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4篇

觀後感4.15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4篇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1

《沉默的大多數》是作家王小波的一部作品,通過這本書,作家想告訴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

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大多數人不敢於表達自己正確的觀點,選擇了沉默,但我們每個人又心知肚明:如果人人一味地沉默,不道明真實,卻矇蔽真相,那麼社會就會陷入可怕的黑暗。所幸仍然有人選擇站出來,陳述事實,爲民請命,就拿這次新冠肺炎的抗擊戰來說吧,你看鐘南山院士站了出來,他首先宣告新冠病毒會人傳人,拉響國人心中的警鈴;李蘭娟院士站了出來,她提出“封城武漢”,事實證明這是整場戰疫中多麼關鍵的一步;李文亮等八名醫生站了出來,他們最先請示要警覺新發現的`病毒,說其對人生命的威脅恐怕不亞於SARS病毒……你看如果這些人選擇了沉默,我們的國家現在會將面臨更大的難題,魯迅先生說過“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我們應該爲自己發聲,爲身邊人發聲,爲社會發聲,不再選擇沉默,勇敢地說出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2

今天,我又讀了一次《沉默的漁網》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對小哥倆在釣魚的時候,撿到了一副漁網,被旁邊的小夥子看到了,想冒充網的主人把漁網拿走。小哥哥用自己的機智和聰明,吸引圍觀羣衆,問漁網的特徵,最終戰勝了成年人,把漁網搶了回來。並且拾金不昧,把這個漁網交到了公園管理處。

這個故事我已經讀了好多遍,每一次我讀完都對小哥哥更加敬佩。它告訴我,遇到壞人的時候,不要害怕也不要退縮,只要機智勇敢,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它還告訴我,做人要誠實,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貪心,更不能欺騙別人去拿。

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不但講的.好,名字起的也非常好。一副普通漁網,本身是不會說話的,沉默的,但是小哥哥的行爲賦予了漁網生命,把它的特徵展現給大家,把事情的真相展現給大家,讓它成爲了一張會說話的網。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3

作者說西方學者的觀點,認爲人趨利而避害,趨樂而避苦,這是倫理學的基礎。而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大不相同,認爲禮高於利,義又高於生,他認爲前一種想法更對。

這篇文章中,作者以電線杆或木頭掉進河裏,要不要跳下去撈回來,甚至不惜生命爲例,解釋了那個特殊時代裏,禮,利,義,生的關係。

要逆轉人性,必須有兩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的威脅。還有第三個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爲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些。對這個道理稍加推廣,就會想道:人是一種會自己騙自己是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在生活中,以及各種新聞和影視作品裏,我們見慣了人性的脆弱。人都是脆弱,自私的,我們害怕傷害,逃避痛苦,在不如意的現實面前,我們選擇自我安慰,自欺欺人。這些脆弱和自私似乎比較容易被諒解!

但也有些意志特別堅定的人,他們不願意自欺欺人,不願意逃避,不願意屈服,而是直面真相,正視痛苦,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沉默的大多數》讀後感4

《沉默的大多數》是一篇雜文隨筆集,作者王小波。書中內容涉及甚爲廣泛:從思想文化方面到社會道德倫理,乃至對小說藝術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獨到的見解和剖析。給人一種“另闢蹊徑”的看待問題的視角。

讀者利用各種在路上的時間去拜讀《沉默的大多數》,這是讀者完整閱讀過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思路跟着作者才一起走過半程,就與作者的觀點產生了諸多的共鳴,內心感覺無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譬如書中評張愛玲時文學不應當帶給讀者煩惱,談孔孟程朱宗師大家說哲學不入俗流,論文理科學藝術哲學的通融與層次……文風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裏又不致晦澀難懂。果然,理科思維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講道理。比如談到”人類愚蠢”,他心平氣和地告訴人類要學會思考、運用智慧。他從來不罵人,也看不到他的憤怒。即使是他怒髮衝冠滿腹怨氣時,有的只是對當下社會恨鐵不成鋼的無奈。他不屑使用謾罵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轉爲哲學式幽默的魔力。作者儼然像個飽經風霜而又耐心的老人爲孩子們講道理。這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書,強力推薦。

標籤:讀後感 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