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教學設計【精】

歷史2.54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教學設計【精】

歷史教學設計1

一、吃透課標,整合教材

(一)落實課標,確定教學主題

本課的課程內容爲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即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發達的中外交通,依據課標,我認爲本課的教學主題可以確定爲“宋元時期的科技和外傳”。緊扣這一主題,突出以下特性:第一、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宋元時期的科技及對世界的貢獻,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第二、基礎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普及歷史常識爲主,引領學生掌握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爲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第三、人文性,以四大發明的成就及傳播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並由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知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通過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術的比較,認識到活字印刷術的優點。知道指南針、火藥技術發明和改進的時間、作用。通過《四大發明傳播路線圖》,知道四大發明及其外傳的範圍,瞭解四大發明在宋元時期得到進步和發展的原因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影響,認識到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激發勇於創新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依據課標,整合教材資源

歷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和順序來編排的,有其科學性與合理性,但不能因爲重視教材而限制了教師的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教材課堂實際現狀,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的實情,深入研讀教材和課標,靈活使用教材,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使知識更具邏輯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課程內容是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教材又分成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發達的中外交通三個子目,如何正確處理好課程內容和教材三個子目之間的聯繫,通過仔細研究課標,通讀教材,在講授新課時先講三大發明的出現和應用,然後把三大發明的外傳放在宋元發達的中外交通這樣的大背景下講解,通過宋元時期交通路線圖先講宋元時期整體的陸路和海路交通,然後通過四大發明外傳圖切入四大發明外傳及對世界的貢獻,這樣既解決了課程內容,又把三個子目有機聯繫起來,使本課教材內容成爲一個有機整體。

二、寓郵於史,史以郵顯

(1)郵票引入的設計

郵票是歷史教學中有效而獨特的工具。被稱爲“百科全書”的小小郵票,作爲一種載體,把時間與空間、人物與事件結合,將歷史上有意義有影響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通過方寸畫面呈現給世人。一些重大的歷史、著名人物、風土民俗、科技發明、文物古蹟、文化典籍等往往是郵票的重要題材,而這恰恰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運用香港發行的紀念四大發明的郵票,面值1.4港元的郵票,以古稱“司南”的勺狀指向儀配以指南車和鄭和下西洋的航船,形象地展示了指南針的產生流程及其作用;面值2.4港元的郵票以宋朝發明家畢昇、泥活字版和用活字排印的古籍展示印刷術的發明;面值3港元和5港元的郵票則分別展示了火藥和造紙術的發明。以郵票切入,引導學生觀察郵票,說出郵票包含的內容,科學運用這四張郵票開展教學活動,增強了歷史課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既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四大發明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觀察、思考問題,走出‘純’歷史知識的好奇心、求知慾、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促進教學雙邊互動活動,使歷史課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主動,從而充分理解了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

(2)運用郵票的注意點及反思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有很多其他教具可以使用,郵票只是其中的一種,不能用得太“濫”,要抓住時機,適時適度適量地使用。在運用郵票教學時,我認爲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郵票的選擇要有真實性,歷史就是客觀存在,不是野史也不是道聽途說,所以選擇的郵票也要客觀真實,本課所選擇的四張郵票就真實反映了四大發明的相關內容,也就有利於教學。第二、郵票的選擇要有關聯性,選擇郵票教學是爲教學服務的,如果僅僅是爲了引起學生注意力和興趣而與教學脫節,那這種輔助教學形式就是浮誇的,必須要捨棄。而本課選擇的郵票基本反映了四大發明的過程及影響。所以在備課時,要積極發動全體學生蒐集有關郵票及歷史材料,讓他們參與老師的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覺地學,教師則充當一名導演。在運用此種方法時,尤其應注意尋找郵與史兩者的結合點,將二者有機地、自然地結合起來, 恰如其分,不致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生硬感。

歷史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這次口語交際是以“講歷史故事” 爲話題的口語交際訓練,這次口語交際是本單元課文學習的延續,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在蒐集、瞭解、交流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其優秀品質。

學情分析:

在以往的幾冊教材中,學生曾經接觸到了有關歷史的故事,對歷史故事並不陌生。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嘗試過自己蒐集和整理資料,所以課下蒐集歷史故事對他們來說不是難點。但是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清楚地向別人講述故事,能認真傾聽、思考、提問、作答,這些交流的規則還需要教師的提示和引導。

教學建議:

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把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通過正確、適時地引導和激勵性的評價,順利完成這次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體會到交流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選擇一個課外讀到的最喜歡的歷史故事,大方地講給同學聽,注意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大膽說出自己得到的啓示。

2.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可以提問,可以補充,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

3.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從而開闊學生視野。

【過程與方法】

用遊戲、討論、創設情境等形式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指導學生把故事講完整,講具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好習慣,激發多讀課外書的'熱情,提高閱讀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把自己蒐集的故事有條理地講清楚。

2.交流時做到態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比較充實。

難點

能把自己喜歡的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並與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啓示。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蒐集有關歷史故事。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最近在語文課上我們讀了西門豹治鄴、扁鵲見蔡桓侯等許多歷史故事,課外大家也讀了一些歷史故事,你讀了哪些歷史故事?(指名交流)

2. 聽了同學們的彙報,我知道大家從不同的途徑蒐集了很多歷史故事,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歷史故事會吧 !

