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雅舍小品》讀後感

觀後感5.95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雅舍小品》讀後感

《雅舍小品》讀後感1

假期,作業真少,整天無所事事,好不無聊。看書吧!先拿起的不是《雅舍小品》,而是《妞妞》,含淚沒兩天讀完。好雖好,提起筆來卻發現無從寫起。我實在佩服周國平啊,面對自己親女兒的死,竟狠得下心來將那段辛痠痛苦的血淚史記錄成書。若換做是我,恐怕唯寫的幾個字,不一會兒便都被淚水侵得模糊難辨了。或許這就是作家們難以理解的自我折磨的心態吧。倒不是爲自己開脫,我只是想說我辦不到!作爲一個毫不相干的外人,我都無法容忍我自己在這裏對妞妞說三道四!於是,我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爲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於真實生活,例如說“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誇,也沒有爲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於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這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裏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於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彙的堆積羅列譁衆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

與其說: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說: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課的第二講是細緻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後,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緻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一羣人蜂擁而上,結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之後,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細緻地觀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於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現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

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着,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這節課的第三講是博學博覽。這也是我最佩服梁實秋的一點,動輒給你來一段什麼《熙朝樂事》、《山海經》、《淮南子》,讓你輕則連連點頭,重則不知所云,而他卻信手拈來,如同家常便飯。哎,真是慚愧!我肚子裏的那點墨水,底都蓋不上啊!我想或許不管什麼不知所云的觀點,來一句“古人云”,或是“某某經、某某大典錄”都會變得非同凡響,書卷氣十足,何況《雅舍小品》裏滿篇皆是,個個觀點又都是依理。還有梁實秋不僅中國古典一拿一串,腹中西方古典也是“收藏頗豐”,什麼英文德文法文經典,比比皆是。關於了生死的意境,他說:“波斯詩人峨謨伽耶姆的四行詩恰好說出了我們的感覺。”關於幸災樂禍的洋譯,他說:“德文裏有一個字,schadenfreud,尚且妥切,schaden,是災禍,freud,是樂。”這份博學博覽是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這“博學博覽”四字誰都知道,可做起來真不容易,說要精讀“四書五經”“孔子孟子”,又是談何容易啊!這可不是說說就能有的,需要日積月累,真狠下功夫。到時寫作文或是與人交談,來上一句兩句,豈不神氣十足?

合上《雅舍小品》,咂咂嘴,意猶未盡吶!經過這次精神上的洗禮,我堅信現在的我,絕不是我剛拿起這本書時,可以比得了的。或許《雅舍小品》,已經遠遠超出了“一本書”的範疇。

《雅舍小品》讀後感2

八十年代以前,內地人最早知道的梁實秋,更多地是站在魯迅對面被廣大人民羣衆所批判的“資產階級的走狗”。誠然,出生於富足之家的梁實秋在其思想中有別於很多以“喚醒國人”爲已任的作家,但其實早期的梁實秋亦有些憤世的,曾與郭沫若、聞一多走到過一齊,只是後來思想趨於平和,近於循世了。

梁實秋是中國現代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趣的“閒暇小品”而聞名於世,讀他的文章是一種美的享受。梁實秋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着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後餘味無窮,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這般評價:“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雅舍小品》能夠出四十多版,並被推薦爲“一生要讀的中國歷史100本書”之一,筆者認爲,得力於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雅”。《雅舍小品》的“雅”表現在其知識性和思辨性上。樑老可謂一位學貫中西的文學家,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的修養。

單舉一例我們就會清楚:《手杖》中有引自古希臘悲劇的謎,有引自“禮記”,引自杜詩的。短短千把字的小品,引用竟達七次之多。詩、經文、劇本無所不包,學識的淵博令人驚歎。《雅舍小品》中幾乎篇篇有引用,尤其中外古典作品極多。作者順手拈來,形散意遠,旁徵博引,知識密度極大,增加了作品的欣賞價值,這一點和錢鍾書先生有相似之處。

梁實秋對當時的“新生活”運動“刺”得極其隱晦精彩。如《洋罪》中作者不加“打倒”地舉例:1、人數十三謂不吉利;2、劃火柴點紙菸,只點二人,不可點三人;3、朋輩對飲有高杯碰杯之談。還有訂婚廣告的惡作劇,萬愚節的玩弄笑語等所謂的新生活。這裏作者不加痛斥,只是讓讀者在這些可笑的`例舉中辨別這種一味地搬弄是非的新生活的可笑之處。《退休》中描寫了“該退休的不退休”的原因是“何況一旦投閒置散,一呼百諾的炫赫的聲勢固然不可得,甚至於進入了‘出無車’的狀態,變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頭巷尾低着頭逡巡,疾走不敢見人,那情形有多麼慘,一向由庶務人員自動供應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時陳設的花卉盆景、乃至於瑣屑如衛生紙,不消說都要突告來源斷絕,那又情何以堪。”梁實秋先生揭露了這些平常而又普遍存在的事實。通過他敏銳的眼光,獨到深刻的見解,以雅緻的筆觸不遺餘力地進行了描寫。

