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5篇)

教育8.79K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

根據《綱要》“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的精神,教師要敏銳地察覺幼兒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內容拓展爲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電池——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十分普遍,幼兒經常能夠接觸到它,如玩各種的電動玩具、遙控器等等,而對於電池的神奇力量,幼兒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爲了激發他們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培養他們樂於嘗試、勤於動手的習慣。我設計了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較強的嘗試學習活動——有趣的電池。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5篇)

本活動主要通過讓幼兒各種各樣的玩具和不斷地探索,一步步地揭開電池的各種祕密,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認識電池並學會安裝電池的方法,其中滲透了蓄電池的環保作用,與幼兒園主題“我愛環境”相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嘗試操作,瞭解電池的外形、種類和簡單的功能;2、通過嘗試、操作、探索,學會正確使用電池的方法;3、讓幼兒學習用語言來表達操作結果。

 活動準備

電動玩具及物品若干,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電池及幼兒人手一份簡易電池安裝示意圖,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讓幼兒在玩電動玩具、物品的嘗試活動中,感知玩具和物品無電池的狀態。

1、放音樂,幼兒進電動玩具城。

師:這裏是電動玩具城,大家來看一看,玩一玩,試一試,看看這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裏面有些什麼小祕密?

2、幼兒按意願分散選擇玩具、物品,進行擺弄和嘗試,教師巡迴觀察。

師:你剛纔玩的是什麼?好玩嗎? 爲什麼所有的電動玩具和物品都不能動起來?

(剛纔玩的電動玩具和物品裏面都沒有電池),那怎麼辦呢?(裝電池)

二、第二次嘗試:給電動玩具和物品配上電池。

1、認識電池

師:這小小的電池有這麼大的作用。老師這裏有許多電池,你們看看有沒有看到過的?在哪裏看到過的?(幼兒回答)

師:電池真有趣,有圓的、方的、扁的、大的,還有小的,電池用完了,隨意亂扔,會污染環境。這種電池你們見過嗎?(蓄電池)這種電池用完了,也象其他電池一樣扔掉嗎?那該怎麼辦?(幼兒回答)

小結:對這種用完了還可以充電反覆使用的電池,叫蓄電池。用蓄電池開的車很好,沒有噪音,沒有污染,可以保護我們周圍生活環境。

2、 幼兒嘗試:給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適的電池。

(1) 出示一件電動玩具,請幼兒說說:“它的'電池要裝在哪裏?需要什麼樣的電池?怎麼裝?電池盒裏有什麼祕密?(請一幼兒上臺)

(2) 出示安裝示意圖,說明記法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來試一試給電動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適的電池,讓它們都動起來!

3、第三次嘗試:認識正負極並準確安裝電池。

師:大家都找到了大小合適的電池,可爲什麼有的不能動起來呢?(引導幼兒回答:電池裝反了也不能動)

(1)認識正負極問:電池的兩頭一樣嗎?你用了幾個電池?你是怎樣安裝電池的?(個別幼兒邊展示示意圖邊回答)

(2)幼兒嘗試按正確的方向安裝電池。

師:現在,我們小朋友都知道,怎樣去安裝電池,電池的“ ”要對着電池盒的“ ” ,電池的“ ”要對着電池盒的“ ” ,下面我們就讓電動城裏的玩具和物品動起來吧。

4、再次嘗試,體驗成功的喜悅。結束活動。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2

[活動目的]

1、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讓幼兒瞭解風的成因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錄音機 磁帶 幼兒操作材料和玩具若干 笑臉娃娃 哭臉娃娃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聽歡快音樂拍手進教室。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觀看昨天戶外 “找風”遊戲的.錄像;

探討:

(1)你是怎樣找到風的?

(2)你是怎麼感覺到風的?

(3)教師小結,請幼兒欣賞風的課件。

2、請幼兒在活動室裏尋找風,發現風,變出風來;

(1)請幼兒自己探索變出風來 ;

(2)教師出示材料,請幼兒利用操作材料變出風來;

(3)探討:你是怎樣變出的風?

(4)請幼兒觀看課件: “風從哪裏來”

3 、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風,你知道都有哪些風嗎?

