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活着》讀後感14篇[優秀]

觀後感5.17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14篇[優秀]

《活着》讀後感 篇1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的書櫃裏看到了一本《活着》,隨手一翻,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就借回家細細翻閱。《活着》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浙江海鹽人,當代作家。餘華在八十年代主要從事先鋒文學化的寫作,實驗性很強。進入九十年代,他關注的重心逐漸轉向民間,開始對一些小人物進行貼近生活本身的觀察和審視,以平時堅強的民間視覺來反映艱難的現實生活,活着的艱難。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正真體驗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我有些戰慄。薄薄的一本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後,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寬廣,而活着必然要承擔諸多的痛苦,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當我們面對不一樣的苦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這是人面對生命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活着》這部作品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作爲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然後又假惺惺的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然後又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來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豫,讓故事中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老人福貴講訴了他的一生,從抗日戰爭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滄桑,也看到了許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着,並且回憶。父親的死、有慶的死屬於人禍,母親的死、鳳霞的死、家珍的死爲疾病,二喜的死是意外,至於苦根的死,似乎屬於一個故事。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脆弱,而且越敘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就越大,就更能體會到命運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這種活着本身就是苦難,可憐的福貴只有無奈的面對,艱難的`活着。

世上的苦難大多都是爭對最底層農民的,自然選擇傳統中的民間道德,因此他們都是善良、仁愛、淳樸、誠實、講義氣的。但僅有這些遠不足以使他們在苦難重壓下自適自足。在這些優秀品質之內,他們有着樂觀的心態,也正因爲樂觀,他們往往承認苦難存在的同時,認可命運無可改變的同時,對未來尚存有可憐的希望。因此,福貴孤獨的晚年還對自己苦難的一身感嘆到:“做人能做成這樣我也知足了。”他們的希望可憐而廉價,也許有的甚至有些自欺。但他們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固然不會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也不會理解知識分子孤憤絕望的戰鬥姿態,但是如果連希望都沒有,他們又以什麼去面對無盡的苦難呢?

我不知道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人爲什麼而存在。但我認爲一個人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故事中福貴的命運告訴了我們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既然如此我們不如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道路。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他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只要我們追尋和享受幸福就是活着的最大意義,如果失去了它,我們活着將會沒有絲毫光彩。所以好好活着吧,因爲我們可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來追求幸福,用一生來看遍世界萬物,人生百態。

《活着》讀後感 篇2

讀完《活着》,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或者因爲福貴悲慘的命運,或者是因爲他窮其一生,終究卻只剩他一個人。

福貴是書中的男主角,但故事是以他的訴說展開的。餘華用樸實的語言,爲我們展開了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地改革運動,再到大鍊鋼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福貴經歷的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不幸。

這篇故事以“我”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爲頭,在初夏的時候“我”遇到了福貴,而與福貴開始交流,正是因爲福貴在吆喝讓牛時幹活時喊的那幾個名字。我想故事的開端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吧。福貴是舊時代的“富二代”,他的父親是地主。但是卻有個奇怪的癖好,喜歡去村口糞缸上拉屎。或者就是福貴這富二代的身份,她愛上了嫖,也愛上了賭。他懷着六個月身孕的妻子家珍曾去賭場勸過他,但福貴沒聽,後來被二龍和沈先生兩個人騙去了所有的家產。他和父親、母親、女兒和懷孕的妻子一同搬回了鄉下。父親因爲這件事去世了。而他因爲去幫母親找郎中時被國民黨抓了而被迫離開了家鄉,他不敢逃,也逃不了,命運似乎對他特別無情。他離開後,母親也走了。等他回到家後,已經過去三年了,他的女兒鳳霞因病聾了又啞了,兒子有慶長大了,卻不認識他。在之後鳳霞嫁給二喜之前,有慶因爲給省夫人獻血過多而死亡,之後鳳霞也因爲生孩子難產死亡,妻子因爲軟骨病死亡,女婿二喜因爲鳳霞死了之後心神不寧在做工時被石板砸死。而他唯一的外甥苦根,因爲吃東西吃太撐撐死了。命運似乎對福貴特別不公,他的命運多舛,上天似乎總喜歡跟他開玩笑,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他。書的.名字叫《活着》。但我覺得福貴之所以活着,是因爲他忍受了命運的不公折磨。忍受生活殘酷,忍受人生的無奈,每個親人的離世都是那麼地毫無預兆,措手不及。