二、在小組內交流

1.交代講述、傾聽要求。講的同學要講清楚,讓別人聽明白;聽的同學要認真聽,可以提問,也可以補充。

2.在組內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簡要介紹自己要講的內容。

3.組內成員以“新聞發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師巡視。

三、全班交流

1.各組彙報本組評出的“最佳發言人”。

2.挑選幾名“最佳發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評議講述情況。

四、交際範例

張婷君:我給大家講的歷史故事是“鑿壁借光”。西漢人匡衡,非常喜歡讀書,小時候家裏很窮,常常點不起燈。鄰居家裏點着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裏透過來照看讀書

五、暢談感想,鞏固深化

1.聽了同學講的歷史故事,大家有什麼想法呢?可以談談對名人行爲、品格的評價,也可以聯繫自身和現實情況發表感想。

2.學生暢談感想。

3.教師小結:歷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豐碑,他們的思想與品格就像一座座燈塔,讓我們將他們的形象永遠銘記在心中,從他們身上獲得力量,學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六、作業設計

課後繼續交流歷史故事。

板書設計:

講歷史故事

認真聽→仔細想→談感受

教學反思:

這節口語交際我利用學生對本單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爲剛剛學完的課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讓學生打開話題。用本單元的課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打通了孩子學習的脈絡,實現了由讀到說的過渡,體現了學習的銜接性,推進了單元的整體教學。在整個課堂上我善於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大膽地將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給大家。每一個環節的過渡都比較自然,能引導學生對講故事的同學進行中肯的評價。但是,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講故事,而不是讀故事,我沒能作出示範作用,學生雖然完成了講故事的任務,卻缺少“故事味”。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完成課前佈置的任務,即收集一些歷史故事,但還存在小部分同學由於沒有材料只在課堂上充當“聆聽者”,沒有達到全員參與的效果。

歷史教學設計3

隨着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的推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與以往的課程評價相比,新的課程評價更加體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對歷史教學的評價標準不一樣,有的.地方實施的評價也只是對原有的評價的一個改頭換面,並沒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與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改善。因此,筆者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研究與教學經驗,提出了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策略。

1.對教學評價的分析

1.1傳統評價的弊端。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隨着歷史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範圍內的大面積鋪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地在改革中體現了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評價體系除了關注一般的史實,還要學生認同許多帶有專家個人感情色彩的史論。

現行的高中歷史評價體系和機制加重了學生的德、智、體等方面的不均衡發展,唯智爲先,智又以掌握知識爲重。高中生除了掌握五本歷史教科書上的知識外,還要掌握補充的歷史史實中關於原因、影響、性質、實質的分析,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對比、歸納等關係的內容,還要經過超過正常作業量的歷史大學聯考模擬試題、全真試題的訓練。學生學到的僅僅是“歷史知識”,而對跨學科、超越學科的知識卻知之甚少。這種評價體系嚴重脫離學生的日

歷史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說明文閱讀指要”,學會閱讀說明文。

一、明確說明對象。

任何一篇說明文都有確定的說明對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確說明對象,有助於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集中閱讀注意力。

1、請問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它屬於事物還是事理?

2、試舉出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說明文,並指出它們的說明對象。

二、說明的順序和方法。

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把握作者介紹說明對象時的思路和技巧。

1、請說明整篇文章的'說明順序。

2、請說明各個部分的說明順序。

3、試列舉本文的說明方法並舉例。

4、試列舉我們學過的其他說明文,並說出它們的說明順序。

三、概括對象的特點。

閱讀說明文是爲了蒐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識),說明文中部分語言是爲提供信息(知識),另一部分語言則是爲了幫助說“明”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找出並提煉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幫助說明信息的語言。

1、請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如前言部分說明了語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於:

功能是:

重要性:

2、請在100字以內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四、精讀文章局部。

A、精讀文章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1、“單信號”時期和“雙信號”時期是如何劃分的?

2、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還是純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發生了哪些變化?

B、精讀文章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1、“工業化”和“農業化”在語言生活中有什麼區別?

2、根據共同語範圍的大小不同,共同語可分爲幾種?分別是什麼?

