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集合15篇)

觀後感2.13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瓦爾登湖》有感(集合15篇)

讀《瓦爾登湖》有感1

“你必須活在當下,乘着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恆。”

——題記

在我意識到生命中只有一種東西屬於自己,其他都虛妄的時候,當我發現生活中有太多無足輕重的事情讓我感到厭倦的時候,我遇見了梭羅,遇見了他的瓦爾登湖。

打開這本書,只見瓦爾湖湖水不盡的漣漪在書的海洋裏盪漾,成排的松樹、楓樹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從字裏行間淡淡地飄來,微醺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所以你的心必須沉下來,要用一種樸素淡薄的心態去迎接它。

“我喜歡獨處,我從未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了”,其實,孤獨並非就是將自己封鎖,與世隔絕,而是丟棄所有的浮躁、煩雜。因爲孤獨靜處讓人得以安頓心靈,從而去思考人生,也許這就是梭羅選擇到瓦爾登湖旁隱居的原因。在梭羅看來,寧靜是靠近孤獨的最好方法,因爲孤獨幫助你思考,引導你去認識自己。也只有寧靜孤獨下來,人才會思考自己。

現在,我們生活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有許多人過着奔波勞碌,憂心如焚的日子,內心感到空虛。其實我們生活不必如此。“讓我們該起牀時起牀,該休息時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憂的心態——下定決心地過好一天”,別被如此湍急的漩渦吞沒,拋開各種細枝末節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羅說過:“我寧願獨坐在南瓜上,也不願擁擠地坐在天鵝絨的坐墊上。”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選擇,不願與別人爭奪,摒棄世俗。擁有一顆簡單而滿足的心,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好,但卻對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滿足,如果一個人嚮往簡樸的生活,哪裏都是“瓦爾登湖”,這樣我們也會活得更加幸福和滿足,我們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暫人生因思想豐盈而完美。”在喧鬧的都市裏,保持一份心靈的純淨,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讓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濟,濾淨自己思想雜質,使生命變得更爲深邃、純淨和美好。

評:梭羅有一顆孤獨而芬芳的靈魂,他選擇隱居,未必是讓我們每個人都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而是靜下心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梭羅也啓發了我們,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窩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東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帶來真正喜悅的事情。那麼張同學,在這種樸素淡薄的心態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歲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幾筆?

讀《瓦爾登湖》有感2

讀這本書,心需是靜的。

找一個愜意的午後,伏於案邊,焚一炷香,執一杯清茗,洗淨了雙手慢慢翻開書頁,一點點探視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梭羅的內心世界。

瓦爾登湖像是梭羅的一簾幽夢,不知誰能與共。無法轉醒,無法企及。清幽的夢境、返璞歸真的氛圍,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謠,不斷縈繞心頭。

獨居於瓦爾登湖畔,兩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他思考了許多,他經歷了許多,他感悟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爲伴、佐上心中那份堅韌的意志,他從渴望、矛盾,變爲失望、落寞,最終再次渴望,複雜的心靈之路,讓讀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這樣描述生活的:“我願意深深得扎進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的確,這世上有許多人,緊緊攥着物質的享受,卻拋開了精神世界,拋下了簡單生活。

名繮利鎖,雨劍風刃,不堪重負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來內心剩下的只是空虛,努力換來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選擇了簡單的人卻得到了世俗之人窮盡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樂和愉悅。

他厭倦了那個時代物慾過剩的風氣,於是,他在沉靜的湖邊寫到:“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着,聽任這世紀過去。”

他受夠了人們的貪婪、自私和爲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那個骯髒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這裏靜謐、美好,重要的是,沒有了瘋狂的追名逐利,沒有了權力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安詳,和遠離世事的悠然。

他離開了社會,但並沒有放棄拯救社會。他執起了筆,將自己在這片田園風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記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寫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喚醒人們被金錢麻痹的心靈,他要讓人們睜開雙眼看看被工業機器肆意蹂躪的自然,他要讓人們重拾那份返璞歸真的樂趣。

可無奈的是,時隔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獲每一個苦苦堅守寧靜內心的倖存者。名利、物慾像貪婪的稗草瘋長,擠兌着內心留給純淨的空間。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 迷離。這個世界的樣子,何其可惡!

