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薦)吶喊讀後感15篇

觀後感2.08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吶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吶喊讀後感15篇

吶喊讀後感1

要說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書,《吶喊》當居首位,這是我內心的最真實想法。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評價當時的國民。這八個字深深地包含着對中國人民的憐惜和悲哀。

文章中那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上流階級生活的孔乙己。人們拿他作爲嘲笑的話題,把偷東西當做自己的職業。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而被打斷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是那個黑暗社會的真實反映嗎?不正是當時教育制度的悲哀嗎?我從中看到了當時讀書人的悲哀。他們可供炫耀的惟有學問而已,可學問在世人眼中又算什麼呢?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的一言一行不正好反映了當時社會讀書人的悲哀嗎?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哪篇文章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阿q正傳》。《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是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性格極其複雜: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他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又因爲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地位並沉溺到更爲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了。這也是就中國人民的最大弊病。

我讀過很多的書,魯迅的《吶喊》卻仍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時的舊中國那時的舊社會多麼的黑暗,那時的人們多麼的悽慘可憐。

吶喊讀後感2

當我讀完這本小說集,閉目回想,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似乎都躍然紙上,在我腦袋中久久不忘,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哀傷和憐惜就這樣深深的觸動着我的心。

《狂人日記》是《吶喊》這本小說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現實的世界裏,瘋言瘋語未必可信,吃人的說法似乎是無稽之談。但是於魯迅先生筆下,狂人的眼中,社會的寫照就是如此。仁義道德漫天,但卻是欲蓋彌彰,吃人的本質纔是現實,人或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沒有誰是真正乾淨的。而我想,魯迅先生的筆下,想表達的更多是對國家衰落,民族萎靡,世人墮落的無奈和憤怒,這正是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典型作品。而魯迅先生也正是以筆吶喊,試圖喚醒民族振興,民族未來。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代表是《阿Q正傳》。啊Q是當時社會中病態之人,他只是舊中國的貧苦農民。但他卻是千千萬萬人的寫照,質樸而又愚蠢,蔑視權勢卻又欺壓弱小,他們身上帶有濃厚的精神勝利法意識,自欺欺人是他們身上最讓人可悲的',明知錯誤卻更加麻木愚昧,一味的沉溺於奴隸般的生活之中,這正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的最好表達。

沒有華麗的語言,結局似乎都是大家不願看到的悲劇,但無疑《吶喊》一書是吸引人的,在這裏,有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有魯迅先生如春雷般反對封建制度的呼喊,有魯迅先生對於中華民族深深的熱愛。因爲是大愛,所以動人,因爲是民族之愛,所以震撼人心。

吶喊讀後感3

我喜歡讀書,特別是小說。所以,這個暑假,我看完了魯迅先生的《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衆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表明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說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纔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吶喊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美國作家莎朗·克里奇寫的<吶喊紅寶石>這本書,書中寫了一對雙胞胎達拉斯和佛羅里達的故事。

他們是柏斯屯小溪孤兒院裏的孩子,那裏的人稱他們是“麻煩的又胞胎”。而在他們眼中會惹麻煩的是大人,他們遇到的大人幾乎個個脾氣暴躁,沒耐心,動不動就對他們進行處罰,他們根本不知道收養父母真的很慈祥有,而又寬宏大量,由於逆反心理,他們成了孤兒院最令人頭痛的孩子,因此經常在收養家庭和孤兒院之間進進出出,有的人領養是覺得自己充滿愛心,但卻在三天之後就不耐煩了“退貨”了;也有的人純粹就是爲了省下僱工的酬勞,狠心地壓榨這兩個孩子,長此以往,雙胞胎失去了對大人的信賴,着逃出這猶如監牢的地方,直到諦樂和賽蕊的出現,讓憤世嫉俗的'佛羅里達在經歷了一場生死之後,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更讓達拉斯學會了要面對現實。是他們讓雙胞胎知道了人間有愛。

這本書寫的是雙胞胎孤兒的歷程,那麼正常家庭孩子的成長呢?記得有一首詩裏寫道,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沒錯,如果是早開的紫丁香,那麼它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麼它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我們都想看見一個孩子一步步地走進經典裏去,走進優秀。那麼就要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孩子纔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曆程,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經典和優秀前進。

