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歷史4.13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歷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合集15篇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爲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麼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2

本人任高一級歷史教學工作,經過三年的教學實踐,讓我對新課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學感觸。它是一次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實踐的全面改革與創新,也是一次充滿智慧的挑戰。經過教學實踐,感到既有收穫的喜悅,又有許多問題與困惑。

一、收穫的喜悅

(1)以課程標準爲依託,轉變課程理念,明確教學內容的目標性。

課程標準爲教學依據的思想,凸顯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國家在歷史新課改中的政策與發展方向,體現了國家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別於過去教學大綱時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專業性,教師只有通過對課程標準的認真學習、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課程的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內容的初衷,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材,指導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全面提高全體國民素質。新課改要求教師做課程的開發者,在“一綱多本”的時代,如何在課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具體內容處理教材,是課改中教學創新的起始點。

在學習人教版教科書必修1第八單元第27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爲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時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對“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這一教學難點的完成,教師可以用講解法或材料解讀法來突破。這樣即可靈活處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緊扣課標要求完成教學目標。本學期在學習人教版教科書必修2第三單元第10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史實,認識近代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簡述“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史實”可由學生根據教材自主學習,對中華民族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的'原因則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

(2)以學生爲主體,轉變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歷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就談不上歷史教學改革,教師的美好願望也就無從實現。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是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能夠較好掌握運用知識,努力創設新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爲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

在學習《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一課時,以多媒體的手段通過講授法、討論法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進行導入新課和引導學生認識“歐共體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爲經濟大國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並結合相關資料,以材料解析題形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並加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通過觀看“歐共體形成”的錄像,讓學生感性地瞭解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歷史產生哪些影響?”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精神,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使教學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通過圖示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現象,使所學知識具體化、直觀化。通過“對戰後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我們有何啓示?”問題提出,將歷史學習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體現歷史教學的人文關懷。

在學習《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課時,通過“根據以上材料的內容發揮想象力,設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廈門的紡織手工業者,你會發現自己及周圍的人和事,在鴉片戰爭前後有什麼變化?’”和“如果你是當年的榮家兄弟,請進行討論,展開市場分析”這些問題,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中,換位思考,培養學生感知歷史的能力;通過“有人說‘中國的資本主義是歐風美雨的產物’,你同意這些觀點嗎?”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精神,通過“從材料一人物掛冠從商中,我們應學習他怎樣的精神?”問題思考,達到讀史明智,滲透情感教育。

我們應辨證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具體的教學要求,靈活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實現高質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學的困惑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主觀願望良好,但與教學實際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與學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脫節

首先,國中歷史教學在現行的考試製度制約下,現實中存在着學生國中歷史知識貧乏。領導不重視,教師無壓力,學生無所謂。一些學校不開或少開歷史課,把時間留給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即使開了歷史課,也是爲了應付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檢查,農村歷史專任教師少,教師不留作業。導致進入高中以後,國中的歷史基礎嚴重脫節,嚴重影響高中教學的正常開展。

其次,高中教材內容與觀點與國中相脫節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教學內容嚴重脫節,國中內容蜻蜓點水,高中內容要求入木三分,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有些觀點過於“超前”與國中所學的觀點存在着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2)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於國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後,纔開始真正把歷史作爲一門課程來學習,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學生的課本在使用兩個月之後如同新書一樣,上面居然沒寫一個字,不知道做課堂筆記,還是等老師在複習時給他劃重點;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一到考前複習時,就不知道如何自主複習、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再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做到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許多學生還固守着學習歷史也就是上課聽一聽,考前背一背的老觀念。沒能通過平時的及時複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改進的措施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弱、方法落後的特點,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採取開放式教學方法,先讓學生課前就明白將要學習的知識,動員和指導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必要時進行社會調查實踐。這樣,在教學新知之前,學生不再是“零”起點,在學習時能使自己處於主動探索的地位上。讓同學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儘可能多的瞭解到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並通過充分有效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爲學生學好的新課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學習良性循環,併爲下次學習探索積累經驗。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合作教學觀念。

