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2017大學聯考作文指導意見:寫作公式

其他2.6W

大學聯考作文指導:寫作公式

2017大學聯考作文指導意見:寫作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爲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啓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爲什麼?

動詞:不行。因爲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爲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爲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不能。因爲: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鑑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託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覆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複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古詩詞鑑賞: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侷限性等。

總之,鑑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註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繫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繫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範。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爲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覆。

(二)“情”、“景”關係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着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爲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大學聯考語文備考: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8)

【編者按】在大學聯考語文複習中,古詩文方面佔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由於古人的說話方式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古詩文學起來不是很容易,特別整理了文言文中常出現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徵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爲……所】“爲”和“所”呼應,組成"爲……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爲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爲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爲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編輯推薦: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兩漢、魏晉南北朝部分

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觀滄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馬篇》、《洛神賦》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應?、劉楨

③“竹林七賢”。阮籍、稽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阮咸

④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桃花源記》、《歸去來辭》、《歸園田居》、《飲酒》是傳世之作。

⑤此外, 高中物理 諸葛亮《出師表》、范曄(yè)《後漢書》、陳壽《三國志》、王羲之《蘭亭集序》、劉勰《文心雕龍》、酈道元《水經注》都名垂史冊。

現代文閱讀的表達技巧分析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爲、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 高中物理,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古代文化常識之【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

1、最早的文學是原始人類的口頭創作,是流傳在原始人類中的古老歌謠和神話故事。

2、關於文學藝術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說、遊戲說、心靈表現說、勞動說。馬克思主義認爲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勞動說,這是對文學藝術起源的科學解釋。

3、一般認爲,古籍中保存下來的一些原始歌謠,比較接近原始形態,可信爲原始歌謠的有:《吳越春秋》中的《彈歌》、《禮記·效特牲》中的《蠟辭》《易經》中的《歸妹》上六爻等。

4、殷墟的甲骨卜辭、商代和周初的銅器銘文,《周易》中的卦、爻辭,《尚書》在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說是我國散文的萌芽。

5、我國遠古神話主要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列子》、《楚辭·天問》中,其中保存神話最多的是《山海經》。

6、我國遠古神話分爲三類:關於自然神的故事;關於英雄神的故事;關於異人異物的故事。

7、《共工怒觸不周山》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其工是傳說中的水神;“顓頊”又叫“祝融”是傳說中的火神。

8、《女媧補天》見於《淮南子·覽冥訓》,它描寫的女媧是一位英雄女神。

9、《夸父逐日》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塑造了一位英雄夸父的形象。

10、《黃帝擒蚩尤》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它是反映社會鬥爭的著名神話。

12、在原始時代,除了原始的勞動歌謠以外,還存在着另一類文學作品,那就是流傳在遠古人口頭上一些關於天神、怪異的故事,這就是古代神話。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神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詩經》1、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最初叫做《詩》或《詩三百》,後世儒家尊之爲經典後,稱爲《詩經》,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作品,主要是民歌。成爲我國古代文學現實主義的開端。

2、《詩經·小雅》中有《南陔》《白華》《華黍》等六篇詩有篇目而無歌辭,後人稱爲爲“笙詩”。

3、《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排,現在一般認爲這種分類是按照音樂的不同特點來劃分的。

4、風即樂曲,國風指當時諸侯國所轄各地域的樂曲。詩經有十五國風,160篇。即:周南、召南、邶風、?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頻風。

5、雅,即正,“雅樂”是相對於地方樂而說的,周京都地方的王畿之樂。大、小雅之分可能因爲《小雅》中的詩產生的時代較晚,在音樂上受到了“風”的影響而有所變化。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計105篇。

6、頌是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樂曲,包括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共計四十篇。

7、《詩經》作品的寫作年代,總的來說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一般說,《周頌》當產生於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也當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小部分產生於西周後期。《小雅》和《國風》的少數作品產生於西周初,大部分產生於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魯頌》是周平王東遷以後的作品。《商頌》的時代有爭論,一般認爲是東周宋國的作品。

8、關於《詩經》作品的結集,漢代學者提出了周代有“采詩”制度的說法。《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這是民歌洪的方式。《詩經》中文人作品彙集則?風是通過“獻詩”的渠道。據《國語 ·周語》記載,周代有讓公卿列士等貴族官員和文士獻詩的制度。

這兩部分詩彙集到樂官“太師”手中,而“太師”又有“以樂語教國子”的任務,《詩三百篇》可能就是“太師”爲了教授“國子”而選訂的課本。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說《詩三百篇》是由孔子刪定的,這個說法不可信。

9、漢代傳習《詩經》的有魯(申培)、齊(轅固生)、韓(韓嬰)、毛(毛公)四家,後世稱“四家詩”。前三家早已亡佚了,只有《毛詩》流傳了下來,我們讀到的《詩經》就是《毛詩》。