文中記得很清楚的是家珍在得知有慶死了後說的一句“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看到這裏我覺得心痛。有慶是個乖孩子,他愛他的羊,對它們好,爲了不被父親罵,還把鞋脫了纔去跑步。但是這樣去世了,他難過,他心痛。但他又能怎樣呢?書中有句寫得特別好:“月光照在路上,撒滿了鹽”。我想,福貴每次走過有慶常跑的那條路,心都會痛的吧?但是他空有一身悲痛卻無法宣泄,他還有妻子女兒要照顧啊……

他無法對命運抱不公,他只能忍受,然後活着。這個或許就是餘華想要告訴我們的。面對命運的不公平折磨,生活的殘酷,努力而堅強的活着。

文章的結尾是這麼寫的:“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女兒,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句話似乎平淡如水,卻又意味深長;似乎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結尾讓人無法不佩服餘華。讓人深思,讓人回味。福貴的活着,註定是一種苦難,一種悲哀,但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字的伴隨下活着:這便是這本書的真諦。只是闔上書本之時,似乎還是不能平靜。或是爲福貴的悲慘生活罷,或者因爲他窮其一生,最後只剩他自己。但他不孤獨,他有那頭牛,有那些悲傷卻美好的回憶。這些會陪伴着他,直至死亡。

福貴活着,都以苦難爲船,悲傷做槳,時間如水,獨自劃過歷史的長河,不留一絲漣漪。

《活着》讀後感 篇3

活着,是個耐人深思的問題。人爲什麼活着,爲了什麼而活着,要怎樣地活着。是苟且偷生,還是功成名就,是尋歡作樂,還是忍受孤獨。誠然,每個人活着的姿態不盡相同,在忍受中活着,何不爲一種樂觀的生活姿態。

初看《活着》是在高二,再看《活着》是在高三,又看《活着》是在大一,如今大二,又一次忍不住翻開這本書。這本書以時間爲線索,以“我”的口吻,以福貴的一生來揭示主題——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偉大文豪餘華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年少之時,虛度光陰,遊手好閒,欺瞞父母,欺負妻子;中年之時,豁然醒悟,卻不得不面對至親至愛相繼離開,無奈只求於平淡簡單的生活;老年之時,孤身一人,與牛爲伴,將一切看得雲淡風輕。

活着,是一個美好的旅程,我們會在這一旅程中明白人生的真諦。在忍受中活着,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人生在世,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心,難免會有狂風暴雨的時候。就如我們許多學生一樣,在接受大學聯考挑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失利,最終成績不盡人意,我們難受,我們鬱悶,但我們必須去接受,去忍受,再站起來,在另一個起點上努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重新站起的魄力。

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我們真正地過了個“鼠年”,舉國上下每一位人民都選擇了活着的意義。有的人選擇站在抗疫一線,捨己爲人,舍小家爲大家,每分每秒與死神抗戰,也許,這一過程他們會失去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但他們毅然前行,詮釋着無畏無私活着的姿態,他們是英雄。有的人待在家裏,足不出戶,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裏默默忍受着,在不知道明天和病毒哪個先來的恐懼裏默默忍受着,他們相信國家,相信奮戰前線的人們,他們相信春暖花開的那天總會來臨。他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待在家裏,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給國家添亂,這便是他們活着的意義。還有的人,是這場戰爭中的不幸者,儘管這樣,他們依舊勇敢地選擇接受,默默去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勇敢地配合醫護人員與死神鬥爭,他們的親人朋友,也忍受着現實帶來的殘酷,承受着親人朋友不幸的悲痛。在忍受痛苦中活着是他們的選擇。這場戰“疫”中的所有正義的人們,都在忍受着各自的.疼痛,目標都只有一個——活着。爲自己活着,爲他人活着,爲國家活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對症下藥的無畏。