新教材注視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教師的備課方式更應隨之而變。由於新課程在容量難度上和不同於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異。教師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提高當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單搶匹馬孤軍奮戰的時代過去了,只有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議課評課,才能更好的解決新教材中的諸多新問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這種集體備課不僅僅是校內的,而且應是校際的、地區間的、以至是更大範圍的;不僅是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進行更簡便、快捷的網上交流。如我在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一課時,對“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這一教學難點的完成,反覆推敲,就是難以找到突破“曲折”這一難點的有關材料,最後只好用教師可以講解來解決這一難點,後來聽了專家的課後,頓時豁然開朗,問題迎刃而解,且由此獲得了教學新方法。

總之,新課改畢竟還是一個新事物,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教師帶來了諸多的衝擊和挑戰,也給我們同一起點和機遇。我們只有堅定信念,迎難而上,內強素質,大膽實踐,努力探索,定能取得好成績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3

新教材必修部分編排與現有教材有較大變化,焦點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處理大容量課程,通過試教實踐,總結幾點反思。

新教材必修部分中對於知識點的編排突出中外歷史的主幹線索發展,旨在揭示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因而取名《中外歷史綱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就應該以綱要作爲主線,着力於梳理中外歷史流變,突顯基本規律。本人探索出兩個方法供參考:

1、是以課標重難點爲中心,刪繁就簡,直奔主題。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秉承新教材的用意,用五個禁錮與五個解放來串聯整節課,使學生掌握西歐思想解放的基本脈絡,課堂節奏雖然緊湊,但也是有條不紊,取得良好效果。

2、根據課標要求詳略得當,有所取捨,本課文藝復興、啓蒙運動詳細講述,宗教改革、科學革命略講,提供思路,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課堂實踐,該策略不失爲一個高效途徑。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4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根據再次教學設計在高一(1)班進行了實際教學。總體來說,課堂效率還可以,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重、難點得以較好地把握和突破,並能夠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按照預定的設想也基本上達到,學生絕大多數在掌握雙基知識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並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課堂生成方面則通過教師與學生蒐集的史料、圖片和教材創設情境,設置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討論和探究等,最後得出結論,使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較好地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整個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開展進行。但仔細想想,在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有自己的長處亮點,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以後改進。

(一)長處:

第一、改變過去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在注重知識的同時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歷史課堂教學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是什麼"二是"爲什麼",在教學過程中我一改以往總是聚焦於"是什麼"的層面,而是更多的引導學生去探究"爲什麼",比如"俄國十月革命爲什麼能取的勝利"、"爲什麼說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性質不同"、"爲什麼說十月革命開闢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等,通過對這一系列"爲什麼"的探究,學生了解到了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的原因之間、原因與過程之間、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達到了既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又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能力的目的。

第二、教學方法不拘一格,採用多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如製作課件,採用多媒體教學,既向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集圖、文、聲於一體的教學信息,又爲學生提供了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較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如運用史料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在研讀史料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最後形成結論。再如,在學習革命進程時,爲了提高學生興趣,也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革命進程中的重大史實,引導學生試着爲其編制順口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有的學生編出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明方向,七月流血和平放,十月革命光明到",有的學生"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事件拋幻想,十月革命見曙光",等。

第三、在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重新整合教材,並適當對教材內容加以補充,便於學生更好的去掌握、構建俄國十月革命的知識結構。

(二)不足及需要改進處:

第一、在史料教學方面還存在不足。首先,提供運用的史料顯得有些單一不夠全面,僅僅是爲了利用史料來佐證教科書或自己提供的結論、觀點,而不是爲了促進學生對歷史文本的理解,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在歷史研究與學習中,要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首先就要全面詳盡地掌握史料,同時依據史料進行的論證應當讓人感覺是無懈可擊。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採用單一的史料,企圖讓學生通過探究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和認識是不可能的。只有充足的史料,才更容易引起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並主動構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任何歷史觀點和結論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歷史證據的基礎上,而不是簡單的做出一個價值判斷。因此在以後史料的蒐集中一定要注意到史料得全面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史料進行問題探究時,由於考慮到教學時間有限,史料展示的速度稍顯過快,造成學生研讀史料、分析討論時間過短,探究的不夠深入,結果是在我的指點下就輕易地得出了結論,而學生並未真正從探究學習中自己有多少收穫和感悟,絕大多數還是來自教師。這無形中也就使得本課的史料探究變成了一種"作秀"而已。真正的史料探究則是需要學生運用史料進行探究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因此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史料探究式教學時,一定要避免類似現象出現,絕不能僅僅爲了完成教學計劃而減少學生研讀史料進行思考探究的時間。

