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十七歲的單車》讀後感

觀後感1.41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七歲的單車》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十七歲的單車》讀後感

《十七歲的單車》讀後感1

我不禁深思,十七歲的時候,我會在做什麼?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讀書?在操場灑落自己的快樂笑聲?在朋友間放肆地聊着天南海北?在街上和死黨胡吃亂喝?還是在理所當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照顧?

十七歲,正直燦爛年華,而《十七歲的單車》中的兩個主人公卻有着悲劇的十七歲。影片中的郭連貴是從鄉下到城市來打工的小夥子,在一家快遞公司找到了一份送快遞的活兒。他騎着公司發的銀色山地車,滿北京城地跑。他喜歡這輛車,也就在這輛車快屬於他的時候,卻發現自行車丟了,於是郭連貴踏上了找自行車的路程。

一個城市少年,家庭貧困,卻一直希望能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於是在父親多次不履行承諾的情況下,偷了家裏的錢,買了一輛二手車,而這輛車正是郭連貴丟失的`那輛。

命運如此捉弄,一輛自行車把兩個十七歲的少年聯繫到一起。在結局,城市少年放棄了自己的渴望,將車還給了郭連貴,無奈地坐在牆邊。而鄉村少年則扛着已經壞了的自行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最後湮沒在茫茫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自行車,象徵着一個外來打工仔,永遠無法融入城市中。來到時候他有“希望”——自行車,現在希望卻破滅了。這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殘害!

《十七歲的單車》,同樣是青春,卻是如此苦澀的青春。觀看影片的過程,我似乎一直含着一顆苦果,隨着影片想象我芳華歲月。十七歲,或許每個人都有一輛自行車,騎上它,拼命地蹬着它,你在追逐什麼?爲什麼要追逐?

《十七歲的單車》讀後感2

這個片子給我的感覺是在90年代的中國城市弱勢羣族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悲慘生活,這部片子的風格和《陽光燦爛的日子》有點相似,但格調相當陰暗,壓得人幾乎喘不過氣來,讓人悲觀地發現在中國森嚴的等級制度中生活是多麼地無望。

影片的中心都圍繞着一輛單車發展,而單車似乎也是一種隱喻,指的也許是對個人來說非常珍貴卻很容易被別人奪走的東西,比如自由,人權,當一個人最珍視的.自由被這個社會無情地奪走,而脆弱的個體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又無能爲力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這種悲哀,所有我們當初以爲美好的東西,或者是初戀或者是愛情,或者我們爲之付出的一切,都象美麗的肥皂泡一樣破碎了,得到的都只是永遠的欺騙和壓榨。當我們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而變得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個社會無情地拋棄,因爲我們是“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我們是社會變革中天經地義的犧牲品。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影片的結尾,主角拿起磚頭擲向強者,最後被強者追殺,即使無關的人也難以倖免,心愛的單車被砸爛。似乎預示着:在這個森嚴的充滿暴力的等級社會中,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能逃脫地出去--要麼同心協力,拿起武器,要麼就只有死路一條。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影片的主角擡着破碎的單車走在城市中的情景,似乎預示着一種無奈,我們所曾經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最終會被這個骯髒的等級社會砸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