吹牛!師:怎麼來檢驗她沒有吹牛呢?生:上課時,像黃老師說的一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這時何老師期待式的語言評價“說得真好,如果這節課大家真像黃老師說的那樣,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老師會有獎勵”實際就是在有意識地讓學生積極端正學習態度,挑起學生爲了老師的榮譽而戰的無窮鬥志,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進而內化爲學生的情感體驗併產生相應的行爲表現。

二、課中交流,生生互評

在合作交流探究體驗的環節中,何老師採用了生生互評的評價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面對面地積極互動,有機會互相解釋所學的知識,有機會互相幫助來理解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各抒己見,直接交流各自的意見,交換各自的想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各自創造的方法進行評價。通過這種評價,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同學變得思想清晰,不嚴謹的同學變得嚴謹。同時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三、課中活動,激勵式評價

在學生理解了數對的含義之後,何老師設計了一個遊戲:袋子裏有寫着數對的卡片,從袋子裏摸獎,摸到哪個,就請卡片對應的同學站起來,這位同學就是今天的幸運之星。

全體學生興致高昂,等待着成爲幸運之星。老師摸出了第一個卡片,一名學生站了起來。何老師問:“你爲什麼站起來?生:因爲卡片上寫的是3列2行,我就是3列2行的。師:請你到前面來,領取一顆幸運之星,然後請你來給發幸運之星。這名學生興沖沖的來到臺前,領獎,激動不已。師:下面我們請一名學生來摸獎,被摸到的同學站起來,你們兩人就是今天的幸運星搭檔。”學生全都興奮不已,有的學生激動的叫起來:老師,我來。

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可以強化正確的目標行爲,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並感到成功後的喜悅,從而喚起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幸運之星的激勵式評價,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努力的動機,使他們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貫穿始終,示“意”代評

在教學數對的含義時,有一個片段,何老師:老師只有一個孩子呀,怎麼出現了四個呢?

生:因爲我們不知道是從哪兒開始數列,從哪開始數行的。師親切的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頭說:你看,說得真好,這就需要我們統一定位。

再如:在後邊比較王樂和周明位置的活動中,數對(2,6)和(6,2)有什麼不同?學生表述的不太清楚。

師示範引導說:因爲數對(2,6)表示的是————

生:第2列,第6行。

師:而數對(6,2)表示的是—————

生很自然的說:第6列,第2行。

師:因爲6在第一個數對中表示的是———(生:第6行————在第二個數對中————生心領神會的說:表示的是第6列),而2在第一個數對中表示的是————

接下來學生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完整的敘述。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何老師始終都在巧妙地通過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者示意引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地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雖隱晦但卻效果明顯,雖無聲卻勝似有聲,可以說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從何老師的課堂中,我感受到充分發揮多元化評價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促進作用,只有儘可能不斷變換評價方式,用充滿愛心和智慧的評價去薰陶、感染學生,展示課堂評價的魅力,才能在評價中師生共同演繹課堂的精彩。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正比例的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整堂課許老師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自主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許老師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已行的'路程”與“行駛的時間”,購買數量和總價;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等等。

2.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

在這一節課中課中,教師計算比值的方法進行由淺入深地自主探索,並用數學的表達方法對各種生活現象進行了數學的抽象和加工,實現了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信息社會把能否分析和利用信息作出決策作爲衡量一個人信息素養的重要標準。在學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教師引導學生採集生活中的具有正比例意義的現象和數據,編製成正比例關係的表格進行數據的判斷。當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收集數據,作出數學的判斷時,同時也切身感到了數學的實踐性魅力。

3. 練習設計具有階梯性

許老師自從引出正比例定義後,讓學生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數量變化進行判斷;其次出示文字敘述題進行判斷;最後利用帶有字母的等式進行判斷。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用字母表示數看似簡單淺顯的內容,但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難。用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數式是一個抽象化的'過程,是國小數學學習的轉折,是一次認識的飛躍。

