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我們頭上的恐龍》教材分析

教材5.89K

  教材簡析

《我們頭上的恐龍》教材分析

本文的敘述既有嚴謹的數字說明,又不乏有趣的故事情節,讓人讀來興味盎然,不忍釋卷。

課文的題目新奇,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恐龍在我們頭上飛,讀到這個題目,學生自然會覺得有趣:恐龍不是早就沒有了嗎?怎麼會在我們頭上飛呢?新奇有趣的題目自然能吸引學生往下閱讀課文。這是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第一個亮點。從題目開始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課文第1段,先寫了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爲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這又是一個令人充滿了解欲的話題,吸引着學生迫不及待地往下讀。哦,原來,他的文章引發了一場世界科學家的大論戰他提出一個極有爭議的話題: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

這個話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誰最早提出來的?讀到這裏,人們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於是,文章回到了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發表驚世駭俗觀點聞名的32歲英國科學家赫胥黎,向世人公佈了一個驚人的假說:鳥類是小型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接着,作者的思緒又來到了20世紀80年代,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先生通過研究也肯定:鳥是由恐龍演變而來的。至此,課文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兩條線索。這一部分,充分體現了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特點。然後,作者筆鋒一轉然而,奧斯特隆像赫胥黎一樣無奈,都沒有找到必需的化石標本作爲證據。證據在哪裏?是如何找到的?這又是一個懸念。接下來作者使用的是講故事式的情景敘述:1996年8月12日,一個農民走進季強的辦公室,從布包裏拿出一塊從自家園子裏挖出來的70釐米×50釐米的石頭。故事性的語言敘述使課文的文學性更突出,可讀性更強。

找到證據成爲恐龍在我們頭上飛這一論點得到證實的轉折點。課文的9~12段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陳述。找到了證明中華龍鳥是鳥的鐵證。終於,爭論結束了1999年6月,英國《自然》雜誌宣佈:中華龍鳥的發現是解決鳥類起源問題的新曙光,龍鳥之爭已經結束。

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引發讀者探索科學的興趣,啓迪讀者的思想。本課教學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結合重點詞句,瞭解龍鳥之爭的起因、經過、結果,感受科學家們探索不息的精神。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第1、2段:這是文章的開頭部分,採用的`是倒敘的方式:先告訴讀者事情的結果。因爲這一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此把結果先寫出來,更能引起讀者的疑問,提起閱讀的興趣。讓學生通讀課文,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龍鳥之爭是怎樣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1999年,一位名叫季強的中國科學家震驚了世界。爲什麼會震驚世界?他的什麼研究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受到震動?帶着這個問題讀這一部分,瞭解這一部分的內容。

第3~5段:這一部分是寫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演化界的權威奧斯特隆曾經提出了龍鳥之爭的觀點,但是因爲證據不足而得不到人們的承認,因此引發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龍鳥之爭。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勾畫出寫赫胥黎、奧斯特隆觀點的語句,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條理地說說他們的觀點是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教師相機引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部分與前面一個句子從這一年開始,在演化科研領域,科學家們心悅誠服地將心中的大師做了這樣的排列:赫胥黎奧斯特隆季強之間的關係。

第6~11段:龍鳥之爭的關鍵是證據問題。這一部分以時間爲序,講述了季強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鑑定證明的過程。在獲得證據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敘述性的語言,用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敘述了證據獲得的過程。在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鑑定證明這一部分,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闡述。要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從科學家高度的敏感性、多次實地考察研究、季強帶着中華龍鳥化石標本到了美國蒙大拿大學等詞句去體會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息的探索精神。

第12~13段:這部分和第一部分前後照應。要聯繫前文,體會爲什麼龍鳥之爭的結果會震撼全世界,它在科學界有着什麼樣的重要地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體會科學家研究成功以後的喜悅與興奮。

課後第1題:目的在於讓學生對篇幅較長的課文可採用先瀏覽瞭解大意,再用細讀深入理解的方法。課文的記敘採用了倒敘。而寫中國科學家季強在赫胥黎、奧斯特隆研究的基礎上,獲得證據、確認證據、發表文章、引起爭論、鑑定證明,最後讓所有人承認一個令人驚訝的科學事實:恐龍沒有滅絕,現代鳥類就是會飛的、長羽毛的恐龍。則是按照時間和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寫的。

課後第2題:季強證明赫胥黎假說的依據,是恐龍到鳥之間那個過渡性生物中華龍鳥的化石。科學家執著探究、熱愛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敬佩。

課後第3題:目的主要在於理解和運用。要在理解這幾個詞語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

標籤:恐龍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