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

歷史2.75W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課標內容: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

2、本課地位

本課介紹了漢武帝的“大一統”,這是我國曆史上繼秦朝之後又一次“大一統”,對以後各個朝代的統治者治國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漢武帝“獨尊儒術”,用儒家思想治國,以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爲正統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對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有重要借鑑意義。故本課內容對我國影響深遠。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漢初劉邦的分封,七國之亂、推恩令、獨尊儒術,西漢對匈奴的戰爭。

②能力目標

a.通過學生概括漢武帝“大一統”措施,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b.通過學生思考“儒家思想對我們現代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怎樣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a.漢武帝“大一統”,使西漢達到鼎盛時期,成爲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之一,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祖國的責任感,激勵學生學習漢武帝的開拓創新精神。

b.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爲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揚。

c.講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爲!”的來歷。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難點是:董仲舒闡述的儒家思想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七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面的限制,理解、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不太強,所瞭解的歷史知識有限,爲此,我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髮揮課堂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

1、通過影視、圖片等手段,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跨越時空,走進漢武帝時代。

2、通過探究,表演短劇、講故事等方式,使學生開發智力,聯繫實際。

四、教學過程

A、教學設計

①、播放影視,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電視局《漢武大帝》片頭,電視劇主要刻畫雄才大略的皇帝—漢武帝的一生。漢武帝,毛澤東稱他爲英雄,他有哪些雄才大略呢?這樣,吸引學生注意,誘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②、探究問題,提高能力

講述本課時,我對每個知識點都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解答,並設計了兩個探究題,即:推恩令有何高明之處?怎樣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學生討論、探究,回答問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自信力、創造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培養情感、提高能力。

③、展示圖片,激發興趣

利用七年級學生喜歡圖片的特點,將主要人物、史實製成直觀的圖片,向學生展示(漢武帝畫像,七國之亂圖,董仲舒圖、古代太學圖、衛青、霍去病畫像,漠北之戰圖,昭君出塞圖等圖片),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④、表演短劇,增強效果

在教學中,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史實設計爲短劇,由學生表演,分別擔任漢武帝及道家、儒家、法家代表,勸說漢武帝用自己的思想治國。最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⑤、知識競賽,評價人物

選兩個學生進行知識競賽,講述課本以外的漢武帝的故事,看誰講得多,學生更多地瞭解漢武帝,以便評價漢武帝。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用辯證的觀點。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中國古代史燦爛輝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本主題是對古代文化成就的彙總。《卓越的工程》就是中國燦爛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先秦至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卓越工程的集中展現。此課與秦國商鞅變法和秦朝的統一有密切關係。同時本課中有我們熟知的都江堰,兩千多年來她一如既往的滋養着成都平原的天府兒女,還有中國文明象徵的長城,這又與我們實際生活密切相關。

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爲七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濃厚。七年級學生情感體驗強烈,自主意識開始增強,表現欲也很旺盛。加之本課內容對成都地區學生來說也較爲熟悉學習熱情更高。但現階段學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及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又由於地處農村,實地參觀了都江堰和長城的學生極少甚至沒有,缺乏對其的感性認識,瞭解其歷史也更少了。,這些都是本課教學中應考慮的學情。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及教育規律,和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特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一)知識目標:

1、記住都江堰和鄭國渠兩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和修建時代,記住秦長城的東西兩端。

2、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長城的價值。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提高學生把握歷史現象發生的空間的能力。

2、通過想象都江堰、長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況,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想象能力。

3、通過對都江堰工程示意圖的剖析研究,學習和初步掌握評價工程效益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卓越的工程,認識和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創造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進行愛家鄉和愛祖國的情感教育。

2、通過都江堰特點的學習,認識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初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教學重點:

都江堰和秦長城。首先二者是古代文化卓越工程的突出代表,其次都江堰是我們家鄉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長城又是中華文明的象徵,瞭解它們也是必須的。所以將二者確定爲重點。

教學難點:

都江堰選址和設計的科學性。七年級學生缺乏相關的工程建築知識,理解水平也有差異,在分析和探討中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困難。因而將其列爲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

根據新課標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爲主導,針對歷史學科特點、本課內容和現階段學生身心狀況,採取了情境烘托、設疑討論和分組導學的方法,藉助多媒體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思考,從而圓滿完成導學任務。

1、引導法:儘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從而引導學生髮揮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啓發式教學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激發學生興趣。

3、設問法: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領悟,提高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

