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歷史2.95W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說,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裏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爲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爲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爲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2

本節課共有三部分內容: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其中,第1和第2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習本節課,讓學生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學習張騫、班超兩個歷史人物,強化學生愛國主義熱情。。

但是,學生們對於基礎知識的鞏固程度還不夠,欠熟練,掌握得不夠紮實,我在本節課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張騫通西域這一部分的教學其實應該做得更好,我可以把這部分的內容搞活起來,比如把張騫在西域的所見所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讓學生來描述;或者以張騫爲記者進行追蹤報道,這樣就可以訓練學生的口才,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2、關於絲綢之路的教學,如果爲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好地記住絲綢之路,我應該用多媒體展示出地圖,讓幾個學生按照地圖來重新走一下絲綢之路。

3、知識的延伸不夠,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談一談西部的開發,也可以結合講講關於東突事件等。

4、在當堂鞏固環節,應多設計一些選擇性題目和材料分析題。

5、學生會了的問題,不應該再去過多的強調。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看一些與歷史知識有關的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爭取做一名與時俱進、知識淵博的教師。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3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

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

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現問題,讓學生“神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課學習鐵農具中設置情景“假如現在給你一塊地去耕種,而擺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銅器、鐵器,你會選擇哪種?”和學習都江堰修築原理時設置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會怎樣解決岷江水患問題?”,一方面使教學顯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他們歷史思維能力的目標。

二、設計角色表演活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在教學商鞅變法的內容這塊,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歷史劇。分別扮演守舊貴族,和商鞅。爲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們就得牢記商鞅變法的內容,並充分理解其變法的目的`和好處。這樣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是課堂效果達到高潮。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4

(一)這節課下來我覺得做的較好的地方是:

1、靈活處理教材、靈活處理課堂、儘可能引導學生提出些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本來準備4分鐘完成的自主學習部分,就用了12分鐘,打亂了預計的安排,好在及時做了調整,將學生已經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體表現略講一下,從而爲後面的步驟順利實施贏回了時間。

2、歷史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比如講解徭役的問題,比如引導學生理解鴻門宴的寓意問題。在講鴻門宴問題,通過學生的講解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典故的寓意,並進一步和學生的自我保護聯繫起來,起到較好的學以致用的作用。

3、將教材的知識做適度的拓展延伸,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多角度的思考,還是讓學生(至少是部分學生)得到了昇華和提高。從而超越了教材。

4、環節的過渡方面也是處理的比較輕靈、流暢。比如導入設計、從秦暴政過渡到大澤鄉起義、從秦滅亡到楚漢之爭的過渡,這些小安排還是收到不錯的效果,讓整節課連貫,緊促。

5、三維目標的落實方面效果較好,通過自主檢測反饋的信息感受到這節課教學效果不錯。

(二)然而這節課操作下來,也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自主提問方面的引導。這個環節由於該班學生可能突然間改變了教學模式,一時不能適應,弄得自主提問環節有些冷場,學生提不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而且提問的學生積極性不高。

2、一節課的容量過大。可能長期呆在九年級的緣故,這節課忽略了七年級學生不可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最多25分鐘的“紅線定理”。本節課除了8分鐘的自主學習和8分鐘的自主檢測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時在讓學生緊張思考和解決問題,導致學生有疲勞感。

3、板書方面。由於時間關係,將課堂總結進行的較爲倉促,而沒有落實到從基礎知識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縱橫向聯繫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有種一目瞭然的直觀感受,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昇華。

4、本節課圖像信息的處理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也是不太適應的。

5、成語故事的蒐集與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總的來說,這節課收穫還是蠻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悅也有遺憾。好在人們常說:教無定法、教無止境。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課堂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5

1.本課的設計線索脈絡清晰,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教材內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國的興起。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三、草原帝國的消失。以匈奴政權的興起、發展、消亡爲主線串起全文。以漢匈的“戰—和—戰”爲中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過程宏觀設置合理,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第一環節【設置情景點撥導入】約三分鐘。第二環節【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約三十五分鐘,其中一、草原帝國的興起約十分鐘。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約二十分鐘。三、草原帝國的消失約五分鐘。第三環節【本課總結】約兩分鐘。第四環節【自我檢測鞏固提高】約五分鐘。