教師結合課件簡單評析小結。

4、教師出示笑臉娃娃和哭臉娃娃,引起幼兒興趣;

(1)請喜歡風的小朋友站到笑臉娃娃的旁邊,不喜歡風的小朋友站到哭臉娃娃的旁邊。

(2)爲什麼喜歡(不喜歡)風? (配合圖片展示)

(3)教師和孩子一起統計得分並小結;

5、教師通過課件豐富幼兒關於風的知識;

(1) 請幼兒觀看課件

小朋友你們知道嗎,風還有許多好處和害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 討論:颱風。龍捲風力量強大,給人們造成了許多危害,怎樣才能控制這些風呢?

(三)結束部分:

(1)請小朋友來當小小科學家,讓風來爲我們做好事;

(2)聽音樂拍手出教室,自然結束。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3

《指南》在科學領域中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方面明確了三個目標:一是親近自然,喜歡探究;二是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三是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這三個目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得以實現。結合廖麗英老師關於“《指南》科學領域的理解和實施”的講座學習,對大班科學活動“溫度計”進行一下評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習體會。

此活動充分體現了科學活動的核心價值,選擇了孩子們生活中熟悉、常見的溫度計進行科學探究,激發幼兒探究慾望,創設情境培養幼兒探究能力,圍繞科學學習的核心目標,層層展開,有效落實。

一、有效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⒈從內容激發探究興趣。

首先,溫度計取材於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在平時生活中,孩子們對溫度計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熟悉的是孩子們在生病發熱或其它場合用過、見過溫度計,陌生的是對於溫度計的種類、用途以及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如何讀取溫度計等,缺乏一定的認知經驗。選擇這樣的內容能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活動以謎語引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玻璃身體直心腸,一根紅線在中央,有時上來有時下,人們生活需要它。”謎語中滲透了溫度計的特點,保護了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其次,拓展溫度計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活動中,老師結合圖片引導幼兒瞭解溫度計在生活中的用途,測量空氣、體溫和水溫,“人體正常溫度在什麼之間?”“6℃有可能是什麼季節?”“38℃有可能是什麼季節?”,“跳一跳,夠得着”推助了他們的探索熱情,充分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分享和交流,豐富對溫度計的認識。他們願意去探究,去發現其中的奧祕,從而也更好地提高了孩子們從小善於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能力。

⒉以提問激發探究興趣。

活動中,老師的提問非常開放,在活動開始環節提出:“你在哪裏見到過溫度計?它有什麼用?還有什麼不同種類的溫度計?”“爲什麼小孩洗澡要用溫度計?爲什麼要測大棚裏的溫度?”在活動交流環節提出:“溫度計是怎麼變化的,你觀察到了嗎?爲什麼不同地方的溫度會不一樣?”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在冬天選擇有陽光的呢,還是選擇沒有陽光的?那夏天呢?”提問不但喚起了孩子的思維和想象,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在結束環節提出:“關於溫度的知識還有很多,熱脹冷縮,世界各地的溫度也不一樣?小朋友可以繼續去了解收集”,引發孩子繼續探索和學習的慾望。

二、注重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

⒈認讀溫度計。

老師選擇了集體觀察、認讀溫度計的方法,爲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奠定基礎。超大的溫度計模型可以讓孩子非常直觀、清晰的進行觀察,瞭解溫度計上的數字、刻度以及紅線所代表的含義,可以抽動的紅線操作方便,幫助幼兒識別不同刻度的溫度,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進行正確認讀。在觀察的同時,緊密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學習,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溫度計和我們生活之間的聯繫。

⒉合作探究。

以三人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合作探究,分別測量體溫、水溫和空氣的溫度,操作之前,教師先佈置要求,引導幼兒合理分工,拋出了“誰負責記錄?誰負責觀察?商量在哪測?”等問題,讓孩子在探究中學習合作的方法。《指南》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提到“應鼓勵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記錄和計劃,並與他人分享交流”。讓孩子們在操作中增強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助於提高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突出孩子的自主探究過程。

《指南》中提出的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的要求。在此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教學理念。幼兒在小組合作實驗中,學會了觀察、發現、記錄、交流,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實驗的過程激發起幼兒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慾望,在實驗後的交流中,老師引導幼兒自主交流發現和記錄,有效進行經驗分享,讓孩子們體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孩子們的自主探究過程,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探索興趣,拓展了經驗,分享了自己的發現,真正讓幼兒感受科學的有趣性。

