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精選12篇)

其他3.09W

引導語:怎樣設計一份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接下來是小編爲你帶來收集整理的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精選12篇),歡迎閱讀!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精選12篇)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意義及特徵,瞭解其特性,能夠正確畫出底所對應的高。

2、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意義及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幾何圖形,觀察一下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


在明確它們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基礎上概括出: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四邊形。

教師提問:我們學過哪些四邊形呢?

學生舉例。

說說哪些物體表面是平行四邊形?

教師出示下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


二、學習新課。

1、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意義。

首先出示一組圖形。

教師提問:這些圖形是什麼形?它們有什麼特徵?


(1)看到這個名稱你能想到什麼?(板書:平行、四邊形)

教師提問:你認爲什麼是四邊形?你學過的什麼圖形是四邊形的?

(2)動手測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檢驗一下,每個圖形的對邊怎樣。

(3)抽象概括。

根據你測量的結果,能說說什麼叫平行四邊形嗎?

小組先討論,再讓到黑板上測量的同學說出檢驗與測量的結果,從而引出平行四邊形的確切定義。(板書: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教師強調說明:只要四邊形每組對邊分別平行就能確定它的兩組對邊相等,因此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

(4)反饋: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演示課件“平行四邊形”,出示反饋練習】

2、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特性。

(1)教師演示。

教師拿一個長方形木框,用兩手捏住長方形的兩個對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導學生觀察兩組對邊有什麼變化?拉成了什麼圖形?什麼沒有變?

學生明確:兩組對邊邊長沒有變,變成了平行四邊形,四個直角變成了銳角和鈍角。

(2)動手操作。

學生自己動手,把準備好的長方形框拉成平行四邊形,並測量兩組對邊是否還平行。

(3)歸納平行四邊形特性。

根據剛纔的實驗、測量,引導學生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板書:易變形)

(4)對比。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不同,容易變形,也就是具有不穩定性。

這種不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你能舉出實際例子來嗎?

(如汽車間的保護網,推拉門、放縮尺等。)

3、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學習。

(1)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教師邊演示邊說明: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2)找出相應的底和高。【繼續演示課件“平行四邊形”】

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有幾條高?它位相對應的底各是哪條線段?

使學生明確:從B點畫高,它的底是CD;從D點畫高,它的底是BC。

(3)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繼續演示課件“平行四邊形”】

教師說明:平行四邊形高的畫法與三角形畫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用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的方法。從一條邊上任意一點都可以向它的對邊畫高,但通常是從一個角的頂點向它的對邊畫高。這裏高要畫在平行四邊形內,不要求把高畫在底邊的延長線上。

①教師利用長方形框,拉動長方形的邊,使其變成不同的平行四邊形。(還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

引導學生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異同點,使學生明確:

相同點是兩組都分別平行,所以長方形也具有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也屬於平行四邊形。不同點是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長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②引導學生比較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正方形也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四個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因爲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四個角是直角的共同點,而正方形還有四條邊相等的這一特徵,因此正方形可看作是特殊的長方形。

③這三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可以用集合圖來表示【繼續演示課件“平行四邊形”】


三、鞏固練習。【繼續演示課件“平行四邊形”】

1、判斷下列圖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


2、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底,並畫出相應的高。


3、在釘子板上圍出不同的平行四邊形。

4、數一數下圖中有( )個平行四邊形。


四、教師小結。

1、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學會了什麼?(平行四邊形的意義,特徵及特性)

2、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提出質疑,並解疑。

3、教師提問:我們已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嗎?它們有什麼關係?(因爲長、正方形也具備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所以長、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五、佈置作業。

1、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平行四邊形。

2、在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中分別畫出兩條不同的高。


  板書設計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92頁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估一估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生用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談話,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什麼節日嗎?(中秋節)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呢?(賞月、吃月餅)(課件)同學們愛吃月餅嗎?(愛)

師:這裏有4塊月餅,怎樣分給兩個小朋友才公平呢?(課件)

生:一人分2塊,這樣才公平。

師:數學上把“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如果有兩塊月餅,又該怎麼分呢?(課件)

生:每人分一塊。

師:現在月餅只有一塊(課件),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

生:能。(師板書: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師: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塊);半塊用哪個數表示呢?用我們學過的數能不能表示出來呢?(不能,學生猜測1/2)師:對!就是1/2,(課件出示1/2),誰知道1/2是個什麼數?

