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優秀]《活着》讀後感10篇

觀後感3.1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活着》讀後感10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這段時間看了餘華的小說《活着》,看完之後內心壓抑了很久,老實說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對我來說是十分困難的,總覺得該寫些什麼又不知道能寫些什麼,寫活着的讀後感勢必涉及對活着的理解,而活着本身是個很深奧的話題。離交作業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又實在找不到其他可寫的東西,拖延症的我在辦公室艱難的碼下這篇讀書筆記,請各位書友指教。

《活着》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吃喝嫖賭無所不佔,在賭輸家產後從少爺淪爲貧農,從此歷經苦難的一生。

人們常說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福貴也不例外。在福貴賭輸家產後,徐父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要打死福貴這個“孽子”,而是心平氣和的變賣了田地讓福貴把債還了,徐母跟福貴說只要人活着,窮一點也沒有關係,家珍也沒有因爲福貴落魄離他而去,這一切讓福貴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爲,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說,福貴似乎真正開始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

然而命運似乎沒打算放過福貴,搬到茅棚沒多久徐父從糞罐上摔下離世,母親病重去城裏抓藥,因多管閒事被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經去世,善良的兒子有慶爲救縣長夫人被無德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聾啞人,在後來的日子裏受盡委屈,最終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爲可以開始幸福的生活鳳霞卻因難產而死,女婿二喜爲養活家人在搬運時被水泥板夾死,但命運覺得給富貴的痛苦還不夠多。外孫苦根因飢餓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雙兒女,他的女婿,還有他的外孫。除了母親,剩下的`親人,都是福貴送的葬,都是他親手埋的,幾十年來,福貴送完了白髮人又送完了黑髮人,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與痛苦活到了最後,卻不斷眼見着,承受着親人好友的死亡。這種悲慘的人生遭遇,讀者都能感到悽然落淚,何況福貴本身?種種的不幸不禁讓人發問,福貴活着的意義在哪?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種所說:“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對富貴而言,徐父離世後徐母、家珍及鳳霞需要他,徐母離世後家珍、鳳霞、有慶需要他……苦根死後“福貴”需要他,每次經歷親人離世都還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這些時候,他都不能死,他總是一次次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福貴的人生雖然充斥着悲劇,他也不是沒有幸福過。福貴被抓走期間音訊全無,徐母不斷的跟家珍說福貴沒有去賭錢的時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時拉着福貴的手說下輩子還要在一起的時候,當二喜帶着大隊人馬風風光光迎娶鳳霞的時候,當得知鳳霞懷孕自己要當外公的時候……作者餘華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着福貴的一生,但從文字間還是不難感受福貴對這些幸福瞬間倍感珍惜。就整個故事而言,即使悲大於喜,在書裏都我們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斷的將幸福放大,對苦難默默承受的樂觀精神。

剛開始《活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爲什麼會給這本書取名叫“活着”,明明書裏到處都充斥着死亡,書中出現過的名字除了福貴到後面基本死完了,後來想想,作者是以死亡爲讀者講述活着的意義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寫“活着,即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人活着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5月8日看完這本書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說說“心情低落的時候就不該看這種書,越看越覺得人生無趣”,後來在老師家打球喝酒時談到此事,青山師兄說是我看的方向不對,應該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比我們悲慘的多的人都還在努力活着。是啊,這個世界也許並不完美,但與福貴那個時代的人相比,我們身處的時代遠離戰爭、饑荒、政變以及疾病,作爲個體而言,我們也未曾承受過福貴所經歷的種種不幸,我們已經是如此的幸福了,還有什麼理由去抱怨生活?