3、工業化時期爲什麼要確定和普及共同語,怎麼做?

4、漢語的文言文在現代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爲什麼?

C、精讀文章第五部分,回答問題:你認爲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應怎樣進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歷史步伐?

歷史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的

基礎知識:

夏商時期我國曆法的形成。夏朝時我國最早記錄了流星雨和日食。商周時我國已有了醫學分科。甲骨文和金文。我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特點及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夏、商、周時期我國音樂、舞蹈的發展。

思想認識:

1.通過講述使學生認識到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我國的青銅藝術,在我國和世界藝術史上歷史悠久,佔有重要地位。

能力培養:

通過啓發學生回答“甲骨文的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這一問題,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通過觀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青銅製品的圖畫,總結“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麼特點?”這一問題,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第6課課文提示,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天文、曆法和醫學

1.天文:流星雨和日食的最早記錄

無邊的天際,浩渺的星空,變化多端,神祕莫測,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常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然而我國古代人民對天象的認識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遐想之中,從很早的時候起,人們就開始注意觀察天象以尋找其變化的規律了。傳說在堯舜時代就有了觀象的專職人員,人們不僅注意觀象,而且注重記錄。我國的古書上有一段記載說,夏桀統治時期的一個午夜“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古書當中還記錄過我國最早的觀測到的一次日食,它不僅記錄了日食發生的過程,而且還描述了當日食發生時,人們驚恐萬狀的情態。(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5頁第二段文字)這是世界天文史上關於日食的最早記錄。

商朝的文字中,保存了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到周朝,天象觀測更爲精細,《詩經》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的日食記錄。

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2.曆法:夏曆和殷歷

曆法:簡單說起來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計算年、月、日、節、候的方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恐怕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到曆法,一天過去你家的檯曆會被翻過一頁,你們在翻過日曆的時候是否注意過:一般的日曆上在公曆時間下面還注有農曆的時日,你們知不知道“農曆”還叫什麼?(夏曆)所以這樣叫的原因是因爲它源於夏朝的歷法,提問:夏朝距我們現在有多少年了呢?(4000多年)那麼也就是說我國曆法發展的歷史已很久遠了。

夏朝的歷法是在觀察天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根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的規律,確定一件爲12個月,我們現在只能從後世的一些曆書尋找夏代曆法的痕跡了,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夏曆是中國曆法之源。

如果說夏朝是中國曆法初創時期的話,那麼商朝應該是我國曆法走向較爲完備的時期了。商朝曆法也叫“殷歷”,商代人以月亮圓缺一次爲1個月,以太陽的溫涼寒暑的演變一次爲1年,1年分爲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用設置閏月的辦法調整陰陽之差,即3年設一閏月,凡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年。

商朝人對年月旬日的概念,已經分得很清楚。商代曆法中還有農事安排,告訴人們何時下種,何時收穫,等等。由此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3.醫學:醫學的分科

我國人民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商朝的文字中記載了16種疾病,並對某些疾病進行了比較細緻的分類。商朝人還能做簡單的外科手術,用湯藥治病的方法也是由商朝人首創的。到了周朝,醫學有了較大發展,那時在周王室和政府中已設有專門的醫療機構,已經分科治病,有內科、外科、營養保健和獸醫等科。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國文字出現很早,還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陶器上已經有了刻劃符號,我們在一些夏朝的遺址中也發現過不少刻劃符號(引導學生看書第35頁:二里頭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其中有些符號看起來已經非常接近於後來的文字。到商朝時,我國出現了較爲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叫甲骨文。

1.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因其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得名甲骨文。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方案,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後人是如何發現這些文字的?商代的人在龜甲、獸骨上究竟寫了一些什麼呢?

商滅亡以後,商朝的歷史文物就隨着歲月的推移淹沒於地下,默默無聞了,久而久之對於商朝,人們瞭解知道的越來越少,以至於對於古代文獻中的一些簡單記述也衆說紛紜,無物可證。這種狀況經歷了幾千年,直到19世紀末,問題纔得到解決。

提問:商王盤庚遷都到什麼地方?(殷)殷是現在什麼地方呢?(河南省安陽)殷商滅亡之後,這裏漸漸成了廢墟,後代稱之爲“殷墟”。19世紀末,人們正是在殷墟發現了甲骨文。

起初是安陽一帶地區的農民們在種地時經常挖到一些“龍骨”,這實際是一些古代動物內骼化石。農民們當時一般都將這些“龍骨”拿到城裏違賣給藥鋪。時間一長,“龍骨”上的刻劃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些學者認爲,這可能就是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文字。於是開始進一步的蒐集和研究。最後,他們確定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引導學生看彩色圖畫5《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陶器上出現的一些刻劃符號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發展,到商代形成的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具備了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註等六種傳說造字方法。從19世紀末到今天,商朝的甲骨文已發現了15萬片左右,共計有單字4600多個,可見其文字已較豐富,爲現在人所識別的已有1000多字。