3.教學設計平穩紮實,知識脈絡構建系統清晰,能用學生喜見樂聞的形式,把握重難點適時形成課堂高潮。如:問題二(3)觀看《漠北戰役》視頻再用上節課總結的學習史實的方法概述漠北戰役的經過和影響(時、地、事)。問題二(4)你贊同這時再實行“和親”政策嗎?(創設漢元帝朝辨情景,學生分文武大臣兩組辯論)假如你是王昭君,你願意出塞嗎?這使大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出現有效知識生成,達成教學目標。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聯繫生活,關注社會,引導學生擴散思維。如:問題二(2)結合史實比較一下,漢初對匈奴的政策與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不同,請用史實說明(政治、經濟、軍事)。---關注社會:放眼當今世界,你認爲中國立足於世界取決於什麼?。問題三(1)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問題三(2)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擁有56個民族,那麼今天民族與民族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呢?。

5.但是,總的來講這一節課我仍然沒有改變對知識點處理面面俱到的習慣,所以受時間限制,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這一部分的拓展還是有所不足。我是應該打破體系,還是堅持風格呢?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6

因爲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裏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啓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7

本課的成功之處:

1.設計思路較清晰。表現在:一、把課本知識高度整合;二、針對主要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三、設計知識結構圖對知識進行整合、提煉。

2.目標意識很強。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

3.非常重視直觀教學。大量歷史圖片的運用加強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秦滅六國的順序、秦的疆域對比、長城等圖片的運用等。

4.注重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自主學習環節、合作探究環節等等。

5.試題設計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如合作探究中兩個假如的提出針對學習的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回答的方面很廣,也具有很大的開放性。

6.形式靈活。如對知識的溫習、加深理解用奏摺的方式;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用寫頒獎詞和知識構建的方式等。

7.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

幾點不足:

1.學法指導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把自學內容、方法和時間都給學生提示一下,學生自主學完後,再留出幾分鐘來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把疑問提出來。再如學習方法上可以用數字歸納法、諧音歸納法等多種方法,像秦滅六國的順序,可以諧音爲含(韓)着(趙)委(魏)屈(楚)咽(燕)氣(齊)。

2.評價方式要多樣。除了老師的及時評價外還應讓學生評價。

3.板書設計不應欠缺。板書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不應省略。

4.課件可以進一步精簡,教材中有的圖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燈片展示。如郭沫若評價焚書坑儒的那段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即可。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8

本週我在七年級四個班上了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教學反思如下:本節課距離我們較爲遙遠,所以上課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利用歷史圖片進行輔助教學,收效很好。通過展示歷史圖片,同學們直觀地感覺這段歷史,進而瞭解這段歷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記憶重點知識,充分說明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學生們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山頂洞人的復原圖,得出他們的體質特徵的不同,從而進一步認識山頂洞人的進步。

由於學生未作很好預習,對本課知識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學進度上沒達到預期效果。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意識到讓學生提前預習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以後要重視對學生預習的指導。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9

本課的成功之處:

1。設計思路較清晰。表現在:一、把課本知識高度整合;二、針對主要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三、設計知識結構圖對知識進行整合、提煉。

2。目標意識很強。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

3。非常重視直觀教學。大量歷史圖片的運用加強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秦滅六國的順序、秦的疆域對比、長城等圖片的運用等。

4。注重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自主學習環節、合作探究環節等等。

5。試題設計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如合作探究中兩個假如的提出針對學習的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回答的方面很廣,也具有很大的開放性。

6。形式靈活。如對知識的溫習、加深理解用奏摺的方式;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用寫頒獎詞和知識構建的方式等。

7。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

幾點不足:

1。學法指導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把自學內容、方法和時間都給學生提示一下,學生自主學完後,再留出幾分鐘來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把疑問提出來。再如學習方法上可以用數字歸納法、諧音歸納法等多種方法,像秦滅六國的順序,可以諧音爲含(韓)着(趙)委(魏)屈(楚)咽(燕)氣(齊)。

2。評價方式要多樣。除了老師的及時評價外還應讓學生評價。

3。板書設計不應欠缺。板書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不應省略。

4。課件可以進一步精簡,教材中有的圖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燈片展示。如郭沫若評價焚書坑儒的那段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即可。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0

今天縣教研室人員來我校進行達標課驗收,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作出評價並給與指導,收穫頗豐,體會如下:

1、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建立好小組評價機制,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思考、去體會、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識的聯繫與整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教師要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與延伸,加強前後知識、中國史與世界史。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3、廣泛閱讀書籍,加強理論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水平。精心研究,潛心教學,用心課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1

近日,我執教了一節《華夏之祖》的公開課,上完之後,感覺不甚良好,雖然不排除一些客觀原因,但回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失誤頻頻,怎一個“差”字了得。

首先,未體現“自主”的教學理念。雖然學生是以小組的形式學習的,但在展示環節,我並未要求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展示。話題投放形式太過單一、刻板,如請學生講述堯、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讓一個組的學生自由選擇講述,而不是先講堯,繼而舜,再而禹。學生講述後,也未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動、補充。教學內容顯得單薄,不夠豐富。

其次,對學情認識不夠。未充分考慮七年級的學生只上了兩節新課,學習歷史的熱情、能力都相對底下,從而對學生預習情況把握不準,對學生學習、展示能力不能有準確的認識。要求學生進行表演“禪讓制”的環節,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空有表演的熱情,卻不知怎樣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課堂氣氛略顯尷尬。

再次,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落實不夠。要求學生合作探究“什麼樣的人才能被推選爲部落聯盟會首領?你覺得堯、舜、禹有什麼優秀的品質值得你去學習?”原本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各抒己見,這本是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絕好機會,我卻沒有充分利用,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敷衍了過去。

最後,教學未有激勵措施,評價方式單一。原本打算獎勵給學生的幸運星因爲時間匆忙忘記帶到課堂,雖然少了物質獎勵,但整堂課下來,我也很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沒有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獨到的見解表示過由衷的讚揚,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評價。評價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沒有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導致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壓抑、沉悶。

當然,失誤還有許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這堂課是失敗的。但也帶給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爲更好的成長,它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軟肋,也讓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俯下身子,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去鑽研、實踐。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2

轉瞬間,一個學期又將結束,本學期課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進行着,反思自己的教與學,深受啓發,感觸也頗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設計全面性,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1、從“鑽教材”向“鑽學生與教材”轉變

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綱等文本資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違背了新課程“一切爲了學生”的理念。教師不僅要潛心鑽研教材,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與身心特點,綜合考慮,制定最優化、最科學的教學流程。

2、從“備教法”向“備學法與教法”轉變

新課改下的教師不僅要考慮自己怎樣組織教學活動,還要滲透進學法的指導;不僅要完成教材知識點的傳授,還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歷史素養,以促進學生德育全面發展。

3、從“重優生”向“關注每一個個體”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喜歡關注優秀生,在課堂提問、教學設計等方面對這一羣體考慮較多,反而將原本最需要教師關心的潛能生羣體邊緣化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爲也極易造成歷史學習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教學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師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關注潛能生,將潛能生的學習置於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最終實現班級學生整體均衡發展。

二、注重教學關口前瞻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體現預習題綱的選擇性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做好學生預習活動的指導。教師可以從示範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獨立編寫預習的能力與習慣。

2、體現預習方法的科學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讀” “劃” “想” “做”的步驟進行,通過通“讀”教材,宏觀把握預習內容,將自己認爲應該重點強調的知識點做上標記,對照預習題綱進行獨立思考。

3、體現預習成果的針對性預習活動結束後,學生還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將預習成果沉澱下來。一方面,要將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獲得的知識積累記錄下來,一些學習方法或是心得體會也需要進行記錄;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掌握與理解不夠深刻的地方,要進行羅列,以便課堂學習時聽教師講解正確的答案或是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

三、注重教學過程探究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科學設計好探究提綱探究題綱的設計難度要適中,要體現相互關聯以及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例如在教授“ ”內容時,教師設計探究題綱,可以着眼於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深刻揭示。

2、啓發點撥好關鍵環節

例如在“ ”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探究學習,要緊扣“中國和世界的形勢”“的原因”等關鍵節點進行點撥。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以“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學質效。

3、歸納完善好學習成果討論探究環節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成果“去僞存真”。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學習成果歸納中,一位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從清政府腐敗沒落、封建經濟薄弱、軍事力量落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了“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資本主義”這樣的實質,讓學生深刻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從而體會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增強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注重教學空間的拓展,構建立體教學模式