葉瀾教授對好課的'標準是:“紮實、充實、平實、真實”,縱觀整個活動,緊扣科學活動的核心目標,讓孩子們學習了科學認讀溫度計,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溫度計在生活中的運用,瞭解了氣溫與季節的關係,活動中有孩子提到了“熱脹冷縮”的現象,也進一步激發起孩子們繼續探究的興趣。所以,這節科學活動是非常紮實、有效的。但是,我個人也有一些建議和思考:

首先,幼兒自主探究和操作的機會不夠

在認識溫度計環節不夠開放,教師限制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在集體認讀溫度計的環節之前,建議先開展小組自主觀察,讓幼兒通過自主觀察發現溫度計上的數字、紅線以及刻度等,自主觀察之後在進行集體交流,還可以讓孩子來操作溫度計模型,更好進行師生、生生互動,充分體現“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學習理念,真正體現從幼兒的學習經驗出發開展教學。

其次,小組合作的價值如何更好的體現?

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非常好,但是合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三個人分工後是單獨操作,還是要共同參與探究過程?如何更好體現合作的價值?這裏涉及到了“真合作”和“假合作”的概念。合作過程中關係到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方法,對於初次接觸合作形式的孩子來說,老師除了要交代合作的內容和形式,更要幫助孩子提煉出合作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從而在合作中提高探究能力。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4

活動目的:

1、瞭解摩擦生電這一現象。

2、會用塑料尺子和頭髮摩擦生電。

3、探索摩擦生電的樂趣。

活動準備:

紙屑,尺子。

活動重難點:

探索尺子和頭髮摩擦生電。

活動過程:

一,舞蹈導入。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跳一段小蘋果吧。

二,引入紙屑跳舞。

不光是小朋友們會跳舞,老師今天請來一羣小夥伴,它們也會跳舞。

教師展示尺子在頭髮上摩擦生電,讓紙屑跳舞的現象。

三,講解紙屑跳舞的`原理。

小朋友們要來試試怎麼讓紙屑跳舞嗎?

恩,小朋友們想一想,爲什麼紙屑們會跳舞呢?

恩,讓老師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四,小朋友自由探索除了塑料尺子,還有什麼可以產生靜電。

五,記錄探索結果。

小朋友們,想必大家都找到一些東西,不知道你們找到的東西能不能產生靜電呢?讓我們在紙上,用自己的方法,把結果畫一畫,記錄下來吧。

六,探索延伸。

小朋友們回家去,也可以試一試找一找,看看還有什麼東西能夠產生靜電。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5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感受規律的存在和美感;規律,運用規律。

2、掌握按顏色、數量的排序規律,並按規律推理。

3、發展幼兒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

二、活動準備:

教師演示版一套;幼兒鑲嵌板每人一套;一套有規律的串珠,一套沒有規律的串珠;卡片3張;綠色、紅色珠子若干;活動課程實錄:幼兒隨音樂有序取牌入座。

三、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

1、大家好,我是小熊,小朋友歡迎你們來我家,你們能告訴我剛纔是怎麼進教室的?(我們是聽音樂進教室的,我們是取牌進教室的)

2、幼兒入座後,互相觀察牌的顏色,感受規律。

(二)操作探索:

1、遊戲一:觀察串珠,初步感受規律的存在和美感。

(1)師:出示兩串串珠(一串是有規律的,一串是沒有規律的),請小朋友仔細看看,這兩串串珠各有什麼特點?師:哪串珠子串的有規律?

(2)師:哪串是沒有規律的?

(3)師:哪串珠子串的漂亮?

(4)師:那就請小朋友也試着串出一串有規律的串珠吧!教師播放動感音樂,小朋友開始串珠子。音樂結束後,請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

(5)幼:我是按二個綠色二個紅色的規律串成的;我是按三個綠色一個紅色的規律串成的……(幼兒紛紛講述自己的`作品)。

(6)師:大家的作品都很好。下面,就帶好自己的串珠,擺個姿勢小熊給你們照個相吧。

(7):設計本環節,就是讓幼兒感知有規律的串珠更美,並能從中找出簡單的規律。

2、遊戲(二): 迎新年。讓幼兒動手操作,體驗規律,並按規律推理。

(1)鋪地板。

①教師在演示版上佈置小熊的家,說,“馬上就要過新年了,小熊開始裝修自己的房子。它想請小朋友來幫忙,小朋友願意幫助小熊嗎?”