再如書中的福貴,敗盡家財,父母相繼離世,接着妻兒,甚至女婿,外孫也離自己而去,但他毅然選擇忍受,孤身活着,將死亡看得坦然,這不是苟且,是一種活着的勇氣。或許,正如餘華自序中所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一個人所能承受的苦難有多少,那麼他活着的意義就有多大。當我們熬過一個苦難時,就會感到“我不棄歲月,歲月終不棄我”的溫情及人之爲人應有的力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挫折總是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倘若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它,接受它,忍受它,也許,這就是我們活着的意義了,我們也不枉來這一遭。

聽,“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漫漫人生長路,我們終究要學會在忍受中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4

微涼的陽光從窗外斜射進我的屋內,秋風吹來一絲寒意,我讀完最後一頁,合上書,輕輕地撫摸着書皮上的名字“活着”。書皮是黑色的,我見過的版本書皮都是黑色的,這黑色,讓人感到壓抑和沉重,或許活着,本身就是壓抑和沉重的吧。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思是亂的。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大家最關注的人福貴,不是大家最同情的福貴的命運,不是大家最感慨的當時的生活,而是書中那個最悲慘而又最堅強的女人----家珍。

我想,家珍真是個偉大的女性,她所承受的苦難,所表現出來的堅毅,又何嘗不是在演繹着“活着”?或許,是因爲同爲女性,亦或是因爲我所處的這個特殊的年紀,一遍又一遍地接觸家珍,我就愈發地欣賞她,敬佩她。

她隱忍、賢惠,用舊時女子的胸懷包容着自己的丈夫。她會做四樣蔬菜,但下面都是豬肉的飯給福貴吃,爲的只是告訴福貴一個道理: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樣的。讀到這,我不禁莞爾,《活着》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的樸實,是的,這樣的文字才更能打動人。而這樣的.家珍更是讓我喜歡,她的可愛,她的聰明,她用最委婉的方式訴說着對於女人來說最嚴肅的事情,她不急,也不惱,什麼事都放在自己的心裏留給自己整理,或許這樣的心理並不好,可是在那時,相較於那些大大咧咧的村婦,這的確是再好不過的性格了。

她對於福貴、對於婚姻的執念令我費解。初讀時的我想不明白家珍爲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福貴,容忍他的吃喝嫖賭,甚至在福貴打了她兩巴掌的時候,她都一聲不吭,甚至福貴問她恨不恨他的時候,她的回答都是沒有,那樣輕輕的兩個字卻帶有十足的分量。怎麼會不恨呢?未經世事的我都無法不恨。那一句“你不回去,我就不站起來。”刺痛着我的心,這究竟是個多麼執着的女人?是說她執着呢,還是固執呢?是因爲愛嗎?不,只是對於婚姻的執念吧,那樣的年代,福貴又是那樣的人,不會有愛的。可是越往後看,當家珍被父親接走不捨的時候,當家珍揹着有慶走了十多里路回去的時候,當家珍脫下旗袍換上粗布衣服幹農活的時候,當家珍見到福貴歸來大哭的時候,當家珍安詳地死在福貴懷裏的時候,熱淚一直在我的眼眶裏打轉,我才和福貴終於明白,家珍終究是愛着富貴的吧。

一個女人,生活在中國最貧窮、最動盪年代的女人,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守護着自己的愛情,守護着自己的家庭。透過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家珍年老時站在田邊瘦小的身影,她的頭髮白了,身子也病了,夕陽的殘紅塗抹在她的身上,渲染着她一生命運的不幸,青年丈夫家庭衰落,中年丈夫失蹤,女兒啞巴,而後喪子,暮年喪女。但即使最後病得那樣重了,她還堅持着,幸福地堅持着,是心中的那份本真支撐着她,本真,亦是本貞。汪國真的一首詩中寫道:“在一往情深的日子裏/誰能說得清/什麼是甜/什麼是苦/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反顧”家珍就是這樣的吧,義無反顧,在那個年代收穫了幸福。

《活着》描述的不僅是福貴的生活,不僅是福貴家族的生活,更是當時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生活。作爲一個人,首先是活着,而後是怎樣活着,活着怎樣。“只要生命還在/我就不會悲哀”。堅守本真,堅守本貞,義無反顧,幸福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5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纔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纔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合上書本,鮮豔的紅再次入我眼裏,更扎我心裏。我知道時光如黑夜一樣正在轉瞬即逝,死亡也終會如黑夜從天而降。不痛,不悲,不喜…彷彿是一片青葉在風中搖曳,寧靜就在遙遠的身旁波動…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活着》讀後感 篇6

