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精】《活着》讀後感

觀後感1.9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1

讀完餘華的這本書之後我感受頗深,即使我們負重前行,艱難不斷,也要活着,因爲活着纔有機會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心酸、平庸,因爲活着纔會有希望。

書中的主人公福富貴一生都經歷了苦難,他曾是一個富家少爺年輕時揮霍無度導致家產敗光,父親也因此去世,後來醒悟,可俗話說世上沒有後悔藥,再後悔那也只是曾經,而曾經卻已不是現在了。

最後歷經各種心酸事他與一頭牛度完一生,他將牛取名爲“富貴”。富貴的'一生如此悽慘,困難,可他依然選擇活着而沒有選擇死亡,就像書中所說“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不能去死”。

只有活着才能體驗生命,活着不僅僅是要你幸福的活着。

我們也曾問過人爲什麼要活着?活着的最後還不是死亡?餘華也曾說過“人是爲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天越來越黑,星星自然就越來越亮,一晚過後,就到天亮。可那一晚經歷了什麼,別人也無法知道。因爲懂的最後還是自己。

現在我想我們明白了只有活着才能體驗活着所經歷的事。可也有人說死了不是更好嗎?不用經歷痛苦的事。

可我想說你不經歷各種事,不嚐盡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那你來這一趟人世又是爲何?所以我們要爲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2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

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過分,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後感3

活着是爲了什麼?

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活着是爲了家人而活,是爲了自己而活,是爲了名利而活,還是……

於是,我帶着這一系列疑問,看了電影《活着》,我頗有感觸。主人公從一個吃喝玩樂的少爺變成了一個窮人,真是造化弄人啊!親人一一離他而去:母親病死,兒子上學被砸死……他的命運是多麼悲慘啊!我在想:是什麼力量在支撐着他,是什麼力量讓他有勇氣活下去。親人都已離去,在這人世間還有什麼可留戀的。看到他的親人死去,我的眼淚已佈滿了眼眶。失去親人,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啊!但福貴卻堅強地活了下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福貴的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但他有勇氣面對。而我遇到困難,只會逃避,不敢面對,我甚至想過要離開這個世界。死,雖然很容易,但他只是懦弱的人逃避的一種手段而已。

我不知道我要經歷多大的蛻變才能長大,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離開這個世界,一切都順應天意吧!

活着不爲了什麼,活着就是爲了活着,爲了自己的希望而活。但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要努力綻放自己的光彩,堅持不懈地奮鬥,演繹屬於我們的璀璨人生!

活着,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爲了奪得光彩,爲了闖出一片天地!

《活着》讀後感4

如果讓我去一座孤島上只能帶一本書那我將選擇餘華的《活着》。如餘華說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這本書講述了富貴一生悲慘的經歷。青年時富貴風流倜儻,每天吃喝嫖賭,無所不做,他那時的活着是爲了高興,爲了享受這花花世界。中年時期富貴家道中落窘迫不堪,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那時的活着是爲了家人。老年時期富貴,家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一個老黃牛,但他並沒有失去生的希望,仍舊堅強地活了下去。

我們終此一生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去尋找活着的意義,沒有人去陪着你。但只要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就活不下去了嗎?不,我們可以自己去創造意義,如你靜靜的去看一本書,在一個安靜的午後在咖啡館喝一杯咖啡去放空你自己,去郊區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或許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對我們來說卻能讓我們得要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或許在這個嘈雜的世界,我們每天過着九九六的生活,但是我們要在這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意義所在,這就是《活着》告訴我們的道理。

《活着》讀後感5

《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

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爲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文革後出生的年青人瞭解什麼是文革,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文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爲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作爲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爲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瞭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着》帶給讀者的重要啓發和引思吧。

《活着》讀後感6

我們爲了什麼活着?爲父母,爲學習,爲了感受世間百態……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不論爲了什麼,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堅強的活着。

福貴原來是那麼富裕,享盡多少榮華富貴,可是命運不會讓人一帆風順,他揮霍無度,最終將家產敗光,父親的.離世使福貴漸漸收斂了脾氣,開始對家人好。小時候曾被他當馬騎的長工告訴他“要飯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沒了錢也是少爺”。從戰場上逃回來的福貴深知活着不容易,他不再頹廢下去,接受現實,脫掉綢緞換上了粗布衣,從磚瓦房搬到了茅草屋,開始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然而,命運仍覺未盡興,兒子,女兒,妻子相繼離世,只留福貴一人在着世上,與一頭老牛那頭他用最後的家當在菜場救下的待宰的牛相伴,孤苦伶仃,一貧如洗,渡此餘生。雖然晚年落寞,可他並沒有放棄,爲了自己和家人堅強的活着。一生一世一人一牛。

福貴的人生大起大落,老天與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這個玩笑使他遍體鱗傷。可他還是頑強的活下去。