當你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覺得力不從心,不如放慢腳步,讀讀《瓦爾登湖》,靜靜聆聽生活的節奏。

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仍然能聽到“過真正的生活”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讀《瓦爾登湖》有感3

風在呼嘯中吹過,颳走了塵埃,使那些在朦朧中的人們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世界。靜靜的坐在書桌前,聽着風聲看着著作讀着梭羅的內心世界。

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在康科德幽靜的村莊裏。他質樸醇厚,收到過系統的教育。他在他的的哈佛班級十週紀念問卷調查中寫:“我做過校長、家庭教師、測繪員、園丁、農夫、漆工、木匠、苦力、鉛筆製造商、玻璃紙製造商、作家有時還是個劣等詩人。這已大體概括了他一生的工作。

我想他這樣做是爲了體驗不同工作的不同感受吧。在他看來現在社會下的人已喪失了自己的完整性,所謂“人”只是部分地存在於所有的個人之中,個人站在社會派給他的崗位上,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一個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但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栽種植物的人很少會感覺到他的職務的真正尊嚴,他只看見他用來量穀子用的籮筐與大車,此外一無所視。於是就降爲一個農民(而不是“人”在農場上)。商人從不認爲生意也有一種理想的價值,靈魂被金錢所奴役。侓師成了一本法典、機師成了一架機器、水手成了一根繩子。

我們是學生,學習是註定的,爲的是未來的美好生活。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所以我們只有通過學習來改變未來。但是也不能因爲學習而改變原來的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曾這樣說明自己:“我在我內心發現,我有一種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說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還有一種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就像我們一樣,在追求更高的生活時,不應該忘記我們原來的生活。

在家中我們是父母的孩子,應該關心孝敬他們而不是冷漠的埋頭苦學。在社會中我們是一個公民,應該爲社會建設出一份力,而不是一味的享受權利。

風停了,塵埃依舊,唯一改變的是那顆清澈澄明的心。

讀《瓦爾登湖》有感4

說起名著《瓦爾登湖》,它是熱鬧的。因爲它曾被許多名人“推薦”過:海子死的時候,所攜帶的書中就有它;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給同學們的錄取通知書中附帶了此書,他說可以讓同學們獲得心靈的寧靜,在喧器的塵世中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再有就是各類媒體,推薦聲此起破狀。本期書友會必讀推薦之,恰逢赴金陵學習之際,便買一本翻閱,讀完,遺憾,未能真正走進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寧靜。

要走進他,就要認識他。梭羅是一個特別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人。他可以記住家鄉每一條小路的名字。每一陣風、每一朵雲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裝下整個家鄉。他曾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受過教育,卻不可思議地來到一個荒蕪的湖邊隱居。他想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搭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試一試在面對着一灣寧靜的湖,他的內心會不會起波瀾?他想知道,面對孤單和自由,他會去忍受,還是去享受?在《瓦爾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內心的思考,通過那一面湖,通過充滿詩性的散文,奉獻給了世人。

梭羅說:“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實,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那是一個拋棄了塵世繁雜的地方,一個能讓你面對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獨和寂寞,才能讓人看見真實,看見真實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問,梭羅的的瓦爾登湖意味着什麼?我覺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鏡子。是梭羅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實面目,去尋找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活。他曾說,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比較單純而且聰明,那並不是苦事,而且還是一種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並堅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梭羅的離開是一種追尋,對自我的追尋。他也在向這面湖,這個世界要一個答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要過怎樣的生活。

當一個人把寂寞的生活過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會沒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寫到“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着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景的”。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爲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爲“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他在寂寞中煎熬着,戰鬥着,也在一步步蛻變,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個角鬥場。他的心靈在煎熬,在戰鬥。他在不斷的追問,也在不斷的矛盾中尋找真理。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物質財富是否就是人類存在的必需,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義,在野蠻中的那一抹簡單,那“極簡主義”下的生活,是否一樣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幸福和滿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滿足。在這個角鬥場,他有答案。

有人說,是瓦爾登湖給了梭羅寧靜,我並不這麼認爲。寧靜的湖下滿是波瀾,它仍是一個角鬥場。梭羅在這片寧靜中產生的躁動足可以吞噬每一個人。那是一種近似瘋狂的的寂寞。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寧靜,並非來自於湖面,而來自於心靈。