《活着》讀後感 篇2

記得還是剛來佛山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舊書攤淘了一本閻真的《滄浪之水》,那次看得自己爲主人公池大爲掉了幾次眼淚,但是卻道盡了許多文人的窘境。可以這樣說,這本書改變了自己一些文人的固執,扔掉了許多自己給自己的思想枷鎖。後來我還推薦了這本書給我在重慶學醫的同學看,果然,也同樣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內心。自此我就像追海巖的書一樣,開始到處找尋閻真的書籍,後來,我看了他的《曾在天涯》、《因爲女人》以及近期的《活着之上》,可謂都是精品,都能給自己帶來認識上的提升。

這本書的主人公聶致遠同《滄浪之水》的池大爲一樣,作爲一介書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可能說是氣節和傲氣更爲貼切。面對有違書生氣節的事情,絕對不可能折腰。聶致遠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讀完博士,但生活的窘迫和壓力,並沒有隨着學業的完成而結束,反而是無窮無盡。如果不是富二代,作爲窮苦出生的知識分子,誰也逃不掉精神生活和世俗活法的“苦劫”。書讀得越多,將會“中毒”越深,文人情懷的烙印將潛移默化地刻得越深越細。但生活總是會源源不斷地傳遞過來壓力,需要去解。比如女朋友她媽提出的婚後安排,比如爲考博而去違心誇教授的作品時領域內權威著作,比如爲工作安排而奔波等等。這種物質窘境的破局,對於文人來說,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精神標準來創收,如此一來,新的精神窘境不斷出現。

這種“精神窘境”,自己又何嘗沒有體味呢?畢業的時候,在新疆那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自然同李超兩個人都有一種“視金錢如糞土”的豪氣快意。但後來談了女朋友之後,自己的想法就開始多了起來,開始爲以後考慮,錢包多次爲眼下的花前月下而告急。當時在哈密橋樑廠辦公樓前面那坪地上問自己:我能升官嗎?不可能。能經商嗎?不能。也在樑廠承包一個工序乾乾麼?絕對不行。當個勤懇的技術員?能,但心裏不踏實。那次做抉擇的難度遠超過大學聯考填志願,大學聯考的時候因爲無知也就無懼,而今是站在體制的牆頭上,踏出去就永遠也進不去了。最後還是文人情懷幫我做了最後的決定,不能辜負了自己的青春,應該趁年輕出去做一番事業。真正來到佛山做業務,才發現:生活中根本沒有理想主義生根發芽的土壤。就算你超凡脫俗、錚錚鐵骨,但“丈夫雖有志,固爲兒女憂”。如今很多青年才俊,面對高攀不起的房價,當年豪言誓死不做房奴,但等他結婚生子之後,很多窘境由不得他不鑽進去。

然而書中前後都提到了曹雪芹,對於這個古代的中國文人,不僅淡泊了富貴,連名聲也淡泊了!高山仰止,他是有資格接受這種景仰的,用自己的.血淚人生昭示着理想的價值和意義,縱然極度的貧窘潦倒,也堅守着文人的底線。我想這也是作者閻真的本意和文章的昇華,文人不應該否定這種精神追求,否則終將成爲一個棄兒,再也找不到心靈的家園。

但作爲一個凡夫俗子,又怎麼能像聖人那樣超越生活經驗而活着呢?我景仰這些古代先賢聖人們,可我沒有力量走進他們。銷售生涯改變了自己很多,面對家庭重大困難,作爲家裏的頂樑柱,不得已放棄書生之見而去創收。面對業績就是尊嚴,接受行業現狀,用套路代替了部分真情。其實很多人都能“識時務者爲俊傑”,無師自通。但這麼多年的商場風雨沖刷,也還是沒有徹底洗掉自己身上書生的底色。後來看完《活着之上》,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上帝給我刷的那層底色—書生意氣。

這也許就是宿命,書生作爲一個社會人,就必須面對生活,就必須不斷地調整、確切地說是降低精神追求的標準去適應。於是,他一直都不能獲得快樂,生活與靈魂,都不能得以舒展,此謂之書生之苦。

《活着》讀後感 篇3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世界上,有人總是在抱怨:“看看人家,有……多幸福。”有人總是在幻想:“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而有的人,卻淡淡的說:“幸福嘛,活着就是幸福。”

我很驚訝,因爲現在是個速食的時代,有的人難道不是一輩子都在追尋“物質幸福”嗎?而爲什麼有的人,對於幸福卻有着這般理解。難道對於他來說,活着成爲一種奢侈了嗎?

