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國小數學評課稿彙編15篇

其他2.67W

國小數學評課稿1

羅老師的這堂課總的來說準備充分,如教師的教具,學生的學具,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練習;教師語言精練,教態自然大方,難點突破,重點突出,練習有坡度。具體如下:

國小數學評課稿彙編15篇

一、優點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圓柱體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羅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爲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爲重點來教學。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於教材。整堂課容量較大,但學生學的輕鬆,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2、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本堂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__放手__引導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

新課前的複習,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由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到圓柱體的表面積。通過圓柱體模型的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思考該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動手探究。在實踐中,學生很清楚地看到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

在學生會求側面積的基礎上,再加上兩個圓面積,從而總結出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立體轉平面,形變量不變的辨證關係,培養學生[此文轉於YY空間。com]的觀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圓柱體的物體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學生的透明膠帶,礦泉水瓶蓋等,讓學生動手測量這些物體的有關數據,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高寫,也讓數學回歸到生活。

練習中,出現三個不同直徑的圓,而出示的圖片卻是三個圓同樣大,直觀效果不明顯。

國小數學評課稿2

在聽課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教師教授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在客觀地考量着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教師在上課之前備課是否認真細緻,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會在課堂上直接體現出來。在聽課期間,我看到一些教師雖然年輕,經驗也許不如老教師豐富深厚,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對課堂知識點的設計比較合理,在學生面前講課時也顯得思路清晰、井井有條,可見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 對課堂紀律的組織是能否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師對知識傳授的技巧性固然重要。但從整體來看,如果課堂上沒有良好的紀律做保障,或者說,教師不具備管理、駕馭學生情緒和行爲的能力,那麼就不可能順利開展教學。在聽課過程中,我看到一些優秀的教師把對學生的紀律要求編成了簡單上口的順口溜,在課堂上用順口溜的形式對學生提出紀律的要求,並與他們產生互動,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還通過及時地評比鼓勵,給學生樹榜樣,督促一些動作慢的學生提高效率,使課堂組織整齊劃一。這種辦法同樣比對學生直接嚴肅的提要求更有效果。

這次聽評課向我們展示了最新的教學理念在國小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從各個角度來刺激學生的感觀,多媒體的運用不只是浮於表面,而真正起到爲教學服務,爲學生服務,爲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服務,體現了新課標,新課改。

通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差距。數學教師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以興趣爲先導,教師自己製作課件、卡片,爲教學打下基礎,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語言,要規範教學,苦練基本功。我應該積極投身到教學中,以合格教師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爲,相信通過我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總之,這次聽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從授課教師身上學到了一些教學技巧,這都會爲我以後的教學工作注入強大的動力,將使我儘快走向成熟!

國小數學評課稿3

《認識負數》一課是讓學生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生活中的負數,感知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讓學生藉助數軸,學會比較負數的大小。負數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因此莊立波老師在教學時緊密聯繫生活,把生活中的負數引入課堂,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親切。關於本內容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學生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天氣預報是學生熟悉的東西,熟悉的情境容易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負數。隨着不同城市氣溫的變化,負數也逐漸出現,自然而然引入到課堂,使學習的難度降低,而學生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溫度如何記錄?我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講解,學生有種豁然貫通的感覺,讓學生體會4和-4是兩個不同的數,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號,是因爲兩個“4攝氏度”具有不同的意義。課堂中我引導學生把各個正數、負數都回歸到原來的情境中去。

二、讓學生去探索,讓學生去體驗。

學生是富有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極富獨特性與創造性。對於負數的認識,有的可能是第一次聽說,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學中莊立波老師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運用比較認識的方法,組織開展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確零上溫度與零下溫度所具有的相反意義,領悟出零度是零上溫度與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拓寬了學生對數的概念認識範圍,併爲學生將正數、負數、零整合到一個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數)之中打好了基礎。對於練習題的運用,莊立波老師力求創設一個開放的合作研究氛圍,讓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數都大於0大,負數都小於0,在反饋的信息中獲知,學生收穫多多,探究熱情高漲。

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學生認爲0是正數,莊立波採用引導學生緊密結合情境觀察的教學策略。“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爲分界點,0℃以上的.溫度用正數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數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爲基準,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數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負數表示。從中你發現了什麼?”在此問題基礎上,提出更明確的問題:“0是正數嗎?0是負數嗎?”繼而得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0與正負數之間的關係。緊接着又列舉了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坐電梯到地下的樓層應按哪個數字鍵?冰箱裏的魚、水中的魚、剛燒熟的魚該與哪個溫度相連?這樣通過藉助生活實例讓學生對負數與0的關係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使學生感知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爲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了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導入:

本節課通過小羊換菜地的故事導入,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先根據數方格的方法,來確定兩塊菜地面積相等,交換公平。並且在數格子的同時,一起把他們的高、底、鄰邊、長、寬的數據確定,通過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爲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依據)。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的面積和什麼有關。(學生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這一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爲下一步的轉化作了鋪墊)然後再動手驗證

驗證:

動手驗證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第一步轉化圖形是要孩子們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然後在小組內展示。第二步是在第一部的基礎上,小組之間合作完成討論,從中發現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各邊各有什麼變化,。最後就是彙報環節。(“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彙報展示”,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真實與實效,充分展現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總結:

師:(結合教具演示進一步說明)(教師在學生展示的不同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轉化的特點:無論哪種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轉化成長方形。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從而讓學生明白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科學性。)

師:做課本例題(例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既是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初步應用,也是對前面嘗試計算停車場面積結果的驗證,從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練習:

師在設計練習時,(鞏固應用環節讓學生從基本應用、綜合應用、思維拓展三個層次進行了練習,基本應用的題目旨在應用公式的同時,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根據問題尋找條件的分析問題能力,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綜合應用題目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思維拓展讓學生理解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隨着高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

國小數學評課稿5

《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並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爲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說說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說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說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爲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後提問:“兩個1怎麼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瞭,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於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裏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麼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紮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裏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範書寫。

國小數學評課稿6

各位領導、老師們:

在我校領導的精心組織和二位承擔公開課教師的精心準備下,我認爲本次活動開展的很成功,我就二位老師的作課情況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同時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指正。 總體呈現四大亮點:

一、情境創設的特別好,課堂活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體現了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知識這一先進的課程理念。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數學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原來的認知基礎上的。二位老師都能恰當的運用身邊的教學素材,創造有趣的教學情景。如霍彪老師說自己腦筋不太好要買紅棗補腦如何求單價的問題和張飛老師來我校作課的一些準備工作爲線索。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索,二位老師的課堂中,教者都能夠充分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我們老師不是傳授給現在的方法,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槳,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經驗。二位老師的課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並充分給足了學生動手、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四、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二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同時將觀察、操作、討論、練習、轉化、對比等有效的學習方法與之相結合,大大提高的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聽了這幾節課的總體感受,如果就每一節課而言,我認爲二位教師各有所長,每節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

霍彪老師語言優美,儀表大方,激情高。教學環節緊湊,合理把握重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對新知的探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和自學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課堂中能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情景,如“圖形的排列”、“和尚的故事”爲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和整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把一節枯燥的課上的很精彩。

張飛老師的課,教學環節過渡自然,過程由淺入深,方法靈活多樣,是通過教師的有序誘導,學生的.積極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創新的個性特徵整堂課給人的感受是穩重、成熟。

當然,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完美, 一、課堂細節關注不夠全面,比如專業術語的使用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霍彪老師10除以3商3餘1,補0商3又餘1,此時“1”又表示多少呢?

二、教師沒有完全融入課堂中,這一點,張飛表現的不如霍彪老師。張飛的課顯得略有些呆板。

接下來我想單獨說一說“激情”二字。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情緒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聽了霍彪老師的課。有一種讓激情飛舞在課堂上感覺。這是我不及人家之處。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一位美國教授訪問我國的一所高中,無意中對一位班主任說:“你班學生很有前途,至少有18名同學能考上重點大學。”幾年後該班所有學生都考上了大學,而且大多數學生走進了名牌學府。可以想象老師聽了美國教授的預言後是懷着怎樣的激情去教這些學生的,而他可貴的激情又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滿懷激情的去挖掘學生的潛力,用放大鏡去找學生的優點,那麼結果又會怎樣呢?

課堂教學需要有激情。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情感體驗,以飽滿的情緒、昂揚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更要有激發學生情感的手段和藝術。只有營造了這樣的“激情課堂”氛圍,學生才能由“知之”到“好知”再到“樂知”。這正是我的課堂中缺少的重要東西。也正是我現在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

總之,二位老師通過精心準備,分別爲我們奉獻了一節精彩的示範研討課,我想,我們全體數學教師一定會以本次活動爲契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加大課改力度,逐步探索課堂教學的新路子,爲了讓我們北辰路實驗國小的孩子更像孩子,實現快樂課堂、激情課堂、和諧課堂、輕鬆課堂、高效課堂而共同努力。

一句話:

教學是我們的事,教會了是高興的事,會教了是幸福的事!