每個人,都應該成爲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成爲一個寧靜的精神富有者,成爲一個梭羅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該成爲工具的工具。人創造了機器,然後機器製造了慾望,人又被慾望所奴役,於是人漸漸被機器所掌控,人世漸濁。

所以,當梭羅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時,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覺。那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可是又有幾人能在人的慾望中掙脫出來呢?梭羅說:“我們必須學會甦醒,更需學會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這是對現世人的忠告,從喧囂的虛妄中甦醒,在永世的寧靜中不厭倦不背棄。

飛速發展的科技帶給了人類更多的自由與便捷。比如大數據突破了空間、時間的束縛;互聯網讓人們的溝通變得毫無障礙。這是自由,這當然是自由。但是,當你有了一個放不下的手機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束縛呢?人類苦苦追尋的自由,卻反過來束縛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慾望也隨着爆棚。在各種慾望的交織中,人們找不到了自己。梭羅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爾登湖成了梭羅的方向。在那裏,他放飛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一片赤誠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種因爲放下而隨風飄揚的自由,一種無所憑依的逍遙。

海子有詩:“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時空在詩的意境中交錯,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着夕陽映照彩雲,看着寧靜從梭羅的筆觸裏溢滿出來,塗抹在海子安靜從容的臉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靜謐的畫卷。

梭羅其人,帶着極度的樂觀與自信,他熱愛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從不擔心孤獨,因爲從不嫉妒他人,從不被慾望矇蔽,所以他的心靈能容下這寧靜,容得下這篇瓦爾登湖,或者說,他才能化生瓦爾登湖,化生瓦爾登湖的寧靜。梭羅說,他無論坐在哪裏,都能夠生活的,哪裏的風景都能相應的爲他而發光,他勘察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權利。正如他所言,或許是內心的寧靜,才成就了瓦爾登湖的聞名於世。瓦爾登湖,只是梭羅內心情緒的映射。

在《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看來,梭羅不僅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說梭羅“之要孤獨,是因爲他要思想。他愛思想。”還說梭羅“嚮往於那些更高的原則和卓越的人”,“嚮往於哲學家和哲學。”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

人們一方面在追尋物質,一方面在不斷感嘆,“我爲了什麼活着”。其實這讓我想到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與生與死、時間與空間的永恆中人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單純樸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給人帶來無憂無慮的精神愉悅嗎?這些問題,哲學家從沒有想明白過,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說,梭羅的行爲是超驗主義的最好體現,他過着哲學家的生活。我想,這樣的概括違背了梭羅的初衷。梭羅所作的種種,只爲兩字,那就是追尋。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驗證生活,去找尋自我。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哲學家,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學的真諦。不在於你怎樣生活,而在於你找到了怎樣的自己。

草讀完,雜亂寫,用梭羅的一句話結束吧,“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5

又是一個難得清閒的週末,信步走入書店,來到書架前,俯下身來,希望可以挑選到一本讓自己滿意的書籍。

目光正掃過排排各形各色的書,忽的,眼角的餘光瞥見一本封面暗黃又略顯沉淡的文集,插圖是一池略顯灰暗的湖水,旁長盡了蒼綠色的樹木,不過,依舊是一種類似於巴黎聖母院風格的米黃色,赫然寫了四個字:瓦爾登湖。上方則是一行藝術的英文,顯得有些龍飛鳳舞,卻不失優雅,下方則是一行小字:"(美)梭羅—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書。"我心裏暗暗讚歎道,外表優雅,不知內容如何,匆匆翻開書,閱讀起來。

看了許久,書裏講的是作者隱居於瓦爾登湖長達兩年又兩個月的時間,講述了附近的優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紹瓦爾登湖的書籍,實際上則是作者對於世間紛擾的一種無聲抗議,和一種避諱。他隱居於自然當中,享受清新與寧靜。使他脫胎換骨,重塑之身。——這種脫胎換骨不同於當年孫悟空被困在煉丹爐裏後經三昧真火磨練後涅槃重生後的脫胎換骨,他更是一種抒情緩和的,使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淨化,縱使作者擁有的一種田園式樂觀的心態,絲毫不受世塵所影響,領悟了人生真諦,而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塵莫及的,心靈不衝淨,不滿足。我們還是會困在單一的死角出不來的。我所喜歡的一個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簡單說明:"有一天,梵志拿了兩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兩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說:"兩手皆空,更放下什麼?"