劉偉,男,北京人。10歲被10萬伏的高壓電擊中,死裏逃生後失去雙臂;12歲,在康復醫院的水療池中以“瞎撲騰”的方式學會了游泳;14歲,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19歲,備戰殘奧會之際患上了過敏性紫癜,不得不放棄游泳改學鋼琴;20歲,以無數的抽筋和血泡爲代價,終於用腳彈出了《夢中的婚禮》;22歲,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爲世界上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摘得東方衛視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並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裏演奏鋼琴;24歲,加盟青春勵志劇《我的燦爛人生》和電影《最長的擁抱》的拍攝。

《活着已值得慶祝》是他一本自傳。讀完這本書後,我很震驚。不單是這些年他獲得的榮譽和成就,還有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與衆不同的`人生態度。我的雙臂還健在,所以不是特別的感同身受,但是還是很崇拜他。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着。”真是與衆不同的人生態度啊。實際生活中,失去雙臂使他的人生天平發生巨大傾斜,他卻憑藉這樣的人生態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我們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每天都會有新的的砝碼擺上去,每天都有舊的價值被推下來。所以不要總是抱怨什麼命不好。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取決於他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如果你一輩子都在立志於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他在書中還寫過:他曾經想過自殺。但是當他站在幾十米高的樓上時,他卻沒有了跳下的勇氣。當病魔一次又一次光臨,他的防線一次又一次崩潰。當他聽到命運判決他不能游泳時,他在想什麼?他又是以怎樣狼狽的姿態,不得不學會用腳穿衣吃飯洗漱寫字的?而他,到底以怎樣的方式與代價,學會用腳彈鋼琴的?其中艱苦的過程,他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淚水與汗水,就是他堅強最好的詮釋吧!

很多人對於“殘疾人”都有着標籤化的認識:身體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意志消沉。如果劉偉也像他們一樣,那麼這個世界上就少了一個鋼琴天才,一個游泳健將。劉偉當初爲什麼沒有選擇死亡?因爲他不甘平凡,因爲他體內的猛獸醒了,因爲他不想被命運牽着鼻子走,因爲他堅信自己不是一個可以輕而易舉被打敗的“loser”,因爲他相信,每一個人,即使用殘疾的身體,也可以擁抱世界。

這讓我不由想到最近很火的電視劇《擇天記》主人公陳長生,得知自己六脈不通,命不過20歲,毅然踏上了逆天改命的道路向世人宣佈: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爲——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劉偉用這樣有趣的一句話概括自己的人生:“命運扇了我一巴掌,又塞給我一塊糖”。你看,對於劉偉這樣一個人來說,其實活下去就是幸福了,而我又有什麼理由對幸福強加各種各樣的定義呢?而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要經歷過夢想,才能看清現實;要經歷過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棄很多的堅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報;要襤褸很多年,才能披上那件寒冷的戰衣;要經歷過很多失敗,才能站上那片新天地。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過一段隧道,這段隧道,可能是漫長的,黑暗的,甚至是充滿磨難的,但終會有衝出隧道的那一天。

《活着》讀後感 篇4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摘自餘華《活着》

當看完朋友對《活着》的評論後,就有一股想要看看這篇高尚作品的衝動,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爲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敘說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我總認爲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當生活在80年代的我們還在爲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爲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裏,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天報道的那位爲錢財而貪污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受賄鉅款,只是爲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說,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着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着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最近讀餘華的小說《活着》,驀然間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頓時開竅了。

