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精】

歷史8.48K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精】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

1.本課的設計線索脈絡清晰,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教材內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國的興起。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三、草原帝國的消失。以匈奴政權的興起、發展、消亡爲主線串起全文。以漢匈的“戰—和—戰”爲中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過程宏觀設置合理,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第一環節【設置情景點撥導入】約三分鐘。第二環節【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約三十五分鐘,其中一、草原帝國的興起約十分鐘。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約二十分鐘。三、草原帝國的消失約五分鐘。第三環節【本課總結】約兩分鐘。第四環節【自我檢測鞏固提高】約五分鐘。

3.教學設計平穩紮實,知識脈絡構建系統清晰,能用學生喜見樂聞的形式,把握重難點適時形成課堂高潮。如:問題二(3)觀看《漠北戰役》視頻再用上節課總結的學習史實的方法概述漠北戰役的經過和影響(時、地、事)。問題二(4)你贊同這時再實行“和親”政策嗎?(創設漢元帝朝辨情景,學生分文武大臣兩組辯論)假如你是王昭君,你願意出塞嗎?這使大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出現有效知識生成,達成教學目標。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聯繫生活,關注社會,引導學生擴散思維。如:問題二(2)結合史實比較一下,漢初對匈奴的政策與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不同,請用史實說明(政治、經濟、軍事)。---關注社會:放眼當今世界,你認爲中國立足於世界取決於什麼?。問題三(1)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問題三(2)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擁有56個民族,那麼今天民族與民族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呢?。

5.但是,總的來講這一節課我仍然沒有改變對知識點處理面面俱到的習慣,所以受時間限制,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這一部分的拓展還是有所不足。我是應該打破體系,還是堅持風格呢?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2

通過本課教學,感受最深的是:怎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通過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去實現。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

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觀念,由過去的“教教材”的舊觀念向“教學生如何學”的新觀念轉變;

二是由過去教師爲主導向以學生爲主體觀念轉變;

三是課堂教學模式由注入式、填鴨式向啓發式、探究式等演進。

這就要求教師從課程目標出發,根據國中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取捨、整合、運用課程資源及多媒體,完成課程目標,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

1、教師課前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本課歷史史實豐富、生動,容量大,而教材編寫又比較簡煉,如果學生不做好課前準備,那麼單靠課堂想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是很難的。課前作業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預習新課,要求學生理解本課講什麼(大標題-昌盛的秦漢文化),是怎樣來講的(四個子標題-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王充和《論衡》、司馬遷和《史記》、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瞭解每個子標題的基本史實,從而使學生理清標題關係,形成粗的知識鏈和基本史實。

二是要求學生根據預習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識,利用百度搜索網絡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識。

2、教是爲了不教。在本課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問題的角度。例如:宗教與邪教的區別是什麼?許多學生只答了一點,繼續深入沒有了,但是經過老師指導如何思考問題的角度後,則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回答出來

3、教師備課要整合、開發資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在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多媒體資料展示太多,設問過繁,拓展太深,表面熱熱鬧鬧。課後問學生學習效果,則一臉茫然,而真正需要解決、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掌握。本課有許多教材外的資料,如果都去講解,事實上是不可能,因爲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即使那樣,也不可能取得較好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目標和國中學生的知識特點和結構,對教材和課程進行再一次整合、開發,但要突出重點。同時設問要適度,要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啓發性引導相結合。

4、充分利用網絡來輔助歷史教與學。本課有很多歷史知識,是學生很感興趣的部分,網絡提供了歷史教材無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藉助網絡優勢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師生互動、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創新的目的。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3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說,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裏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爲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爲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爲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4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的保證。教師作爲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設計者及組織者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發展學生教學學習的主動性。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成爲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各種條件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大家都知道,歷史學科的主要功能是傳承人類的文明,它不僅告訴我們人類的過去怎麼樣,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應該吸取怎樣的經驗和秉承哪些的可貴的精神。

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條件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本課我通過設計學生體會古人用算籌運算、賈思勰拜訪老羊倌、酈道元答記者問三個活動,學生都積極參與,興趣很高。從中可以發現其實很多學生其實很有表演慾望,並且具有一定的表演技巧,作爲老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及時表揚這些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愛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勵。