第二、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自己的影響。在這次實踐教學中,雖然未出現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現象,但在教學過程中每每看到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問題,就總是忍不住代替學生去說出了自己的結論,而沒有更深入地引導學生再次去探究。這實際上還是多少犯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注重教學結果而忽略了過程的錯誤,學生也還是被動的接受了老師的觀點與結論,而沒有通過自己的探究式學習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換句話說,就是"教師的輔,學生的'主"並未能充分體現出來。這就需要在以後進一步加強新教育理論的學習,更深入的研究課程標準,以新的教育理論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來更好的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工作。同時,要多走出去聽更多的優質課,從中去吸取借鑑他人好的做法,從而不斷改進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

第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還是不太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國中時曾經學過"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內容,而現在高中又學,這對於他們來說純粹是"炒剩飯",因此在學習上興趣就不大。課堂上他們雖然並不搗亂,但整個人讓人覺得無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感覺。在以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針對這一部分學生要採取相應舉措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比如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他們感興趣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東西,或者在授課語言上下功夫,增加自己教學語言的風趣性和幽默性等,讓他們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來。這樣才能最終真正實現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學有所獲。

古語說得好:"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通過這次《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的教學設計、再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我在教學方面有了提高,通過教學反思我又認識到自己還存在不足,這就要求我在以後還要加倍努力學習與改進,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5

回想自己上這一課時的情境,我大體上還是按照學校倡導的通用模式:即學道點評、學簇展示、學室展示、評價反饋、小結檢測和學道導學六個環節,重點在學室展示中,系統地把十月革命發生的背景、具體過程、建立政權以及歷史意義進行了學習討論,學生總體上掌握得還比較理想。

具體到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做得比較突出的一點是:讓學生聯繫我國近代社會實際,比較了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不同的原因。具體比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俄國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取得勝利的原因:

①俄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裝多集中在大城市;

②以列寧爲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正確決策,周密準備;

③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並企圖消滅工兵代表蘇維埃;

④一戰促使俄國國內各種矛盾激化,成爲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⑤臨時政府前線失利,後防空虛。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首先在農村取得勝利的原因:

①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全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的`反動勢力最薄弱,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②中國是農業國,無產階級力量相對較弱,廣大農民與無產階級有着天然的聯繫,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軍;

③中共以中心城市爲目標的武裝起義都受到挫折;

④毛澤東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奪取全國勝利的理論。

總體來說,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在革命實踐過程中,要按照本國的具體國情來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別國經驗,也就是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分析,實事求是,這樣才能順應歷史潮流,做出正確的歷史決策。

而對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是沒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區別很詳細地展現給同學們,應該很明確地給學生講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國沙皇專制統治,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社會主義革命。這個很有必要。反思我的不足,我認爲上課時僅僅關注了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沒有對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比較分析,而這個比較又是常考的知識點,所以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密切結合考試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堂教學,並在隨後的實戰訓練中要對學生模糊不清的概念進行重複討論、強化,教會學生定期總結、定期比較、定期歸納,多做練習,在實踐中及時解決問題。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6

一個學期的時間過去了,本學期教高一年曆史,如何把新課標的精神貫徹到具體的歷史教學中,對我來說壓力大,俗話說有壓力纔有動力,所以在這一學期除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倍加努力,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 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裏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裏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一,自己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

1,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一年教下來,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

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啓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7

在6班講到美國用原子彈逼迫日本投降,以避免登陸戰給盟軍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時。我說:當時美國軍方準備把兩顆原子彈扔在東京的,但後來因爲一些原因臨時改變了計劃。學生挺好奇,就問我,什麼原因呀?我就陳述了一個理由,當時由於技術的限制,美國飛行員定位不準確,再加上緊張,錯誤地投放了地點。我自以爲給了學生一個恰如其分的回答,滿足了學生對歷史之謎的好奇。

孰料,6班平時一個性格活潑的女生打斷了我,她指了指她後面一個男生:老師,他不同意你的解釋。我沒有生氣,相反,很友好且微笑地看着那位小男生,他沉穩、樸素,我有點印象,他經常在我講一些內容之前,能預先說出我要講的主題,是一位對歷史有濃厚興趣且歷史儲備豐富的學生。我示意他發言。他說:當時美國軍方沒有準備轟炸東京,對長崎和廣島的轟炸是事先定好的`,並不是飛行員的失誤造成的。我讓他坐了下去,實際上我對這個事件並沒有細緻查找資料。課堂上剛纔的這番解釋記憶裏也是聽某位同行說的。後來回到辦公室,迅速查了相關資料,果然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我不禁汗顏,看來,我的備課還必須再充分些,不然弄出些知識性錯誤可不是好現象,會誤人子弟的。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那位學生,師生相長,的確,我們要平等地和學生相處,不僅在人格上,也要在知識上。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8