活着,是一個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希望的詞語,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諸多的無奈與辛酸。正如餘華的《活着》講述了一個老人福貴波折、坎坷的一生,爲了生存的鬥爭。而當時中國動盪的歷史背景也給這個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與悽苦。

一個底層人民在風口浪尖是希望的,僅僅是活着,簡單甚至貧窮卑微的活着。

這本書以悲傷爲主基調,鬥爭的烙印,恐懼的圖景,生活的騷亂從頭至尾貫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貴的一生坎坷,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帶給底層人民的動盪與混亂。

讀《活着》是一個十分殘忍的過程,讀到老人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時,彷彿能感覺到他由最初的傷心痛苦,再到彷徨無奈直至最後麻木的轉變,這位看似堅強的老人的心其實早已被傷得千瘡百孔。

終於,只剩他一個人在這世上苟延殘喘,所有親人都已離去,獨留他一個人在這世態炎涼的世界苦苦掙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歲月的荒流裏,時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爲什麼老牛會被福貴選中?而福貴又爲什麼會買下這頭老到甚至馬上要死去的牛?或許是因爲同情,或許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傾向於老人福貴在看到老牛的時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與老牛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共鳴。

對於福貴來說,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親眼看着所有親人一一離去,親人與這世界訣別,自己卻無能爲力,最絕望的不是自己離開,而是看着別人離開卻只能表示無奈。但是,他又是最幸運的,親人都已離世,皆由自己親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無牽無掛,沒有牽絆,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在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活着》以環境描寫作結,給人深刻的思考,歌頌了活着的力量。這是一部悲劇,它的結局同樣也是沉痛的。

讀這本《活着》,讓許多人潸然淚下,書的風格讓我們與福貴同甘共苦。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欣然微笑,當他被厄運打擊,被生活壓力壓得擡不起來頭時,我們黯然垂淚。

福貴其實早已看穿這世界、這命運,所以,在一個明媚的下午,他選擇雲淡風輕的說出這段坎坷而並不算幸福的經歷。

活着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並沒有答案,因爲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爲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認爲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認爲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進的動力,我的答案是什麼,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爲自己而寫作,只爲內心而寫作,讀這本書,能夠在書中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遇見那個未曾謀面的自己,遇見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劇總在不經意間到來,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讓人無法喘息,但只要充滿希望,不放棄,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明月,當你看見面前的陰影時,你要明白,那是因爲你的背後有陽光。

複雜的世界裏簡單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爭搶太多,簡簡單單,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餘華的小說《活着》語言平實感人,令人深思。

活着,可以理解爲以下三種詞性。作爲動詞,活着的意思就是去活着;作爲一個形容詞,活着表示某個生物還具有生命;而作爲一個名詞,對於人來說,活着簡直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課題名稱。從動詞到名詞是一個活着的意義越來越豐富的、逐漸上升的過程。

小說主人公福貴的家庭上演了一部淒涼、絕望的悲劇。福貴命運在戲劇般變化,導致了家庭生活極度拮据,再加上家人一一死亡,這種突如其來的、接踵而至的打擊讓福貴的家庭一一承擔。

福貴從一個闊少爺落魄到一個佃戶之後窮的叮噹響。這種身份落差改變家人的人生軌跡,但他們還是在努力的去活着。在去活着的路上,他們也經歷了種種幸福。窮人往往志短,他們的生活盼頭總是很低,能夠吃頓飽飯,家人在一起,能精打細算地計劃買頭牲口耕田,即書中的小雞到鴨子,羊,牛的理想。這是最爲普通最爲平淡的理想,也是最真實的幸福。然而,命運是一個不可預測的東西,當他們在這種幸福沉浸時,家人卻一個一個的發生變故,兒子有慶意外死亡,女兒鳳霞生孩子時死了,這種子嗣的變故給福貴和妻子家珍給了晴天霹靂,最終家珍也病死,留下了孤獨的福貴、女婿和外孫。然而,命運還是如此狠心地留下了福貴一人孤獨地活在世上。這種悲劇一幕接連一幕,但命運並沒有消滅這個家庭,這個家庭還是努力地去繼續活着。