1、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延伸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之餘,教師要結合本校條件與學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專題研究,也可以開展辯論活動,爲學生創設濃厚的歷史學系研究環境。

2、開展歷史競賽活動,鞏固教學成效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可以適時組織一些歷史學科競賽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也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熱點話題舉行演講、辯論等形式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深化學習成效。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化教育成效教師可以利用本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組織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帶進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接受革命傳統主義教育,也可以發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開展諸如“訪問老紅軍”“家鄉抗日事蹟尋找”等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體現歷史教育教學思想性的重要特點。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3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的保證。教師作爲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設計者及組織者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發展學生教學學習的主動性。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成爲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各種條件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大家都知道,歷史學科的主要功能是傳承人類的文明,它不僅告訴我們人類的過去怎麼樣,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應該吸取怎樣的經驗和秉承哪些的可貴的精神。

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條件爲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本課我通過設計學生體會古人用算籌運算、賈思勰拜訪老羊倌、酈道元答記者問三個活動,學生都積極參與,興趣很高。從中可以發現其實很多學生其實很有表演慾望,並且具有一定的表演技巧,作爲老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及時表揚這些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愛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勵。

同時藉助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時空結合,回到歷史的情景中,體驗歷史,當學生有了親身的“算籌”運算體驗,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家在追求科學當中的辛勞與不懈。通過具體表演賈思勰向老羊倌請教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賈思勰的愛學習,虛心請教的精神。以及用酈道元答記者問的形式讓學生全面地瞭解酈道元寫《水經注》的過程,並從中體會到酈道元熱愛祖國和大自然的高尚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歷史是有生命的,學生學習歷史,不是老師無限動情地講,而學生揣着手在聽,老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4

教學的生命在於創新。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導入時候,可以先做個這樣的小調查:“同學們,你們最愛吃的水果是?”對這樣的問題比較容易,學生會爭先恐後的回答,然後問:你們知道它們從哪裏傳入的嗎?從而引起學習新課的興趣,由於開始上課提起了胃口,整堂課的氣氛會比較好。

點評:

教師注重思考,強調學習興趣、方法,注重採取靈活的教學手段。

教學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教學是藝術,藝術不能複製,世界上既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兩節完全相同的課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貴在方法多樣靈活。有了興趣,自然讓人興奮,就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要探索課改新路子,寓課堂以生機。課堂的生命在於創新,讓課堂煥發活力。

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爲了千百學生,實現千變萬化。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5

通過本課教學,感受最深的是:怎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通過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去實現。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

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觀念,由過去的“教教材”的舊觀念向“教學生如何學”的新觀念轉變;

二是由過去教師爲主導向以學生爲主體觀念轉變;

三是課堂教學模式由注入式、填鴨式向啓發式、探究式等演進。

這就要求教師從課程目標出發,根據國中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取捨、整合、運用課程資源及多媒體,完成課程目標,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

1、教師課前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本課歷史史實豐富、生動,容量大,而教材編寫又比較簡煉,如果學生不做好課前準備,那麼單靠課堂想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是很難的。課前作業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預習新課,要求學生理解本課講什麼(大標題-昌盛的秦漢文化),是怎樣來講的(四個子標題-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王充和《論衡》、司馬遷和《史記》、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瞭解每個子標題的基本史實,從而使學生理清標題關係,形成粗的知識鏈和基本史實。

二是要求學生根據預習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識,利用百度搜索網絡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識。

2、教是爲了不教。在本課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問題的角度。例如:宗教與邪教的區別是什麼?許多學生只答了一點,繼續深入沒有了,但是經過老師指導如何思考問題的角度後,則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回答出來

3、教師備課要整合、開發資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在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多媒體資料展示太多,設問過繁,拓展太深,表面熱熱鬧鬧。課後問學生學習效果,則一臉茫然,而真正需要解決、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掌握。本課有許多教材外的資料,如果都去講解,事實上是不可能,因爲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即使那樣,也不可能取得較好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目標和國中學生的知識特點和結構,對教材和課程進行再一次整合、開發,但要突出重點。同時設問要適度,要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啓發性引導相結合。

4、充分利用網絡來輔助歷史教與學。本課有很多歷史知識,是學生很感興趣的部分,網絡提供了歷史教材無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藉助網絡優勢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師生互動、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創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