新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備好學生和教材,而且對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結合自己在新課程改革過程的所見、所聞、所經歷,所感想,談談教師在備課及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點,正確認識教材的作用和價值。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結構上確定專題型教學體系,彌補了過去教材中國史和世界史相對分裂的不足,使之更加適合時代的需要;新教材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形式多樣的優點,也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閱讀和選擇空間。但是新教材對許多編寫者來說,畢竟是第一次,她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如跨度大、跳躍性大、難度高、內容多、課時少等。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面對新教材時,少一些抱怨,多一點揚長避短的精神。教材即材料,我們引領學生,去解決諸多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真實依據;是學生情感培養和價值觀養成的藉助平臺。它的作用是被我們“用”,而不是用來束縛我們的教學。

二、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巧妙整合歷史新教材內容。

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我們要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在宏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舍、增。充分發掘各種課程資源,以簡馭繁,化難爲易,最終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三、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和使用教材,迴歸課本,立足教材,突出主幹,夯實基礎。

培養學科素養和能力。

(一)注意史論結合。

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抓住其必然的本質的因素,形成歷史概念,掌握歷史規律,形成對歷史本質的認識。

(二)分析和理清知識層次或結構。

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節目和子目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學生通過平時不斷地回顧、鞏固,考試中,特別是在做大題時就能做到“信手拈來”,而能不或儘量少地減少知識點的遺漏。

(三)、提煉和概括要點。

學習歷史必須理清線索,掌握要點,這是將厚書讀薄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所謂“要點”,就是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的骨架,是歷史“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提煉要點,必須具有邏輯概括的能力,這樣才能從繁雜的內容中提煉出記憶的要點,從而以綱帶目,化難爲易,執簡馭繁。

(四)、仔細推敲詞句。

閱讀中學歷史課文,必須對教材重點和難點中的有關詞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進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細推敲,這樣才能正確、深入地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進而達到培養智能的目的。

(1)抓關鍵的字詞。仔細領會,有利於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

(2)抓表示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詞句。例如,關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19世紀末“初步發展”,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一戰結束“蕭條下去”。抓住以上關鍵的詞句,就可理解和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基本線索和主要特徵。

(3)抓表示因果關係的詞句。例如,關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它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就可憑藉推理來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五)、圈點批劃

所謂圈點批劃,就是做記號(圈、點、劃)和寫批註。它的作用是:

(1)可經常提醒我們細心讀書,用腦思考,加深印象,幫助記憶;

(2)可將閱讀中一閃而過的感觸、見解、難點、疑點隨時標記下來,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吸收精華;

(3)可通過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理解和“再創造”,使書本知識真正爲自己所掌握,創作出新東西。

總之,圈點批劃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語言對教材所作的不斷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也是把書本知識化爲自身知識的重要步驟。

歷史大學聯考源於課本,卻不侷限於課本。時下的大學聯考已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歷史大學聯考也越來越走近生活,聯繫時政,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這也就是說,備考過程中,我們一味地侷限於課本是遠遠不夠。拓寬視野,關注新知,也就成爲大學聯考的一項必然要求。因而,作爲輔導學生備考的教師來說,不光要引導學生關注時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關注史學新動態、關注時政熱點、關注備考信息,編設新意專題和練習題。比如今年中國的載人飛船上天,實現了中國人民幾千年飛天的夢想,因而我們就可以更多地給於科技史,特別是中國科技史以更多的關注。臺海關係由於臺灣的獨立意圖“修憲”又趨緊張,因而臺灣的問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還有東北問題等等。

第一,可以起到鼓勵和督促的作用。

對於學習認真和基礎相對紮實的同學來說,考覈的成績可以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而對於基礎較差、學習不太認真的同學來說,檢查的結果就是一個鞭策和督促,促使他們認真複習前一階段所學的內容,以便爲今後的學習奠定一個新的起點。

