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材

閱讀教學中教材整合與實用性論文

教材1.25W

一、人以羣分,抓住人物形象共性

閱讀教學中教材整合與實用性論文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我們看到的是機智沉穩、能言善辯的傑出外交家燭之武;學習《荊軻刺秦王》,我們看到的是膽略過人、視死如歸的名刺客荊軻;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們看到的是足智多謀、英勇果敢的藺相如。對於這些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除了掌握課本知識,還應該進行相應的拓展閱讀,開展“我與英雄對話”的專題閱讀活動和“我心目中的英雄”的討論活動。很自然地由課堂遷移到課外,由個別篇目擴大到整部書的閱讀。這些活動一方面便於學生更全面地瞭解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對他們做出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量,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

二、以一帶多,歸類整合

例如讀《故都的秋》,我們感受到的是郁達夫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通過對故都的秋景“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的獨到觀察,體驗到的故都“清、靜、悲涼”的秋,表達了他對故都的秋的嚮往和眷戀之情。文章以抒發主觀感受爲主,寫景並沒有佔很大篇幅,但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比如《荷塘月色》,文章因情而起“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引出了去荷塘,賞月夜荷塘美景,進而引出江南採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文中對月夜的荷塘美景作了細緻的描繪,讓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歸於平和。由情到景,又迴歸於情,是記遊,又是抒情,這樣的結構安排恰到好處地滿足了寫景和表情的需要,讓那種“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始終籠罩全文。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情與景,二者是相因相成,不可分離的'。所謂“觸景生情”,只是景作用於人的感官,觸發了人的聯想,於是才生出了情,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時世不同,情也會不同。即使面對同一景,由於時世不同,際遇不同,生出的情也會大不相同。明確了這組關係,那麼在《赤壁賦》的學習中,學生就更容易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題:本來面對月夜的美好景色,與客人泛舟大江飲酒賦詩,心情很是暢快;客人極其幽怨的洞簫聲卻使蘇子“愀然”;而後的一番主客問答,是一場關於人生態度的論辯,有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有拋開個人愁懷後的豁達與開朗;一番以明月清風爲例的說理,又最終令主客轉悲爲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

蘇軾在被貶之後用這種超然的快樂,表達了無聲的抗議。在這一系列寫景散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類表現手法的理解,今後再遇到這類寫景抒情的散文,遇到類似的詩歌鑑賞,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且這種整合本身就是一種求同思維,就是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在這種概括中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學習的規律,從而更好地運用到具體的學習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的教學資源是最爲豐富的,如果不加以整合,學生就會被知識狂潮所淹沒;語文教材也是最爲厚重的,如果不加以整合,就無法給學生呈現一些規律性、科學性的知識。所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作爲領路人的教師要有全局意識和創新意識,要通過自己對教材的鑽研,儘可能機智靈活地整合和拓展教材的內容,盡力促成獨立文本之間的融合和交流,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