生:分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着眼一個“探”字,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知道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1、認識1/2:

師:誰能結合剛纔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1/2表示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書: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說說1/2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1/2)

師:現在同桌相互說說1/2的意思。

師:1/2怎麼寫呢?(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一短橫—,表示平均分;再寫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最後寫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師:1/2怎麼讀呢?(生讀一遍,再書空寫一遍。)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1/2”的含義,學會分數的讀法和寫法。】

2、理解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塊月餅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動手摺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

生: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1/2 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生1:我把這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這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師:追問,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爲什麼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發展自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着眼一個“動”字。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1/2,引出1/4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塗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1/2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課件出示:)

生1:第一個對,因爲它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個錯,因爲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個不是1/2,應該是1/4。

【設計意圖:通過判斷練習,進一步明白1/2的含義,同時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認識1/4

師:誰來說說1/4表示什麼意思?

生:表示把一個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師:誰會寫1/4?

生:一生上臺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1/4

小組活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1/4並塗一塗。

師: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後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組合作,小組交流,小組自願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說說1/4表示什麼意思?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爲什麼每份都能用1/4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理解1/2的基礎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義,並通過觀察、比較明白:相同的圖形,雖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1/4,進一步明確分數的含義。】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來!睜大雙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幾分之一?(課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東東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來了八人,剛解決這個問題,又來了第九個人。

看廣告讓你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想到1/8?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裏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

  (四)迴歸生活、全課總結。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分數,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下面就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內容吧!(播放《幸福拍手歌》)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

1/2 1/4

(學生作品展示)(學生作品展示)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國小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

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爲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國小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爲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爲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爲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爲了便於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爲個級、萬級和億級。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24、25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包括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兩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掌握了5以內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學情分析:

本課雖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問題,但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學生缺少的是對於加法含義的理解,說不清爲什麼用加法計算。因此,教師要根據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素材,讓學生不僅通過具體、直觀、形象的方式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還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通過實際問題體驗,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學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加法的意義,掌握5以內的加法。

難點:掌握5以內的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PPT

  一、舊知輔墊,引入新課。

1、按要求讀數。

2、遊戲(快速搶答。)

師:看來小朋友們對前面所學的5以內數的合與分掌握得非常好。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教學第24頁的主題圖

出示氣球圖。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數一數有幾個紅氣球和幾個綠氣球?(指名回答)

課件演示。(把3個紅氣球和1個綠氣球合起來。)

讓學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課件演示點子圖。(三個紅點子和一個綠點子合起來)

說學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數一數把3個紅氣球和1個綠氣球合起來,一共是幾個氣球?(指名回答)

全班一起數氣球。

師:3個紅氣球用幾表示?(生:3)1個綠氣球用幾表示?(生:1)(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師:3個紅氣球和1個綠氣球合起來一共是4個氣球,我們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表示。(板書:3+1=4)

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十”。(說明:“+”表示合起來的意思,在算式裏讀作加。)

領讀兩遍(3加1等於4。)

2、“3+1=4”表示什麼呢?誰能結合圖片再說一說嗎?(集體回答)

看圖說一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讓學生先讀算式,再說一說算式的含義。

小結:把兩個數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揭示課題並板書)

3、教學5以內的加法的計算方法

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髮現什麼數學信息?

你能根據信息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指名回答)

引導學生列算式。(3+2)

學生交流計算方法。

學生彙報。

(學生可能會回答:生1:生2:生3:)

(板書=5)

集體讀算式。

  三、鞏固練習

課本第25頁“做一做”的第1題。

數學遊戲。

  四、全課小結

那麼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加法的意義)

你知道了什麼?

  五、板書

加法的意義

3+1=4 3+2=5。

加號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5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比例的意義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比?並舉例說明什麼是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並註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2.出示情境圖,(課件演示 )

(1)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

(2)圖中有什麼相同之處?

(3)“你們知道下面這些國旗的長和寬是多少嗎?”

(4)寫出它們的長和寬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麼發現?

