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7篇

教育2.5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7篇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1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爲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爲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爲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成績不好,又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說實話,這些學生很讓老師頭疼,有時候像 “你還上嗎?趕快回家吧?”之類的氣話也會用在這些學生身上,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爲,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

總之,《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啓發。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2

讀了當代教育家李希貴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越來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一、教育,從平等開始

學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師完全可以向學生道歉,和學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師生關係纔是有助於教育成功、有助於學生髮展的師生關係,教育活動應當建立在平等的人際關係框架裏纔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師的民主意識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纔有裨益。

二、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每一位善於思考的老師,都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們究竟該怎樣把這種“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結合起來。

書中講到學習語文時“讓學生當一當老師”,讓學生把語文課當成自己的自留地,讓學生參與語文教與學的全過程,從備課、講課、疑難問題解答、命題考試、講評,全有學生自己“演戲”。年底考試,語文成績卻非常好!在語文課上試驗的“包產到戶”,解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問題。由此看來,一切的教育都應當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我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在課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語文到底是怎麼學會的?不正是因爲沒有了教師“口若懸河”的分析講解,沒有了教師填鴨式的機械訓練,纔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嗎?就像幼兒學走路,的確需要扶持,但決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學會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鬆開扶持的雙手以後。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3

今天王校長在學校羣裏發了由李可誦讀的李希貴校長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聽後不由的陷入深思。書中說到,千萬不要被語文老師給騙了,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和語文老師孜孜不倦、不厭其煩的講解無關,跟孩子的閱讀有關,裏面李校長做了一個實驗,李老師讓讀七年級的兒子和一個讀初四的孩子和高三學生做一樣的試卷,結果高三平均分84。5,七年級李大偉得82分,初四孩子得85分。這樣的結果即讓我吃驚,又讓我陷入深思。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就是,老師講臺上對着教參事無鉅細的講解,孩子們在下面聽的昏昏欲睡,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在講臺上痛心疾首的咆哮,“自己的老祖宗都快忘了,自己從小說到大的語言都考不好,這個知識點我講過多少遍還記不住,你們的作文除了抄閱讀沒一點深意,作文怎麼一點都沒有真情實感……”。這樣真的對嗎?真的好嗎?每天干的難道都是些無用功?

對以前的做法有了深深的懷疑,也產生了無限的迷茫,其實很多老師也都知道這樣的事實,但不知道如何去改變,乾脆人云亦云,別人怎麼幹咱也這麼幹。其實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改變些什麼,家庭作業不佈置那麼多遍的抄寫,上課不再對課文生搬硬套的講述,從今年教九年級後乾脆不佈置家庭作業,全部由課代表做主,並且交代一定不要多,甚至由學生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上課儘量拓展孩子們的知識面等等,但畢竟我的思想高度不夠,理論知識更是有限,也只是產生憂慮的同時,只剩無可奈何。

這本書中的觀點很新穎,就讓我們從“不讀書,求甚解”的怪圈中走出來吧!和學生一起讀書,感悟生活的美好。真希望不久後對語文教學有一套切實有效、切實有用的方法,讓衆語文老師不再尷尬和迷茫,迎來“柳暗花明”。胡言亂語,不知所言。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4

當我看到《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時,就被書名所吸引,更讓我內心激動。通讀後更讓我堅信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成爲自己生命的主宰。

這是一本用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親身經歷過的小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會讓我們讀出李希貴老師對教育的獨特思考與感悟,更可貴的是李希貴老師從自己失敗的案例中得到啓示,例如“讓教育從細節入手”等,這些細節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沉澱的,在瑣碎的小事裏形成的。

在書中,李希貴老師提到“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讓別人來管的人”。我們的教育不是爲了約束學生,管制學生,而是着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形成一種習慣。作爲教師更應該認識到“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爲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地呼吸。”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髮現真理而不是告訴學生真理,那麼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與衆不同的興趣,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自己走路,只要“鞋子”合腳了,他們就會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來,我們又何愁學生前面不會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實際上,就像李希貴老師所說的那樣“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教育也是一樣,貴在堅持,在生活中老師不再以成績爲唯一評價尺度,要用多元化的觀點去看待孩子,讓孩子在充滿自信、充滿陽光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5