同時藉助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時空結合,回到歷史的情景中,體驗歷史,當學生有了親身的“算籌”運算體驗,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家在追求科學當中的辛勞與不懈。通過具體表演賈思勰向老羊倌請教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賈思勰的愛學習,虛心請教的精神。以及用酈道元答記者問的形式讓學生全面地瞭解酈道元寫《水經注》的過程,並從中體會到酈道元熱愛祖國和大自然的高尚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歷史是有生命的,學生學習歷史,不是老師無限動情地講,而學生揣着手在聽,老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5

本週我在七年級四個班上了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教學反思如下:本節課距離我們較爲遙遠,所以上課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利用歷史圖片進行輔助教學,收效很好。通過展示歷史圖片,同學們直觀地感覺這段歷史,進而瞭解這段歷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記憶重點知識,充分說明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學生們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山頂洞人的復原圖,得出他們的體質特徵的不同,從而進一步認識山頂洞人的進步。

由於學生未作很好預習,對本課知識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學進度上沒達到預期效果。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意識到讓學生提前預習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以後要重視對學生預習的指導。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6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纔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纔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爲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爲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爲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爲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爲的“包庇”,公佈於衆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爲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爲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衆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7

1、課前準備較充分,使教學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上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前的充分準備是順利完成教學的必要前提。首先對教材進行了總體的把握,寫好了完整的教案,並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出了教學目標。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輔助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比較熟練的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2、採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主要採用的是講述法、比較分析法,提問法。同時還通觀看與課題相關的圖片,使學生能直觀,清楚的瞭解相關知識。通過講述法,把與課題相關的背景知識講述給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法,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提問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略有欠缺

在教學互動方面,通過提問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但在這堂課中,尚未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課堂中應更多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充分調動起來,還課堂於學生。

4、教學過程中暴露的長處及不足

教學過程基本得以順利的進行,教學目標也比較順利的實現。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包括過渡語言,都通過現有教材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過渡。並在新授過程中引導學生回顧舊的知識的基礎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溫故而知新”。但在培養學生學習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後應注意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學,如何思考,注重加強歷史學法的培養。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揚優點,改正不足,並努力學習其他老師的長處,優化自己的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專業教學能力。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8

昨天在七2班,我感覺歷史複習課上的特別扭,課堂上提的問題沒人回答。我發了一通脾氣,說你們班每一次歷史考試總是倒數第一,並揚言今後再出現這種情況,堅決不客氣。

課後我冷靜下來,和同事議論了這件事,他們也給我出了許多好主意。針對這種情況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大家寫一下歷史課的感受,和對老師的建議,而且我覺得任何事只要動腦筋思考,就會不斷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來到辦公室,作業已擺在我的桌子上。一個上午,我一直沒出辦公室。在那裏認認真真地閱讀同學們寫的內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後又根據同學們的要求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問題的原因:

1、不會,懶得思考。

2、缺乏自信,覺得答案不夠完善,不敢說,怕嘲笑。

3、沒聽講,不知道老師的問題。

4、太簡單的,不想回答;太難的又不會回答。

二、學生困惑及急需解決的問題

1、上課思想不集中。

2、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整體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歷史材料解析題。

三、問題與解答:

1、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

老師講課要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老師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擡起頭來走路。“擡起頭來”意味着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裏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有自信才能增強自己的實力,有實力你會更自信。

3、怎樣答好歷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題?

仔細審題,讀懂題意。這是成功解題的基礎,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的現象。同學們在答題時首先要讀懂題意,弄清材料所反應的歷史事件,確定中心。其次,要讀懂試題的設問,明確用什麼方法來回答什麼問題等。

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據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爲導向的。同學們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爲基礎,以問題爲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麼就答什麼。注重發散思維,全方位解答。正確運用發散思維是解答開放性試題最爲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爲一個歷史新課程教師,在教材、教法、學生情況等把握不到位,應該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使學生苦幹加巧幹,考出優異成績。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9

今天縣教研室人員來我校進行達標課驗收,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作出評價並給與指導,收穫頗豐,體會如下:

1、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建立好小組評價機制,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思考、去體會、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識的聯繫與整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教師要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與延伸,加強前後知識、中國史與世界史。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3、廣泛閱讀書籍,加強理論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水平。精心研究,潛心教學,用心課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0

我的這節課主要反映出了這些問題:一是對本課的重難點沒有把握好,這就造成了本該重點講的地方反而因時間不足而沒有講透。“文景之治”本應是爲下面“漢武帝的大一統”做鋪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並沒有處理好...