甲骨上的文字主要記述的是商朝人占卜的事情和結果(占卜: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6頁註腳)由於當時的人很迷信,占卜的事很多,如年成好壞、戰爭勝負、風雨大小等事都要占卜,這就使我們得以從卜辭當中瞭解商朝社會的許多情況包括生產狀況、階級關係等,這就極大豐富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

甲骨文是商代人留給我們的實物,使用這種文字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已有3000年左右。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發現,說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提問:甲骨文的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2.商和西周的金文

除甲骨文以外,商和西周的一些青銅器上也鑄刻有文字,叫作“金文”。(當時的“金”是指銅)和甲骨文相比,金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引導學生看書第36頁:西周銅器上的金文)

關於金文,課本第37頁還有一段小字,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注意:

金文還叫什麼?它和甲骨文的區別在哪兒?“大篆”這種文字樣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請同學們看書上的小字內容。

繼續講述:和甲骨文一樣,金文也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是研究商周歷史的珍貴史料。

青銅藝術

首先讓我們瞭解商、周青銅藝術的特點。

1.特點:

提問前面(第4課)我們已經學過什麼是青銅,青銅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當時我們還講到過商代有一件十分著名的青銅器,它叫什麼?(司母戊鼎)

請學生把書翻到24頁,看司母戊鼎圖。

指出:今天我們要從另外一人角度看一看司母戊鼎,看一看它在藝術上有什麼特點。

啓發學生從鼎形的勻稱和器表裝飾花紋的精美兩個方面回答。

引導學生看彩圖4《商代的四羊方尊》,並簡單介紹四羊方尊:在尊的四角,附着四支向外半伸的羊頭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也有花紋作爲裝飾。啓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造型雄奇、工藝高超,獨具匠心。

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7頁《商朝的家尊、犀尊》圖,啓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以動物、怪獸爲造型,形態生動逼真。

提問: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麼特點?鍛鍊學生歸納的能力,並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作條理化的總結。並進一步指出:商代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這一時期青銅藝術的精品、代表作。

2.歷史地位: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夏朝時人們就已經制造了青銅器,不過那時的青銅器顯得較爲古樸和簡陋。商朝時,青銅藝術達到了高峯,和夏朝比,這一埋藏的青銅器式樣美觀多了。造型逼真,花紋、浮雕的水平很高,出現了不少精品,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西周繼承和發展了商代的青銅藝術,青銅器的種類比商代多,器表的花紋也有所變化,逐漸趨向簡樸。這樣看來,夏商周以來青銅器的製造始終沒有停止過。青銅器作爲日常用具,作爲祭祀時的禮器在當時有其實用價值。然而,它們更有藝術上的價值。它的設計、造型,反映了夏商周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談夏商周文化,不能不談青銅藝術,青銅藝術是這一時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樣,在世界上,我國的青銅藝術也是聞名於世的。中國的青銅藝術以其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藝術史上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附帶提出:除青銅器之外,商朝的玉器也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看《商代玉象》圖。

音樂和舞蹈:

我國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考古工作者在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許多遺址當中發現了陶壎,這時一種簡單的吹奏樂器。原始社會的舞蹈比較簡單,大多摹擬動物的動作。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繪有15個人舞蹈的情景,給人以翩翩起舞的動感。

1.夏朝的“韶樂”

夏朝的時候,音樂舞蹈水平提高。傳說夏王啓創制了樂舞《九韶》,這是一種既歌唱同時又有伴舞的音樂。據說啓即位第10年的時候,曾在大穆之野舉行盛大的樂舞會,演奏《九韶》等音樂。後代史書中描述這次樂舞會時有“萬舞翼翼,章聞於天”的讚譽之詞,可見在當時這是一次規模很大,景象相當壯觀的盛會。

現在看起來,“韶樂”在夏朝是最盛行的一種音樂。由於距離我們現在太遠,我們已不能知道它的音調,但我們可以在史書中經常看到後人對它的讚美之辭,比如:春秋時候,孔子聽到了韶樂以後,“三月不知肉味”,一直沉浸在優美樂聲的回味中,而且他逢人就說:“想不到音樂能吸引我到這種程度!”由這個小故事,我們不是可以體味到韶樂之美妙的程度嗎?