國小數學評課稿7

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課,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現教與學的好課。

其一,教師巧妙地爲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套圈遊戲作爲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合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數學,並以此貫穿全課始終。這就爲學生架起了通往學習的橋樑,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更是學得主動。

其二,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勝心,並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比如:在總結連加的方法時,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畫龍點睛般地加以引導,師生一起歸納出連加豎式的3種寫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處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其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最後一道練習題,教師僅僅給出三件玩具的價格和600元錢,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面略顯不夠。例如:在第一輪比賽中,比較誰勝誰負,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爲教師一開始並沒有強調要用套圈總數的多少來評判勝負,所以,從次數方面來說,男生兩勝一負,說男生贏也是有道理的,教師不僅應該給予肯定,更應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找一個評判標準,這樣引入新課更自然,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在第二輪套圈比賽時,男生的兩次套圈得分明顯低於女生時,教師如果能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題:“男生還有沒有贏的可能呢?”則會錦上添花。

第三,學生“說”的過程體現不夠,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往往只滿足於一、二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照顧大面積學生。

1、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教師善於啓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但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2、教師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幾乎沒有代替學生做過任何結論,教師總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然後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學習體驗。

3、教師大膽衝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將套圈的遊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活動,比賽極具開放性,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

4、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先是這節課以套圈的遊戲引入新課連加,並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玩中學,樂中悟,更是因爲教師營造了一種親切,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然的融入課堂,讓他們的熱情始終高漲。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課最後設計的應用延伸題目,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踐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處:

教師在有一個環節擦掉了第一個學生的板書,這對那個學生是個小小的打擊;教學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在中間設計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環來調節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強,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幾個小朋友卻在玩東西,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帶動起來。

總的'來說,我認爲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師能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將連加的數學知識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套圈遊戲貫穿始終,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使課堂氣氛良好,教師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

2、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本節課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用遊戲的形式將知識賦予其中,再加上親切的語言,得體的教態,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突出算理,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做還要會說,譚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連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將算理講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教師創設了“我與丁丁比賽”的教學情境,通過比賽,使學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總分也能判斷分數是否超過丁丁,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密切與生活的聯繫,加強應用意識。練習有一定的密度,體現了不封頂,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學生回答次數過頻,其他孩子發言的機會太少。其次是鞏固練習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練習爲主,學生動筆寫的習題少。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結合不夠。再有,課的延伸還可以設計得精緻點。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緻,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說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並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遊戲中進行,爲後來的環節打下基礎,最後,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節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爲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啓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臺套圈時,能否交給臺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於匆忙,流於形式

國小數學評課稿8

正比例的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錢老師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年齡與身高的變化……等等。然後出示一組具有正比例特點的例子,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2.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

在這一節課中課中,教師運用各種數學工具和數學方法,如計算比值、比較變化方向、畫圖象等方法進行由淺入深地自主探索,並用數學的表達方法對各種生活現象進行了數學的抽象和加工,實現了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引入實踐內容。信息社會把能否分析和利用信息作出決策作爲衡量一個人信息素養的重要標準。在學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教師引導學生採集生活中的具有正比例意義的現象和數據,編製成正比例關係的表格進行數據的判斷。當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收集數據,作出數學的判斷時,同時也切身感到了數學的實踐性魅力。

在以上抽象出“數學模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拓展應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並在說理和辯論中思維碰撞,強化認識,滲透“抓住本質”認識事物的觀點。“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數據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並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目標,這樣設計,也爲學生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整堂課回味的地方比較多。教學預設與生成該如何平衡 感覺整節課教師對學生太過於扶了,如果能夠更放一些,教學效果會更好。而且如果都是教師的預設,生成的成分很少,這樣教學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

由於學生知識基礎較差,求異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相對欠缺,導致教師放手不夠,在個別環節中出現包辦代替,沒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空再探究、再表達。

本節課中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興趣不夠濃,需要探究的問題沒有能夠引導學生去合作,同時合作的學習習慣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國小數學評課稿9

今天聽了汪蕾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師的這節課,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由“學會”,變爲“會學”。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經歷了“尋條件、設問題、找方法、明規律、自總結”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整節教學過程中都得以體現。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能力培養探究中

