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放學後讀後感

觀後感1.08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學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讀後感1

《放學後》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裏面包含了密室逃脫和解謎等經典的推理小說元素。

故事地點發生在一所中學,人物是以一個失意的高中老師爲核心,情節則圍繞這個核心人物所遇到的死亡威脅而展開。

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心態很平和,沒有急躁地去尋找答案。這可能是因爲校園的環境相對恬靜,不似光怪陸離的大社會浮華喧囂。因而也帶動着我靜靜地隨着主人公上學下學。

作品的開頭階段主要敘述了主人公感到自己被死亡所威脅,只是每一次都幸運的躲過了暗中的冷箭。

但是防不勝防。果然,殺人了,出事了,忙活了。主人公的幾個同事接二連三地死去。是仇殺?是替罪羊?

即使再完美的謀殺也會留有痕跡或線索。能不能發現這些痕跡,能不能將這些線索穿針引線,排列重組,則是破案的關鍵。更何況是小說呢。

接着,這些線索和痕跡也漸漸地浮出水面,看似簡單平靜的學校其實也是暗流洶涌,指向着着每一個微妙的事件和沉重的`靈魂。到底是誰呢?

終於來到了華麗閃亮的時刻。原來如此。

從結局來看,似乎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解謎,也包含着心理因素。任何犯罪都要尋求作案者的犯罪動機。而如何將這些動機不露痕跡地潤物無聲般的植入情節中去,是我一直所困惑的事情。這也是一個高明的作家之所以高超的所在。

我在想,一個高明的作家是否會看似浪費的添置無關情節和人物。和新浪潮電影相比,正好相反,他不是告訴你這是電影而非現實,而是提醒你這就是真實而非小說。因爲越來越聰明的讀者都會刻意注意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物,所以是否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假作假時假亦假。也許這也是東野圭吾出道時的作品,恐怕現在早已臻入虛實兩忘的境界了吧。

放學後讀後感2

這本書在青春推理的外衣之下,其實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忽視任何一件小事帶給其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對別人的傷害,長存善意,盡力去照顧其他人的感受。除此之外,這篇校園推理小說也折射了校園內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畸形的價值觀和衝動的行爲、老師的“機器型”工作方式、訓導主任和竹井老師對學生的不尊重…

我們作爲一名教師一方面應該時刻謹記“教書育人”的職責,對學生問題及時發現,採用合理教導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以粗暴方式處理導致學生受到心理傷害,避免悲劇的發生;另一方面,作爲教師更要做到“爲人師表”,品行惡劣的教師是沒有辦法讓學生信服、敬愛的,甚至會出現書中全校學生都對兇手心知肚明、甚至心照不宣的集體包庇的行爲,這種無聲的對抗是教育莫大的失敗。

而同學們作爲新一代的希望更要好好要求自己,首先,要樹立遠大目標,香港著名推銷商馮兩努曾說過“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如果說努力是成功的基石,那麼目標就是我們蓄勢待發的起點;其次,努力學習、積極向上,掌握紮實的知識、鞏固所學的操作技能,知行合一,在最美好的.年紀裏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爲將來的獨立打好基礎;此外,團結同學、敬愛師長,與人友善相處,建設良好的人際關係,遇到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保持積極、穩定的心理健康狀態。

最後,祝福各位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們,放學後愉快呀~

放學後讀後感3

續《解憂雜貨店》和《白夜行》讀完後,《放學後》是拜讀東野圭吾的第三本作品。

《放學後》是一部青春校園偵探懸疑小說,故事情節簡單而又富有吸引力。

故事講述了在女子中學做老師的“我”,察覺有人三次想通過意外事件殺害“我”,而我都幸運的躲開後,發生的另外兩起老師被殺事件。

我和警察通過各種線索推測兇手是誰。

最終,我通過各種證據準確的推測出了兇手,當和殺人兇手對峙揭開案情時,得知了那驚人的殺人動機。

這部小說,圍繞着“密室殺人案”,學校裏的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展開描述。

閱讀過程中,會跟着“我”的經歷和思考,去推測殺人兇手是誰。

本書迷人之處,是會讓讀者以偵探的角度,去分析作者零散的描述可能留下的證據,從而推導猜出最終的兇手。

而遺憾的是,作者強大的推理邏輯,會讓讀者一直處在迷霧之中。

直到書本的最後一章,纔去揭曉最後的謎底,給讀者一個驚歎的意外,原來兇手就在身邊。

而當謎底揭開後,最後顯露的殺人動機,卻展現了青春成長階段中,那些“純真”、“美麗”、“夢想”和“友情”的青澀經歷。

讓人感慨,在成人的世界裏,那些曾經自己也體驗過的純粹,隨着時間的流逝,忽然有一天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遺忘了很多。

人心的複雜和單純,在一個喧囂的'世界裏往往是分不清的,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會被分析的很複雜,一件複雜的事情,有時候也會被人扭曲地看成很簡單。

《放學後》這部作品,雖然沒有《白夜行》給人強大的震撼,但是作爲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也能看出他對偵探懸疑小說引人入勝的把控能力。

放學後讀後感4

《放學後》是東野圭吾的處女作,依然十分精彩,當故事的謎底被揭開時,特別佩服作者的構思。

本書講的是兩個女學生設計殺害兩位老師的故事,讀的時候一直想知道兇手是誰,讀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青春期是最容易放大情緒,最易敏感脆弱,最重義氣的年紀,惠子之所以設計殺害兩位老師,不是因爲老師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而是因爲義氣。因爲自己的好朋友惠美,受到了老師的傷害。村橋和竹井兩位老師,他們確實犯了錯。但在青春期的惠美眼中,自尊大於一切。不是殺他們就是自殺。而惠子會痛閨蜜之所痛,要一起殺了他們,才能讓好朋友安心。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就像“少年的你“這部電影裏的男女主角一樣,青春期的孩子做事不會去掂量自身的利益與得失,會不計後果,是友情最純粹的時候,長大後經歷得多了,累計的失望多了,便也不再願隨便掏心掏肺了。從今天開始,只想做個貪財好色的俗人,對不起,年少的自己,一路以來的任性與性情,令自己受傷頗多,也是時候該長大了。