也許,命運會捉弄你,請不要放棄,請你一定堅強的活下去,即使這一生到頭只有你一人。因爲我們活着就是爲了活着。

《活着》讀後感7

《活着》給人的感受是,哇,這個人好幸福,誰知下一頁劇情陡然轉變。讀這本書是一種把喜劇讀成悲劇,把悲劇讀成喜劇的感受,它不遺餘力的展示命運如何摧毀生活,到最後好像活着是一件無比心酸的事情卻又顯珍貴。

富貴這樣一個小人物,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物,他的悲劇實際上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激地無法喘息,那個時代有很多像他們那樣的悲劇人物,他們雖愚昧無知,但卻勇敢勤勞。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着勝利。縱然要擔當衆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着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着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活着》讀後感8

第一次認真的想着:活着的意義。

認真的看着餘華的小說:《活着》。想不到人世間還有活着這麼辛苦的人們。引發了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

因爲身體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着,在經濟上也給父母增添了過重的負擔。一次次的住院複查,都是不小數目的醫藥費。沒聽過父母的抱怨,換來的是父母對我格外的疼愛。

因爲有了經歷,所以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如果可以痊癒的話,可以給父母養老送終,可以在他們養我小,我來養他們老。如果,不幸的`話,在醫院經歷的很多的生死離別,對能活着生活質量太失望。

一天,看着畢淑敏老師的文章:活着。她這樣講,人活着,真的說有意義,其實和植物一樣,沒有實際的意義,一定說有意義,就是自己找的,找個活着的意義:小的說爲了自己,爲了父母,大的方面說,爲了我們這個祖國。能做一番事業。

我活着:力爭每天發現大自然美好的東西,呼吸新鮮的空氣,欣賞可愛的小動物,這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

生而爲人,一定是與父母有緣,才藉着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一定要在短暫的人世間,學着享受美好,學着忘記痛苦,寫着修行心靈。

活着,不僅僅爲自己,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活着,學着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吧。

《活着》讀後感9

在這個初春,我得到了一本書,是我弟弟推薦給我的,這本書是餘華的小說《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國民黨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卻因病去世;再接着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到毛澤東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令我意味深長也讓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非常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條,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時候,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知足常樂就是幸福!

《活着》讀後感10

小人物的悲慘生活,充滿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歷經中華民國、抗戰和解放後土改以及至今的多個時代,餘華活着讀後感。不管改革開放給一些人帶來多大的改變和財富,可對於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而言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

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來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據說,作者餘華的拿手好戲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讀後感《餘華活着讀後感》。《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讀《活着》就是這種感覺,你不斷的幻想書中的人物應該有個美滿的生活了,可讀下去作者會不斷打碎你的幻想,閱讀簡直是在經歷恐懼。

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作者餘華想告訴讀者的也許是: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讀後感11

整個一本書就是中國建國後發展史的濃縮版,小人物反映的都是大事件,少安關於土地的認識也好,對於經營的門路的探索也罷,少平的高中生涯以及打工生涯,蘭香的上大學經歷,以及二錘子的.參軍都是各個不同時期政策的體現。原來讀書真的能讀出很多東西,可以讀出人們的喜怒哀樂,同時還可以讀出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還有我們跟他們的明顯對比。

最哀傷的莫過於潤葉和少安了,明明是相愛的兩個人,後來卻各自過活了,因爲門第問題,但是經歷波折最後終於領會命運的苦心安排是讓自己遇見那個更加適合自己的人,而不是自己最愛的那個人。

最感動的是金波家和少平家他們的情誼,溫暖或許不是因爲金波經常跟少平分享好的東西,能幫扶就儘量幫扶,也不是秀和蘭香相互支持一塊兒上了大學,而是兩方家長之間二十多年一如既往那麼相互體諒,相互幫襯着,那種溫暖在公社解除前後都是很難遇見的。

最大的受益是,人生沒有什麼大不了,活着的原因好像又多了一層定義,是要像樹那樣堅強地活着,爲什麼這麼說呢?少安、少平曾經那麼艱苦過,都活了下來,而且越活越是讓孫家揚眉吐氣了。最近會經常盯着路邊的樹發呆,在我洗澡之後頭髮結冰的寒冷的北京的室外,零下的溫度,大興難以捉摸的刺骨的巨冷的凜冽寒風中,這些依然伸着枝幹的樹,是以何種毅力存活着的啊!