學法

1、問題法

爲了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都江堰相關知識,讓學生主動發問於“小導遊”,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都江堰的興趣,實現生生互動,在此過程中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善學好思良好學習習慣。

2、分組討論法:

在秦長城的學習中,讓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用一句話評價秦長城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既明確了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

3、自主學習法:

在秦長城基本知識學習中,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內容。在學習鄭國渠時,用提問法,培養學生自主篩選歷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教學活動設計:

(一)導入

首先,聯繫時事“5.12”地震,用設問法,導入新課:

“5.12”特大地震,至今仍讓我們心有餘悸,它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四川許多景區受到嚴重破壞。但有一項地處重災區、有xxxx多年曆史的著名水利工程卻安然無恙,仍一如既往的發揮着滋養成都平原,造福天府兒女的功效,你知道這項神奇的工程是什麼嗎?

明確:學習內容爲都江堰。

同時用多媒體展示都江堰市區震後的慘狀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無損的場面做對比,導入今天的學習主題1——都江堰。

再瞭解哪些學生實地參觀過都江堰。然後,讓1-2名學生以“小導遊”的身份帶領大家開展一次“震後都江堰一日遊”的活動。正式進入新課教授。

【此環節聯繫了時事熱點,同時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切實體現了歷史教學與現實的聯繫,此設計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興趣。】

(二)新授課

1、都江堰與鄭國渠

環節一:教師先請小導遊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況,在講述過程中,教師展示都江堰圖片。

通過學生的講述,教師讓同學們對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修建時代等基本情況有了明確瞭解。同時,又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體現了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以上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1和能力目標1。

環節二:運用問題法,教師組織學生向“小導遊”主動提問,此中有“導遊”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加以輔助。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

1、都江堰爲什麼要建在岷江上?

2、寶瓶口的作用是什麼?

3、飛沙堰的作用是什麼?

4、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仍牢固使用,它是用什麼方法修建的?

【此環節是針對都江堰這一重難點,採用學生主動提問,共同解決問題這樣一種“生生互動”的方式,既進一步明確知識,又培養學生善於提問、樂於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以上就完成了知識目標2和能力目標2的要求。】

環節三:首先教師用設問法向學生提出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問題。

1、請歸納都江堰的特點。

2、都江堰對“天府之國”有何作用?

3、都江堰能沿用至今的原因?同時給我們以什麼啓示?

4、除都江堰外,秦國還在何處修建了哪一項水利工程?

接着讓學生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四人爲一小組,推選小組長爲發言人,一個組員做記錄,組員輪流發言,再全班交流,由小組長代表小組發言。

對鄭國渠這個知識點的處理是納入第三環節的第四小問題,一筆帶過。

【此環節針對學生可能涉及不到的問題和疑難問題設問,以此突破難點,並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能力、學習探究能力。】

2、秦長城

基於學生沒去過北方長城,卻對龍泉金龍長城非常熟悉的情況,做了以下設計:

環節一:用比較法,並藉助多媒體學習秦長城相關內容。先由教師提出學生身邊的景區——金龍長城,並講解其基本情況(現代人以發展旅遊爲目的,效仿北方長城而修建的。)接着,立刻請學生閱讀109頁,插入多媒體提示秦長城修建的原因、起止點,讓學生思考二者的區別,再請個別學生髮言。

環節二:用小組討論法,代表發言,用一句話評價長城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以上環節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使之區分現代旅遊景點和歷史古蹟,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突出秦長城這一重點。】

3、靈渠

靈渠這一部分屬於學生自學,此節內容可以讓學生運用剛纔所學方法在課後自行完成。此處就不進行教授,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總結

師生一起利用板書總結本課主要內容,意在使學生對本課知識有一整體認識,宏觀上把握全課內容。

【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卓越工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了中國文化的突出代表,同時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爲祖國而驕傲的情感。】

(四)、作業設計:

1、做多媒體上的達標訓練

2、爲參觀奧運會的外賓,介紹中國古代卓越的工程。

3、舉出中國當代1-2項卓越的工程。

【作業設計的意圖在於使學生在關注歷史的同時,也要關心當今社會的發展,達到昇華本課主題的目的。也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還拓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擁有收穫的喜悅。】

六、板書設計

特點:都江堰作用水利鄭國渠卓越的工程原因,防禦----秦長城起止點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鑑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能力目標: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啓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情感目標:通過討論鑑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鬥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鬥的精神。

