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宋朝宋元崖門海戰歷史之謎

歷史9.39K

發生在新會的宋元崖門海戰,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極其深遠,是新會,也是江門的一筆寶貴歷史遺產。梁啓超說過,新會是“自沉崖山,留悲憤之記念於歷史上之一縣”。生長、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應該深入認識它、研究它、開發利用它。我曾閱讀了大量有關資料,對這場海戰作過一些研究,但也曾在考證過程中遇到過一些問題,舉兩例如下:

宋朝宋元崖門海戰歷史之謎

崖山之謎

宋行朝於1278年7月14日(農曆六月廿三日)到達崖山,在這裏駐蹕最久,時間跨度達9個月。

宋行朝爲什麼最後設駐崖山?有人認爲僅是一種偶然性;有人認爲這裏地近廣州翔龍府,易於號令天下,在大海邊又利於舟船退卻;有人認爲這裏似趙宋皇族發家的風水地“犀牛望月”形制,期望在此東山再起,趙氏族譜就繪有此圖;有人認爲是地理形勢重要;也有人說,當年宋太祖曾問能卜未來事的陳希夷(道家),陳希夷回答讖語:“一汴二杭三閩四廣”,又答:“逢崖則止。”明顯說趙宋朝廷從汴京,敗遷到杭州,再退到福建,後到廣東,崖山是最後歸宿,但海南島也是“崖”,爲什麼不去?海南因崖邊出珍珠故稱珠崖郡,當時珠崖郡局勢相對穩定,也是可以守的。

我個人認爲,一是宋行朝形勢所逼,二是崖山地理重要。

先看宋行朝的處境:德?二年(1276年)農曆正月,宋朝皇帝向元軍投降,益王趙由?g和母親楊淑妃、異母弟廣王趙由?m逃出京城,後轉至福州,8歲的趙?g被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等擁戴。同年十一月,受元軍追逼,宋末行朝流亡海上,經福建的泉州、廈門,廣東的潮陽、甲子門、寶安大鵬灣、香港大嶼山梅窩、九龍官富場(今宋皇臺一帶)、淺灣(今荃灣)、東莞虎門、今珠海市橫琴島、南水等,流亡一年多後,纔在湛江市南面海中的硇洲島駐紮。硇洲只是小島,進不足攻,退不足守,在帝?g病逝、7歲的趙?m繼位後,行朝遷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不成,海南島日後亦很快被攻破,往回走,立足點也就以崖山一帶爲好,這是形勢所逼。

崖山當時在新會南部海中,由於700多年來珠江三角洲沙田形成速度很快,現在已與陸地相連,看不出其險要,但當年卻是海中一大島嶼,形制險要,又近廣州翔龍府。明代《崖山志》記載:“崖山在新會大海中,非舟楫莫能至。”它與古兜山的湯瓶咀相對峙,就如兩邊門一樣,故稱崖門,進可攻,退可守。崖門內是天然良港,可以藏大舟船,駐紮在這裏,還可控制崖山海而至烏豬洋一帶,地理形勢十分重要。宋《太平寰宇記》說到新會縣:“水路二百三十里,無陸路。”《經世大典》說崖山“舍舟莫能往也”,因此宋行朝只需海戰防禦,少了陸路防禦。

艦陣之謎

當時的艦陣是怎樣的呢?《宋史》描述:“世傑以舟師碇海中,棋結鉅艦千餘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居?m其中。”宋軍用大鐵鎖鏈把“黃鵠”、“白鷂”等大小千艘戰船連結起來,像棋盤一樣,作“一字陣”,東西向橫跨崖海,艦陣四邊築起木柵樓棚,形成了一座龐大的水中城堡。現代有人說張世傑政治上堅貞,軍事上庸才,這並不正確,他的艦陣設置嚴密,《宋史》說:“大軍攻之,艦堅不動。又以舟載茅,沃以膏脂,乘風縱火焚之。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火不能?k。”沒有三國火燒連環船的.危險。

爲什麼張世傑不守海口而設艦陣水寨呢?宋軍水師較強,善於海戰,本應派戰船扼住海口,趁元軍船隊剛到,打他個措手不及,但張世傑認爲“恐久在海中,士卒離心,動則必散”,於是孤注一擲。可見他設艦陣不單純是軍事上的原因,他應知道宋朝時窮勢盡,就算打贏了一場海戰也無法挽回整個形勢。有人懷疑,他之所以這樣選擇,並沒有打算勝利,而是爲了爲給南宋行朝找到一個轟轟烈烈的結局。

宋艦有沒有“千艘”這麼多戰船?對此宋元雙方的記載都無異詞。《文信國集杜詩》:“行朝有船千餘艘,內大船極多。”《二王本末》:“崖山有船千餘艘,內大船極多。”《宋史》、《經世大典》:“棋結鉅艦千餘艘……”《元史》:“世傑集海艦千餘艘。”崖門水道容得下這麼多戰船嗎?今天的銀洲湖河面最寬處2250米,最窄850米,平均寬度1550米,而當時崖海更闊,不像現在變成狹長形的河道,完全容納得下這麼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