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大學聯考作文專題複習:題意作文審題方法

其他2.36W

題意作文審題

大學聯考作文專題複習:題意作文審題方法

全國大學聯考作文命題沿着“標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的發展軌跡逐步演變,其開放程度也逐漸遞增。特別是近幾年出現的話題作文,一直被人們看好。不過,從考場作文的實際情況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襲之作也不斷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詞藻不注重內容的作文,開始蔓延。於是,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如何既突出開放性,又加強限制性,成爲大學聯考作文命題者值得思考的問題。2006年全國高考試題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題方面有了悄然的變化:只給出材料,不規定話題,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種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可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能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它不同於以往根據材料寫議論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於有明確話題的話題作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後話題作文”或“題意作文”,即必須與材料內容意義的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有聯繫。這裏姑且叫它“題意作文”。

1.話題作文與題意作文的區別

(1)話題作文有話料,題意作文有材料,話料和材料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話題作文的話料已提煉爲話題,題意作文的材料沒有提煉爲明確的話題,還須自己從中提煉。

(2)話題作文出示有明確的話題,範圍邊界明顯,不可越雷池半步;題意作文沒有出示明確話題,範圍的邊界模糊。

(3)題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昇華(契合),話題作文是由一(話題)到多的發散(相關)。

(4)題意作文以在材料範圍內自主確定角度、立意、文體和標題爲特徵,讓審題不是從“題目”(話題或標題)出發,而是從“材料”出發,調動學生的發現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便於考生多角度立意。

2.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徵

通過轉換比較,可以看出這種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徵:

(1)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寫作範圍對象是與材料的內容或其某個方面的含意有關的,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性與情景性,而不失之寬泛,較之純話題作文,其寫作對象範圍相對窄了許多。

(2)給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爲考生確定話題提供藍本、規定範圍、提示思維方向,考生的審題、立意、行文必須以此爲依據來進行,而不能信馬由繮。這樣考生就很難猜題押題,從而避免了話題作文裏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過“寬”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話題的環節,將讀與寫結合起來,通過揭示材料內容某一方面的含義來拓寬寫作範圍,搭建寫作的思維平臺,有利於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培養考生提煉出話題的能力。

考生在難以界定題意作文的寫作對象範圍時,不必着急,因爲從思維起點上看,可寫的對象範圍還是比較寬泛的,不像過去的純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對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實際上間接地規定了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個角度或某個側面去寫,現在的題意作文,只要涉及對所給材料的感悟、體驗的,是都可以寫的。

如2008年北京卷作文題:

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在課堂上,老師拿了一個玻璃杯,裏面放了一個大石頭,差不多和杯子一樣大,老師問大家:杯子滿了嗎?

一個學生回答:沒滿,還可以放沙子。

待學生放完沙子,老師又問:滿了嗎?

全班同學回答滿了,有一個男孩卻回答沒有滿,還可以放水。

老師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頭倒出來,杯子是空的。

這回老師是往杯子裏放沙子和水,然後問大家,杯子滿了嗎?如果要放石頭進去,該怎麼放?男孩就把杯子裏的沙子和水倒出來,先把石頭放進去。

此題大致可以從這幾點立意:

1.學無止境;2.變與不變;3.過程與結果、方法與結果;4.思維的魅力、思維靈活性;5.相對空間與絕對空間等等。

自己選取一個好的切合題目的立意,可以寫一篇思辨議論文,也可以寫成優美的散文

3.題意作文的審題關鍵

題意作文的審題關鍵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發散性思維的起點,思維起點是多樣化的,材料如同“廬山”,只有一個,而側面或角度則“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便決定着思維的多樣化,從各角度觀察分析各意象,從多個點觸發多樣化思維,也能較大地拓展命題的立意範圍,但始終只能是對材料的內容和含意從某個側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寫好這篇“材料作文”,已難以撇開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說,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內容,理解的主旨離不開對材料的分析,這樣也就不能寫成我們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顧的“話題作文”。

正確地審讀與立意是關鍵,因爲題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審題的第一齣發點,又是作文符合題意的終極範圍。”(餘聞《2006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分析》)