還記得曾經年少時,初入社會,茫然無知,帶着幾分“爲賦新詞強說愁”的憂鬱,我如作繭自縛般,不停地追問自己:人爲什麼而活着?是爲了快樂嗎?可是什麼纔是真正的.快樂?是爲了實現人生的價值嗎?但怎樣的人生纔算是有價值的?一遍遍地追問自己,一遍遍地獲得答案,可轉眼間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後,又開始了追問、尋找答案、否定的循環。我就如同無頭的蒼蠅般,在思維的怪圈裏找不出合理的出口。於是,煩惱便在心中鬱結,痛苦也隨之纏繞。

爾後,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閱歷的加深,繁瑣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讓我習慣,也似乎讓我麻木了。我漸漸地淡漠了對生命的思考,不再追問自己“人爲什麼而活着”了。不知不覺間,我終於走出了思維的煩惱,走出了少女的憂傷。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個讓我曾經爲之煩惱,甚至爲之瘋狂的問題,不再纏繞着我的心靈,原來是被我深深地埋藏了。這次閱讀《活着》,被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困惑被再次翻新出來。可喜的是,儘管困惑被翻新出來,卻沒有將往日那種被纏繞、被折磨的心靈之痛一同帶出。

我徹底地醒悟了。其實,人活着,不是爲了追求快樂,也不是爲了實現價值。活着,就是因爲活着,僅此而已。就如小說《活着》中的福貴,曾經富貴一時,又將家底敗盡,經歷過戰爭的慌亂,也眼睜睜地看着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如此跌宕與慘痛的人生,福貴既沒有表現出過分誇張的悲痛,也沒有過分的樂觀。活着,就是爲了活着的本身。福貴敘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講述別人的故事。餘華用平實的語言敘述着福貴的敘述。偶爾也來幾分幽默,冷冷的,讓人想笑卻也只是嘴角微微揚起而已。小說的結尾,老人福貴牽着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走在鄉村泥濘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繼續。

不要再問活着是爲什麼,活着,就是因爲活着。拋開曾經的煩惱,不再糾纏自己的心靈,好好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5

我很抱歉,做了一個不算忠實的讀者。我以極度不單純的動機,抱着能讓我哭的怎樣要死要活的態度,來“審判”這本書。因爲他們都說這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苦難,關於悲劇的書。

關於人生。我對此並沒有任何異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時沒有羈絆,便隨心所欲,恣意妄爲。此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時家道中落,經歷生死,在慾望和現實的溝壑中掙扎,有了值得牽掛和在意的人。此時“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老年時“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所牽掛之人都做了生命中的過客,最後只能歸於寂寥。

關於苦難。我只想說每一部小說都是用文字建立起來的第二世界,這個世界可以屬於書中的人物,也可以屬於把思想浸在書裏的讀者,我在餘華先生的這個世界裏站成了一顆沒有悲歡姿態的樹,但主人公福貴從未真正平靜的苦難生活,讓我不安分起來,最終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站成永恆。

被欺騙而不自知,輸光家產,氣死父親的福貴,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歷經生死而歸來的福貴。因患軟骨病而死的妻子家珍,因生產時大出血而死的女兒鳳霞,因獻血過多而死的小兒子有慶,被水泥板夾死的女婿二喜,吃豆撐死的小孫子苦根。走着走着就,家就散了。一場場來勢洶涌的暴風雨,沖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垂暮之年,身側有的只不過是一頭老黃牛。誰也不知道,這災禍捲走得到底是誰啊!看似可笑的情節,卻有最真實的感情以及最苦難的生活。我說的苦難是指生活,而不是人生。因爲人生太大,不能妄斷。

關於悲劇。在把兵荒馬亂的萬千思緒安撫在一頁白紙之後,驟然而起的“感同福貴之身受的悲痛”又驟然而落。木心說過:如果頓悟不置於漸悟中,頓悟之後恐有頓迷來。是啊,悲痛不在己身,感同身受只不過是所謂的悲憫,片刻而已。