在教學中,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臺,以故事情景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找條件,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學生根據找出的條件和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通過自主探究,發現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搭好臺

汪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時汪老師出示問題(32+4)×2○32×2+4×2讓學生完成,通過計算再次找到相等關係。不過,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做好適時地引導,在這節課上,汪老師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通過“觀察這一組等式,你發現了什麼”。爲學生提供了發散的思維空間。提供猜測與驗證的機會,將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興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四年級數學《口算除法》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鄧海轉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切準知識銜接點,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時間:20xx-11-19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鄧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四年級數學上冊關於"口算除法"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從整體上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給出了相應的證明和解釋,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口算,教師的講授給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點點滴滴就能夠從課堂上滲透出來,整堂課的講解其實也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從知識點的引導上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一個環節是從數的四捨五入法改寫成整十數,爲後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準備,讓學明白估算的基本過程,又讓學生用仿照的說法練習語言描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很好的做了知識的界定。

3、在針對題的口算中能夠及時總結出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幾個重點內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從一個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給出了驗證,最後有得出了這種口算的計算特點,再從一個特點得出拓展應用。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在給出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去掉相同個數的0,商不變時,應該強調一下80÷20=8÷2,給出過程讓學生明白去掉零後是多少,知道計算的便捷性。

2、在給出計算的不同方法後,其實沒有必要比較哪種方法快,而且給出了計算式40÷20也不易比較,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3、整節課教師的教學過於細,講的多,學生練習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時間來講解,其實對於口算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後,進行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符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下冊《平移》一課,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了重難點,我就來談談幾點感想。平移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講比較抽象、複雜。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把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訴學生,可能相應的練習學生會掌握得很好,而到實際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爲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呢?課前[內容來於Y-Y_課-件_園]符老師收集了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圖(遊樂園的遊樂項目)如:遊覽車、摩天輪、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從動態的素材中抽象出數學概念。

本節課符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的特性,衝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各種電教手段,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爲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如:在初步認識平移時,課件先整體呈現一組畫面,再逐一的放大,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認識。同時通過課件的演示,動態地呈現了平移的全過程,有助於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又如:當學生對“平移”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又提供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讓學生觀察、判斷,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在操作驗證時,課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隨機點身上的每一個點進行移動,解決了學生回答隨機性的困難,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二、在豐富的活動中理解數學概念。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平移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教師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在教學平移的現象時,教師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平移的運動方式;在教學物體往垂直方向平移時,我讓學生用身體演示電梯上下運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

三、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和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是教學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符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機會,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先讓每個學生通過數一數、移一移,明確移格的方法,再讓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的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在這節課中,符老師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有效地解決了難點環節,真是“潤物細無聲”。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一、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給予學生創新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自己置於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去積極地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比較去主動探索,儘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悅。在練習的設計中,教師請學生在第一排擺2個星星,第二排擺的個數是第一排的4倍,當學生彙報擺的結果時,引導學生說明爲什麼這樣擺。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述,使學生對“倍”的概念以及“一個數的幾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緊接着,教師又設計了一道開放題:讓學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歡擺幾個就擺幾個,接着讓學生擺蘋果圖片,使蘋果的個數是星星的3倍。學生擺的結果多種多樣.當學生彙報了自己的擺法後,我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提出問題:“爲什麼都是3倍,而你們擺的蘋果圖片的個數卻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過觀察、比較,學生髮現因爲星星的個數不同,所以,當擺它的個數的3倍時,蘋果圖片的個數就不相同,進而體會到“比的標準不同——一份的數量不同,所得到的結果——蘋果圖片的個數也就不同。”這樣的練習,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理解了“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生不僅學會概括表象,強化了“倍”的概念,同時爲下一節課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時,讓學生通過認真看、動手擺、積極說,使學生的`腦海裏產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從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這節課裏,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脫直觀,說出倍數關係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鞏固練習題構成了本節課學生內化知識系統,在設計上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突出內容的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給學生提供了思維拓展的空間.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二年級的教材,周老師在上這一節課時,她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實際情況設計了這一堂課。這堂課在教學中呈現出許多的亮點,值得老師們學習和借鑑。

一、這節課的亮點:

1、老師能夠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學生爲主體,以老師爲主導,放手學生又有效調控課堂。例如:在“簡單的排列”整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去獲取知識的',老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2、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做到讓數學生活化,使學生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同時又能不乏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從課堂的開始,老師就以最受兒童歡迎的角色喜羊羊思考穿衣服的搭配方法,到三個人兩兩握手的問題,再到三個人打球,每兩個人打一場,共要打幾場的問題,以及買練習本有幾種付錢方式等問題。這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數學知識生活化,印象更加深刻,知識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3、努力創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爲了上好這一堂課,周意平老師認真鑽研,反覆推敲在研究簡單的排列即用數字卡片擺出不同的兩位數時,爲了讓學生不重複不遺漏,充分讓學生歸納出三種不同的方法,教學設計從兩次試教到今天的教學,每次都有創新,有突破,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二、值得探討的問題

優點還許多值得我們老師們學習和借鑑。既然是研討,現在我就提出一個值得我們一起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這個“數學廣角”是讓低年級兒童對簡單的排列和組合知識的入門,是最基礎的排列和組合。課堂上老師談到了“排列,組合”兩個數學術語。老師也蜻蜓點水般談到了排列與順序有關,組合與順序無關。這樣學生有些難以接受,理解也會很模糊。本堂課有沒有必要考慮讓學生進行分析,推理,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在數字排列時提示學生這些數與數字擺放的順序有無關係,然後到兩個人握手,兩個人打球與順序有無關係,學生應該能有所領悟,從而得到結論,這樣,學生對知識結構把握會更嚴謹,課堂結構也會顯得更完整。

三、一個小小的建議。

學生用0、2、3擺出不同的兩位數時,學生擺出院0302兩個數時,老師就是讓學生說說理由並簡單地劃去,我覺得此時老師應結合生活談談。因爲,在副彩號碼中出現過這類數字,電視中經常可見到這樣的號碼,學生也許誤以爲電視媒體也出現錯誤。老師可以提示學生作爲號碼可以這樣出現,但數學中作爲一個數,0不可以放在最高位。

總而言之,我們要肯定地說,這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這一堂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周意平老師今天不僅是最漂亮的老師,更是一位激情四射的導演。她極其從容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演下去,學下去,學生自始自終饒有興趣地參與着,思考着,氣氛濃烈,效果頗好。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概念教學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正確的數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是培養數學能力的前提,當前,針對概念教學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比較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往往把一個新的概念和盤托出,讓學生死記硬背法則、定義;比較忽視概念間的聯繫,許多本來是有聯繫的概念,卻分散、孤立不成系統,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比較忽視概念的靈活應用。對許多學生來說,感到數學“枯燥無味”,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基於此現狀,我校數學教研組試圖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提高數學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具實效,使學校的數學教學質量更上一個臺階。此次教學活動是由周萍老師和希曉老師共同完成,先是周萍老師上角的初步認識,然後組內進行評課,修改,然後由希曉老師在修改後的基礎上繼續上《角的認識》這一課。

兩節課共同亮點:

1、兩節課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又迴歸到生活中去找角,切實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特別是在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中,都引導講解得很到位,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一個角是由1個頂點,2條邊組成。

2、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兩節課中,教師都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首先,爲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練一練,在各種感官的協調、合作下認識角。其次,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同桌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交流中深化了對角的認識。

兩節課的不同點:

1、周萍老師的課是前鬆後緊,前面認識角花的時間比較多,後面畫角和角的大小比較環節用時較小,而希曉老師的課是前緊後鬆,前面認識角用時較短,學生馬上開始判斷是否正確。後面畫角和角的大小比較環節,用時較多,指導比較到位。

2、教學語言上,周萍老師很有親和力,激勵語較豐富,感染力很強,整節課氣氛濃厚。希曉老師語言簡約明瞭,給學生很有梯度的思考,教學很紮實。

3、教學組織開放度,周萍老師放得較多,就算是角的各部分名稱的命名都要先

讓學生先取一取,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只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而希曉老師的課放的相對較少,特別是在全課小結中,其實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有什麼收穫,而不需刻意的引導,學生實在沒點到,我們再做補充也不晚。

總之,兩節課都有各自都有優點,兩位老師也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三位老師同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他們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得三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爲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三位老師都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三位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⒊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⒈張老師的設計可謂是大膽、開放,給了我們對分數初步認識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張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⒉周老師自己個人的各方面素質都非常不錯,不管是語言的表述還是板書的書寫都顯得那麼幹脆、漂亮,很讓人羨慕!但是畢竟這是借的班級,學生跟不上你的的語速,跟不上你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問題後不要急着讓學生回答,等一等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充分表現出李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李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失誤。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