樑老曾在札記中引用一位英國批評家的話說:“任何人都可以用戲劇的腔調念出一段劇詞,或是踩上高蹺來發表自己的思想;但是用簡單而適當的語文來說話寫作便比較困難了。”《雅舍小品》的風格大概也正在這番話的意思裏,一路讀來,雅趣橫生,頗有一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讓人恬靜之餘,品位良多。

雅舍小品 藝術特色

1、《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雖是「隨想隨寫」,但寫來清新雋永。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別饒趣味,令人讀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見作者獨有的智慧和過人的洞察力。

2、《雅舍小品》所寫的題材雖屬於生活瑣事,但寫來卻不會淡如白開水,也不會板滯如流水帳。梁實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顯真誠,於小節處蘊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識分子的品味和格調,既博且雅,一派從容,篇幅雖不長,但卻令人在最短時間內去體會人生,參悟智慧。他的文章,親切易讀,任何年齡的讀者,都會在他那圓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獲益。

3、梁實秋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學基礎,又精研西洋文學,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隨筆式的從容與優雅,雖然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但下筆卻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溫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簡潔,絕無生硬歐化的痕跡。

《雅舍小品》讀後感3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早在求學期間,我就已拜讀過。一篇篇美文,讓我對樑先生敬仰得很。我折服於樑先生的涉獵廣泛,無論是國學還是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六祖壇經》、《竹坡詩話》、《英雄與英雄崇拜》等皆信手拈來,俯拾即是,《論語》、《晉書》、《雙城記》更不在話下;我感嘆於樑先生觀察之敏銳細緻、語言精妙傳神,比如說《下棋》一文就把下棋者的憨態傳神描繪,讓人會心一笑。

前不久,和友人聊天,提起梁實秋,談到《雅舍小品》,就萌生了重溫《雅舍小品》的念頭。好在,《雅》中多是一篇篇兩千字左右的短文,即便在睡前、於間隙間也可以奉卷品讀一番。

佳作,往往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贏得後世的讚譽,代代相傳,遂成爲經典。不同的人,讀來會有不同的收穫;同一個人,不同時期閱讀,亦有不同收穫。《雅》就是如此的經典。再讀《雅》,美人依舊,只是對這份美有了別一種感受——梁實秋先生心有雅意,處處皆雅。他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的喜怒哀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苦中亦能作樂。正如《雅舍小品·快樂》中所言,“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總之,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這也許是樑先生的親身經歷和體會。

《雅舍小品》分爲三個系列——“人世間”、“生活小議”、“味是故鄉濃”。樑先生用樸實的語言,略帶小幽默的輕鬆口吻,談論着普通大衆熟悉的身邊事。無論是洗澡還是垃圾,無論是文藝道德還是風水,樑先生都能侃侃而談,更可貴的是字裏行間流露出輕鬆、寧靜、淡泊。可誰又能想到,它們也許是樑先生才從烏煙瘴氣的防空洞逃出,即奔赴名爲“雅舍”實爲“不能蔽風雨”、鼠子蚊蝨“猖獗”相伴的“陋室”,伴着明月的'清光寫成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命微賤,朝不保夕,再加上迫於形勢,樑先生無奈地離開愛妻稚兒,孤身一人來到重慶,與友人夫婦合租這“僅求其能蔽風雨”而其實“並不能”的“雅舍”。其生活之拮据、內心之苦悶可想而知。但是,在書中、在樑先生的文字世界裏,你找不到一絲它們的蹤跡。便是對“雅舍”,“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只是,這樣的文字在那個年代,似乎是不合時宜的。魯迅被奉爲典範的名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以縝密的邏輯、辛辣的語言痛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樑魯相爭達到了高潮。最終,“紹興師爺”技高一籌,“喪家的乏走狗”敗下陣來。兩人的恩恩怨怨絕不是兩個文人的私仇,而是兩種思想、觀念的碰撞。在“民族魂”——魯迅看來,在國家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文人就該拿起他們的“武器”,戰鬥在他們的“戰場”上,鍼砭時弊,激揚文字,這纔是文人的正道;而梁實秋信奉白璧德先生的思想,“骨子裏涌動着典雅、緩慢、平和的氣質,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懷着與生俱來的警惕”,主張內斂和自省。如今,兩位先生皆作古,事過境遷,徒留《喪》一文述說着當年的劍拔弩張、論戰激烈空前。

但是,在當下,樑先生的這種“心中有雅處處皆雅”是很合事宜的。有人說:“中國只用了30年就趕超了歐洲100年。”這話言者得意洋洋,頗爲自豪,而我聽來心中微涼。硬件高速發展,軟件跟得上嗎?人們的思想、觀念能拔苗助長?事實上,我們已經在慢慢嚐到這種“苦澀”了。我們會發現身邊的人浮躁了,功利了,一點小事往往引發許多的不滿、仇視。這樣的極端事件在新聞中屢見不鮮,甚至也有如瘋狗般無厘頭地逮誰咬誰,傷害無辜,以發泄他對社會的不滿。其實,在浮躁、瘋狂的背後,往往是一顆顆貪婪的心。樑先生的平和、內斂和自省正是那劑對症下藥的“良方”。

如果我們能象樑先生那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心中有雅處處雅”,相信我們一定能得一片平和,沾上一些雅的氣息。在此之前,我們不妨清茶一杯,《雅舍》在手,聽樑先生聊聊身邊事……

標籤:讀後感 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