爲什要去活着?活着就有了生命。個人有個人的生命,家庭有家庭的生命。有慶死了,鳳霞死了,沉重的打擊下福貴和妻子爲什麼沒有結束生命?人死了,家還存在,家還要繼續活着,即便死亡了,死亡的靈魂不能無家可歸啊,於是死後他們埋在了一起,還是一個家。也許還有些許其他因素,在當時的環境下,生命其實是一個很賤的東西,戰亂、飢餓、運動隨時都在死人,這雖然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對於死亡的恐懼感,但這種感覺是他人的死給來的,並非自己給自己的。其實,環境也同時給人帶來了一種對生命、尊嚴的淡忘和麻木,他們忘記了自己還有生命,忘記了自己有靈魂,也就忘記了去掙扎心靈上的'東西,於是能夠和別人一個模式地去活着,不足爲奇,這種感覺是自己給自己的。

雖然福貴不會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但福貴只是毫無察覺的以自己的方

式,在自己的時代和地點上去回答了這個活着的問題,福貴去活着那是福貴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解答。對於人來說,活着,是一個多麼包羅萬象,變化多端,高深叵測名稱。時代的命運往往會強制的加載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我們常說時代變了,人變了,然而又是每一個人們共同創造了時代的命運。這種自因自果的,複雜多變的命運的幾乎是我們不能企及的事情。活着雖如此複雜,我們還得以自己的方式去簡單地活着,以我們自己的方式,用我們的腳,走完人生的路。

活着的意義就在於去活着。一切思想上的活着其實不過是思想實驗。只有去活着纔有生命,才能給生命賦予意義。總之,去活着,作爲一個生命的詮釋者,賦予生命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8

前段時間,我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了一篇介紹豐子愷的文章。看完後,自己深深地被他的散文和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在網上購買了一本豐子愷的散文漫畫精品集《活着本來單純》,剛好利用寒假的空暇時間細細拜讀。

在拜讀之前,我上網瞭解了一下豐子愷的相關資料,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散文家,師從弘一法師,學貫中西。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簡樸之風、寬仁雋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現代文學中備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選入中國小教材。他的漫畫幽默風趣,流傳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並爭相收藏。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說:“豐子愷是最中國的中國人。”

這本書總共分成了六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豁然開朗”,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無寵不驚過一生”,第三部分的主題是“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第四部分的主題是“你若愛,生活哪裏都是愛”,第五部分的主題是“學會藝術的生活”。他的散文集穿插着一系列親筆畫,大部分畫作取景於最樸素的大自然與單純的孩童,每副畫都把人物與大自然安排得非常巧妙,人與自然融爲一體,絲毫沒有違和感。作者通過對身邊事和往事的回憶,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最終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單純是內心的修煉,心地質樸,純粹專注,做好自己;單純是高級的智慧,化繁爲簡,看淡得失。以一種超越的豁達遊戲人間,無寵不驚過一生。

在這本書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豐子愷在《從孩子得到的啓示》這篇文章裏講的一則故事: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書,也不想睡覺,捉一個四歲的孩子華瞻來騎在膝上,同他尋開心。我隨口問:

“你最喜歡甚麼事?”

他仰起頭一想,率然地回答:

“逃難。”

我倒有點奇怪:“逃難”兩字的意義,在他不會懂得,爲甚麼偏偏選擇它?倘然懂得,更不應該喜歡了。我就設法探問他:

“你曉得逃難就是甚麼?”

“就是爸爸、媽媽、寶姊姊、軟軟……孃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啊!原來他的“逃難”的觀念是這樣的!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

文章的最後,豐子愷說他受了這孩子的啓示:孩子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塵勞的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懂得這撤網的方法,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孩子學習!