2.商代的樂器

商朝的時候,手工工匠已經能用金、石、竹、木、絲、陶等材料製成多種樂器,樂器種類增多以後,能產生更好的音響效果,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商代的樂器中有打擊樂器。如:磬,是由石或玉製成的;還有鍾、鼓等。(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商代的石磬》圖畫)這樣一些打擊樂器的使用,增強了商代音樂的節奏感,並能烘托出音樂的氣勢。商代還出現了能發出各不相同樂音的編鐘。

西周時,我國的樂舞有了明顯的發展,周朝舉行各種禮儀式必配有音樂,故常以“禮樂”並稱。西周時,有了各種成套的樂器,那時候的歌舞,有很多表現歷史事件的,表現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紂的歌舞就都是在那時形成的。

西周的樂舞又分文舞和武舞兩種,文舞執羽,武舞執幹。(即古代武器:盾牌)均有多種樂器伴奏。請同學們想象,執羽的文舞必是輕盈柔美,執乾的武舞,必是以粗獷、豪放爲其特色了。

關於西周的樂舞還有一些內容,課上不講,如果同學們想知道更多的話,請你們課下閱讀課文第38頁小字。

3.歸納小結

縱觀一節課所講內容,我們瞭解到,我國早在奴隸制時代,就在科學、文化和藝術方面做出過突出的成就:商代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周的青銅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的歷法已有4000多的歷史,古代關於流星雨和日食的記載均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中華文化真是源遠流長,這一切是足以引起每個中國人自豪的。

講到第6課,我國奴隸制時代的歷史就基本介紹完了。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曾形象地把歷史比擬爲一個人,他說“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藝術是歷史的靈魂”,政治、經濟、文化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全貌,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奴隸制時代的政治、經濟,今天我們又瞭解了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同學們,在你們的頭腦中,關於我國奴隸制時代歷史的影象應該是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完整了吧。

4.作業:

根據課文提供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堂練,以起到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

(三)教法建議

以講述教法爲主,配合以啓發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瞭解我國制時代文化的概貌,並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

歷史教學設計6

活動內容

收集、視聽、演唱20世紀經典歷史歌曲

活動目標

1,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通過在活動課準備過程中和活動課上同學間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每個人都發現和肯定自己的價值和學習潛力,增強自信。

2,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歷史學科的“過去性”和“借鑑性”,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歷史文化薰陶,促進學生爲國家,民族強大而奮鬥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3,通過活動課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的音樂素養、文學素養、美學素養極其各學科的整合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瞭解歷史。從一個側面瞭解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革命鬥爭和人民的精神風貌。

活動類型

本節活動課的內容屬於藝術系列,活動形式是欣賞活動課。

活動準備

1,教師提前佈置學生預習活動課的要求,說明本次活動課分爲蒐集、整理和視聽、表演兩個階段。

2,在學生蒐集、整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照中國革命發展的重大歷史階段對資料進行分類(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改革開放後等)進行篩選(所選的歌曲必須是與歷史有關,能夠反映時代的主題,具有明顯歷史特徵的歌曲)

3,根據全班學生的整體興趣愛好,個人特長,性格特點,性別比例等把學生分成6個活動小組,使各小組確定自己的主持人,選定表演的歌曲、演員,寫好歌曲的串詞。(歷史活動課不是歷史興趣小組,因此一般來說應是全員參與)

4,教師在掌握6個小組活動內容的基礎上,選定活動課的主持人,準備好與歌曲內容相一致的音像資料,從各方面給學生活動創造一個身臨其近的活動氛圍。

活動原則

全員性——力爭使全班學生全員參與

興趣性——採取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時代性——歌曲要反映歷史的時代主題

自主性——發揮學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師只是指導者和倡導者

活動注意事項

1,各小組演出時,注意把背景音樂,詞曲介紹,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種表演手段調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動效果。

2,各個小組在表演時要針對歌曲的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表演完畢後請同學回答,以增強活動的互動性,整個活動歷史味要足,要歌唱歷史、展現歷史、感受歷史、迴歸歷史。

3,各個小組之間的節目銜接要自然、緊湊。

活動過程

[教師激趣導入]你還記得幼年時學唱的歌謠嗎?你知道長輩們爲之動情的歌曲嗎?歷史在譜寫着歌曲,歌聲在凝聚着歷史,好的歌曲能夠唱響時代的主旋律。讓我們和着歲月的的旋律,去學唱,去欣賞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豐富我們的歷史知識,今天我們歷史活動課的主題是——《乘着歌聲的翅膀穿越歷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詞]歲月流失,歌聲難忘,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我國人民都創造了大量動人心旋的歌曲,重唱這些歌曲,心中涌動的是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以歌編史,以情詠史更是我們今天活動課的追求。下面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帶領大家在歌聲中去回顧“五四”運動那壯烈的一幕。

[第一組學生活動]合唱歌曲———“五四”紀念愛國歌

視屏準備——通過大屏幕播放“五四”運動的資料片段作爲背景,屏幕上展示歌詞““五四”愛國的血和淚,灑遍亞東大陸地,雄雞一鳴天下白,同聲擊賊賊膽悸-----”

穿插問題——1、你知道“五四”運動發生的時間和背景嗎?

