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甲午風雲觀後感

觀後感1.45W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會觀看欣賞許多優秀的作品,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觀後感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甲午風雲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甲午風雲觀後感

甲午風雲觀後感1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爲鄧世昌濃濃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爲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着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鬥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醜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爲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爲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爲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后爲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爲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爲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範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範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爲發動新的戰爭作了準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爲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着“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爲國捐軀的民族脊樑!

甲午風雲觀後感2

甲午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爲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於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後,國內政局飄搖。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於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但最終被中國政府粉碎,日本由於當時爲做好準備因而未與中國政府發生衝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擴充軍力,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爲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截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北洋海軍。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一系列的軍事對抗中,已經不象鴉片戰爭中那樣,洋人幾艘炮艦就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雖然說最近幾年東鄰日本的一些動作,但負責人李鴻章確認爲日本是遠患而非近憂。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年以後,慈禧花重金修頤和園,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相對於中國政府,日本增強經濟軍事實力,並企圖發動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結果是中國失利,之後還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很大,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在列強面前,徹底失去了防禦能力,同時也使中國門戶洞開。。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它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社會的極其重要的步驟。。甲午戰敗,促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引發的割地賠款和瓜分危機,將中國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淵。深重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中國人民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甲午戰爭後,掠奪性的投資成爲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侵略也在擴大,進一步的加劇了中國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在客觀上使中國的城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從而爲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可能和條件。

甲午風雲這部電影將甲午戰爭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展現在我的面前,以簡潔形象的方式訴說了甲午戰爭的前因後果。通過觀看這部影片,我對甲午戰爭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當時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危險就在身邊,還一味的讓步,使得日本越發囂張,也導致了甲午戰敗的後果。

隨着鏡頭帶着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鏽的炮臺、古老的遺蹟,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裏,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部影片,我認爲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纔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明清的中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西方國家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仍然是一個於農業爲主的落後的封建國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於從唐朝開始就向我們學習的日本,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學習西方,逐步的追趕和超越中國,落後的中國被捱打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當今的世界局勢也可以說是風雲莫測的,中國本身既面臨機遇,又面臨着挑戰。中國只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唯有發展好自己,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歷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捱打,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