讀到這裏,不由得想起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小孩子的快樂很簡單,而大人簡單了就會很快樂。大人們常常會誤認爲小孩子缺乏生活常識或經驗,因此小孩子的話常會引人發笑,然而他們發自內心的話,看似簡單,卻常常蘊藏着人生最美好的哲理。大道至簡,莫過於此。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當我們感慨當今的教育變得如何複雜、如何糟糕時,不如靜下先來傾聽一下孩子們內心深處最純真的需求與期望……

《活着》讀後感 篇9

活着很難,很苦,很累;所以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你就掛了。”這句話在之前對我感觸不大,可在看了餘華的《活着》後,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諷刺的,一帆風順,災禍也就真的來了,不頂風而行,不逆遊而上,你只會被摔着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場鬧劇,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半好一半壞,只有好和壞拼湊起來,纔會是一塊完整的硬幣,纔會是人生。

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福貴講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個富少,成天往城裏跑,煙花巷子裏,睡錯了牀,他挺悠閒的,他知道自己有資本,但煙花巷子太溫柔,他真正愛着的是讓他後悔一生的賭場,或許是他傻吧,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坑進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會變得不一樣嗎?怎麼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現在的一切沒有變,又會變什麼呢?他輸了,因爲他只看到自己有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親知道後,沒有打罵,他把地產田地換成了銅幣讓福貴扛過去。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鵝有變成了雞,到最後連雞也沒有了,福貴的爹也去了。

福貴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貴了,他要養活自己,他租了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貴變了,他的命是苦的,但無悔啊!他認爲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兒女是最孝順的,哪怕到最後,只剩一隻牛陪着自己。

我沒經歷過那段時代,我不懂,但有慶的死卻讓我泣不成聲!不過或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死去或許能少受點苦,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親人相繼離去,福貴的生命也失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年頭,他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他怎麼想,他進述時,還是那麼寧靜,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書,或許帶給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人生也還要繼續過,還是會出現新的章節,可那有那麼容易就過去,失去親人的痛苦怎麼能夠忘卻,只是暫時想不起來罷了,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豈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靜並代表真正的安靜,內心的波濤洶涌纔是真的。其實,老人“福貴”講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讓我覺得,最快的是時間,最慢的`也是時間,春去冬來,一年就過去了,四十年間,有太多的遺憾,或許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人生,因爲我不是他,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選擇,因爲我沒經歷過。

福貴和他的牛“福貴”一起回去時,福貴嘴裏唸叨着“有慶、二喜、家珍、風霞、苦根。”我哭出來了,這是一個老人以他的方式紀念、寄託已經離他遠去的人,一個又一個親人,要有多堅強,才能在動亂的社會,埋葬一個又一個的親人,目睹一個又一個被死神無情奪走的生命,還能如此平靜的把自己的一生,一個悲慘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講述的淋漓盡致,他成功的活着,在精神上,活着很好,他不再痛苦,他可能就這麼悄悄的,那一天就能與親人團聚了。

《活着》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不只是一星半點,我不懂那個時代,但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人心裏想活着的慾望,親人離去的痛苦,獨自一人活着的孤獨,如野獸一般的人性,是最基本,也是你我都擁有的,無論過多久,那種最原始的感觸就是最深的感觸,無論跨越多少時代,多少國家,他是最好的歷史,最複雜、痛苦的中國變換歷史。

《活着》讀後感 篇10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說明我確實是活着的,可是我爲什麼活着,活着是爲了什麼,這既是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關乎我人生的基本問題,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實承認我是個懶散的大學生,沒有學會學習學會品味,網上的快餐信息接受得多了,好書沒怎麼看過,以至於習慣了斷章取義。近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人爲什麼活着,一開始偶爾看到一兩句不順眼的就想反駁,但繼續看下去又覺得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層層地剝開講給我們聽,用嚴謹的思維一步步地論證他的觀點,而他又能說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覺得晦澀。我,已深深爲先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

先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着就是爲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心智,使其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ru tǐ死後就可以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說,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己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己負責,活着就是爲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芸芸衆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爲什麼活着,生活的意義何在?稻盛和夫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於“爲世人、爲社會做奉獻”,因爲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爲別人、爲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脫、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說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I不可以這樣認爲:人是爲了一種信仰而活着!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心爲本”是其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敬天愛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訓。這些是做企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書中說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總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後又產生新的問題,有些問題總是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悅與幸福一樣,也需要和痛苦和艱難來對比。當我們遇到阻礙時,不會爲此感到膽怯和失落。與其失落不如樂觀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並且樂觀地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擺脫困境,心中始終相信對未來的期望。我們要如何做到不去煩惱了,稻盛和夫給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謙虛絕不驕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讓大家每天煩惱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這樣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