白紙上僅僅是一張人物關係導圖而已,紅筆劃掉死者人名之後,卻顯得尤爲悲壯。如若真不算上那頭老牛,福貴就真真正正的是一個人了。按道理它不該不算啊,!這樣,我又安下心來,雄赳赳,氣昂昂的爲接下來的文字鋪平道路。對於接下來所寫出的一切,理由十足邏輯到位,便都可順利出現了。

我也不管我是否真會讀書,是否真的品到本書真味。但於千千萬萬字中,我只看到一句話福貴對“我”說的,“我全身都是越來越硬,只有一個地方越來越軟”。所謂悲劇,想來也乏然無味,僅此而已。

我有對於悲劇有異議,是因爲我覺得他“慘而不悲,就不爲悲劇”。

後來我就懂了,讀書的意義是讀書本身。悟你所讀到的東西就夠了,活着的.意義便也是或者本身,不爲外物,不被外人悟。

他們認爲福貴在與於命運負隅抵抗,最終被命運屈打成招。呼到:好一個悲劇。其實《活着》講述的只是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餘華說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士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世間的悲劇本沒有那麼多,換一種溫柔得說法,就是:所有得悲劇都不完全。人心敏銳精明,將悲劇解說的精通,生要揪出所有苦難,可卻絲毫未察覺那總處在向陽面的美好。活着的悲劇大抵也不過如此了。要知道,面具既可僞裝,亦可美裝。所以,有的面具是不可以撕掉的,撕了就有點較真的意味了。和人間不值得硬碰硬,就太不值得了。

餘華先生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大筆墨鋪敘。讓我們知道,原來福貴苦苦的一生有甜甜的家珍啊!她說,“我不累”。她說,“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她說,“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若他在生命的盡頭,回想曾擁有一雙乖巧孝順的好兒女,定是含着笑的。這麼說來,悲劇其實是用來自我評價的,用它來評價他人,這樣就顯得太單薄了。

故事的開始,福貴好好活着,活得光亮且油膩。故事的結尾,福貴好好活着,活得清楚且明白。這時候你便可以說他活得“好”了。

《活着》讀後感 篇6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是爲了內心寫作,而不是爲了討好讀者,餘華就是這樣的一位作家,《活着》的靈感是來源於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歌中寫了一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可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而《活着》這本書同樣也是寫福貴一生的遭遇,相反現實中有的人,窮其一生卻都被困在悔恨、咒罵之中,爲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之外,我們總是無法忍受太多生活的真實,這本書讓我知道“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他失去的東西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可他仍用友好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故事的結尾總是令人回首,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着身體,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想,活着的盡頭並不是死亡,死亡也並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

往事不能回首,歲月從不停留。我們不曾擁有,有時卻像失去了千萬遍,“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我們不得不走”。《活着》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書,當讀到有慶因爲獻血而死去的時候,我關上了書,我怎麼也不敢相信一個這麼天真活潑的孩子突然死了,迴盪在腦海的遠遠是他餵羊的場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當再次打開書,再次看到有慶時還是忍不住,眼淚一直流,他親眼看到兒子躺在自己面前時是有多絕望啊,他騙家珍的時候心又有多痛,我始終不能相信有慶死的這個事實,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吧。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人生亦逆旅,我亦是行人,活着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把悲傷滲透到骨子裏的一本書,我們在現實世界裏如此艱辛的活着,這已經是最大的幸運,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選擇一種安靜的生活態度,然後在安靜中,選擇不慌不忙的堅強。看完這本書失眠了很久,不知以後的人生改如何,像福貴這樣都能好好的活着,我又怎能頹廢的活着呢,人活着,比什麼都強,我想,我們是該好好活着,笑着……

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鍊意志是因爲苦難無法躲開。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管遇到多少苦難,能一直活着到盡頭,以前都還是有些盼頭的,回過頭也許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即便不願接受,也已經被迫承受過了?,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裏等待我們的是什麼,既然不知道,那就以友好的態度是看待生命。福貴失去了爹、娘、有慶、二喜、鳳霞、家珍、苦根,所有的人都離他而去,只有年歲看起來與他差不多的'老牛了,他真的很艱難,活得很痛苦,可人的一直又有多少痛苦可以去承擔呢,他看破了紅塵往事,不是因爲苦難又多難,是因爲活着有多麼不易,那個年代的人們共同的苦難就是怎樣好好活着,活在蜜罐裏的我們才該想如何好好生活,他們那麼不容易的活下來,生命誠可貴啊!