出示教室裏的國旗:(提問通過剛纔的計算,你有什麼發現?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說明:我們看到這兩個的長寬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

也可以這樣表示:出示比例的分數寫法。

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上面圖中的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學生說出能夠組成的比例。

3.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歸納發現的規律

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後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出示表格來比較。)比是兩個數相除的式子;而比例是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是四個數。

教師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後教師歸納

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做一做。

完成課文“做一做”。

第1題。

(1) 什麼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2) 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3) 說一說你是怎麼找的。說一說

(4)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檢驗各自所寫的比例。

(強調:本課主要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第2題。

(5) 學生獨立寫比例,看誰寫得多。

(6)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說一說你是怎麼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6.課堂小結。

(1)什麼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用1、2、5、10四個數寫出所有的比例式。8個,並且找出寫的規律。)

二、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1~3題。

三、作業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遵循由易到難,步步深化的教學規律,按照複習舊知--創設情境--學生思考--學生計算--教師總結--學生自主探究(反饋)的模式進行教學。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6

  教學內容:

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裏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一)、探究例1

1、各小組動手操作

各小組彙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觀察彙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說說剛纔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纔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麼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彙報

(三)、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學生彙報分法。

A把15個橘子先每個盤子放1個,又在每個盤子放1個,再在每個盤子放1個,也就是一個一個地分,每份分得3個橘子。

B先每個盤子放2個,又在每個盤子放放1個,每份分得 3個橘子。這樣分快些。

C在每個盤子放3個,剛好分得每份3個橘子,這樣分更快些。

D剛纔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個橘子。這就是把15個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個。

(4)、你喜歡哪種分法?爲什麼?

  三、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2、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並說出自己的分法。)

3、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彙報。

4、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5、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想法和收穫?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7

  教學目標:

1、通過對“100以內數加、減法”相關內容的複習與整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 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簡單整理、歸納的能力。

3、通過複習深化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讓學生感覺知識與生活是緊密相聯的,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對“100以內數加減法”知識的整理和靈活應用。

  教學難點:

深化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 談化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複習第二單元“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知識。請大家回憶一下,這一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主要知識? 請學生思考,並同桌交流。 師:想一想,可以跟同桌輕輕交流一下。

師生共同整理,並板書

那麼對於這一單元的內容,你有哪些知識覺得學起來比較困難或者容易出錯的嗎?

請學生回答,師:好,下面我們就對這些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

二、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出示素材,複習筆算加、減法

師:,青青草原又舉行了羊羊運動會,(出示課件)其實羊羊運動會裏面就有許多百以內數的加、減法問題,有興趣去了解一下嗎?

① 出示素材 羊羊運動會各參賽隊羊數統計表: 單位 只

黑山羊隊參加的只數比山羊隊多8只,你能算出黑山羊隊的只數嗎? 請學生列式計算,並說說是怎麼想的?

得出: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用加法,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用減法

② 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幾個數學問題嗎?

請你輕輕的給自己提幾個數學問題,並列式計算一下。

③ 請你說說你提出的是什麼問題,又是怎麼列式計算的?

師根據學生反饋和提供的素材,師把算式貼在黑板整理圖相應的位置上: 27+33=60 33+35=68 33—27=6 27+33+35=95 27+33—35=25 35—33=2 出示加法時,問學生這這個加法算式是進位加法還是不進位加法,你是怎麼判斷的。減法呢?

④ 這些算式我們是口算出答案的,那你會筆算嗎?老師把這些算式分成了兩組,男生選擇A組,女生選擇B組,來比我們班到底是女生厲害還是男生厲害。 (機動:請一桌男女生上臺板演)

A:27+33= 35—33= 27+33—35=

B:33+35= 33—27= 27+33+35=

請大家邊計算邊思考,列豎式計算要注意些什麼?

⑤ 反饋:請一桌男女生做代表上臺反饋,並分別指定一題,說說計算的過程。

⑥ 統計正確率,男生、女生做對的分別舉手,並說說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並請學生齊讀/。

計算時要注意

⑴相同數要對齊。

⑵從個位算起。

⑶加法時,個位滿時要向十位進1。

減法時,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十位要退1。

2、複習加減混合與有括號的算式運算順序和解決問題

師:看羊羊運動會開始了,懶羊羊正在參加射擊比賽,

(1)提出問題

射擊比賽場地有67只小羊在觀看比賽,走了25只,又來了28只,現在有幾隻小羊?你會列式計算嗎?

(2)請思考一下可以怎麼列式計算。

(3)比賽場地裏,小羊的拉拉隊員紛紛列起了算式,

你認爲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4)你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指着每一題讓學生說說對錯,如果是對的請學生說說是如何想的,如果是錯的,說說爲什麼是錯的)

(5)指着第五題問: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這樣列式呢?生:走了25只,又走了28只。

(6)如果給這些算式分分類,你覺得可以怎麼分?