《活着》讀後感 篇11

《活着》讀後感 篇12

文章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視角出發,講述的是在歷史大背景之下一個普通農民福貴身上發生的故事,一葉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賭,不負責任,目無尊長,一切紈絝子弟的壞習氣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終正如讀者想象的那樣,福貴敗盡了家財,淪落成爲了一個窮光蛋。這樣一來,周圍人對他的態度有所改變,這並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們的改變竟有原則有標準,界限明確,是那麼的明顯而迅速,連個過渡都沒有。福貴一筐筐地還錢,當最後一筐放在債主手上時,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他的稱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對他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人們前後不同的嘴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觸目驚心但卻無可奈何。

文章只不過是在簡單地講一個故事,但卻處處將社會的傷疤剝開來,把最醜陋卻又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看,是控訴,但更像是第三者在無奈的感嘆。

世事無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繼續,爲了活着,福貴也不得不改變。變成了農民的福貴開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將擁有的是努力、忙碌、灑滿汗水的一生,卻也是苦痛、悲慘無奈的'一生。書中人物的生活變故與歷史發展始終緊密結合。剛剛開始新生活的福貴,便趕上了抗戰,不幸得被軍隊強行拉走,被逼上戰場、當炮灰,軍官蠻橫無禮,戰爭血腥殘酷,好不容易死裏逃生。解放後,終於與家人相聚並分到了田地,可還沒開心兩天,卻趕上了鬥地主。當年取代福貴成爲地主的龍二,在他眼前被活活鬥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當年沒有被龍二騙盡了錢,也許現在上法場的就是自己。可還未來得及慶幸,大鍊鋼鐵、公社運動便開始了,隨後又是數不清的饑荒與動盪。世道滄桑,人生艱難,只有拼盡全力,纔可勉強度日,日子艱辛得令人落淚,可又是無比的無奈,好容易有些開心的事,卻又總是好景不長。儘管拼盡全力,也只不過能維持生存,到最後連生存的權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剝奪,家人一個個的去世,最後還是一個人,只不過留下了一身傷痛,和黑白色的回憶。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別姬,同樣是在那個多事之秋,時代不停地在變,人也在變,不變的是傷痛,和那悲慘的結局。但也卻正是因爲悲劇,它才更加深刻,給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卻總有一些東西在閃閃發光,這光芒雖然微弱卻足以給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寬容奉獻,相依爲命,勞動者老實勤奮,任勞任怨,都讓人感動敬佩。但有時現實卻無比殘酷,連這爲數不多的美好,都會被毀滅。

可人總要生存,我們還是會選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着勝利。縱然要擔當衆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着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着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着》讀後感 篇13

初識餘華的《活着》是在大概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偶然間翻到了這樣一個悲情的故事,一個重複死亡的故事,十多歲的年紀怎麼也無法理解其中平平淡淡敘述出的“活着”的真諦,只是爲故事中一家人的遭遇感到無盡的悲傷,悲傷之餘也就逐漸淡忘了這個故事。再次與其相遇發生在“學術人生,書籍共享”活動中,在看到它的一瞬間,福貴和那頭名叫“福貴”的老牛就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它,細細品讀。

《活着》是一本薄薄的書,通篇不過五萬餘字,故事雖然讓人無盡悲痛,敘述卻是平淡地出奇,餘華用平靜的語言講述了一個老人與他命運之間的“友情”,講述了福貴平凡卻坎坷的人生:年輕時的福貴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地主家少爺,敗光家產的他氣死了自己的父親,給母親買藥時被抓了壯丁,輾轉兩年經歷了幾番生死終於回到家中,女兒卻因一場病變得聾啞,一家人日子雖然過得窮苦但是總算都在一起。然而命運並不眷顧福貴,小兒子有慶被抽血而死,接着女兒鳳霞難產送命,妻子家珍在病了幾年之後離他而去,偏頭女婿二喜和小外孫苦根成了福貴唯一的依靠,可是不久女婿被水泥板夾死了,苦根跟着福貴艱難過活。噩夢仍然沒有結束,苦根生病時,福貴心疼他煮了一鍋豆給他,結果飢餓的苦根由於吃了過多的豆撐死了。到了這裏,所有人都以爲福貴活不下去了,七個最親的`人都離他而去,剩下他形單影隻地活着。但是,福貴埋葬了他摯愛的家人後,又花了一年的時間終於攢夠了答應苦根買牛的錢,買回了一頭即將被屠殺的老牛,村裏人都說老牛買虧了,過不了兩三年就要死去,福貴依然把它當作親人,兩個生命默默相守,十幾年過去了,老牛仍然陪伴着福貴。福貴吆喝起來:“二喜,有 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呵。”但作者看到水田裏只有一頭牛,便問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這牛叫福貴,就一個名字。”