“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和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着就是要讓生命變得有意義,而不是虛度光陰,我們都明白,沒有什麼對活着更珍貴難得,看了《活着》,也就讓我嚐到了酸甜苦辣,我看過有慶死時福貴的撕心裂肺,看過家珍和鳳霞離開時的百般無奈,原以爲上天開眼賜給了他苦根,卻讓我再次看到苦根吃豆子噎死在他面前的痛苦絕望,本以爲命運不這麼捉弄人,可歲月百般殘酷的將他最後一抹希望也奪去了,我不相信在他這裏命運是什麼,可他卻和命運抗爭到底,我想,這就是他,縱使命運待他不公,可仍相信命運。

福貴的一生坎坷悽慘,家道中落晚年親人通通離去只能和一頭老牛相依命,活着活着,卻都離開了他,比死別更痛苦的是生離,比死亡更絕望的是活着吧。你說如果那個老人年輕的時候不那麼……是不是就會好多了,那個孩子也不會被抽乾血而死……可世間卻沒有如果。誰也不能陪誰到最後,經歷生死離別後,沒有比活着更容易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活着》讀後感 篇7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爲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看完《活着》,是在這個落日的餘暉灑在透明的寬闊的玻璃窗的傍晚。 就像小說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

大自然都是平靜而肅穆的,只是我們附加在它身上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的相比較,僅此而已。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的幸福;渴求過死亡的人,才能領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這讓我想起《我的兄弟叫順溜》裏面陳大雷說的,沒有經歷過死亡的洗禮和死裏逃生的人,不能理解那一刻我們的心情。那是他們在久經戰亂之後,聽到傳來日軍投降,抗戰結束之後的狂喜,不,是悲喜交集。

而這一次,又讓我明白,只要活着!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只要活着,就什麼都有了,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苦難,真的都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還能抱怨什麼?因爲那些不幸,足以見證,我們所擁有的,是多麼的珍貴而奢侈。也許,幸福,就是靠苦難這麼一點點堆積起來的。

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老病死。旦夕禍福。

人生無常這個詞可能不好,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沒人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也沒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圓滿的圓。我們能做的,就是虔誠地對待生命,平平靜靜,從從容容。

我不知道一部灰色的人生,幾個土氣的人能帶給我什麼樣的感受,但是,當我一步步地讀下去的時候,我被感動了。眼淚算什麼,心靈一次次的衝擊纔是真正的震撼。那些久遠而陌生的歲月,那些苦難而堅韌的人生,生生地擊在心頭,傳來一陣陣隱忍的疼痛。

其實它們並不遙遠。

當我回望,那片我眷戀的土地上,某些影子與它們重疊。那是當我還不懂事時,母親所經受的如同鳳霞般的苦難;那是當我還年幼時,爺爺和他的老纖繩的喃喃低語;那是當我尚年少輕狂時,父親掩藏在煙霧後面的嘆息和咳嗽……

也許曾經,暮靄中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嘆息吧......