我的這節課主要反映出了這些問題:

一是對本課的重難點沒有把握好。這就造成了本該重點講的地方反而因時間不足而沒有講透。“文景之治”本應是爲下面“漢武帝的大一統”做鋪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並沒有處理好他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我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就已經想到過這個問題,但是在具體的講課過程中由於語言不夠精煉講的又過細和隨意性,使得大量的時間浪費了。

二是缺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比如說課前如何預習、上課時怎樣做筆記等。七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老師必須教會他們掌握科學高效持久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在課上沒有完全落實教會學生勤做筆記和巧做筆記的任務並且缺乏講練結合,這就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比較低。

此外,在故事的引入和合理利用方面還欠考慮,沒有做好趣味性、生動性和啓發性的結合。在課程內容的過渡方面,自己也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

針對上面的情況,我要認真思考和正確對待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首先,我認爲自己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不斷改進的原始動力和方向。目標是指引我們行動的指南和參照物,每個人都只有努力過了才能收穫進步和成功。其次,要多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風格。孔老夫子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我認爲只有看到並承認自己和其他人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差距那麼自己纔能有所進步,既然這樣那麼我們每天都應該對照一下反思一下以及改進一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1

學習本節課首先讓學生把握兩點,

第一點:區域在亞洲,

第二點: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

學習日本大化改新時,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知識:大化改新出現的背景、代表人物、內容、影響,並對改新的內容要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來把握。結合大化改新的時間及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公元7世紀中國正是唐朝時期,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日本這次學習對象是誰了。強盛時的中國是日本學習的榜樣,而近代社會落後的中國成爲日本侵略打擊的對象,這樣的反差給學生如何的教訓與啓示呢?這是我這節課內容的一次昇華,在談啓示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能切中要點,能夠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於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這些都是日本不斷進步、強盛。但有些同學在語言組織、語言精簡方面仍需提高,這對以後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2

本課的成功之處:

1.設計思路較清晰。表現在:一、把課本知識高度整合;二、針對主要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三、設計知識結構圖對知識進行整合、提煉。

2.目標意識很強。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

3.非常重視直觀教學。大量歷史圖片的運用加強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秦滅六國的順序、秦的疆域對比、長城等圖片的運用等。

4.注重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自主學習環節、合作探究環節等等。

5.試題設計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如合作探究中兩個假如的提出針對學習的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回答的方面很廣,也具有很大的開放性。

6.形式靈活。如對知識的溫習、加深理解用奏摺的方式;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用寫頒獎詞和知識構建的方式等。

7.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

幾點不足:

1.學法指導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把自學內容、方法和時間都給學生提示一下,學生自主學完後,再留出幾分鐘來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把疑問提出來。再如學習方法上可以用數字歸納法、諧音歸納法等多種方法,像秦滅六國的順序,可以諧音爲含(韓)着(趙)委(魏)屈(楚)咽(燕)氣(齊)。

2.評價方式要多樣。除了老師的及時評價外還應讓學生評價。

3.板書設計不應欠缺。板書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不應省略。

4.課件可以進一步精簡,教材中有的圖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燈片展示。如郭沫若評價焚書坑儒的那段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即可。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3

“興趣的最好的老師”, 有效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歷史課堂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注意力和較爲穩定的學習情感。本課在導入新課時就有意識的設置兩個小活動:猜謎語、班級小調查,讓學生饒有興趣的瞭解了鮮卑族,同時又激起學生學習孝文帝改革慾望。一開始就讓學生在輕鬆自然氣氛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民族融合”這一概念,在國中歷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學生已有知識中缺乏對民族融合的認識。本課就通過四幀圖片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知道“胡人漢服”、“漢人胡食”這些現象,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談談對“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學生獲得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遷都洛陽,是本課主要內容之一,爲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孝文帝遷都的原因,以及在遷都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本課精心設計一個歷史短劇《孝文帝遷都》,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再現歷史生活場景,加深學生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視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課最主要的內容,如何凸現出來,是教學的一個重點。改革的措施學生很容易從課本中找出來,如果照本宣科講解,然後讓學生去背一背,難以獲得具體的認知,也增加學生負擔。爲了方便學生理解和科學記憶,本課先開展一個活動:縮句遊戲,讓學生把每項措施濃縮爲三個字。通過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嘗試的熱情,同時使學生能在輕鬆氣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體內容。歷史短劇表演:《一個北魏官員的一天》,頗具新意,讓學生再次穿越時空隧道,再現歷史場景,體驗作爲生活習性日久的北魏官員當時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怎麼看待這些改革措施。把學生放置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體驗人物的情感,認識到當時改革會遇到一定阻力。最終了解了歷史、感悟歷史。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是歷史教學重要任務之一。本課又設計“你我之見”:評價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還是少數民族改革家。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讓學生思維在課堂上進行碰撞交流。通過討論,提高學生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評價能力,也培養學生客觀看待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然後適時加以引導,聯繫當前改革開放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充分發揮了歷史教學的史鑑功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只有堅持自己民族特色,纔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傳統的歷史教學是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忽略了學生主體的活動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本課教學設計,注重開展形式多樣課堂活動,猜謎語、小調查、歷史短劇、縮句遊戲、你我之見等活動,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讓歷史教學活動中動起來,在輕鬆愉快中學習歷史,在無形中感悟歷史。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是我第一次採用劇本形式、第一次採用非學案形式、第二次在七年級年級進行教學。