有括號的一類,沒括號的一類,強調:沒括號的只有加減的,要從左往右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面的。

三、 拓展延伸,整體深化

小羊們比完了運動會比賽,又開始了智力大闖關比賽,有信心和它們一起來比一比嗎?

1、第一關,我會計算

請學生做在練習紙上。並收集四位學生的練習上臺批改

2、第二關我會動腦

3、第三關我會用數學

羊村的商店正在搞優惠活動,出示素材,並解決

① 書包和籃球一共多少錢?

② 2、讓你挑兩件喜歡的商品,你會買( )和( ),如果付了100元錢,能找回多少元?

③ 有獎活動,猜猜小王可能買了哪兩件商品?

四、 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複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請同學們想想, 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覺得哪些知識對你還有困難的?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8

  第1課時:

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

藉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着“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纔,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纔,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裏分工合作,準確地爲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錶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裏,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後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藉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於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係”等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3、藉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鑑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第2課時:

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

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 )分

(1)教師:1時等於……?(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 )分,1時比45分多( )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纔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緻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3課時:

時、分、秒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麼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並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後,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藉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說說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 )秒 4時=( )分 9分○9秒 36分○2時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

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麼?

  四、佈置作業

“練習一”的第10、11題。

  教學反思:

本節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善於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9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2~3頁例1、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比較、驗證等環節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從而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3.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分數乘整數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1、教學例1(課件出示情景圖)

師:仔細觀察,從圖中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這裏的“2/9個”表示什麼?你能利用已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思考)

師:想一想,你還能找出不一樣的方法驗證你的計算結果嗎?

2、小組交流,彙報結果

預設:(1)2/9+2/9+2/9=6/9=2/3(個);

(2)2/9×3=6/9=2/3(個);

(3)3×2/9=6/9=2/3(個);

(4)3個2/9就是6個1/9就是6/9,再約分得到2/3(個)。(根據學生髮言依次板書)

3、比較分析

師:我們先來比較第(1)和第(2)兩種方法,請分別說說你是怎麼想的?預設,

生1:每個人吃2/9個,3個人就是3個2/9相加。

生2:3個2/9個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爲2/9×3。

提出質疑:3個2/9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嗎?爲什麼?

預設: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只是這裏的相同加數是一個分數。

引導說出: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板書)

師:我們再來比較第(2)和第(3)兩種方法,這樣算可以嗎?爲什麼?

引導說出:這兩個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個2/9相加是多少”。

師:再來看這裏的第(4)種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嗎?結合圖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進行交流。

4、歸納小結

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三個算式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並且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它們的計算方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設計意圖:呈現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個?”,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以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經歷獨立思考、自主計算並驗證、小組交流等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地呈現個性化的方法,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習狀態。採用因勢利導的方式,通過比較分析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引導學生自主得出結論,加深了對分數乘整數意義的理解。】

(二)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現和比較

師:剛纔的第(4)種方法用語言描述得出計算結果的過程,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回顧一下,2/9×3的計算過程用式子該如何表示?預設,

生1:按照加法計算2/9×3=2/9+2/9+2/9=6/9=2/3(個)。

生2:2/9×3=6/9=2/3(個)。

師:比較一下,這兩種方法計算結果相同嗎?它們的相同點在哪裏?(分母都是9)不同之處又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分別打上方框)這裏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麼?預設:有多少個1/9。

2、歸納算法

師: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更簡單?那麼這種方法是怎樣計算的呢?

引導說出:用分子與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板書)

3、先約分再計算的教學

師:剛纔我看到有一位同學是這樣計算的。與這裏的第二種算法又有什麼不同呢?

預設:一種算法是先計算再約分,另一種是先約分再計算。

師:比較一下,你認爲哪一種方法更簡單?爲什麼?