其實我一直在想,都說苦難的人生是堅韌而頑強的,爲什麼他們的生命卻那麼輕易地就逝去了?有慶,家珍,鳳霞,二喜。他們都是飽受苦難,飽嘗艱辛苦的人,他們也都如野草一般地活着,他們從不抱怨生活,也從不感嘆自己的命運。他們都有一顆如佛祖般寬容而美好的心,他們只要好好地活着,哪怕窮點,哪怕苦點。可是,命運卻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們。

掩卷沉思,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賦予我們的意義吧——

活着吧,只要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8

活着是爲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無幾,也許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讓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也許福貴不過是生活在中國底層的人,他的故事也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這本《活着》不僅是講述了極端情況下的不幸,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餘華的語言並不優美華麗,但正是這樣質樸語言讓我感同身受。他沒有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福貴的苦難,但讓我的心卻悲痛萬分,也許這便是我們口中所謂的命運。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述說福貴的苦難,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經歷充滿了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歡樂,他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別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沒有高尚的品質,年輕時,他也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也終明白家的溫暖;當身旁一位位親朋好友的逝去,他才悔恨,他纔不甘,最後的夕陽下那與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吧!

我曾記得一個故事:一位年輕的生命,在天使的指引下從名望愛情、富貴、享樂、死亡中挑選一個,但他將所有的一切嘗試過後,沒有歡樂,沒有愉快留下的不過是恣意褻瀆的老年。我們這一生,就像徘徊過這個世界的流浪者,我們希望找到一個方向,來證明自己不是那麼平凡,但卻從未實現。我從福貴的身上看到了許多的.閃光點,他從未擁有過我們追求的東西,但卻永遠熱愛生命,還相信也許下一秒便會有轉機,試問在世間有幾位像他一般的領悟生活。

活着一詞是多麼充滿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導,它讓我們生活下來,去感受去領悟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磨難、失敗以及惆悵。讓我們面對一個巨大的苦痛時,忘記絕望,化作我們心中最閃亮的光,指引我們生活的方向,讓們擁有堅強的理由。

也許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貴身邊最愛的人一位位的逝去,我的淚水便會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種送走親人痛徹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爲何生活要充滿了離別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讓生者來擔當?但我也從這本書中明白,活着,團圓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貧,是福是禍,笑臉也隨處可見,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將永遠活在愛的人心裏。

人活在世上也許只是爲那一口氣,只要活着纔有拼搏的資本,青春的小路上也許有許多失敗、迷茫、成功、喜悅,但只活着,纔不會辜負愛的期望。笑看明天,也許纔是真諦。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一個信念,也是《活着》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每次看他在困難面前堅強的站起來,我的心就爲之感動,在今天的社會,人面臨的壓力,那些自以爲遭受失戀、失職後的萬念俱灰,相比於福貴親手送走愛人的苦痛不過是冰山一角。看着新聞裏面報道的一位位生靈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爲何他們的心如玻璃般一觸就碎,那一張張遺書,難道里面的隻言片語便是你們放棄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給予愛人的苦痛,那是無法用歲月磨平的傷口。親愛的人,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們也渴望貪婪的看也這個世界,聽一次親人的呼喚,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遲暮的黃昏。你們可曾明白,那可用力跳動的心臟,充滿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們要活着,纔有美麗的明天。

也許這個世界就是那麼無情,無論少了誰,它都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我們要明白,不能因親人的逝去而一蹶不振,我們的身上還承載他們的愛、信仰與寄託。所以我們要活下去,好好的活。

美麗的夕陽下升騰起希望的炊煙,那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刻畫了多少生活的無奈。我知道黃昏即將來臨,但生活仍在繼續。

記住: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9

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叫福貴的老人悲慘的一生。福貴曾經是一個闊少爺,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這一代,家道開始衰敗,他爹爹生活奢侈、揮霍。而福貴比起父親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吃喝嫖賭,無惡不做,終於在一次賭博中,上當受騙,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輸給了別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親也被氣死。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相依爲命,過起了自力更生的農家生活。

母親由於過於勞累,生病在牀,一次,福貴去給母親取藥,被國民黨抓住,作爲莊丁送上前線。戰場上,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親人,渴望能夠活下去。兩年後,他幸運的回到了家,母親原來已經死了。