幼:願意。

②師:小熊說,“鋪地板得按着它要求的規律來鋪。小熊小熊裝新房,地板鋪得真漂亮。黑白黑白有規律,鋪完地板又刷牆。”(老師拿出一張自制的黑白變化規律的地板圖片,請幼兒觀察。幼兒觀察地板顏色變化的規律後,按規律鑲嵌)

(2)刷牆。

師:小熊說,“小朋友真能幹,地板鋪好了,再幫我刷刷牆吧。”

“小熊家的牆壁是要刷彩條狀圖案的。小朋友仔細聽,牆壁彩條的顏色是怎麼排列的?”

“小熊小熊裝新房,又鋪地板又刷牆。紅藍黃、紅藍黃,按着規律來刷牆。”(老師拿製圖片,請幼兒觀察牆壁彩條,按着彩條規律在插板上鑲嵌)

(3)掛彩燈。

①師:小熊說,“小朋友,真能幹,地板鋪好,牆壁刷完,再來幫我掛彩燈吧。”

②小熊家的彩燈也是有規律的。看誰設計的最好,小熊就選誰的彩燈掛在門口。

③教師巡迴指導並、表揚"彩燈"設計有創意的小朋友。並請最有創意的小朋友在教師的演示版上"掛彩燈"。

④:設計本小節活動,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體驗規律,按規律推理,並能用鑲嵌在插板上把規律擺出來。

(4)遊戲:風水輪流轉,身體體驗:幼兒圍成一圈,按規律做動作。

①師:遊戲方法:小朋友一邊跟我說兒歌"請你先來拍拍手,請你再來拍拍肩,最後再來跺跺腳。一邊從壯壯小朋友開始,依次做這三個動作。輪完一圈爲止。如果哪個小朋友做錯了動作,就進圈裏給小朋友表演個小節目。好不好玩?

②幼:好玩!遊戲開始……

(三)活動延伸:

小朋友今天來小熊家玩得開心嗎?接下來和小熊一起到外面去找找還有什麼東西也是很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的。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6

[設計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書,豐富多彩的自然物,千變萬化的科學現象,是幼兒學習的最好內容。光隨處可見,幼兒隨時可以找影子,因此設計本活動,意在達到兩個目的:引導幼兒認識光和影子的關係,培養他們對科學現象的興趣;讓幼兒充分感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快樂,促進探索精神的發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學習,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2.通過各種探索影子的活動,使幼兒發現光和影子的關係。

[活動準備]

準備電燈、手電筒、幻燈機、投影儀等。活動在晴天的戶外場地上進行。

[活動過程]

1、在戶外找影子:如樹影、房影、人影等。讓幼兒在陽光下和陰暗處分別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對比了解陽光下有影子,陰暗處則沒影子。說說怎樣才能產生影子。

2、想一想,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現過影子?(在燈光、火光、月光、手電光照射下有影子);請幼兒分別在燈光、火光、手電光照射下觀察影子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3、畫影子:早晨中午、下午站在同一地點,兩人一組互相幫忙,把地上的影子畫下來。比一比,自己與他人的影子是否相同?在三個不同時期,自己的三個影子有什麼變化?想一想影子爲什麼會變?

4、教師和幼兒一塊玩踩影子游戲,使幼兒明白影子可以隨着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5、出示幻燈機、投影儀,教師和幼兒一塊表演手影遊戲,讓幼兒觀察影子隨着手形的變化而變化。

6、議一議:人利用光與影子的關係製造出什麼產品?(幻燈機、電影機、攝像機等)

7、我們利用影子可以進行哪些活動?(夏天乘涼、踩影子游戲、進行手影和皮影活動)

8、通過活動形成對影子的科學認識,培養幼兒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並喜歡影子的活動。

[活動延伸]

在科學活動區內繼續投放手電筒、投影儀等,引導幼兒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關係。

戶外活動時帶領幼兒觀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遊戲。

[效果評析]

爲了讓幼兒認識光和影子的關係,我們爲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材料,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不進行直接的指導,而是讓幼兒通過觀察,親身實踐去發現問題,找出其中關係。

另外,在活動中我們並不過分關注幼兒掌握過多的知識,而是注重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以及探索精神的培養。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7

 活動目標:

1、積極主動尋找生活中用紙做的東西。

2、瞭解紙的製作過程,嘗試做再生紙。

3、增強環保意識,愛惜身邊的每一張紙。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2、空瓶子、廢紙、吸水布。

活動過程:

一、遊戲。找找書中的紙,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用比賽的方式讓幼兒看幼兒用書第2頁。

教師:今天,我們來比比賽,請你們找找這頁書上什麼東西是使用紙做的,它們在什麼地方?把它圈出來。規定時間爲一分鐘,預備開始!