小結:“先約分再計算”的方法,使參與計算的.數字比原來小,便於計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約得的數與原數上下對齊。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明確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對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爲什麼分母不變,只用分子與整數相乘”這是教學的難點,通過多次追問,適度引導轉化,促進學生的理解。對於“先約分再計算”這種方法的教學,充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引導學生經歷觀察與思考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題

師: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2、例1“做一做”第2題

師:在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強化算法,突出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計算。)

  三、探索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學例2(課件出示情景圖)

(1)師: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該怎樣計算?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個12 L的和是多少。

預設2:還可以說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預設3:單位量×數量=總量,所以12×3=36(L)。

(2)師: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據什麼列式的?引導說出思考的過程並板書:“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1/2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題學生自練。引導說出:“12×1/4表示求12 L的1/4是多少。”在這裏都是把12 L看作單位“1”。

(4)師: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你還能提出類似的問題並解決嗎?(學生練習,交流。)

歸納小結:在這裏,我們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的關係式可以得出:一個數乘幾分之幾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四、課堂練習,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麪粉重3千克。已經吃了它的3/10,吃了多少千克?

師:你能說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義嗎?“求3千克的3/10是多少。”

2、比較兩種意義

出示:一袋麪包重3/10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師:列出算式,並與前一個式子進行比較。這兩個式子有什麼不同?

預設1:一個是分數乘整數,另一個是整數乘分數。

預設2:它們表示的意義相同但有所區別。

引導說出: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或者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師:那麼,它們有什麼是相同的呢?(計算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對一個數乘分數意義的理解,從複習舊知導入,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這一數量關係,分別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礎上,重點讓學生說出解決後兩個問題列式的依據是什麼?再通過嘗試練習和交流,不斷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歸納的素材,最終導出此類分數乘法的意義。比較的環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通過對兩種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較,抽象出兩個算式的共同點,異中求同,進而深化學生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五、聯繫實際,靈活運用

1、算式3/16+3/16+3/16+3/16可以列成 _________× _________,表示 ;或者表示 _________;

也可以列成_________ ×_________ ,表示 。

師:選擇一個算式進行計算,想一想,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2、比較練習

(1)一堆煤有5噸,用去了2/11,用去了多少噸?

(2)一堆煤有2/11噸,5堆這樣的煤有多少噸?

你能編寫出類似的問題並加以解決嗎?

3、拓展練習

1只樹袋熊一天大約吃6/7kg桉樹葉。10只樹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樹葉?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密切聯繫教學的重難點,同時習題的編排體現由易到難的層次性,選取的素材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明白了什麼?說一說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誰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a/b×c=ac/b,其中a,b,c均爲整數且a≠0。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計算方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符號表達能力。】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內項和外項,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經歷認識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國旗中隱含的數學規律,豐富關於國旗的知識,培養學生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和應用意義,會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同學們,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每當週一升國旗時,我們心中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和作爲一箇中國人的自豪。熱愛國旗就是熱愛祖國,國旗對我們這麼重要,你們想不想更多地瞭解一些國旗的知識呢?你對國旗的大小有哪些瞭解?

學生思考回答(挖掘學生生活經驗)

同學們知道的真多,說明同學們平時認真觀察,是個有心人。

二、引導探究,自主建構

  活動一:探究比例的意義

1、你瞭解到哪些關於國旗大小的知識?

學生交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機會。

2、你們仔細觀察,結合我們上節課學的比的相關知識,估計一下每種規格國旗長和寬或者寬和長之間是否存在什麼規律?

(1)猜測

預設:生1、長和寬的比值相等;生2、寬和長的比值相等,

(2)小組驗證

每個小組任選兩種規格國旗,驗證一下每種國旗長和寬之間存在的規律。

(3)展示交流小組驗證結果,學生到黑板前板書得出結論。

預設:每種國旗的長和寬的比都是3:2,他們的比值相等。

每種國旗的寬和長的比是2:3,他們的比值相等。

教師小結:240:160與144:96的比值相等我們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寫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

我們把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括號中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

你能說出一個比例嗎?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比例的?

怎麼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

試一試,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動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利用學生列舉的比例和判斷題中的比例,大膽猜想一下,每個比例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會存在什麼關係?