2、歌詞中的賊指的是什麼人?

3、“五四”運動的結果怎樣?

4、今天,我們應該學習五四青年的什麼精神?

全班活動——略

[小組串詞]五四青年那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激勵着,鼓舞着無數的仁人志士爲中國的富強、獨立而奮鬥,1924年,國共兩黨攜起手來,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國民革命歌在北伐時響徹大江南北,表達了革命者滿懷信心,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請欣賞歌曲“國民革命歌”。

歷史教學設計7

一、詩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1、時代背景: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功後,歐洲各國沒有出現啓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對社會失望,對現實不滿;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代表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對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的醜惡。代表作《唐璜》被譽爲“諷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樂觀主義精神,代表作《西風頌》;

雨果:法國人,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峯;

3、影響:

①其行動有力支持了當時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其文學爲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把文學思潮與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密切結合,是近代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_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說——現實主義文學

1、時代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複雜尖銳;

在文學上,人們已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和吶喊,而要求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揭露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2、主要代表:

巴爾扎克自稱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譽爲“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托爾斯泰:俄國人,是人們公認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讚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法國: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蕭伯納《蘋果車》;

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果戈裏的小說《死魂靈》。(以上後3點一般瞭解)

3、評價:

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和醜惡的本質,描繪出極爲廣闊的資本主義社會複雜豐富的生活圖景。

其經典作品不僅是人們認識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爲人類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瑰寶。

由於歷史侷限,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他們“批判”現實,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四、荒誕派

1、時代背景:

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產生失望、苦悶、迷茫等精神危機,現實的醜惡、人生的痛苦成爲荒誕派作家不斷重複的主題。

2、代表:

貝克特,法國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開山之作和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3、特點: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反傳統的:沒有鮮明的人物刻畫、臺詞對話、情節結構、完整的主題等。

歷史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製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係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爲4個小組,佈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蒐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出商鞅舌戰守舊羣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瞭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爲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

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麼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守舊羣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於舞臺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孝公要啓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麼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裏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麼多,又感到爲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麼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麼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衆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秦國現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稅,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遊手好閒,百姓不願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爲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採取什麼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爲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歷史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爲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爲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任務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爲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爲深刻(認識到人民羣衆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爲“貞觀之治”。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過渡:在唐朝歷出現了我國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誰嗎?

三、女皇帝武則天

介紹武則天經歷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板書設計】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訓

2.貞觀之治的表現: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現的表現:

4.盛世出現的原因:

三、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的措施: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舉制的發展,四是設北庭都護。

2.不足:用酷吏,濫殺無辜,修寺廟。

歷史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史實,知道冷戰形勢下蘇聯經濟發展的特點、蘇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

2、瞭解赫魯曉夫在思想上的改革。

3、能結合具體材料和數據,掌握赫魯曉夫在經濟領域的改革,並且能簡要評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效和侷限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探究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效、侷限性,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解決問題能力,做到“論從史出”。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並不成熟,需要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

2、通過對蘇聯改革經驗教訓的`總結,明白任何性質的國家都需要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政治經濟政策,樹立求真、務實和改革創新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赫魯曉夫的改革。

(二)教學難點:評析赫魯曉夫改革的侷限性;蘇聯改革對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借鑑意義。

三、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採用“質疑──合作探究──歸納”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情境發、分析歸納法、問題探究法,指導學生開展合作討論。

(二)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收集相關數據和文字資料。

(三)學生準備:課前預習,並且記錄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疑惑。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爲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的重點,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

本課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現和商鞅變法的實行來展示這一時期的變化,突出反映了變化的實質實質是導致封建制度的確立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本課是繼第七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的延續。春秋時期的變革,推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化發展,爲後來秦的統一打下基礎。因而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又爲下一單元“同一國家的建立”做好了鋪墊。

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學習了一些歷史知識,但還沒有形成比較規範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對中國古代社會變革的歷史知識儲備較少。所以,學生對本課所涉及的歷史知識理解起來困難比較大,對歷史現象的認識沒有上升一定的高度,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戰國時期對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

2、瞭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3、理解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商鞅和李冰的活動,認識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作用。

2、通過觀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提高識圖、用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都江堰設計原理,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2、理解商鞅變法的作用,樹立改革促進社會發展的意識。

教學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將鐵農具、牛耕技術、都江堰和商鞅變法的相關情況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2、運用觀察學習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都江堰的結構和功能,認識李冰父子的偉大貢獻,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3、運用概括歸納的方法,啓發學生把商鞅變法等知識綜合分析,加深對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教室結合現實問題,創設情景。2008年5月12日,發生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的破壞。離震中不遠的都江堰市,有一項修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卻幾乎沒有受到破壞。這項水利工程是什麼?戰國時期爲什麼修築這樣的水利工程?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八課——大變革時代。

學生認真傾聽,動腦思考,自由回答問題。課件顯示課題,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學習木匾,學生認真識記、思考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二)自主合作,梳理知識

出示學生閱讀思考題:

1、戰國時期發生了哪些社會變革?