莫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一開始就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導入課題——用字母表示數。接着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個特定的數,接着教學例2用字母表達乘法交換律中兩個數的關係,再接着看書自學通過判斷辨析講解簡寫的規則,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環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紮實有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節好課。其中本人也提兩點不成熟的想法,根據書中編者的意圖,例1是爲學習新知打下遷移的作用,而既然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課題那麼把例1中的符號換成字母是否更有正遷移的作用。其二當討論到簡寫的規則時有學生提出如果數與字母相乘怎樣簡寫,是否給予引導討論給予正面講解,不必把這一問題拋給下節課呢。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認識鐘錶》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過一小時是幾時,讓學生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總體來說徐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相當清晰。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做一做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開學習。由於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尤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容易興奮,也容易分散。教學中徐教師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課堂中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來學習知識。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徐老師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利用多媒體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這節課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徐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突出知識點。例如:在欣賞各種各樣的鐘面時,徐老師用課件準備很多漂亮、形狀不一的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難怪全班學生都想和這些鐘面交朋友。再如: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後,在他們的彙報交流中認識又粗又短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分針後,又通過課件把時針、分針分別進行閃爍,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學鐘面上有12大格時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顏色,使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2、創設教學情節吸引學生。

課中注意創設了很多輕鬆愉悅的情節。如:一開始,徐老師創設了“老師是早上7時起牀,你是什麼時候起牀的?”這個情景,展開教學,學生興趣很濃。在認識了鐘面以後,徐老師又以乘動車爲主線,讓學生撥一撥:8時出發、9時到達寧波、11時到達上海,在鐘面上怎麼撥?因爲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學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撥出了這些時刻,正確率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3、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徐老師在這節課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徐老師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着幾?時針指着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師的問語要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如:在教學7時時,老師問學生怎麼表示,學生根本不懂什麼是表示,那只有老師自己回答了。

②關於課堂常規,在訂正學生課堂上做的練習時,要先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來之後再訂正,這樣纔有效率。

③碰到課堂中學生回答錯誤而其他學生幫忙改正後,要讓說錯的學生再回答一遍,給他以鼓勵,幫他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一冊《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節示範課,這認爲它的示範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陳老師能盡努力地結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首先,這些小朋友都纔剛入學沒幾天時間,紀律性較差、好奇心又強,陳老師能抓住這一特點採用非常柔和的語言與小朋友交流,能不斷用鼓勵的語言表揚學生,不但很好地組織了課堂教學,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親切感。

其次,陳老師能根據小朋友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很用心地尋找了一些小鳥、小鴨等小朋友喜歡動物作爲素材,並用了猜謎語、拍手遊戲等等的形式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陳老師能盡努力地體現新課標新理念。

首先,能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比如:老師出示體溫汁、尺子等實物進行教學。

其次,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規律。比如:一樣的數相減等於0;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等等,這一些都是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出來的。

三、陳老師還盡努力地體現我們學校的課題精神。我們學校有兩個省級課題,一個是“指導-自主學習”,比如說上面一點提到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規律。另一個是“生命化教育”這個課題,陳老師能儘量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比如設計的一道開放題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很明顯。

以上三點是陳老師盡努力去做,而且做得還不錯,今後我們也應該要這樣做。可是我個人也有兩個觀點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探討。

一、國小數學課堂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對於一年級小朋友尤爲重要。比如:讓學生猜硬幣時,可以適時教育學生勤儉節約、不亂花零用錢。又比如:講到抓青蛙時,應該進行安全教育等。

二、爲了的課堂教學能更有效些,我們在選題時是否能把內容安排少一些?比如本節課只安排“0的認識”是否更妥?“0”的意義不但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也可以表示物體的起點或者佔位置的作用等讓學生理解得更深更透一些是否更有效?還有,“0”這個數字在十個數字中是最難寫的,是否在寫法的指導上能指導的到位一些,讓學生寫得更漂亮一些呢?合理的選題與課堂的有效性是否也緊密相關呢?

標籤:評課 國小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