佛曰:"你應當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拾卻。到了沒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種捨棄,想有所獲得,就必須有所放棄。 書中這樣一句也寫得好:"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們往往可以有一種美妙的猜想,或許他正在湖邊,站在綿軟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雲,他正跪下,親吻一束剛剛綻放出來的紫色雛菊,四周的青樟樹隨風飄蕩連成一片,這或許就是梭羅對人生的一種不消極,憐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當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它便是最安寧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動,它便是淙淙的流水,當我們高興時,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們激動抒情時,它便是汪洋大海長江滾動,可不管怎樣,終將是如水一般的一種形態,總有它的獨特,一種靜謐,或一種浩瀚。

我們要憐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萬象,緩和、靜謐,或許它可以柔軟到可以隨便一觸便失了形,同時也可以擁有剛烈到這天下無一物可擊散的一面,卻也可以用有滋潤萬物的能力,同時卻也可毀滅這世間的能力,這便是水的善變,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剛的境界。

其實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懷着一顆如水一般的心態,放空自己,讓純淨、潔淨填補內心,讓善良剛毅武裝心情,怕是到哪裏都一樣的,只不沾染世俗塵埃。心如水一般見明,不論是瓦爾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釋然了。

讀《瓦爾登湖》有感6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

——題記(賈島)

七月盛夏,悶熱無風,柳條無精打采的垂着,紋絲不動,水泥路上被曬的泛出點點銀光,彷彿一切都要融化了,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書,卻讓我一直被太陽炙烤着的心一下子涼了起來……這本書就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爾登湖》。

看完書,我獨自一人踏着幽靜的小路,來到一棵有數不清的年輪的大樹下。靜靜地坐下……風,彷彿讓着一切更加寧靜。腦海中幻想着旁邊就是那“神的一滴”,從“簡樸、簡樸、簡樸”,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會在看完書後做這樣的兒事情,完全是因爲《瓦爾登湖》給我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瓦爾登湖》不是一部純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講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這兩年零兩個月的他的許多思考。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了一番別有風趣的人生。從動物們的鳴叫聲到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到百花爭豔,萬物復甦的春天。《瓦爾登湖》從頭到尾就給我一種感覺:從頭到尾的綠色,一陣陣清涼迎面而來。

濃濃的清幽和清靜讓我想起了在農村裏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剛剛從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過來,像我們一樣熟睡了之後比我們早地醒來了。公雞也在這個時候醒來了,而它,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着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聲打破了一個寧靜夜,豐富的一天就在公雞的叫聲中開始了。我也仰望着天空,忽然發現白雲變成了一隻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飛翔。飛着飛着,蜻蜓不見了……我想着:既然蜻蜓飛在那樣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了。

可天氣就偏偏和我作對,不一會,雨,便飄了下來。原本我想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體驗簡樸生活。可雨聲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靜謐。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雨,正淅淅瀝瀝的下着,我聽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聲,和野薔薇圍籬裏傳來的樹葉沙沙聲。雨聲裏,山中的萬物湊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間的琴鍵,雨是無數輕盈優雅的手指,彈奏出了一首有一首優美的小令。

下午,經過了一場太陽雨的洗禮之後,天氣晴了。我不太想出門,溼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但我還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征程。越往裏走,就會發現在那一棵棵大樹的樹枝上,有一兩個鳥巢的。鳥兒在放聲歌唱。它們爲什麼要放聲歌唱呢?誰也不知道,只有鳥兒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陣鳥叫聲過後,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靜。深山的寧靜中又伴隨着自然界萬物的生活的氣息。

我想,這可能就是《瓦爾登湖》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自己的眼睛放大,去親近自然的美好和簡單生活的樂趣。每天聽着公雞的叫聲, 看着太陽的東方吐白。耕田種地,收穫自己勞動的果實。一頓簡單的午餐和晚餐,卻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與大自然接觸的感覺遠遠要好於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鬧的汽車鳴笛聲的環境中好。所以,梭羅之所以會在瓦爾登湖畔待上兩年零兩個月,並不是他爲了寫這部小說而故意去瓦爾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經融入了這個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觸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來了,此時大地已經沉睡了,除了微風輕輕地吹着,除了偶然一兩聲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靜無聲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7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8