第二,可以使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問題,以便於及時調整,加以改進。

具體操作時可把安排背書任務、佈置課後練習、設置小結論文和進行階段效果檢查(單元測試、專題測試、綜合測試等)相結合。“情”。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認爲,非智力因素是個體內部的動力體系,包括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質,它能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調節整個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有道是“親其師,信其道”,也有一句老話說,大學生是因爲喜歡某科而喜歡老師,中學生是因爲喜歡老師而喜歡上某科。也就是說,能讓中學生“喜歡上”老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從而有利於培養師生間的相互信任感,使學生心理上趨向教師,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引導,能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保證教學活動順利、有效地開展。高一的學生正處於人格和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已然具備一定的理性認知能力,因而,教師要想在緊張的備考中“取悅”學生,單靠簡單的口頭表揚,口頭鼓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教師更應該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以民主、誠懇的態度對待學生;善於以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注意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容易接受學生的合理建議,相信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9

一、新課程實踐中的問題和困惑

1、學生國中歷史知識的儲備十分有限。由於國中歷史教學的現實,對學生的要求過低,學校、學生等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國中歷史知識的儲備十分有限。

2、高一新教材內容的時間跨度過大、體例新、容量多、學術性強、難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內在邏輯嚴密。它給歷史教師展示才華帶來了機遇,但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一節課45分鐘根本講不完,不是內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內容好似壓縮的太空餅乾,再加上學生國中知識的“膚淺”,前後內容無法銜接。如在講解必修1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我們要介紹北宋爲何要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剷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那就必須花費不少時間來介紹唐中期的藩鎮割據以及五代十國,如果不介紹這個過程,而大講特講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其結果事必無法培養學生的能力,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課改的實踐中就出現了拼命趕進度的現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課堂探究活動也無法開展。

3、教師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未更新。這個問題較爲複雜不是一兩句可以說完的。在教學上還是表現爲“滿堂灌”、“填鴨式”的舊的教學方法,這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聽課的積極性。即便有討論,也會由於學生對國中歷史知識掌握的膚淺,而無法深入地進行討論。

總之,講好歷史課,難。講好新課改中的歷史課更難。這就需要老師做好教學準備。

二、對策與措施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新的知識。

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在上課時才公佈上課的內容,剝奪了學生的課前知情權,使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顯得很被動。而開放式教學先讓學生了解將要學習的知識,動員和指導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必要時進行社會調查實踐。這樣,在教學新知之前,學生不再是“零”起點,在學習時能使自己處於主動探索的地位上。有的同學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可能瞭解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而且學生能夠在課前將所知道的知識等進行充分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爲學生的下一次課前探究做好準備。

2、加強方法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國中階段,學生對歷史學習儘管很有興趣,也樂於聽講,尤其對歷史故事、歷史典故等特別感興趣。但是,高中歷史學習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興趣、課堂的氣氛熱鬧等上面,而應該注重歷史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的培養,注重歷史學習方法。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新的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講述講少了,學生的探究、學生間的合作,師生間的合作相對多了,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等舊模式,爲課堂教學注入了許多新鮮的血液,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課堂教學的開放,爲學生提供了足量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有效地延伸到課外,使每個學生獲取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識,從而增強對歷史的學習情感和學習體驗。課後開放,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就決定了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不可能把某一內容及其存在的問題一一解決。相信學生的問題是永遠存在的,我們提倡把問題帶出課外,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和空間。鼓勵學生自己制訂課後學習計劃、學習內容等。

4、教師引導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的綜合

歷史課的特點在於既有大量需要準確記憶的內容,又有諸多需要理解領悟的東西,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而需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和理解歷史的事實與規律。在這方面,我最成功的方法就是少下結論,多提疑問,少進行灌輸,多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自己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去理解歷史、把握歷史。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0

期會考試告一段落,針對學生在考試中存在的問題,我決定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教養.當然對於這一點我自信這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教授新課過程中,我在每一課中都設計一道較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由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然後再進行分析講解.學生因事先有一定的準備,即使不夠全面,較直接講解,學生認識要深刻一些.

例如,在講戰後美國經濟發展一課時,文中明確"美國是二戰後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在講到這時,我給學生們設下了疑問: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又是一個發展極其快的國家.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總結美國發展歷程,概括出美在二戰後成爲頭號強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把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並給他們提了一些要求.