2、小組內驗證猜測結果

3、展示驗證猜測情況。得出結論,

預設:

“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相乘的積就等於兩個內項相乘的得數”。

“在比例裏,把兩個外項乘起來,再把兩個內項乘起來,它們的得數是一樣的”。

教師歸納總結。

同學們說得對,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誰能用分數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樣求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的積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強化訓練、應用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與性質,那麼能利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嗎?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2:1/5和5/8:1/4

(3)1。4:2 和 7:10

(4) 0。5:0 。2和10:4

2、判斷。

(1)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0。6:1。6與3:4能組成比例 ( )

(3)如果4a=5b,那麼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個比例裏,兩個外項互爲倒數,其中一個內項是6,另一個內項是( )。

在一個比例裏,兩個內項的積是12,其中一個外項是2。4,另一個外項是( )。

4、寫出比值是5的兩個比,並組成比例

5、根據3a=5b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四、自主反思、深入體驗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11

  教材簡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是學生已經認識了0~5各數之後進行的,是一次數的擴展,6和7的認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比較明顯、豐富,數椅子數、課桌數、數人數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數。人數的內容爲了有利於學生從圖抽象出數和發展6和7兩個數之間的關係,教材安排了主題圖——集合圈——點子圖——抽象出數——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分析

班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起點相差比較大,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甚至更小的時候,已經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各數,有一部分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進行20以內數的加減,對6、7的認識早已不在話下,但學生對數概念的建立還是不完整的、比較膚淺的,如果隨機抽取一個數,讓學生數出相應的物體,相當一部分會有困難。還有在認識1~5的序數意義時,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概念還是比較模糊。還有班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弱,需注意培養。

  目標預設

1、 體會6、7的基數含義。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7。

2、 瞭解6和7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7各數的大小,知道6、7的序數含義。

3、 通過用不同方法數數、拼擺、撥珠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 結合數數、寫數的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書寫習慣,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體會6、7的基數及序數含義。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主題圖、金魚圖、點子圖、直尺圖、計數器

學具準備:7個小圓片

  教學流程

一、創設學習情境

師: 我們一起做一個拍手遊戲 。(教師拍3下)你們剛纔聽到老師拍了幾下?

生:老師拍了3下。(請三個小朋友回答,要求回答完整)

教師拍6下,生回答,出示課題6。教師拍7下,生回答,出示課題7。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6和7。(出示完整課題:6和7)

二、6、7的基數含義

(我覺得教科書中主題圖提供數數的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干擾相對比較大,本班學生觀察能力比較弱,需要逐步培養,再加上操作上的需要所以對教科書中的主題圖進行了修改,一條河;河裏有5只小鴨,岸上有1只;草地上又6棵樹;天空飛着6只小鳥,樹上停着1只小鳥;草地上有7只蘑菇。)

1、觀察主題圖

出示主題圖

師:小朋友們,在這幅圖上你們發現了什麼?它們的數量又是多少呢?看哪位小朋友能用最快的速度,準確的把它們的數量數出來。

(學生經過數數後,開始彙報,教師予以肯定)

師:你是按什麼順序數的?

(生:從上到下,從裏到外等等)

師:我們按這種順序邊數,邊把這些可愛的小動物請出了。(把河裏的小鴨,空中的小鳥移到黑板上)

2、從集合圖抽象到點子圖

請小朋友說說,圖上的東西,你最喜歡哪個?

師:你喜歡的東西有多少呢?不用嘴告訴老師,而用小圓片來表示,你喜歡的東西有多少你就擺多少個小圓片。

學生擺完後彙報

(教師提問你擺了多少個小圓片?根據學生彙報的個數,教師繼續追加問題,你爲什麼擺這麼多?)提問兩個學生

師:小朋友們猜一猜,他擺的是什麼呢?

師: 6只小鴨,也可以表示6棵樹,都可以用6個小圓片表示,我們以後就把它記做“6”(板書:6),國小數學教案《6和7的認識》。7個小圓片可以表示7只小鳥,也可以表示7朵花,我們以後就把它記做“7”(板書:7)。

3、生活中的數

師:生活中哪些東西還可以用6表示呢?

學生觀察、回憶彙報

師:哪些東西可以用7表示呢?

學生觀察、回憶彙報

4、6、7的寫法

師:這麼多東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們會寫6、7嗎?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長得想6、7的形狀。你們想到了什麼?說說看(哨子、鋤頭等)

教師示範,學生在書上描紅,每個數字描寫兩個。

三、6、7的順序

1、 出示計數器

師:我們在計數器上如何撥出“6”呢?6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呢?

師:我們可以看出“6”舔上1就是“7”,“7”去掉1就是“6”。

2、 出示直尺圖(小黑板出示)

(對教科書上的直尺圖做出了修改,通過填空讓學生對7以內的數序有更深刻地體會,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推理、猜測的空間,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師:1與3之間填幾?爲什麼填2?最後兩個應該填幾?