一湖水,周圍密集的綠色植被,這一連串的景象都會讓你心如清澈的鏡面,去審視周圍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會立馬想到之景象描寫的詞彙。這也是當初借《瓦爾登湖》一書時的想法。但,當我翻開書頁去感受這湖水帶來的優美文字時,發現裏面的描寫並不侷限於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過景物引伸出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和見解。

“爲什麼一桶水很快就會變臭,而凍成冰以後就會永遠保持新鮮?人們常說,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間的不同”特別喜歡這句話,這類的句子在整本書中佔據大多數。

其實,一本描寫景物的書,可以將景物切入到類式上句話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並不僅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謂的寫景,就是一個虛託,托出作者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意願。

用一年多的時間居住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一種無憂的生活也許或帶來不同凡響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裏,始終堅信一種獨立和個性的宣揚,所以他這段經歷,可以說應該是一種生活上的體驗,出於對世態不滿,或對當時政府各繁瑣事情的抗議。這種抗議和發泄渠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只是在順應大勢。

全書共有18章,雖然圍繞瓦爾登湖來寫,可文章常常將你帶到另一個境界中,對人類,對社會,對環境的哲理。“如果我終生像只蜘蛛一樣,被禁閉在閣樓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對我來說,世界就還是那麼大”,這種思想境界不僅與身體侷限的思考,讓我不由聯想到的是一個人該如何將自己與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萬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動物都在這片土壤中生長,而這片土壤是爲了整個生靈而築,可人類的殘忍和自私,捕殺和砍伐,在書中作者是嚴厲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獵人是怎樣殘殺動物的經歷,也可以看到某某莊主爲獲利亂砍亂伐,甚而作者用了極其嚴厲的詛咒來發泄不滿。瓦爾登湖隨着環境破壞漸漸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時,感慨這本書的存活。

多少年來,人們對環境意識薄弱所造成的影響,至今已無法彌補。就像書中的一句話“如果我們沒有把時間消耗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我們稱之爲盡責”盡責與彌補間的差異就是一個是犯錯在先,另一個是預防及時。錯誤所留下的痕跡無法磨滅,但人又無法避免或完美達成。

一切進步都是在悔恨與過失中結晶總結,所以對於曾今犯下的錯,只有靠彌補。思維跳躍在地平線上,湖水波濤翻滾,人的思想也一樣,瓦爾登湖置身於地球與天空中,共享着人類和宇宙的顏色,在藍、綠間轉化,又融合。

陽光不再僅僅是照耀光芒的發光體,就像瓦爾登湖的水,他的美麗永遠存留在每一位讀者心中,閉上眼就能聽到他的聲音和絲絲愜語的震動,因爲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鏡照耀進陽光,也照耀進最純潔的物體。

讀《瓦爾登湖》有感9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處於一個快生活環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這座現代都市中的我們。

早晨,我們熙熙攘攘地擠在各式交通中,地鐵一列一列飛馳而過,汽車一輛接一輛馳過。汽車“嘟嘟”的急促鳴笛聲代表人門一天繁忙生活的開始。辦公樓裏,職員門飛快打着各類報告;學校中,學生門在紙上寫字“沙沙”聲格外急促……

人們忙於自己的生活,他們忙着工作,忙着學習。同樣在這樣一個快節奏城市中的我,作爲學生忙於“兩點一線”的緊張生活。

《瓦爾登湖》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離我們現在很遙遠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羅在瓦爾登湖濱自己動手建造了一間小屋,在那兒住了兩年。他在那種蔬菜,在那兒閱讀,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爾登湖》中的一切都靜謐而美好,這種慢生活與我們大有不同,是我們所不能嘗試的。

在梭羅看來,大多數人只是花費時間獲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並沒有真正生活。這說的不就是我們嗎?我們爲了活而活,爲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時間都用於獲取物質。但有了足夠條件後又因“上進心”而繼續花大把時間索取。等到人老珠黃,卻發現自己沒有了解過這大千世界。

我們能不能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那樣“忙裏偷閒”一下呢?減少些沒有必要的、沒有意義的工作,在一個清晨欣賞一下朝陽的活力,在一個午後蜷在沙發邊吭食“精神食糧”書本……去看看這個充滿生機的世界的美麗。不是這個世界沒有美麗,是你沒有慢慢地,細細地欣賞這個世界。