2、請個別幼兒回答,其餘幼兒補充。

教師:時間到!誰來告訴老師你做的結果。他們有哪些用呢?

教師小結:書中的這些東西好多都是用紙張做成了各種物品,爲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遷移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回憶生活中見過的紙,鼓勵他們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師:平時你見過什麼東西是用紙做的?它有什麼用?我們想象一下,如果生活中沒有紙會怎麼樣?(鼓勵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教師小結: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沒有紙,會特別的不方便,我們也沒有書看了。

三、通過教學掛圖,瞭解紙的製作過程。

1、出示掛圖。

教師:你們知道紙是怎麼來的嗎?紙的.製作過程簡單嗎?它需要幾道工序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帶着孩子觀看教學掛圖,引導幼兒邊看掛圖邊瞭解紙的製作過程。

四、激發幼兒的環保觀念,鼓勵幼兒用收集的廢紙製作再生紙。

1、引導的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愛惜紙的。

教師:小朋友們都知道紙是來之不易的,平時應該怎樣愛惜紙呢?

教師小結:平日裏我們要愛惜紙,不浪費紙。

2、激發幼兒利用廢紙做再生紙。

教師:剛剛我們瞭解了紙的製作方法,孩子們想想,平時我們用完的廢紙能不能回收利用呢?

教師小結:我們生活中的廢紙的用處可大了,有的紙箱可以回收利用製作手工作品,還有專門回收廢紙等,經過專門的加工廠加工以後再變成新的紙呢!

五、教師和幼兒製作再生紙。

1、師幼一起製作再生紙。

教師:今天我們也知道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自己可以動手來製作再生紙,現在我們一起來跟着剛剛我們知道方法制作再生紙吧!。

2、活動延伸。

教師:再生紙製作好了,但是要過一天瓶裏的紙再能軟化,那我們先放在區角,明天我們一起再來看看!孩子們回家後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再生紙。

小百科:紙,用植物纖維製造,是能任意摺疊用來書寫的非編制物。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8

幼兒常常見到物體自由下落的現象,卻又不解其中的“奧祕”。所以我選擇了科學教育活動《下落百分百》,通過演示、觀察、實驗等方法,引導幼兒對物體下落想象產生興趣,並對下落的必然性及方向有初步的認識。活動後,我有不少感觸,現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反思記錄下來,以自勉。

反思一:創設環境有利於孩子發展。

這次活動是以通過實驗讓幼兒瞭解物體的墜落現象,活動時,我讓孩子們圍坐成半圓,以便能讓每個孩子都能與老師近距離接觸,能夠看到老師的演示與示範,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事實證明,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情緒愉快輕鬆,大部分幼兒的注意力能夠集中。

反思二:追隨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當我出示自制的“軲轆軲轆”教具時,孩子們很感興趣。他們看到老師手上的物體落到地上,看到老師演示“美麗下落路”,紛紛討論“老師一鬆手東西就會落到地上”“老師要把他們撿起來”“老師,我們也想試一試” ……看到孩子們有了興趣,我及時告知他們物體下落的必然性,認識到地球引力的存在。

反思三:當幼兒的回答偏離主題時,及時引導,加以調整

在活動中我說到地球把所有的東西都“吸”在身上,孩子們立即質疑“那爲什麼飛機和小鳥都能在天上飛呢”,當知道它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離開地面時,孩子們又對熱氣球產生了興趣,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熱氣球,“熱氣球是靠壓力飛起來的嗎”“熱氣球裏邊的火滅了它就會落下來”“熱氣球沒有被吸住” ……眼看孩子們的討論越來越熱烈,而話題卻離我的設計越來越遠,我趕緊應孩子們的興趣簡要地說說熱氣球,並許諾課後一起探討,讓孩子們將精力集中到老師的主題上來,以便活動順利進行。

反思四:重視幼兒的探索讓幼兒,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

在“美麗下落路”實驗當中,所有的孩子都很感興趣,他們認真看自己的“路”是怎樣下落的,仔細體驗操作的樂趣,在操作中進一步感受老師講到的科學知識,並將其銘記於心。

存在問題:

1、準備不夠充分,導致桌面與地面一團糟,應事先考慮周全,不能有僥倖心理。

2、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

3、對活動的組織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調整的教育行爲還比較謹慎,不夠大膽。

4、及時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還不足,繼續努力。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9

蘋果的祕密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認識蘋果的外形特徵,通過觀察初步瞭解蘋果的內部結構。(重點)

2、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難點),體驗與同伴一起探索祕密的快樂。

【活動準備】

每人一隻蘋果;切蘋果器;箱子;音樂《大蘋果》;溼紙巾。

【活動過程】

一、情境激趣。

1、猜一猜。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祕的箱子,你們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麼寶貝呀?那麼請你們來摸一摸,猜一猜裏面究竟是什麼東西?

2、說一說。

請個別幼兒上來摸一摸,說一說。

師:摸上去感覺怎麼樣呢?可能會是什麼呢?

二、活動過程:

1、出示蘋果,瞭解蘋果的外形特徵。

師:現在我們一起把這個朋友請出來吧。原來是蘋果寶寶,你們用小眼睛看一下,它是什麼形狀的呢?

師:摸上去感覺怎麼樣呢?

(圓圓的,摸上去是滑滑的)

2、發現蘋果的不同,給蘋果找朋友。

師:還有好多蘋果寶寶也想來和我們玩遊戲,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和旁邊的朋友比一比,你們手裏的蘋果寶寶們長的都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師小結:原來蘋果寶寶們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柄的長短也會不一樣。

3、品嚐蘋果(播放《蘋果》音樂),初步瞭解蘋果的內部結構。

師:你們真厲害,發現了蘋果這麼多的祕密,那麼蘋果是什麼味道的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好不好?

師小結:蘋果的.味道有點甜,有點酸而且還有水分,所以它是水果的一種。你們吃掉的那部分是蘋果的果肉,外面是它的果皮,其實果皮也是有營養的,不過我們在吃之前要請爸爸媽媽洗乾淨哦。

三、留疑引趣。

師:你們剛纔吃了蘋果的果肉,那麼它的果核在哪裏呢?你覺得果核還會有用嗎?下次我們一起找找果核的祕密吧。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0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合作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一、導入: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操作的慾望。

二、活動過程(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現什麼現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裏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麼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老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活動結束後,小朋友可以來繼續進行嘗試。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是幼兒園大班的科學常識課,主要通過實踐來了解,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感覺到學科的樂趣,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使他們樂於觀察、樂於嘗試,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

2、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加入到活動中,可以很好的從各個角度發現問題。

3、在今後做活動要準備多些設備,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動手做,讓他們對學習感到興趣。

4、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將會將實驗物品換一換,再讓它們嘗試更多,孩子們更深一步瞭解沉與浮。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1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操作的慾望。

二、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現什麼現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裏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麼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老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活動結束後,小朋友可以來繼續進行嘗試。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小小的苔蘚

活動目標:

1、 知道“苔蘚”這一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徵,瞭解苔蘚的生長環境。

2、 樂意主動採摘苔蘚,感受樂趣。

3、 豐富相應詞語,如葫蘆蘚、地錢、牆蘚等。

活動準備:教師事先找好有苔蘚的花圃、田間路邊等。

活動過程:

一、 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裏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採摘。

二、幼兒尋找採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境的特點,誘發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麼樣子的?象什麼?(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採摘,並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爲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溼、肥肥的土地裏,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爲是潮溼環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係。)

活動建議:

可結合相應的季節和天氣組織幼兒採摘苔蘚(地錢),並烹飪、品嚐苔蘚植物(地錢),讓幼兒瞭解其特殊的用處。

活動延伸:

1、 科學區中設置“下水石”、“上水石”、“沒水石”,觀察哪塊石頭能長出苔蘚。(“上水石”總保持着潮溼的狀態,所以適合苔蘚植物生長。)

2、 在自然角種植苔蘚。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2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生活中光透過物體後的變化現象探索興趣。

2.通過操作,感知光透過各種物品後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並嘗試用符號記錄。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手電筒幼兒每人一個,並學會使用;各種顏色的布、皺紋紙、糖紙、透明紙、水果泡沫網、雪花片及各種玩具;記錄圖表、彩色筆、標誌符號;一段舞臺燈光視頻、一段節奏強烈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出示電筒,激發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手電筒發出了什麼顏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後,光顏色的變化。)

1.出示各色的布、紙,請小朋友討論。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2.請小朋友用自己身邊的的布紙小實驗,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手電筒前面放上紅色的布,光就變成紅色;手電筒蒙上紫色皺紋紙,光就變成了紫色了……)

3.請小朋友說說自己的實驗結論。

4.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圖表上。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後,光形狀的變化。)

1.出示各種各樣的玩具,請小朋友討論: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後,光還會有什麼變化呢?