吶喊讀後感5

假期讀了魯迅的《吶喊》《彷徨》有點感受,而且我感覺這兩本書的感覺差不多,所以讀後感就寫一篇吧。看到這些書剛開始我的感覺是有點害怕,因爲魯迅是一位文學成就很高的大文學家,所以他的作品我可能會讀不太懂,而且我感覺他的文章會有很多那個時代的東西,而且是人們現在所不能瞭解到的東西。所以人們只能看到一些淺顯的東西,只能簡單的寫點東西啊。

在這些書中,寫的東西都差不多的,最起碼在我的眼裏都是差不多的'。可能都是通過一些事情來揭示那個時代的悲哀。黑暗的登記制度,不平的人生經歷,並且希望中國能夠站起來,中國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的物質愈糊塗,祥林嫂的無奈,與那個時候的封建。

在這些故事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他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他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也許這就是魯迅要告訴人們的吧,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是愚昧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是黑暗的……

希望人們看到這些作品是能夠有所感悟吧!

吶喊讀後感6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經典,幫助當時的中國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藥》。

《孔乙己》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當起樑上君子最終,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與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爲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麼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在當時卻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着儘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於流血的是誰?爲什麼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麼革命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衆人看熱鬧。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讓全中國爲之一振。

吶喊讀後感7

慢慢地翻開那本厚重的《吶喊》,我的目光停留在了一篇並不出名的短篇小說上——《明天》。

很平凡很普通的兩個字,很平淡無奇的一篇文章,卻看得我心如刀絞,眼前竟不知不覺地蒙上一層霧。

明天是什麼?

有人說,明天是美好,是光明,是快樂,是希望;有的人說,明天是將來,是無法預知的一切……然而這些在四嫂子的眼中都只化作兩個字——逃避。是的,明天對於她來說只能是逃避,逃避今天的磨難。——除此之外,她又能怎樣呢?曾經的她,肯與今天的暗夜作鬥爭,肯在深夜裏用自己裏用自己的雙手紡出一張張綿紗,紡出一個個美好的未來,她也原以爲一切會好起來,以爲寶兒會慢慢長大,會賣餛飩養活她。可是她錯了。是的,她錯了。她只是一個粗苯的女人,遠遠不知道自己的雙手無法與今天的暗夜抗爭。所以她最愛的寶兒死了,永永遠遠地死了。

她嚎啕大哭,卻無更多的人前來安慰——甚至連一個慰問的.眼神都沒有。也許何小仙、前來幫助人們此刻正拿着手裏單四嫂子的錢偷樂呢?

所以單四嫂子放棄了,不再與今天的暗夜抗爭了,她已經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了,已經把夢想毀滅了,已經把明天當作逃避了。

是的,單四嫂子只能任憑這個黑暗社會打壓,只能逃避,她的明天即是逃避了。文章結尾處她最後輕輕關掉的燈,其實也不過是她關掉的希望了。

可悲啊,真是可悲啊!

但是誰又能說這不是這個黑暗社會中最真實的寫照呢?

也罷了吧。

吶喊讀後感8

在國中時就已學過魯迅的文章孔已己。但在那時總覺得文章太長了,所以老師講到哪,就跟着看到哪,更別說去認真體會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看到一本吶喊,便向她借了這本。

當重新再讀時,感覺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讀孔已己這篇文章時,有了更深的感觸。孔已己扮演的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在那些商人和地主的眼裏孔已己這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毫無尊嚴和人格可談。這讓我們看到了窮人在舊社會的悲哀。

我還記得有一段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孔已己因爲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當人們再次見到他時,非但沒有憐憫之,反而不停地取笑他。孔已己偷東西是有錯,但是他已被打折了腿,受到了懲罰。作爲同胞不應該再取笑了。這同時也說明了在舊社會的人們是多麼的麻木、冷漠。同時也能看出讀書在舊社會人們的'腦子裏是無用的。

又例如連一羣小孩都欺負他,到最後他是死是活人們也不知道,照常過日子。從一篇文章中我們就能看到舊社會存在的這麼多的問題,更別說是其他更多更嚴重的問題了。

像反映這類現象的在吶喊中還有很多,我只是從中選了一篇我所喜愛的文章。

吶喊這本短篇小說對我的感觸很深,它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讀後感9

上個月我讀了一本書--------《吶喊》,這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蒐集了他在54革命高揚時期創作的短篇小說。

《吶喊》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以便接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作者創作的目的是由於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罷。所以有時候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禪於前驅。