慢一點兒,再慢一點兒……

或許只是草叢中的一朵嬌嫩的小花,或許只是樹上一隻與你對視的小鳥,又或許只是一本書中短小而精煉的句子……

你慢一點兒,會發現有“瓦爾登湖”的魅力。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棄了繁華的城市生活,在一個人跡罕至的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過着寂寞的生活在湖邊,他完全憑着自己的.雙手勞作,來自謀生路。他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在那裏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爲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精神田園。這真是有一點像《魯臏遜漂流記》中的故事情節。梭羅想以他的漂流經歷來證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簡樸、更從容,不必爲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放棄人爲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瓦爾登湖》這本書便是對自己閒雲野鶴般離羣索居的生活的真實描寫。現如今,梭羅再次成爲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沒有一點塵土,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南極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造成惡性循環,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讀完後,我對梭羅的行爲感到不能理解,對他書裏的思想和行動更不能去認同。而在多年之後的一次初夏的夜裏,我在海灣沙灘上漫步的時候,我卻突然地體驗到了自然田園所具有的獨特的審美情趣,並讓我深深地認識到了梭羅以及他的《瓦爾登湖》所包容的的豐富而偉大的田園意蘊。

最後,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榮幸時光。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讀了亨利。戴維。梭羅寫的《瓦爾登湖》,其中有這樣一段:"奴隸主拿出奴隸爲她創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給奴隸。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爲名,僱傭窮人去他的廚房幹活。但是她們爲何不自己去廚房幹活呢?這纔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處吹噓說,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業,也許你該拿出十分之九纔對,否則社會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財富。究竟財富所有者的慷慨,還是主持正義者的疏漏。"

雖然索羅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關於他這方面的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首先他說的奴隸爲奴隸主創 造的十分之一的價值。咱研究一下,這個十分的價值是奴隸創造的嗎?我努力能創造十分的價值,他怎麼還能去做奴隸呢。

所以說這個十分的價值裏邊只有奴隸的十分之一,纔是公平的。

我在中學的時候,學到經濟常識有一個概念叫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剝奪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個時候我就非常質疑,這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人能帶領100個年收入 萬的人。最終獲得年收入 0萬的利潤。而這個領導者獲得 00萬的利潤。那麼我覺得,這個領導者就是一個好人,這個剩餘價值是他應得的,是公平的。因爲他的智商和能力和 00萬的價值是相等的。只有這樣纔是公平的。

行善並不意味着。領導者也要進廚房。他進廚房就是對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費。如果都去廚房的話,誰來發工資和養活他們。

所以,他這個都進廚房的觀點,我認爲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個人都在廚房。或者是隻掙夠自己吃喝。並不能給社會帶來利益。也不能帶領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會的發展,靠誰?

我希望社會多一些能給他人帶來利益,能讓他人過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隻能自給自足,甚至靠國家補貼,還去恥笑那些爲社會和他人帶來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維就是這樣,要窮大家一起窮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帶着大家都富起來。但是這個有能力的人賺的多的話,就會成爲一個壞人。就會被這些人去唾罵。

我實在是搞不清他們是怎麼想的?

這種思維模式,大概也是導致貧窮的根源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一本好書就如同一杯香茶,在冥冥之中給你帶來心裏的喜悅,以及精神的解憂!一本好書也如同一架天橋將麗和成功之路聯繫在一起,更好更便捷的通向你理想的目的地,一本好書更如同一位尊師一位益友,帶你在人生的路上心走得更順暢,在帶你在人生的路上爲你指明缺點,照亮未來,照亮那通往成功的路!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便是梭羅寫的瓦爾登湖了,這本書雖然聽起來並沒有什麼太新奇特的地方,不像中國的那些科幻小說,比如三體一般名字就恢弘大氣,其實這段代表了一種梭羅的人生觀,在平凡之中也可以用聚美,在平凡之中也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未來。

端詳書的封面,便感受到了一種寧靜和自然的田園之美,那書中,描寫的不正是這樣一種意境嗎?錯了!書中描寫不純粹是作者自然以及田園生活的寫照,更是他的一種思想境界,一種對理想人生的追求,以及對混過社會的不滿,這本書的封面上畫着夜孤舟,孤舟上坐着一位老翁,在四周,鮮美的桃花源裏,他正品嚐着這一棵棵桃子,也看着這一朵朵絢麗的桃花,仿若在天地之間,只剩孤舟蓑笠翁一般,獨釣寒江雪錯了,應該是獨釣着桂花一般美好的景緻吧!