2.請小朋友用自己身邊的的玩具小實驗,看看光還會有什麼變化?

3.請小朋友交流自己的實驗結論。

4.幼兒再次實驗,並在記錄圖表上記錄自己的發現。

(四)、觀看舞臺燈光視頻,製作彩色燈,師幼表演。

老師當燈光師,自己當小演員,一起表演。

(五)、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資源,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其他的材料後,光還會發生什麼奇妙的變化。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3

條條線兒怎樣來?

【設計意圖】

本學期,我們幼兒園開設了自己的園本課程,由於孩子們的父母大都是魏橋創業集團的工人,爲了讓孩子們瞭解父母的工作,瞭解在我們生活周圍,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內容,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園本課程的內容,如:線是怎樣來的、各種顏色的布、飛快的梭子等,而對於其中一些物品的生產過程,孩子們不瞭解,我們便利用家長資源,請家長幫助錄下紡織工人工作的視頻,讓孩子們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本活動,我們選擇的是“條條線兒怎樣來”,在學習中,通過孩子們的觀察,探索,觀看視頻,動手操作,逐步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

【活動目標】

1、瞭解線是怎樣紡出來的。

2、瞭解古代與現代紡車的不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線若干,關於紡線的視頻、古代的紡車、棉花若干、不同顏色的染料。

重難點:瞭解線是怎樣紡出來的。

【活動過程】

一、探索不同的線,導入活動。

出示各種不同的線,請幼兒自由觀察,自由探索。

師:“小朋友,你最喜歡哪幾條線?”(幼兒自由發言)

師:那你們知道這些線是怎樣來的嗎?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二、出示視頻:現代機器紡線工作的過程。

與幼兒一起觀看,邊看,教師邊介紹,讓幼兒瞭解現在先進的紡線過程。

教師:把棉花彈彈,去掉雜物,彈的蓬鬆,細軟,把棉花搓成大拇指粗細一尺餘長的紡條,再用紡花車紡成線,然後,經過經線、漿線、曬線等多道工序,最後上織布機。

三、請幼兒觀看古代的紡車。

師:剛纔,我們一起觀看了現代機器紡線的的工作過程,現在請小朋友看這裏。

教師出示紡車,做詳細介紹,讓幼兒瞭解。

教師邊操作邊介紹紡車,使幼兒進一步瞭解古代紡線的過程。

鼓勵幼兒也試一試,這種紡線的方法。

四、我是小小紡線師。

出示棉花,請幼兒互相討論,怎樣將棉花變成線。

幼兒按照自己想的辦法動手操作實驗,教師進行小結,鼓勵幼兒再想辦法,幼兒多次操作實驗。

(經過師幼多次動手操作實驗,終於將棉花搓成了線。)

五、五彩線。

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染料,爲自己搓好的線,染上漂亮的顏色。

六、請幼兒把五彩線拿到戶外晾曬。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用五彩線粘貼出各種有趣的圖形。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4

[設計思路]

影子一向對幼兒有一種神祕感,幼兒對此很感興趣,抓住這一特點設計此活動,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很容易掌握,同時發展幼兒各個方面的能力。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的慾望。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及思考、表達等能力。

3、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活動準備]

1、白紙、手電筒、膠水、擦布等。

2、彩色紙剪的烏龜、金魚、風車、小鳥、電扇等。

3、實現要讓幼兒懂得物體擋住光就有了影子。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出示紙烏龜。他究竟是怎樣跳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教師操作以激發起幼兒的興趣。

二、引導幼兒操作

1、爲每個幼兒提供一個手電筒、一張白紙、一隻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啓發幼兒設法讓烏龜跳起舞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瞭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突發問題。

3、組織幼兒交流討論

讓幼兒相互之間把自己玩的方法、過程說一下,爲什麼有的烏龜會跳舞?爲什麼有的烏龜不會跳舞?