悲傷之餘,唯一能讓他高興的是他有了一個兒子,但是,他不幸命運這時候纔剛剛拉開序幕。福貴家庭雖然貧窮,一家人卻生活的非常幸福,兒子有慶也在健康的成長,一次學校組織給縣長的太太獻血。有慶由於先天的營養不良,再加上抽血過多竟然死去。

福貴又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種悲痛的氛圍之中。一直到又聾又啞的女兒出嫁時,全家纔有了一點歡樂。然而,上天並不憐憫這可憐的人,仍舊一次一次的把難以忍受的苦難向他降臨。先是自己的女兒難產而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難以忍受喪子、喪女的雙重打擊而去世。

福貴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讓人難以意料的是,二喜卻在勞動時,不慎被兩塊水泥板夾死。自己的'唯一一個親人--外甥苦根最後也意外的離老人而去!!最後,和老人相依爲伴的只有一頭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貴不緊不滿、平靜寧和的敘述出來的,該長哭當哭時,他無動於衷,該唏噓感慨時,他不肯多談半點。老福貴把所有洶涌的情感都潛進了冷漠的敘述之中,我的心中卻引起的最強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誰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裏的主人公換作是我們,我們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但老福貴卻活了下來,而且心裏感到無比的踏實。老福貴是這樣說的: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還是老樣子,腰還是常常疼,眼睛還是花,我耳朵倒是很靈,村裏人說話,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誰在說。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裏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屍的人,村裏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裏人都知道這十元錢是給替我收屍的那個人,他們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騰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但是面對着這樣欲哭無淚、欲嘆無聲的敘述,誰的感情不像一鍋煮沸的水呢?

人爲什麼而活着?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但是,我卻覺得作者餘華說的更有道理。

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妻子家珍,她對人活着的意義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訴福貴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這不是對餘華這種“活的哲理”的最好詮釋嗎?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傾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活着》讀後感 篇10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無聊還是內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個義工羣體,並和他們去看望一個得了白血病的大學生,家是租的房子,學生的父母也在,據說看病已經花費好幾十萬,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開始偷偷的給學生父母錢,事後知道有一個義工給了一千元,我比較仔細,給了五十元,和一本書,當時錢夾在書裏,內心窮酸扯淡固執的一直以來始終認爲精神滿足比物質金錢要重要的多。

這本書的名字叫-----活着,是的,餘華的活着。

網上買了好幾本,一本11.6元,物美價廉,而且絕對配得上可以居家旅遊坐火車飛機適當時拿出來翻看裝文藝二貨青年的不二之選。

當我遞給生命能量在遞減的學生時,還沒有忘記強忍着淚水在扉頁寫下給他的留言----你要堅強的活着,小刀。

學生看着我,虛弱的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人活着有意義嗎?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但當時我堅定的點了點頭:“有”。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死亡邊緣的念頭,但對於一個絕症患者,人只要活着,活着就好,活着。

他的父母說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島幸子,還要不停的換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處大島家有錢,學生家據說父母把房子,牛羊都賣了,爲了維持他最多一年轉瞬即逝的生命。

有時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頑強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時看這篇文章,活着的你。

離開時的陽光,烈,我開着車且打開空調回家,院裏幾個老頭在下棋,習慣性湊過去瞎指點幾句,雖然沒人理還是滿意的上樓回家,先墩了地,燒開一壺水,喝茶,翻書,餵魚,休息一會給老婆孩子做飯,突然之間覺得人活着就挺好。

推薦一本書,餘華的活着,一本活着,餘華足以傲視人才濟濟的作家羣雄。

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一死去。

作爲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富貴的荒延、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的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在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青年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該便是生命的力量罷了。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無論現實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奉告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不在不堪着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放佛已經看到了許多的問號:這樣,我們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誰說的,企圖探究活着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爲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毫無意義。

呵呵,我們也許至需要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是不是愛過了纔會動的心死了還要活着的坎坷。

標籤: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