其方法,總的來說,材料往往是個別的、具體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離不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歸納與轉化。當然,具體行文時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體,而寫個別的、具體的。

具體的方法,有如下幾個可供借鑑:

(1)關鍵詞語法

有的材料爲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對話句、結語句),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如:

有個教授做過一個實驗,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學生進入一個寬敞的大禮堂,並自由找座位坐下。反覆幾次後,教授發現有的學生總愛坐前排,有的則盲目隨意,四處都坐,還有一些人似乎特別鍾情後面的座位。教授分別記下他們的名字。10年後,教授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愛坐前排的學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兩類學生很多。

本材料的關鍵詞是“愛坐前排”(對“前排”的理解不要狹隘)、“成功”,所以抓住這兩個詞語的邏輯關係組織成句,就會有如下立意:

①積極的態度決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後(敢爲人先)的精神

③要樹立明確的目標(爭第一)

④勇於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再如:

很多人千里迢迢尋找隱居的武大師,期望能從武大師那裏學到絕招。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兩桶水都沒有挑滿。按照人們的想象,他應該挑得滿滿的。有人不解,問大師,大師回答說:“挑水之道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適中。”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提示:

大師的回答,其實就道出了這段文字的核心內容:挑水之道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適中。“適中”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推而廣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考慮“適中”的問題:比如,人若無目標,就會碌碌無爲;目標過高,往往會因爲無法實現而喪失信心;我們的奮鬥目標也應該定得適中。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我的外公,從前會偷東西。”母親說,“有一天,他去別人菜園偷菜,被菜園主人看見了。可是,那主人看見了,轉身就走。”母親說,外公以爲那人要去告官,連忙追去。不料那人進了自家的門,還把門關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門。門開了,外公說:“我被你看見了。”那人說:“看見什麼?我今天連門都沒出。”外公說:“是被你看見了,偷你的菜。”外公還說:“我現在沒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說什麼話。咱們是鄰居,你想知道我菜爲啥長得漂亮,儘管問。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嚐嘗。”說着,真去天井邊的懸藍裏抱出兩顆菜,硬是塞到外公手裏。

後來,外公成爲鄰里衆口交譽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又。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內容是菜園主人原諒了外公曾經偷東西,“後來,外公成爲鄰里衆口交譽的人”。否則,外公怎麼會成爲“鄰里”衆口交譽的人?這裏面就有因果關係,因爲菜園主人正確對待犯錯誤者,而使其日後成爲一個“衆口交譽”的人的。這樣立意就容易找準了,當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從“菜園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寬容、寬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給別人一次改過的機會

③尊重別人,給人自尊

④採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從“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恥而後進

②知錯就改

③人貴有自尊之心

④誠實乃立身之本。

……。

不能全面理解題意,寫成了“信任”、“善良”、“關愛”等則視爲立意過寬、過泛;若寫成“化干戈爲玉帛”、“退一步海闊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轉折”、“冷漠”、“豁達”等,則視爲偏離題意。

(3)察情感傾向法

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出題人的觀點態度從去發掘。如:

根據下面一則短文,按文後要求作文:

“老師,假如我是你,我就不當老師!”全班頓時靜極了。“我喜歡當老師,”老師平靜地說,“第一是希望自己永遠充滿活力,和你們在一起,我永遠不會衰老;第二,我很貪心,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將軍可以指揮千軍萬馬,但他要聽一個人的話,那就是他的老師。”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歡當老師。”“爲將軍的老師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聽過這番話,假如你是在場的同學,請給老師寫一封信,談談你的感受。

這則材料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命題立意要從讚美老師方面考慮。

(4)辨相互關係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繫的。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係,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如:

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爲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於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十幾年後,鹿羣由四百隻發展到四萬只。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於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於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又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係,鹿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此可立意爲: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生活環境的關係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於是體態愚笨;後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於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總之,以題意作文的審題立意,不能不管材料而自行確定,不能另搞一套,而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要從材料的內容意義出發去選擇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幾種方法也不應孤立運用,而應相互聯繫、綜合使用。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側面或角度分析立意,然後再選擇某個側面或角度的立意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