2、觀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講述爲什麼會在這個地方建設,它是怎樣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3、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4、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爲什麼?

5、我國的封建社會是怎樣確立起來的?

6、你佩服李冰還是商鞅?爲什麼?

學習先自主學習,自讀教材內容,觀察歷史地圖冊上的相關圖片,梳理知識要點。在教材畫出知識要點,並整理到筆記本上。

對於2、4、5題,可以通過合作學習,討論解決。

教室巡視,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觀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的順序、要點。

引導學生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是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進行評價的時候,應該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

(三)展示交流,精彩點撥

各小組彙報成果

1、課件顯示圖片:“戰國時期的鐵製農具”、“戰國時期的鋤範”、“鑄造鐵製農具示意

圖”;課後“思考與探究”。

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對生產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學生思考回答: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顯著提高。

2、課件顯示圖片“都江堰現狀全景圖”。爲什麼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後,指圖講解,對都江堰簡單介紹。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感受它的偉大、科學、巧妙。

欣賞、討論教材中第61頁李冰石像和詩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知。”

共同總結:都江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兩千多年過去了。都江堰至今還在造福於人民,這樣高超的設計和工程質量不能不令人讚歎,人們千秋萬代都在頌揚着李冰的功績。

3、指導學生排練歷史短劇:商鞅變法

第一幕:舌戰舊臣

第二幕:立木爲信

第三幕:商鞅變法

第四幕:千秋功過

教師引導學生把握角色的心理和語言,然後分角色排練,各組派代表上臺表演。某一小組的表演是否符合歷史史實,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教師着重對學生評價方法進行引領。

4、戰國時期都有哪些變化?時代特徵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興修水利等屬於生產方面的'變化,封建地主與農民的出現、商鞅變法、封建制度的確立等屬於政治上的變革。引導學生歸納出時代特徵——大變革的時代。

引導學生概括歸納知識提綱,多媒體展示板書設計。

教師啓發分析變法運動與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相互關係,從而得出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主要原因。

自由提問: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有那些沒弄懂或感興趣的問題?以學生回答、評價爲主,教師給予總結性點評。

(四)目標檢測,反饋矯正。

學生獨立做題,檢測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學習情況。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1)文中衛鞅指的是誰?

(2)請概括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3)請你分析這次變法的作用。

參考答案:

(1)商鞅。

(2)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3)經濟發展,國富兵強,爲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2.戰國時期都有哪些變化?時代特徵是什麼?

自我反思、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和不足。

教師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爲此,課前我鼓勵學生查閱資料、撰寫講稿、繪製掛圖等。通過角色體驗、表演歷史小短劇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中掌握了基礎知識,進行了思維的交流與碰撞,學生支配的學習時間和活動空間都比較充裕,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

由於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較少,加上教師引導的欠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還不夠積極主動、熱烈深入。今後教學中要創設更加寬鬆的環境、民主的氛圍,積極引導,是學生敢想、敢說,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交流。同時,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見解,每一次討論或各抒己見之後,要引導學生從不成熟的認識中歸納出一定的結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專家點評

本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學習,以大變革爲基本線索,抓住新知識與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的聯繫,實現了歷史教學與社會現實的有機結合。課堂結構合理,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教法運用上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廣,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有對話氛圍,有效地引領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認識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

角色體驗與教學內容融合得較好,但在角色體驗的設計應用上做得還不夠充分。要面向全體,保證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思考和體驗,這樣才能確保角色體驗的有效性。

歷史教學設計12

一、歷史背景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歷史條件:

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三、原因廣度:

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

→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範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係,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係。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侷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爲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爲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爲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爲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爲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鬥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侷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曆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係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係與民族關係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複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衆多或零散的或反覆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儘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瞭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鬥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鬥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鬥爭的曲折複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鬥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着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裏,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爲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爲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爲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準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準(2)人民羣衆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歷史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講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主要活動,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2、主要內容:課文以“美國南北戰爭”爲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介紹。首先是戰爭的爆發,概括了南北戰爭的起因和戰爭初期北方處於劣勢的情況;其次以北方的勝利爲線索,着重敘述了林肯政府的作用、戰爭的結局、戰爭的性質和作用。