《活着》讀後感12

“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貴”怎樣“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畝田地爲所欲爲,老丈人見着了都要躲得遠遠兒的,倫理綱常壓根兒沒放在眼裏,跟老子對罵也是常事,在村裏人眼中丟淨了臉面,儘管從小過慣了村裏人眼中“奢侈糜爛”的生活,好歹只作賤了自己,沒有傷到別人,居然乖乖的還了賭債。

他不是好兒子、好丈夫,甚至好鄰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輸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開始在意爹、孃的感受,在意家珍、鳳霞喜怒。以前是別人對他的忍受,趾高氣揚,從不低頭;現在是他忍受着別人,唯唯諾諾,陪着笑臉。只爲“活着”。他黑髮時,送走了白髮人;他白髮時,送走了黑髮人;他和他的那頭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頑強的“活着”。

誰能想到當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講出做人的道理來,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講述了部分中國人在那物質貧乏、精神困頓的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不能把主語更換爲中國人或人,這是不準確的,有人肯定不是這樣“活着”的,隨着經濟發展、物質豐富,以後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會這樣“活着”,但人性總會在這樣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來,我們應該致力於思考“我們怎樣活着?”。

《活着》讀後感13

這兩天看了餘華的作品——活着,感觸很多,看的過程中,緊張感一直伴隨着全文。作者總是在給人希望之後,又澆下一盆冷水,讓人冷得徹骨,絕處逢生之後仍然扼住咽喉,讓人痛苦異常。

文章有三個地方讓人淚目:

一是老全的死,透露出麻木的戰爭中僅有的一絲溫情。

二是福貴兒子有慶的死。有慶死的最沒有價值,也最荒唐,醫生因爲縣長夫人難產要輸血,居然把一個12歲孩子的血抽乾了。作者刻畫福貴埋兒子的過程讓人痛徹心扉。

三是福貴女兒鳳霞的死。原以爲又聾又啞的鳳霞會很悲慘的被送給老漢,結果福貴心疼女兒又將女兒留下來了,鳳霞最終相看了二喜,並得到了應有的.疼愛,這回我以爲鳳霞終於擺脫了噩運,結果沒想到鳳霞死於難產,留下了二喜和兒子苦根,這番變故讓福貴更加衰老,頭髮全白了。

後來幾年間,女婿和外孫又因爲事故相繼離他而去,福貴最後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爲命。

中國二十世紀社會變遷導致的慘淡農村生活全都濃縮進了這部小說裏,福貴的一生也是那個時代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現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謂好死不如賴活着,但是活到最後的人,往往最痛苦!

《活着》讀後感14

最近看了很多書可是感觸最深的還是餘華老師的《活着》。一個老人平靜的講述着自己的故事。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的離開,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牛,如果當初富貴沒有賭博。如果他沒有遇到家珍”他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福貴一輩子,最後只有一個牛陪着他,可家珍確遇到了年輕時瘋狂的福貴,不過卻沒遇到了老年時沉穩的福貴,家珍也的確是個好女人,遇到家珍是富貴這輩子最大的福氣。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走。”有慶死的時候我哭了,整本書都是在很壓抑很心酸的心理下看完的,到後面的人一個個死去我已經變得麻木了。

上天對福貴最大的懲罰不過於親眼看着自己的血肉至親一個個死去離開他,福貴是堅強的,若是換做自己恐怕早已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活着》讓我明白了原來活在這個世界上,已是幸運。

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感同身受,你沒經歷過根本不會體會致愛親人的離開,活着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活着的人。我不能理解那個時代的冷血和腐敗,我只知道有慶一個活生生善良懂事的`孩子被抽血抽乾了,這本書最心疼的就是有慶。

福貴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外孫苦根,每一個的離開都讓富貴更加深沉,其實富貴真的很堅強,如果換做是我我恐怕已經不知道回是什麼樣子了,當然我希望永遠不要發生在我身上。

越長大離家越遠,才覺得家人健康平安比什麼都重要。《活着》處處是感動,很愛的一本書。

《活着》讀後感15

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出於作者的身份,一個炸礦工人;不是驚訝於生活在底層的人寫詩,而是好奇他寫的什麼,描述了底層怎樣的生活。書中的序言有提到陳年喜認知上的侷限,從書中的文字來看,陳年喜的文字是真實的,記錄了真實的生活和情感。

底層的生活粗糙,充滿了無奈也有片刻的歡愉。我不願承認生活的殘酷與無奈,認爲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到享受生活的方式。陳年喜寫的礦地生活的不確定性,不知道有沒有礦,不知道能不能按時結工資。工作是每個人爲了生活必須要去做的事,大部分工作都是拿時間換金錢,“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時間和耐心有的'是,而錢怎麼省也是沒有的,用時間換錢是最現實的經濟學。”

在爲溫飽發愁的時刻,即使周圍是美景,也沒有人來欣賞這份美景,“從洞口往對面的山上看,一道峯壓着一道峯,一條溝接着一條溝,山勢壘着,那最高的地方不能看的真切,彷彿一道真實的夢境。”書中爲數不多談到周圍美景的片段。我對田園風光總是站在欣賞的角度來觀看,很少考慮到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繁華之外的地方總是山川風景如畫,沒有多少人懂得,這畫的底色是苦澀的,甚至是殘酷的。”人們總是身處在某一環境並不覺得本身環境的可貴,總是嚮往自己所不能擁有的;拼命追求自己所沒有的,從不曾好好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

陳年喜的文字有着本能的力量,可以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氣息。

標籤:讀後感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