從完成情況看,部分學生能較好的把握這道題的答題思路,雖不全面,但基本找出了促成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這種訓練還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1

什麼是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爲在衆多的環節和措施中,最主要的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那怎樣才能提高歷史學科的成績呢?我認爲,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新知呢?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必須先認識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上給予了充分重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就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並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同時還指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激發不同的學習興趣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轉型期,因此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除了要繼續利用國中階段的間接興趣,即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外在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能較爲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可見,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做爲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完成這個目標,前提必須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解、掌握的慾望和要求。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去自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質量。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要將這麼多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把歷史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主動去學,歷史課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巧設導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導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導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導入方法。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導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導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於“瞭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拋出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導入法爲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後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麼導入的:中國自1840年後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後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並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麼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係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後,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綜合性等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採用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複現歷史,創設一定形象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爲形象,化難爲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學,這樣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也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了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內心的體驗,產生內在的激情,進而促使學習的興趣由內心迸發並不斷提升。

同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新課程倡導的主導-主體模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風采的舞臺。比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內容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展開,可以是一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對某個人物、事件的評論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或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歷史辯論賽等活動,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形成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⒊以高超的語言藝術,扣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溝通師生,實現師生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橋樑。歷史語言藝術最講究的是在準確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於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餘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學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處境時,學生對其“夾縫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費解,我就舉了漢堡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漢堡的上下兩層分別代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中間的夾層。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通過漢堡這個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同時歷史語言還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學語言中的味精,是教學魅力的源泉。歷史教學需要幽默,通過寓莊於諧,莊諧並舉,調節學生的心理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喚起內在的學習熱情。

⒋設置有效問題,激活學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學習興趣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優化課堂教學。但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⑴適度性

問題的設置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爲依據,不能太難或者太容易,否則都達不到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思維高度,使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自然而來了。在分析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時,我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瞭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提出了英國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稱呼?他們是怎麼樣產生的?各有哪些權利?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相互討論,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最後我讓他們把分析討論的結果歸納整理,製成一張表格,讓每個學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識化爲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增強。

⑵層次性

由於學生在理解認知、思考分析、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着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要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能吃到”,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啓發誘導,讓學生自然順利地“摘到果子”。

⑶時代性

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興趣對過去的事情有所關注,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所以,提問時注意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深化到規劃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時,我就適當補充了“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等知識,學生對於這方面知識瞭解很多,特別是男生,一講到這些內容時特別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講《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時,我從學生給最感興趣的服飾入手,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服飾變化的認識,幾乎所有學生都投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最後他們從服飾談到飲食、住房、婚喪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的見解很獨到也很精闢。直到下課鈴響,學生還是意猶未盡。可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途徑還有很多,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並將它們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2

在過去的一學年中,我擔任高一年級10班班主任,並擔任9班、10班、11班、12班歷史教學工作。9、10、11班都是普通班,出很好的成績不容易,加上很多學生(包括12班這個實驗班)都對歷史學科不重視,所以過會考都很困難。這樣就要求我必須熟知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僅把歷史課本教好,還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並加入許多課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重視會考。憑着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對學生的尊重熱愛和對學校的深厚感情,我潛心研究新教材,着力明晰教材改革的指導思想,教學要求和知識體系。通過不斷深入學習以及全心投入地努力工作比較出色地完成了學校交付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學科知識的教授和基本科學素質的培養,同時促進了優秀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在這一年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和不足,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歷史教學要重視研究性教學,歷史課要寓教於樂。高一的歷史課難度不深,但要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要十分紮實。因此我在備課時,注意史論結合,課上通過啓發式教學,和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和經驗,同時加入許多歷史背後的故事輔助教學,讓學生認識歷史真相,客觀看待歷史。爲此,我帶領學生查找資料、討論、學習,上了一堂評價李鴻章的研究課,效果很好。與此同時,我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每一堂課都進行提問和默寫,讓學生逐漸養成每天覆習鞏固的習慣,增強緊迫感。

2、一定要重視學生感受,帶領學生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知識的`形成。我還介紹自己大學聯考時的學習和生活,告訴她們我是怎樣從成績的低谷步步努力,最後考上大學的,這不僅給了他們經驗,也鼓舞了他們的勇氣和信心。他們經常向我請教方法和經驗,與我探討,及時向我報告學習狀態和心態,我從來都是耐心、高興的聽取,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形成了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並取得了好成績。