師:我們一起把這幾個數字讀一讀,倒過來會讀嗎?

師:1的後面是幾?像這樣的問題你們會提嗎?指明提問回答,同桌互提互答。

四、比較5、6、7的大小

出示點子圖(幻燈片出示)

師:這三幅點子圖分別用什麼數字表示?你使用什麼方法數出圖中的點數的?

師:從這三個數中任意選出兩個數比較它們的大小,用“>”“<”連接起來。

要求每個學生獨思考記錄,再小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儘量完整。看哪一小組寫出的答案最多。(強調就從這三個數字中選擇)

要求學生寫在田字格上,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小組彙報,7>6、7>5、6>5、5<6、5<7、6<7

表揚寫的最完整的小組

(對教科書上的填空我做了修改,讓學生任意選數比較,可以給學生更大的學習思考空間,但一年級的學生思考能力畢竟有限,在這裏我就選擇了讓學生藉助同伴的力量這樣的小組學習形式,經過長時間學習,學生思考問題會逐漸全面起來,也可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感受小組合作的好處。)

五、6、7的序數意義

1、遊戲

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請7個小朋友上來。(如果對了,大家故障表揚他們;如果錯了,舉手告訴老師他們錯在哪裏?)

第7位小朋友蹲下來,6個小朋友蹲下來,第6個小朋友到講臺桌上拿6支粉筆,後面7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

(對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一節課上到這個時候已經比較疲憊了,這裏穿插一個遊戲,可以有效的調節學生的學習強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重新“活”起來,還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瞭解6、7的序數意義。)

2、出示金魚圖,學生看教科書第44頁

學生口頭回答

一共有幾個瓶子,左數第6瓶有幾條金魚,有6條金魚的是第幾瓶,第7瓶有幾條金魚。

師:像這樣的問題你會提嗎?指名提問,回答。同桌互問互答。

獎勵回答較好的學生。

完成教科書上的填空。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些什麼知識?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人教版的國小數學課件12

  第一課時

  上、下、前、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初步瞭解上、下、前、後的基本含義,體會上下、前後位置關係。

(2)使學生形成辨別一定空間方位能力,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上下、前後的方位。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會用上下、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能夠用上下、前後等詞正確描述人和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揭示課題

1、 遊戲:

上指天,下指地,兩手向前指,再摸後腦勺。

先由教師示範做,再請學生起立,師生一起做。

提問:誰來說一說,哪邊是上,哪邊是下,哪邊是前,哪邊是後。(先同桌互相說說,再指名說說)

2、 板書課題。

  二、討論交流,感悟新知

1、 上、下

(1)出示主題圖,師:這是某個城市的跨江大橋,你們看,多宏偉啊,誰能把自己從圖上看到的情景說一說?

(2)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主題圖進行描述,並側重引導學生用“上”、“下”對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行準確的描述。

(3)課件出示主題圖左面部分,帶領同學讀一讀,並讓學生體會物體的上下相對性。然後完成填空()在()的上面或()在()的下面。

(4)拓展練習輪船的上面有什麼?小轎車的下面有什麼?

(5)聯繫生活實際,學生用“上”、“下”描述身邊事物的位置關係。(引導學生可以觀察教室、書桌……來說一說。)

2、 前、後

(1)課件出示主題圖最上層部分三輛車,然後右面位置描述部分,指名讀一讀。並讓學生體會物體的前後相對性。

(2)說一說,你喜歡哪輛車,就用“前、後”說說它的位置。(說的過程中要抓住個例,讓學生體會到前後的相對性。)

(3)拓展練習紅色貨車的後面有什麼車?小轎車的前面有什麼車?

  三、創設活動,加深理解

1、 聽口令擺一擺

先擺數學書,再把語文書放在數學書的下面,最後把鉛筆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並說說,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2、 說一說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後面是誰?(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前後意義和相對性)

(2)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後面有幾個同學?你是排在第幾位?(使學生學會從前面數或者從後面數,得到不同的答案)

3、 聽童話故事貼一貼。

教師根據教材提供的練習二第3題稍加改編,讓學生根據老師所講的故事情境在學具卡片上貼一貼。

  四、家庭遊戲、知識鞏固

(1)回家後,幫你的玩具排排隊(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狀的積木),並向家裏人說說他們的上下或前後順序

(2)向家長說說,做課間操時,排在前面和後面的分別是誰?