這就是作者創作的目的。

文中的《藥》,是寫一位革命者,爲了民衆而犧牲了,而民衆回報的卻是冷漠和歧視,他的血,成了民族治療疾病的藥引子,連他的母親也不能理解他,反而爲他的行爲感到羞愧。

《頭髮的故事》中,一個人因爲剪了頭髮而被人辱罵。

總之,《吶喊》是對那些愚昧的人的.一種批評。真是淋漓盡至啊。

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其中的一篇,就選《孔乙己》吧!文章中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着喝酒且卻穿長衫的人,這讓人感到好奇,所以讓人更想讀下去。

然後就是身上突然多了幾個傷痕,讓人更加的好奇地讀下去。當別人說他偷別人的東西時,更讓人不思其解,然後就是他偷東西的原因------就是因爲自己的工作沒了。

這又讓大家對他感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都以爲他會被抓去坐牢。但結果是她沒有去,而是被打。最後不知去了哪裏。

這些都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我也希望大家多看看魯迅的作品。

吶喊讀後感10

魯迅大概是我們最早認識,並且又被不斷重新認識的作家之一。從傻傻地分不清周樹和紹興,到後來的厭棄,再到重新被奉上神壇,大抵在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中間是常有的事。

魯迅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採用白話文創作西式小說的作家,這也是本文將他放在第一位的原因,然而,這並非唯一的原因。他的小說比起他海量的.創作而言並不算多,卻足以奠定他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跟同時期大多數中國作家一樣,他直接從西方作家那裏獲得經驗,而非發明一種新的文體,因此,在創作的技法上絲毫不亞於同一時期的西方作家,然而遺憾的是,儘管魯迅曾表示要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但晚年的他,無論從精力還是時間上,似乎都不支撐完成這樣一部著作。他醉心於維持自己文壇領袖的地位,將所有的熱情都訴諸於雜文,在左派陣營中越走越極端,最終失去了獨立批評的性格。

《吶喊》收錄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早期的短篇小說。按照官方的說法,作品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類似的說法,恐怕早就成了文學界不可避免的俗套,但仍不能使我們避免重讀魯迅時的震撼。這些震撼,或許是魯迅自己也沒有想到的,至少在他自己所在的左派陣營中,沒有人能直面一個贏得勝利的未來無法檢視作品真正的意義!

吶喊讀後感11

讀完故鄉,心中有着些許感慨。而那閏土的身影更是揮之不去的。

少年閏土是那麼的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在土地上玩耍,知道許多有趣的事,但是到了中年,卻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可悲可嘆。通過閏土,魯迅先生深刻揭示出現實,使人印象深刻。

但是,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景不會再現,我只能通過想象來再現,總是不那麼真切,但少年是的閏土與迅哥兒之間的`對話和關係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讓我心中積壓已久的感情如洪水一般涌來,少年時的閏土雖然家境貧寒,要幹許多活,可是他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海邊的精靈,大地的寵兒,他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樂觀積極,他少年時的種種令我羨慕不已。在看看迅哥兒,儘管生活在大戶人家,生活條件要比閏土好很多,但他並不快樂。爲什麼則大概是那害人的“之乎者也”吧現在的我們境況與迅哥兒都像啊!有人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這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代。物質上的享受的條件是精神上的痛苦,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試卷,我不禁茫然: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

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時快樂的閏土中年時頹唐樣,我不禁暗歎一聲。也許,真的爲了以後的幸福,我要獨自承擔起責任,面對重如泰山的壓力,我沒有退路,後面是萬丈深淵,而面前是萬重青山。

我願痛苦早日過去,光明永照……

吶喊讀後感12

暑假,我閱讀了魯迅的《吶喊》這本書,其中《孔乙己》讓我印象很深刻。

“孔乙己”很愛讀書,也擁有很高的讀書人的尊嚴。可是,他很窮,很多人不相信他是個讀書人,而且他平時一直只穿着長衫,以維持自己是一個讀書人。如今,我們不用穿長衫,不用像他那樣了,就更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

孔乙己常去偷一些讀書人的書,每到酒樓,很多人就因此的取笑他,可他每次都說,這不是“偷”,這是“竊”,不能算偷。他這是在用讀書人的方法去維持自己是讀書人,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來反駁那此取笑他的人,用我們普通人想不到的“竊”字告訴他們,他這樣做對嗎?這值得我好好思考。