一節課下來,覺得幾個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處理。

將需要解決的三維目標融進劇本,讓兩漢經濟的發展狀況用一種直觀的形式展現。

二、問題的設置。

本節課依然採用基於問題模式的教學,將三維目標分10個問題展現出來,10個問題,分成三個層次。其中較爲靚點的設置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推導、以及一句話展現兩漢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即底9、10兩個問題的設置。關於各行業之間的關係,是個很抽象的東西,通過這樣的人展現形式,還是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兩漢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各行業相互驅動的關係,並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勞動行爲展現出來,從而感受到那個時候經濟的發展狀況。

三、採取選答問題的方式。

考慮到學生對於不同問題的思考,我打亂按序回答的常規,給學生以充分發揮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一節課中找到成功感和歸屬感。從而極大地調動全體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程度。

這節課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過大。

這可能是我長期九年級備考養成的不良習慣,總覺得一節課就解決一兩個問題是在浪費時間,這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依然違背了25分鐘注意力集中度的紅線。

二、將問題的設置與劇本的表演沒有有機的結合。

如果將劇本的表演和問題結合起來、穿插開來,這樣可能對於調動課堂學習的氛圍更有幫助,有些學生對於劇本的興趣是很高的,但苦於沒有表現的機會,也就打消了他們的後階段的問題教學模式的參與程度。

三、給與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夠廣闊。

我一直倡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雖然在第一節課沒有很好地表現,但我依然覺得可以在這個方面進行嘗試。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既然驗證了這種思路的正確性,卻沒有很堅決的貫徹在這一屆課中,而是自己提出相關的問題,沒有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新問題的產生,沒有給他們以表達的時空。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5

七年級歷史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反思本週,我參加了本組的公開課講課,從教學設計到評課過程中大家對我的建議都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與幫助。首先,由於之前沒有講過歷史的公開課,在講課之前我上網蒐集了許多優質課的視頻進行觀看,爲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思路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從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爲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意義;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理解張騫出使西域對民族交往的重要意義。從這一層次上說,本課的學習目標基本上已經達成,但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仍有諸多的欠缺。我的課程設計流程基本完善,從視頻導入絲綢之路,到後續的絲綢之路路線圖,以及一帶一路等對中國的影響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突出的幾點在於:

1、重點部分強調不到位。重點的部分強調兩到三次都不爲過,我對重點部分的強調很少,可能學生聽過之後,瞬間就忘記了,對本課的重點內容依然不清晰。

2、課堂銜接與過渡比較生硬,在課堂用語及銜接語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時要注意知識與知識間的銜接,使知識結構化,讓學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

3、結合目標設置活動。課堂活動最終要服務於我們本課的學習目標,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也設置了諸多的活動,如:想象張騫拜別漢武帝時他們之間的對話;如果你是漢朝的商人,你想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運往歐洲,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路線;爲張騫紀念碑寫一段碑文等,這些活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內容,也鞏固了目標的實現,但活動與目標之間的結合似乎沒那麼緊密,要更加強課程與活動之間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開課的講解,都是對自己莫大的幫助與提升。從備課到試課再到上課,以及後續老師的評課,每一個環節都比我們平時上課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講解背後發現的問題也比我們平時上課發現的問題多得多,之前的時候對講公開課有一種很大的恐懼感,擔心自己講的差,怕自己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現在講公開課雖然依然恐懼,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改正過來。同組的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對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以後我要把備課內容更精細化,重點更加突出,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現出一節高效而精練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