真正想殺害男主的.,是他自己的老婆,老婆出軌了,可到故事的結尾,她才發現,不斷把自己的位置情況告訴老婆,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殺。老婆之所以要殺她,跟他自身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婆懷孕了,他硬是逼着老婆把孩子打掉,沒有無緣無故的殺人動機,沒有無緣無故的離開,一切都是註定了的,有果必有因。

願接下來的人生,能夠無憂無慮,就做一個簡簡單單的俗人。

放學後讀後感5

看到裕美子接電話那些細節描寫之後,我就猜到她出軌了,之後警察查了那麼久也沒找到是誰開車要殺前島,我想到應該是謀殺親夫。這個情節安排真的有點無語,日本是不能離婚還是咋的?如果是因爲被逼着打掉孩子而起的怨恨,最後也沒交代這一點啊?

這個殺人動機也是讓我驚了,有一點荒唐又有一點可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強,又特別敏感,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又有着一直不可言喻的羞恥感。記我上學時班上有女孩子來大姨媽被男孩子發現了,會被男生各種討論,各種笑弄,反正特別尷尬特別難堪。惠美這個更不得了,ZW這種事情被兩個男老師看見實在太難爲情,那種羞恥感是很難承受的。書中通過惠子之口講述了惠美集訓之後的心境,無法接受自己的祕密被人知道,感覺每天被人“視線強暴”,無法忍受地想象着這兩個老師是如何地YY自己如何討論自己。那到底該怎麼辦呢?讓他們閉嘴啊,讓他們消失,這樣再也沒有人知道了,就當從來沒有發生過。

想到我六年級日記被一個女生偷看了的事情,但是真的是氣死了,我記得放學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氣得邊哭邊走還邊撕日記。當時就想罵死那個女生,又特別害怕她會把這些都告訴別人。我都忘了自己寫了啥,大概是喜歡誰、討厭誰之類的,當時覺得是天大的事。後來在班上我最怕的.就是面對那個女生,不過很快國小就畢業了,老死不相往來。

小孩子的羞恥心吶,那些敏感的小祕密啊,也是需要保護和理解的。

放學後讀後感6

放學後,會發生什麼呢?九月十日,這天是週二,下午的秋日夕陽正好,風微微正好,前島老師在私立清華女中放學後,差點被樓上直直砸來的花盆擊中,之後發生的一連串意外事件——月臺上差點被撞倒跌入鐵軌、浴室泡水的連電插座都讓他覺得事情不是這麼簡單,這份恐慌終於在訓導主任村橋老師的密室被殺事件中爆發,兇手是誰?是學生們還是老師?在案情偵查逐漸顯現光明之時,體育老師竹井又被投毒殺害在了體育節遊行活動上了…最終兇手還是被前島老師發現了,正是他教導的擊劍社的兩名女生,而前島老師出於保護學生的目的還是沒有告訴警察,而故事的結尾,前島在買醉回家的公園被一個高大的男性襲擊,恍惚中聽到了妻子呼喊這名男子“快跑”的聲音,原來之前的幾次襲擊不全都來自於學生,還來自於曾經被他傷害過的妻子裕美子,前島在堅持着等過路人發現的'時候,還在心存期待:他不想死,他不想讓妻子裕美子成爲殺人兇手…

從他兩次的庇護,我們可以發現前島老師是非常愛身邊的人的,但是從兩位老師的被殺以及前島老師的遇害,我們又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曾在無意中傷害過別人,而這些傷害又成爲了自己的禍端。

作者東野圭吾,日本著名推理小說作家,1985年憑藉本書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放學後》結構精巧細密,謎題設計出色,既有青春的歡笑與憂愁,也有人性的幽微與黑暗,從多角度直擊日本社會問題。

放學後讀後感7

《放學後》是東野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開啓了他寫作生涯的新篇章。和東野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學後在故事情節、表達主題和寫作手法上都相對有點生澀。

在閱讀這本作品前,特地去了解了下導讀內容,“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愛情、友情更珍貴的東西存在。”,腦海中下意識地去想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更珍貴的東西。但是,沉思良久,始終找不到說服自己的答案。帶着這一疑問完成了作品的閱讀,體會到東野認爲的更值得珍惜的`東西。

東野在這部作品中構思了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由一串串兇殺案組成,在主人公的調查下,終於瞭解到事情的真相。主人公的學生們爲了維護各自內心的和平,設計瞭如此縝密的連環兇殺案。當聽到學生平淡地敘述整個兇殺案的起因,設計過程及善後處理時,最令我歎爲觀止的是高中生在閱讀了相關懸疑推理書籍後設計出的兇殺案,學習和邏輯思維能力如此之強卻因缺少教師和家長正確的引導而走上錯誤道路。

其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發生這些兇殺案的起因,學生的心理扭曲。

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在大多數國家中都存在,不僅僅是中國和日本。過去的中國式教育一直以應試教育爲主。現在,雖然國家已開始緊抓學生素質教育,但實施效果有點差強人意。青少年跳樓輕生案例,校園暴力等不良事件頻發,針對這些問題,除了教育局,學校,教師外,家長同樣有着着重要的作用,而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在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方面有着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成長時期,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應積極引導,保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標籤:讀後感 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