有一回,他爲了顯示才華,就問“我”說“你讀過書嗎?”“我”點了點頭,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孔乙己”見“我”沒回答,就說“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怎麼寫?”“我一副看不起他,不想搭理孔乙己”。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茴”字,我們現在的'人也都認識,但是誰會這樣考別人呢?我想,這是孔乙己,對自己擁有學問的一種自豪感,由內而發。

文中最後的時刻,孔乙己偷了舉人家中的書,被打斷了腿,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穿長衫去喝酒。他對讀書人的唯一他嚮往,在最後一刻沒有改變。讀到這,我爲孔乙己感到惋惜。我想,如果他生活在現在,會是怎樣的呢?

我終於明白了,是社會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結局,他只是爲讀書而讀書。如果我們也像他那樣,今後怎能立足於社會呢?更談不上實現“百年中華夢”。

吶喊讀後感13

《朝花夕拾》是魯迅回憶自己往事的散文集,而《吶喊》則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小時候和一位叫阿長的保姆在一起的時光。這個保姆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懂的.禮節很多,在大年三十早晨都讓魯迅按照習俗把該乾的事幹完。不過有一次她把魯迅的隱鼠害死了,魯迅非常恨她。後來,魯迅的叔祖送他一本《山海經》繪本,他很喜歡,但沒多久就把書弄丟了,想再買也沒買着。阿長告假四五天回來後帶來了一本新的《山海經》,魯迅忘記了仇恨,非常敬佩阿長。

我認爲阿長是一個懂禮節、關心他人的人。懂禮節體現在除夕夜,阿長讓魯迅準備明天的事。第二天早晨,必須讓魯迅按照習俗把該乾的事幹完才能上牀。關心他人體現在她把隱鼠害死了以及把新的《山海經》帶回送給了魯迅。害死隱鼠是因爲她以爲那是老鼠,不讓它傷害人們;如果她不關心魯迅,就不會給他新的《山海經》。

《朝花夕拾 吶喊》這本書中還不止這一篇文章,有趣的還有很多篇。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是魯迅先生童年的樂園,那裏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都深深地刻在了童年歡樂的記憶裏。三味書屋既是魯迅先生認真讀書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童趣的地方。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也歡迎大家推薦書籍

吶喊讀後感14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魯迅的許多名作已成爲初高中語文課的必修文章,爲了幫助廣大同學更好的理解魯迅的小說,本欄目將在五期中向各位同學簡要介紹並評論魯迅三部小說集中的全部作品,這三部小說集就是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在本期中,首先向大家介紹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爲《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爲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着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吶喊的讀後感 李文天 600字

吶喊讀後感15

《吶喊》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的一本小說集。

《吶喊》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的批判隨處可見,不只是《狂人日記》中的封建社會吃人,還是那落魄書生孔乙己,還有《阿Q正傳》的阿Q等等。這本書有力地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

其中,《狂人日記》中的吃人令我印象極其深刻,魯迅借狂人之口,控訴了黑漆漆的吃人的封建社會。書中最後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更是激起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受封建思想的一個好吃懶做處讀書外一無是處的連秀才都沒考上的書生。他懦弱、喜歡小偷小竊,因此經常被人打,後來竟被打斷了一條腿。家境貧窮,所以纔會偷竊。孔乙己喜歡穿長袍,不過這長袍又髒又破,還喜歡到酒店喝酒。說話滿嘴知乎者也。在被打斷腿後在酒店出現過一次,之後再也沒人見到他了。我特別可憐他,他在封建社會下,成了如此模樣,無一人幫助過他,還嘲諷他,他自己也沒改過自新,最後也不見蹤影了。

還有閏土,我們都知道閏土小時候是多麼可愛,和魯迅是好朋友。可在長大之後,魯迅滿懷希望回到故鄉,急切的想再次看到閏土。長達後的閏土再見到魯迅後,竟不說“迅哥兒”卻恭敬地叫了一聲“老爺”。這的確令人悲傷、感慨。魯迅也說他與閏土之間有了一層隔閡。我真的不能想象到底是什麼讓閏土變成了這樣,當初親密的朋友現在卻叫自己“老爺”,魯迅應該很難受吧。

這就是吶喊,對封建社會萬分厭惡的《吶喊》。讓我們一起品讀它吧!

標籤:讀後感 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