教師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於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說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讓幼兒自己糾正錯誤並驗證,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

(1)啓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2)啓發幼兒設計各種形象的'小動物並能讓它跳起舞來。

(3)啓發幼兒在讓小動物跳舞時發現了什麼祕密?(手電筒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手電筒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

教師小結:當手電筒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時影子也會變化,因此小動物們就會變得更加歡快,更加好看。

 [活動延伸]

告訴幼兒利用晚上的實踐來多觀察影子是怎樣形成的?怎樣可以使影子變得更加好看。

[效果分析]

此活動深得小朋友們喜歡,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因此比較成功。孩子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效果良好。

大班科學活動教育15

設計意圖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行,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機會,引導兒童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提問、總結來解決問題,培養探究能力和態度。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爲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親身感知進行科學學習。所以本活動利用三原色的組成與搭配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掌握三原色的組成,理解顏料量的多少對顏色深淺的影響。

2.培養幼兒根據要求調色以及自由探索調配色彩的能力。

3.使幼兒在配色繪畫的過程中體驗色彩搭配、變化的樂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三原色,知道三原色的組成;能利用三原色調配出不同顏色。

教學難點:幼兒通過填寫觀察記錄表,知道三原色兩兩組合可以調配出的顏色,以及理解顏料量的`多少對顏色變化的影響。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1.紅黃藍三色顏料、若干調色工具。

2.三個透明塑料杯、一瓶純淨水。

3.若干張畫紙。

4.三原色實驗記錄表(如表)

三原色實驗記錄表

姓名:

顏色

實驗次數顏色1顏色2混合後的顏色?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看看老師桌上放的是什麼呢?

幼:一瓶紅色的水和一瓶藍色的水,還有一個有魔法瓶子。

師:現在我要把紅色的水和藍色的水倒入這個魔法瓶子中。請小朋友們猜猜會有什麼奇妙的事情發生?

師:咦,這是什麼顏色呀?

幼兒:紫色。

師:爲什麼紅色的水和藍色的水在魔法瓶裏變出了紫色的水呢?

幼:(猜測性回答)

師:讓我們一起來做實驗研究吧!

二、基本部分

(一)提供實驗材料,理解記錄表填寫方法。

師:現在實驗開始了,我們要將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並填好實驗記錄表。

師:先將第一種顏色塗在記錄表第一行的左邊,再將第二種顏色塗在記錄表第一行的中間,最後混合兩種顏色,將混合後的顏色塗在記錄表第一行的右邊。

師:請幼兒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重點說出是哪兩種顏色調配的。

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紅色和黃色混合變成橙色,紅色和藍色混合變成紫色,藍色和黃色混合變成綠色。這些顏色都是紅黃藍三種顏色調配出來的,通過這三種顏色就可以調出許許多多不同的顏色。

(二)同伴間比較,理解顏色量對色彩的影響。

師:現在請大家舉起調好的顏色,看一看有沒有小朋友使用的顏色一樣,但混合出來的顏色卻有一點不一樣呢?

師:我們小朋友調出來的顏色有的深,有的淺,那這是爲什麼呢?

小結:原來是因爲我們每一個小朋友放進去的顏料的量不一樣,所以我們大家調出來的顏色纔會有的深,有的淺。

3.教師提供畫紙,讓幼兒利用已有顏色自由創作一幅美術作品。

三、結束部分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三原色是由紅黃藍三種顏色組成的,並用三原色調配出了不同顏色。而且通過實驗記錄表發現顏色的深淺和顏料的量有關。最後我們還創作了一幅美術作品。

四、活動延伸

讓幼兒嘗試將三原色的三種顏色混合起來,看看會變成什麼顏色;將幼兒創作的畫作展示班級的作品牆上。

活動總結

科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有利於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

活動中按照科學探索活動的步驟即"提出問題--操作實驗--得出結論"來進行。教學目標明確,過程銜接緊密,突出教學重難點,更好地實現了教育目標。過程中注意培養幼兒使用實驗觀察記錄表的方式,能好的將實驗結果形成記錄,

但在活動中也存在稍許不足:如果讓幼兒自由記錄實驗結果可能會更好,但防止幼兒未能按實驗步驟進行,所以給幼兒提供了實驗記錄表。

標籤:大班 教育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