一個多月前,學校爲我們每位教師購買了李希貴老師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剛開始讀也沒覺得太特別,隨着讀的越多,越來越被吸引。這就是名家的魅力吧,更是讓我認識到:用心做教育才是我們教師最好的選擇。

李希貴老師就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爲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着想。他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只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無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來應該多想想再採取行動,卻可能沒有爲學校、爲孩子真正解決過。

相信讀過這本書的都還記得一則名爲《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的故事,它對我的觸動很大。故事是這樣的:在課間有學生用手機播放音樂排練舞蹈,一名學生在飛快跑過時順手牽羊,把手機撿起來揣兜裏走了。正好被李老師看見,現場抓住還是假裝沒見呢?最終在操場見到了真人,並完美解決了此事。學生丟東西,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不過是費了很大週摺才解決事情,卻又丟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感情。雖然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孩子要多一份寬容,我卻在遇到事情時解決的依然是不那麼完美。

不斷地閱讀,我明白了十多年來,學習過遠處的揚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白潭中學,近處的學校也去了好多,其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爲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別人的成果、經驗,而我們沒有過多地關注、體驗教育的過程,感悟名師的內在文化底蘊。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但是一定會堅持用心讀下去,最後借李老師的一句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來激勵自己:作爲教師必須善於發現,有一顆敏感的心,而這種敏感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愛和責任感。教育事關千家萬戶,關乎國家未來,作爲老師我責任在肩。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6

閒暇之餘,虔誠地拜讀了李希貴《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我欽佩於李老師對教育改革的魄力與智慧,也欽佩於他對教育的深層次的獨到見解。掩卷沉思,李老師的一句話一直在腦海中呈現,“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是啊!沒有愛,哪有教育。

正因爲有愛,纔會“教育,應該從平等開始”;纔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纔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纔會“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因爲有愛,纔會把學生當人來看待,給予信任與尊重,才能讓老師和學生都真正擁有能夠“自由呼吸”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最大軟肋就是缺乏對學生的關愛,對人格的尊重,以及對錯誤的寬容。面對一個個鮮活而充滿朝氣的生命個體,我們教育者應該更多的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與感悟,而非自己的功成名就!

愛的教育是寬容與尊重。把孩子當成活生生的人來看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保護他們的自信心,保護他們的求知慾。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發自內心愛上學習,教育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愛的教育是賞識與激勵。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願望,而教育的責任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擡起頭來走路。莎士比亞說過“讚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都渴望得到陽光。教育應該多些賞識與激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首先要有愛,更要像李希貴老師一樣會愛,才能奏響愛的旋律,教育才能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7

在《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文章中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作者用最樸實的語言,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實踐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大都是作者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質規律。

其中有一篇文章《爲孩子的思維插上自由飛翔的翅膀》,李老師列舉了四位老師的課,並進行了分析,我感受頗深。能否爲孩子們揚起思維的風帆,插上思維的翅膀,纔是教育者的天職,要給孩子們以想象的空間,思維的餘地。國小生的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和人的天賦有一定聯繫,但基本上是後天培養和教育的結果。在課堂教學這一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李老師一路走來,他走到哪裏,閱讀的種子就播到哪裏。李希貴老師說:教育是與讀書聯繫在一起的,書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一個學生在他相應的年齡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讀的書,那是人生無法彌補的遺憾。應該讓讀書活動伴隨孩子一生!從“愛書的爺爺”到“連環畫的魅力”、從“每天10分鐘”到“ACT語文教改實驗”,從“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到“文章是流出來的”,最後到“百萬人家競讀書”,字裏行間無不體現着李老師的這種教育思想,我從真正意識到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必須要有大量的課外閱讀。讀此書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還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啓迪和思索。很是爲其中的先進教育理念、觀點、方法、做法所深深打動與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