瓦爾登湖這本書中也孕育了許多人生的哲理,比如作者說,真正的美並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因爲付出的美更是你感受到了這美是來之不易的,美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美並不是醜兒醜也有可能轉化成美,因爲醜的物體它執行的是外表醜,而他的心靈,這些人是看不到的,只有慢慢的品味,慢慢的體味,才能真正感受到她那一顆純潔而高傲的心靈。

細細的品讀瓦爾登湖,也會感覺世界變靜了,周圍變靜了,一切一切都變得安靜了起來,彷彿是夜裏你在沉思,人生在短暫品嚐,鄉民一再端詳那一顆星星,微火在,點點的草原上,迸發出!雖然爲不起眼,但足以引起人,對於來深思考和啓迪的,一點點,火光。

慢慢的合上書,閉眼,滿滿是哪娃兒?燈湖,的景色以及梭羅頭腦中,那深邃的卻又富有哲理的語句,這就像一盞明燈,雖然,他沒有多麼高貴,多麼豪華,卻能成爲,你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指明燈!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也許只有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只剩下清澈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靈性的字才能在筆下像流水一樣靜靜地流淌;也許只有當生活從喧囂中歸於平靜,從忙碌中歸於沉思,月光才能灑下最美的光芒;也許只有當生命歸於寧靜,棲息在透明的瓦爾登湖湖畔,佈滿傷痕的靈魂才能得以安息。

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的那個孤單的靈魂,只有他,在簡單的生活中將思想和字靜靜地打磨。

《瓦爾登湖》是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它是一本簡明輕快的書,因爲它不晦澀,它只是一曲靈魂的高歌。從間清晨的一陣陣微風到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隨着季節變幻的鄉村田野;從水天一色下的鷗鳥到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從垂在小灌木枝頭飽滿的漿果到耕作於湖畔放眼遠眺的靈魂。這裏是他靈魂的棲息地,也是他心靈寧靜和溫暖的港灣。

正如他所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泓瓦爾登湖"這種寧靜和溫暖是多麼讓人嚮往啊,每個人或許都願意像他一樣,平靜地居住於瓦爾登湖的湖畔,安靜地老去。但是我們做不到,因爲我們對生活還抱有太多地所求,這些"所求"使我們的靈魂不堪重負,無法拋下一切。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追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需杜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你是否也應該有一顆平靜的心面對這不再簡單的世界?

在越越緊密的鋼筋叢林中,心靈的羅盤仍應固執地指向寧靜和自然。只有這樣,你的靈魂纔不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迴歸自然,那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心靈最好地歸宿!而在今天,我們卻無法想象它已經成爲遙不可及的幻想!

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了幾乎隨心而動的舒適,水泥柏油路面光潔如新而路旁的植物卻在忙亂地紮根;室內牆紙五彩繽紛、夢幻動人而室外卻一片昏暗佈滿陰霾。昏暗遮住了我們看清世界的雙眼;調味劑麻痹了我們分辨甘甜泉水的味覺;日復一日的工作指揮着我們的身體,如同機器一樣周而復始,生鏽了便會送往醫院修理,修理不了便會送往殯儀館,最後只留下一個精緻的小盒包裝自己。這不應該是我們人類應該渴望的生活!我們渴望迴歸自然,歸於塵土!

但社會不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就算你的堅定地放下一切迴歸自然,又上哪兒去尋找這一塊淨土?要知道,瓦爾登湖只有一個,而人類卻有幾十億!