  第二課時左、右

教材通過讓學生模仿教師舉右手,觀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讓學生說明左、右兩隻手的習慣性分工,將左、右與自己的左、右手對應起來,以此建立左、右的標準。

教科書第10頁“做一做”第1題,通過讓學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擡左、右腿,感知身體的左右。“做一做”第2題,通過學生的實際活動,說一說自己前、後、左、右的同學是誰,進一步把握左右。

  教學目標:

(1)以生活中有關“左、右”的真實情境使學生認識“左、右”的基本含義,讓學生體驗左右的位置與順序。

(2)通過活動,使學生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關係,並能用語言來表達。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正確確定“左右”。

  教學過程:

  一、遊戲激趣, 認識左右

1.做“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

師:大家喜歡做遊戲嗎?遊戲的名字叫“聽口令做動作”,老師說你們做,看誰做得又對又快。注意聽,準備:

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來,相互看一下,誰錯了幫助改正過來。)

……

  2.增加遊戲難度 引出左右

師:下面老師要增加難度了,仔細聽:指左耳(你指的是左耳嗎?想一想,應該是哪隻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來,同桌相互看看,有沒有錯誤,應如何改正。)

師:我發現小朋友們這次速度慢了,而且還有出錯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們這次的遊戲比上次難在什麼地方?

生:增加了左右

師:板書課題,指導書寫。請小朋友們記住,“左”字下邊是個“工”字,“右”字下邊是個“口”字。

3.認識左右手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滲透思想教育

師:大家舉一下你的右手。

師:右手的這邊就是右邊。那右手都能幹些什麼呢?

師;右手的作用可真大!我們的另一隻手是左手,左手又能幹什麼呢?

師:對,我們一般情況下做事情時,都是以右手爲主左手幫忙一起來做,可見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我們同學們之間也應該互相團結、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4.認識身體中其它一左一右的好朋友

師:哪位小朋友能告訴大家,在我們的身體中還有哪些這樣的好朋友?

5.增加“聽口令做動作“遊戲的難度鞏固左右的知識

師:小朋友們真棒,這麼短時間就能分清左右了,那我們把剛纔的遊戲再增加一下難度,注意仔細聽:

左手指左耳、右手指右耳、左手指左肩、右手指右肩、左手指右肩、右手指左肩

  二、擺擺學具,理解左右

1、 擺一擺

師:同桌合作,像電腦上一樣的順序擺放好事先準備好的學習用品。

(課件演示:按順序擺好:鉛筆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樣學具)

師:大家先來確定一下,擺在最左邊的是什麼?擺在最右邊的是什麼?

2、 數一數

師:按左右的順序來數一數。(點着學具來數,數好後請學生回答,從而完成電腦中的填空題)

從右數橡皮是第————————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個

師:同樣的東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不同。

3、 說一說

尺子的左邊是什麼?右邊呢?

(1)啓發、引導學生觀察圖說出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

(2)說出尺子的左邊或右邊各有哪二樣學具?

4、 想怎麼擺就怎麼擺,然後同桌互說

  三、聽音樂,做動作。

師:起立,大家把座位放好,立正!(放音樂師生一起做)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腳跺一跺,右腳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後蹦一蹦,左手擺一擺,右手擺一擺,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由慢到快)

  四、拓展應用,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1、 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左右。如走路要靠右走,同時老師滲透我們要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同時瞭解一些生活常識,如過馬路要先看看左邊,再瞧瞧右邊。

2、 想一想。小動物們早起在森林中做早操,從左邊數,小猴子排在第二位,從右邊數它排在第三位,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共有幾隻小動物在做早操嗎?

  教學反思

《位置》這節課根據新課程“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組活動。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前後左右的空間位置關係。下面是我對《位置》的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結論等,轉化爲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

二、遊戲活動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爲“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在上下、前後、左右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聽口令和聽反口令拍手的遊戲活動,當看到自己拍的和別人一致時,他們的笑容是那樣的燦爛,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增加成功感。假如發現自己“上當”的同時,他們就會趕緊糾正。如此設計,不僅注重學生認知上的需求,更重視學生學習情感上的滿足,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與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愉悅的學習,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無疑會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積極投入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爲數學活動的 舞臺,讓學生在自由、活躍的氛圍中學習,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有趣。但是我發現,這樣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有個別同學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探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都有所欠缺,這說明我這節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在這方面,我會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師多加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