我相信,是親情給了福貴活着的勇氣,在他敗光家產的時候,在他被困在戰場的時候,在他一次次失去親人的時候,因爲他活着,能給活着的親人帶來希望,能給死去的親人以安慰,親情已然內化成福貴堅強活着的信仰。福貴與親人之間樸實無華、溫暖內斂的親情在苦難的折磨下不斷充實和昇華,最終成爲福貴坦然直麪人生變故的精神支柱。福貴最後的親人將是他自己,即使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貴仍然要爲自己而活着,而且會好好地活着。對福貴來說,善待生命就是善待死去的親人。

活着是一種幸福,不爲別的,就只爲活着本身,因爲總有一些人,他們或者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陌生人,他們需要我們爲他們而活着,爲了看未來更精彩的世界,爲了看世間一切的美好,更爲了創造更多的美好。餘華透過福貴的眼神告訴我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他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只要活着,任何苦難任何悲痛在鮮活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是的,“活着”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足夠的理由了,有關於生命的所有詞彙在腦海中彙集,在心靈深處極力地搜尋,最終只發現這兩個字安然於紙上,柔和地帶着微笑。

生命可敬又脆弱,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好好地活着,跟自己的命運一起活着,跟親情一起活着,跟自己一起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4

《活着》是一本戳心戳肺的書,看完《活着》,被福貴悲慘境遇震撼了,總感覺被陰鬱的空氣籠罩着,過了好一段時間才從巨大的同情和難過當中緩過來。

餘華寫活着時才33歲,他用第一人稱回憶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人悲情的一生,在平淡的敘述中包含深刻的意義。

主人公福貴年青時沾染賭習,被龍二盯上家產,將家產輸光;老父親因此受刺激而離開人世。這是悲劇的開端,接着母親患病,福貴進城找郎中時碰上了國民黨抓壯丁而被迫參軍;後來被解放軍救下,回到家中後發現女兒鳳霞因爲一場高燒變成啞巴。再後來兒子有慶在獻血時因抽血過多而死。

好不容易給女兒鳳霞找了個歸宿,鳳霞卻因產子大出血而離開人世;隨後患軟骨病的妻子去逝;女婿在做工時被水泥夾板夾住而丟了性命;外孫因吃了太多豆子而撐死。

一次次的死亡將家庭和生活撕得支離破碎,餘華“客觀冷靜地”敘述人間苦難,使渺小的人物面對巨大的“苦難”產生一種強烈的命運感。

福貴經歷了一連串人間至痛,變得老無所依,只能買一頭進入遲暮的老牛陪伴自己。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又過了這些年。”這幾乎是一句人世間最孤獨的自白。

如此的痛苦,又如此的孤獨,人爲什麼要活着?餘華沒有直接交待,也無法交待,但這是任何讀者都在思考的一個大問題。

青年時期福貴風流浪蕩,他活着是爲了享樂。中年時期福貴家境貧寒,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不過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着是爲了家人。而到了老年時期家人相聚離開,他孑然一身,一無所有,卻並沒有失去活着的希望。

餘華在致上海貝塔斯曼書友會會員的信中說:“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在讀《活着》時,眼淚常會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們一樣的閱讀經驗,我想對你說,謝謝。我正是爲像你一樣善良的人寫作。雖然,善良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會有‘走紅’的品質,但它是我們的血與肉。我書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不斷遭遇苦難、失敗和死亡。但我絕不是在控訴命運的殘暴,相反,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借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着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活着讀後感:從福貴一家身上我們能看到人的堅強以及每個各個代的悲哀。而關於爲什麼要活着,也許只有一個解釋,人不是爲了其他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也許餘華想表達的是人會遇到很多苦難,很多天災人禍都無法控制也無法躲避,唯有堅持活着纔是最好的態度。想到這點,也就明白作者爲何能忍心寫下如此的悽慘的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