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麼還不如做一個在都市裏隱居者。我們或許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而有的人卻甚至連這都做不到,這是人類的悲哀!一次次地追求解放,卻又一次次將自己束縛在這片土地上。

幻想歸於終將遙不可及,只能欺騙一下自己貧乏的內心。我們終究是不屬於瓦爾登湖的,不像梭羅,他是瓦爾登湖的孩子,只有瓦爾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這片淨土。

曾經那瓦爾登湖的清泉,清澈、寧靜、歡暢,一滴滴匯成一泓,如同流淌在身體裏的血液,涓涓不息,永不停滯。絕不是一滴滴尿液,匯成一股洪流,將它染黃!我只知道,當最後一片淨土也被染上了人類的色彩,迷途的靈魂終將會永遠找不到方向……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按照自己夢想的方式去生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停下來感悟和思考。

亨利·戴維·梭羅是不屬於很多人中的。

1845年春天,28歲的梭羅,提着一把斧頭,來到他的老家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畔,在附近村民的幫助下,只花不到29美元,就建起了一棟小木屋。

梭羅在小木屋裏住了兩年多,其間,除了躬耕田地種糧種菜解決吃飯問題,其餘時間便是讀書,讀大自然,以及感悟與思考。

梭羅把第一年的觀察和思考所得記錄下來,1854年出版了《瓦爾登湖》。

於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瓦爾登湖,因爲《瓦爾登湖》而舉世聞名,成爲文學的聖地和精神的家園。

梭羅是一位超凡脫俗的聖者,《瓦爾登湖》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給人以啓迪。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七月的風,溫暖和煦。輕輕拂過瓦爾登湖,泛起些許漣漪,又與梭羅睿智的面龐撞了個滿懷。風中夾雜着野花的芬芳,麥芽的醇香,以及枝頭兩三個鳥兒發出的音符。這一切,勝似天上人間;這一切,僅屬於梭羅所有——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一間小屋,三兩來客,幾聲鳥啼,一片豆子地,幾乎便是梭羅生活的全部。他逃離現代文明生活而不消極避世,反而在這荒僻之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極樂淨土。想起《小窗幽記》裏的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邊雲捲雲舒。”梭羅先生對這句話的詮釋,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確實,梭羅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讚許,又值得我們細細玩味。現如今,我們都“走得太遠,忘了爲什麼要出發”。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現在我們的生活確實夾雜着功利。遍地開花的補習速成班,受人追捧的成功學書籍,以及各式各樣的成功人士講座,充斥着我們的生活。仔細一想,我們的生活不正如梭羅口中所說的“沉默絕望的生活”嗎?,愛他人所愛,追他人所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要擺脫這種生活,便是不做絕望的事情,愛我所愛,無問西東。

何妨想象這樣一個場面: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搭起一間小屋,不大,只容得下兩個人。閒暇時躺在金黃的麥子地上,做一個甜美的夢。日落時,可以挽着愛人的手,共賞良辰美景。在這片田野上,沒有外人闖入,那無邊的金黃便是此地寧靜的結界,彷彿那一瞬便是永恆……我想,沒有比這更浪漫更美妙的事了。而現實是,我們必須趕路。然而,在趕路的同時,我們何妨貪戀那一抹山色;我們何妨駐足,站在橋上看風景。在春江花月夜感嘆“江月年年只相似”;在一片桃花林中洗盡鉛華,歌盡桃花;在浪漫的香舍麗榭拾起一片落葉,遙寄情思。

這當然都是浪漫的想象了。可正如梭羅所言“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並且擁有它,也不願擠坐在一個天鵝絨的墊子上。我寧願在大地乘坐空氣自由流通的牛車,也不願坐在觀光火車的豪華車廂裏,一路呼吸着污濁的空氣上天堂。”,在梭羅的眼中,現代社會功利的污濁,將天堂的安樂稀釋如空氣。我們在嚮往安樂的同時,難免會呼吸到污濁的空氣。既然避免不了外界的污濁,我們爲什麼還要扼殺心中的那一份純淨呢?我們何妨留戀心中那一抹山色,給自己留些空白,暫時停下來,觀賞漫山遍野山花爛漫。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愛上一個人,或者愛上這個世界……

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也該稍稍放緩那磨得快要生鏽的齒輪,緩一緩,慢下來,留給處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一些空間,一片山色。也許這很艱難,但這不可或缺。給我們自己一些時間,給這個時代一些時間,我們終會等到那一片山花爛漫,那一片雲開月明。

留戀那一抹山色。當我們生命行將結束時,閉上眼睛,看見的不是一堆堆扭曲反覆的數字和賬單,而是一片山花爛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在匆匆時光裏,留戀那一抹山色;留一場故夢,把舊時光寫進夢裏,告訴自己,那一片山色,真美。

標籤:瓦爾登湖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