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爸爸的花兒落了》評課稿

其他6.83K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兒落了》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爸爸的花兒落了》評課稿

《爸爸的花兒落了》評課稿1

**月**上午,我到**一中聽取了我區##中學蘇**和¥¥學校的蔡**老師的公開的平行課,課題爲《爸爸的花兒落了》,在課堂教學方面我獲益匪淺。

一、教學上的共同點:

兩位年輕女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都能緊扣本單元教材編排要求,依據教學要求,分析教學重點和難點,借班上課之前,能做好非常充分而精心的準備,課堂操作上條理清楚,循序漸進。都能運用多媒體實施教學,讓學生耳目一新,在情感態度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在知識學習方面也打開的視野,拓展了學習時空。

二、教學上的不同點:

蘇**老師的課,在材料處理上大膽創新,先從分析父親高大形象入手,再談英子所受的影響,最後講“大人怎樣影響孩子的”,有條不紊,思路清晰,學生聽起來十分明白。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閱讀經驗體會,深入介紹《城南舊事》這本書,讓孩子們對書中父親形象和英子的命運有了整體的感知,能很好地激發孩子課外閱讀的.強烈慾望。

而其不足之處就在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似乎都是被動接受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太少。教師應該把主要力量花在對父親情感世界的探究和思索上,並細緻分析英子前後變化的主要動因是什麼。而要做到這些,必須騰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發言,教師適當點撥,最後歸結,取得共識。只有這樣的教學纔算是民主開放的教學。傳統經驗是要繼承的,但要根據需要來定,不能學生不會的講,學生會的也講。課堂時間很寶貴,在時間安排上應分清主次輕重。

蔡**老師的課,更注重文中人物心理世界的探祕,能伺機設計一些比較恰當的小問題提問學生,以激發學生認真思考的動力,這樣,學生就能緊跟着老師的思路和引導步步進入課文的重點部分,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從文學體裁的教學常規來說,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是比較恰當和有效的。同時,能結合課後練習,結合學生的年齡實際和思想實際,談談自己對成長的認識,這樣,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塊的目標就落到了實處。

其不足之處在於,沒有提前佈置學生寫短文,上課學生準備不充分,達不到訓練書面表達能力的目的,有草草收兵之嫌。其次,文章的插敘部分佔據了課文很大的篇幅,它對錶現父親形象起着襯托的作用,在上一教時或許講過,但本堂課沒有再次強調,學生或許很難明確英子與父親兩個人物對錶現小說主題的價值。這一點,蘇老師也沒涉及,我覺得這是個小小的疏漏。

三、聽課的最大收穫

通過聽兩位年輕教師的平行課,以之爲鏡,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是分析課文內容的線條比較粗,即對課文中反映生活細節的部分分析得還不夠細緻入微。其次,我在關注學情方面,更多放在中等生的學習上,而在關注好生和差生方面做得還不夠。這些,必須及時改進、不斷完善。此外,我從聽課中悟出一個道道:成長是學生學習爲人處世、感受人間酸甜苦辣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所在,我們老師跟孩子一樣需要繼續成長,才能引領學生一起成長。老師應該儘可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才能讀懂他們語文學習的各種需要。

上海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要修煉成好老師,需要這五點:第一,找到打開學科教學大門的鑰匙;第二,教師要有自信力,建立自己的教學人生;第三,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第四,用語言“粘”住學生;第五,教育沒有選擇性,每個學生都是禮物。今後,我將以之爲奮鬥的目標,把本職工作做好來!

《爸爸的花兒落了》評課稿2

《爸爸的花兒落了》通過寫爸爸對“我”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我”的人生體驗,表現了“我”從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後自己雖然還小,但也應承但起許多原屬於爸爸的責任的感悟。這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評課稿,是以授課教師的教學目標爲出發點和歸宿,並分析了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一起來看一下。

xxx老師恬淡、閒適的的性格很適合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安靜的課堂適宜安放那種揮之不去的淡淡的哀愁。

學生是預習過的,老師上課前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檢查了字詞的預習效果。提出以下四個問題由小組討論楊:

1.爸爸是個是個怎樣的人。

2.“花”在文長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3.文中寫了哪些眼前事,哪些過去的事,這些事設怎樣的引出的。

4.文章體現了怎樣的情感。

這些問題並不深奧,孩子們可以理解問題的要求,所以討論還比較熱烈,也許是文章的特點使然,也許是鄭萍老師的風格影響,即使熱烈的討論,也只是孩子們有話說,敢於說,聲音依舊低小,這沒有什麼不合適的。討論過後。逐個問題由指定小組分析說明,每個小組都有兩個同學完成,一個學習好的站在自己座位前語言表述,另一位相搭檔的學習較差的在黑板上寫關鍵詞。經老師的引導不同小組去補充,孩子們的`思考逐漸深入,答案漸漸豐厚,與老師後來通過屏幕出示的答案接近。

這樣的小組搭配,確有好處。一對一的協作顯然比泛合作更有效,尤其在合作學習的初期,還不知道怎樣合作的時候,從在黑板上寫關鍵詞的情況看,都寫的簡練準確,很有概括性,表明它們領悟到了題目的要旨。再其次,即使沒有懂,是依樣畫葫蘆,也是個開始,也比枯坐教室要好吧。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我很熟悉的文章,進入教室,在大屏幕上看到文章的題目,那種憂傷的情感便在心中升起,飽滿、凝重,使人含淚,很想在讀或在聽中去撫慰自己的這種情感,而不是去分析或者討論。

“是什麼-----?”,“根據什麼”更多的是邏輯意義上的命題及其證明,我們從文學作品中得到的收穫和體會,更多的是感性的,孩子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情感體驗呢?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種體驗除了作品本身是別的無法帶給他的,所以讀書,默讀、沉吟、放聲讀、比較讀、聽別人讀,應該是第一節課的主旋律,45分鐘聽不到讀書聲,不僅讓我這個聽課人的感情無法安放,也使孩子們的討論彷彿是討論一個物理命題,情感麻木。

其次,我也覺得,這些問題本事好像問題不大,爲什麼孩子們的回答,即使準確,也是言之無味呢?我認爲是除了上述缺乏閱讀的原因以外,還有問法和老師的要求有關,比如“爸爸是個是個怎樣的人”,要改成“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怎樣滿含深情的描述你的父親,他是個怎樣的人”。我的問法是不夠簡練,但傳達給他一個信息,帶着感情,需要用文學性的語言來回答。

再其次,孩子們的課堂語言,常常的是一大篇的大白話,不能從學習的文章中汲取營養,這是教師在要求和評價中要特別注意引導的。

合作學習中的語文,很容易使得課堂人文性流失,是教學模式的問題麼?

如此,試言之。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我的這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批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