德育目標:通過鑑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的奮鬥精神,使學生更加崇敬爲各國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通過當時奧居世界文明之首的東亞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瞭解,使學生爲自己祖先的業績感到自豪。

二、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及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的思維過程。

基於本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速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進入到學習的主題。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活動的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在體驗中學習。

3、小組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課內容有的與現實關係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列舉中日交往的表現,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讓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子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學習法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進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行爲習慣。

2、參與學習法

我在教學中儘可能多的製造參與機會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在快樂、和諧、富有成就感的教學激勵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3、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能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小組合作學習在處理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積極情感,發展有效的人際交往技能,創設和諧健康的課堂心理氣氛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播放幻燈片,通過謎語讓學生猜出是對孫悟空的描寫,進而說出四大名著《西遊記》,回憶唐朝的民族關係(幻燈片唐朝的路線圖)引入新課。

2、出示第一個學習主題,(唐與日本的關係)讓學生明白所學內容。

3、指導學生看書後回答問題:

①唐與日本的交往表現在哪裏?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②唐和日本的交往對日本的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播放有關幻燈片進行比較,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③在中日的交往中出現的一位有名的高僧是誰及其有關它的有效信息?通過鑑真六次東渡學生談談學到了什麼?

由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面對困難要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後就中日的關係進行簡單的講解。

4、出示第二個學習主題,(唐與新羅的關係)通過幻燈片播放有關的圖片。

通過對第一個主題的學習學生看書自己概括出唐與新羅的交往表現在哪裏?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5、出示第三個學習主題,(唐與天竺的關係)通過幻燈片播放有關的圖片:

①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看書找出有關玄奘西遊的有效信息?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②學生比較通過影視所看到的唐僧和書本中所學到的玄奘他們之間的異同點?就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4

情境導入

要求學生觀察其中再現了哪些歷史人物?

指出《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小說不等同於歷史。歷史上的三國究竟怎樣的?回答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設疑激趣,導入本課學習。

新課導學[官渡之戰]

1.看圖說史:①東漢末年人們生活環境

②人們最大的願望

③北方有實力的割據政權?並預測誰最有可能統一北方

2.明確學生任務:找到雙方的優勢劣勢,分析出誰能取勝?

3.歸納出官渡之戰的特點和作用並過渡

描述回答

思考認識

讀圖回答

認識袁、曹勢力,引出二雄相爭在官渡。

學生表演《官渡相持階段的袁紹和曹操》

暢所欲言,完成任務

學生來敘述戰爭經過

出示詩句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及問題

出示任務

演示官渡之戰概況

與語文聯繫,感性認識東漢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認識人民對和平統一的嚮往。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走進歷史,通過情境再現,置疑導學,培養學生整理和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

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增強教材的直觀性,鍛鍊學生表達能力。

[赤壁之戰]

1. 讀圖說史:①“志”

②指導看圖,曹操南下的兩個對手

2.要求簡介赤壁之戰經過

3.點撥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回答並實現過渡。

讀詩並回答

讀圖,理解“孫劉聯合”戰略

學生踊躍回答,合作擴大知識面

合作探究並回答 :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

這個結果給三方帶來的變化

曹操詩句《赤壁之戰前的形勢圖》

播放電視劇片段

出示分組討論題

加強與語文的聯繫

加強與地理的聯繫

赤壁之戰,學生有較多的認知,還課堂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

以問題爲中心,學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結果辨影響,提升分析能力

[三國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勢圖講解三國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學生設計一張三國鼎立示意圖

3. 教師啓發指導學生學經濟

總結並設置懸念。

看圖

學生動手繪製

興趣十足地找家鄉,並閱讀三國經濟發展情況。

探討原因說說啓示

三國鼎立形成圖

展示成果

出示問題“找一找”“感悟論壇”

直觀形象便於記憶。

整理歸納表現歷史信息的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理解發展經濟的重要性。

啓發思維,古爲今用

激發學生主動求知

線索梳理教師引領學生掌握看,記憶,學方法出示線索圖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

活動探究組織學生探究聽

談聽一聽

辯一辯

想一想

談一談文史聯繫,陶冶情操

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

走出歷史,人格培養

多思考,多學習,善表達

知識拓展留課下作業記出示要求培養學生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

板書設計

圖文示意的板書設計,歸納了“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知識點,還形象地展示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學生駕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注意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歷史教學,並加強學科間聯繫、加強與現實聯繫,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今後我還應該繼續研究新課標,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探索網絡型課堂教學,使歷史教學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