3、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在美國曆史上具有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加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4、本課不僅關係着美國曆史的發展,而且影響着世界的發展,也有助於解決我國臺灣的問題。

學情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到學生沒有通過網絡或圖書去更多地瞭解美國,沒有知道美國當時南北實行不同經濟制度的原因,分析不出戰爭初期北方連連失利的原因,對於戰爭的性質也沒有認識,對於林肯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因而,教師要適當引用網絡等相關資料進行引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分析進行集體探究。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向西部領土的擴張情況。

2、掌握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過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戰爭的結局。

3、分析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中北方由失利到勝利的原因及戰爭的'性質和意義。

4、評價林肯,學習他的堅忍刻苦、正直廉潔、熱愛祖國、維護統一的高貴品質和精神。

5、借鑑美國曆史,討論中國如何把握好一國兩制解決臺灣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美國政府在南北戰爭中採取的措施;南北戰爭的性質和歷史意義。

2、教學難點: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和美國南北戰爭的性質。

歷史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航路開闢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瞭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佈以及新航路開闢的路線並繪製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採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闢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闢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瞭解開闢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闢後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繫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闢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閱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爲紀念新航路的開闢,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於開闢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爲“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範圍的聯繫,爲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準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闢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麼,新航路的開闢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後,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爲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後,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闢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於冒險、勇於開拓進取去挑戰並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並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並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爲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說,繪製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闢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着迪亞士開闢的航路,終於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闢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大肆屠殺,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後,西班牙、葡萄牙佔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歐洲傳染病的侵襲下,種族幾乎滅絕。因此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並轉化爲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後。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闢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繫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新航路開闢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於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闢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

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爲: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闢後,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着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爲: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係受到衝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爲“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製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僱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後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並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闢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2.開闢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闢的過程

4.新航路開闢的意義

歷史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理解他們思想形成的原因,並對他們的思想作簡要的評價。

【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情景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繼承古典文化。

二、教學分析

【本課重點】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及其評價。

【本課難點】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學觀點。

三、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臘文化的資料片,由學生講述所熟悉的希臘神話故事,通過故事中諸神的人格化,導出希臘是歐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發源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提到古希臘就不能不提到它爲後世留下的無窮無盡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話題。大家都知道奧運會和它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奧運把競爭和友誼、衝突與和平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希臘,去感受一下古希臘文化的人本主義特徵。

課文講授

一、人文主義的含義?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爲:一、關心人,以人爲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爲精神存在的價值。

二、“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1)智者學派的出現(背景)

公元前6世紀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周圍的世界。

公元前5世紀,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雅典成爲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生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概念、觀點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成爲人文薈萃的中心,人們崇尚公開的精神。在公開的討論或辯論中,必須具有雄辯、修辭、哲學及數學等知識,於是“智者學派”應運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邏輯、數學、天文、修辭、雄辯等科目爲業。是一些在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學、講演術和其他一系列知識領域內深刻而大膽的改革家。他們並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一的學說,只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遂被稱爲一派。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後被稱爲“普羅泰戈拉命題”。這一命題以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與運動發展爲基礎,認爲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把社會或國家理解爲個人的集合,強調個人選擇。爲當時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論根據。對當時流行的“神意”說加以懷疑。因爲人是具體的個人,如果每個人都有其判斷事物的標準,就等於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

(3)智者學派的影響

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展,特別是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他們很少有系統著作傳世,但他們在當時和對後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當影響。智者開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並從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結論。智者的啓蒙作用在於對自然、社會、國家、政治、法律、道德、人類社會的形式和規則,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明顯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隸主民主派有聯繫,具有進步的傾向,有的懷疑諸神的存在,有的認爲政治制度由人們協約公議而產生,非神所規定,有的則反對奴隸制本身,認爲奴隸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三、“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

安排學生可以表演的小劇目:

第一幕:一個青年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里,海水淹沒了年輕人,他奮力掙扎纔將頭探出水面。蘇格拉底問道:“你在水裏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空氣,當然是呼吸新鮮空氣!”“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

第二幕: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表演說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採取一種與衆不同的形式。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平常一樣,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怎樣纔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纔是有道德的。”蘇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爲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爲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說:“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爲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蘇格拉底並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着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髮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

蘇格拉底是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卓越思想家,針對雅典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現象,他鍼砭時弊,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認爲社會中的人應該具備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美德就是關於善的知識,於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他進一步指出,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爲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四、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在《理想國》一書中,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武士們保衛國家,農民和手工業者則負責生產。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爲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爲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高中歷史必修3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教學設計

標籤: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