10、毛詩序指《毛詩》的序言。前人把冠於全書的序言稱《大序》把每篇類似題解性質的短文稱《小序》。《毛詩序》否認和貶低民歌;寫詩時抱着濃厚的儒家成見,對許多優秀作品都進行了歪曲解釋。但在講詩時提出了比興、美刺等一些文學理論上的問題,對後世文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1、《詩經》中的第一篇作品是《周南·關睢》。

12、反剝削、反壓迫的詩篇有《豳風·七月》、《魏風·伐檀》、《魏風·碩鼠》等,《魏風·伐檀》一詩的思想高度就在於,它反映了不合理的階級社會所共有的基本現象:生產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產者。

13、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詩篇有《齊風·東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等。其中兩首著名的思婦詩是《衛風·伯兮》《王風·君子于役》

14、反映愛情和婚姻的詩篇有寫情人幽會於“城隅”,贈“彤管”的《邶風·靜女》,描寫鄭國青年男女三月歡會於河濱的《鄭風·溱洧》,表現對遠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秦風·蒹葭》

?5、描寫棄婦生活最著名的作品是《衛風·氓》和《邶風·穀風》

16、反映勞動生活和愛國思想的詩篇。有《秦風·無衣》許穆夫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知名的愛國女詩人,作品有《?風·載馳》。

17、《詩經》裏周民族史詩主要保存在《大雅》裏共五篇,即:《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記述了從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滅商的許多傳說和史蹟。《生民》是一首帶有神話色彩的詩篇,它敘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誕生和發明農業的歷史。

18、《詩經》裏諷刺性民歌有揭露衛宣公強娶兒媳的《邶風·新臺》,揭露陳靈公君臣三人私通夏姬的《陳風·株林》,揭露統治階級的“中覯之言,不可道也”的《?風·牆有茨》,還有《齊風·南山》等。

19、《詩經》的表現的手法,前人概括爲賦、比、興。關於賦、比、興的解釋,朱熹的《詩集傳》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雙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大學聯考古詩詞鑑賞分類解題指導

[解題指津]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於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做到全面、準確、深入、客觀、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價。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現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問題,努力忠於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 高中語文。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往往用“描繪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歌頌了……的品質,批判了……的觀點等句式。

文言文背誦五法

背誦有兩個明顯的功能;

一、能幫助深入理解內容;

二、能提高閱讀翻譯的效果。因此文言文最好熟讀到背誦,這對文言文閱讀翻譯的益處頗大。背誦文言文不等於死讀硬背,而應講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法)一、化整爲零法。把一篇文言文當作一個整體去籠統地讀,這便像“囫圇吞棗”,應把這個整體分析成若干意義段落進行分段熟讀纔好。

[析]一篇課文經過意義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思路,對所寫的人物和事物的來龍去脈,瞭然於胸,然後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照生活的邏輯和照人地時與前因後果的交代,貫穿起來。層次既清楚了,熟讀之後,很快就能背誦。背誦應分段背,各個突破,直到全部背完爲止。

(法)二、抄讀法。這是眼、口、手、心綜合運用於背誦的方法。

[析]眼看文章的字、詞、句,口唸文章的字、詞、句,手寫文章的字、詞、句,心想文章的字、詞、句。抄抄讀讀,讀讀抄抄,不要多時,讀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麼全部讀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夠全部背誦完。當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過對它們的熟記而背出。

(法)三、累進法。採用此法有如滾雪球,即先讀第一句,即背誦第一句;再將第一二句連讀,即要求第一二句連背。依次類推,滾動前進,累積背完全文爲止。

(法)四、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爲單位實行三抓。

[例]當要背誦《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運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裏,先抓本段的第一個字----“秦”;然後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最後抓本段所體現的作者思路,文章脈絡----交鋒發生在秦王與安陵君之間,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雙方鬥爭的前奏。情節開端部分。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這些提示去背課文就容易些。

(法)五、照看譯文背誦法。即由語體文反迴文言文 高中數學。

[例]如要背誦歐陽修《醉翁亭記》,可以先將它逐句譯成現代漢語(即“古譯今”),然後根據所譯的漢語,再返回古代漢語(即今譯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從譯文回覆到原來的文言文,多次反覆,這不但練習了古譯今,而且可以比較古今詞法句法,背誦原文,不論其長短,都是易爲的。

[析]以上五法,對於背誦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個方法,固然可以採用,幾個方法,綜合運用,似乎更好一些。總之,採用何法,沒有定規,一個是各人所喜愛用什麼法就用什麼法,這是主觀的一面,另一個則看客觀的背誦效果了,採取的某法既快(背誦得快)又好(背誦準確),那麼那個法就是一個最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