3、不要放棄學習困難的學生。我瞭解到很多學習差的學生是遇到了困難,他們渴望老師的幫助卻又不敢,於是我分別找他們談話,瞭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表示了我願意幫助他們的心情。學生都很感激,於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讓他們分批利用課間、自習等時間來找我背書、做練習。他們平時沒有養成堅持的習慣,容易忘記,於是我就經常提醒和督促他們,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們,使他們養成了習慣,終於都能夠按時找我複習,甚至一有空就來問問題,因此在會考前,他們的成績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我看到了進步的喜悅掛在了他們的眉梢和嘴角,心裏也默默的祝福他們會考能有個好成績。

雖然這一年班主任工作很辛苦,教學任務也不輕,但我始終充滿了熱情、信心和愛心,在這一年裏,我不僅收穫了知識和經驗,還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信任,這樣的情感和經歷將繼續鼓舞我在從教這條道路上更加努力,不斷前進!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3

今年,我擔任高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與去年相比,我在教學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一,上課時的條理性更強了,能夠較好的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並且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第二,在這一年的教學中,我對課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能夠較好的做到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使課程內容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第三,在講課過程中,能夠較好的做到根據課本內容選擇恰當的歷史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等方面的資料,儘可能的爲學生展現一個鮮活的歷史。

通過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們帶來的多多益處:

一、回顧經歷,積累經驗。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爲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二、發現問題,尋找方法。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

對於學生來說,如何教學是我們作爲老師的又一大重要責任之一,要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自己:

一、責任重大。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百分百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這樣纔可以說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爲教師的這顆心。作爲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學習、學習再學習。教師這個行業決定着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着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

三、多與學生交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而且一定要記錄和沉澱這樣一年下來纔會留下很多。

總之,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因此,今後我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實踐出真知”在不斷的教學及反思過程中形成和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高一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4

我在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情境的創設充分再現歷史,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破重點、化難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突破狹小的教室空間,讓學生真正做到感知歷史,立足現實,展望未來。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課程改革中着力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存在着很多困難,首先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體現面向全體,給每個學生以機會?再次,歷史問題的討論只能依託於史料才能使討論不淪爲空談,課堂上通過網絡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圖片或其他),勢必不能有充分時間讓學生閱讀分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1.充分挖掘歷史資料,引入課堂教學中,形象、生動、直觀,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我身邊”。

2.本節課在設計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演講、討論,比較、歸納,動手設計圖表,蒐集資料互相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出質疑,積極探究,特別是讓學生做小老師主講“八國聯軍的暴行”,親自動手設計“歷次侵華戰爭、簽訂的條約及影響”的知識結構圖,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了“活動、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讓他們多用眼看、多用耳聽,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嘴,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的錄像、圖表、地圖、圖片、資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4.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歷史情境進行學習。圖表展示歷史史料,配以音樂烘托氣氛等,增強了趣味性,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巧學”。

5.注重歷史的德育功能,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

6、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重視對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15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新教材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時間跨度一千年,地域涉及中古的西歐和中古的東歐,內容審涉及中古歐洲整個封建社會的狀況。在內容整合、重難點的突出和突破,尤其是本節課教學主題的搭建上難度很大,實施主題式教學,要把控到位,且一節課完成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樑作用的全部內容實屬不易。同時深感在教學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任重而道遠。

未來解決的思路:第一將本課中古時期的歐洲設副標題——連接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的'橋樑。這樣本課就有了主題,師生以此作爲抓手進行了解、學習、探究;第二將本課的第二個子目——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設計爲爲中古西歐二元社會——王權與教權的較量,這樣只要將中古西歐二元社會王權與教權的較量狀況,師生不論通過何種方式瞭解清楚,中古西歐的社會狀況就瞭然於胸;第三將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另立一個子目,同時以學習聚焦、思考點、歷史縱橫、史料解讀、學思之窗等形式列舉一些典型的城市的興起所引起的社會變化、政治變化、經濟變化、思想文化變化等方面的材料,通過這些材料的瞭解、學習、探究,自然明瞭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在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過渡的橋樑作用,昇華主題城市的興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橋樑;第四拜占庭與俄羅斯應將俄羅斯設爲史料解讀或學思之窗瞭解學習即可。這樣可以減少知識的容量,降低學習的難度,相對減輕學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