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雅舍雜文讀後感

讀後感2.47W
  雅舍雜文讀後感1

最初知道梁實秋是在中學時期——語文課本里魯迅的一篇比較出名的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記得老師在講評語言特色時特別指出“乏”字的點睛之處。於是印象中的梁實秋便總是一副醜陋睏乏的走狗的影象,無法改變也沒想到去改變。梁實秋是一個幻影,而那篇雜文則積澱爲幻影的背景,幻影模糊但背景清晰。由於歷史的原因,整整一代人與這幻影構成了固定不變的角度。在這被指定的角度中,不僅無法“知全豹”,甚至難以“窺一斑”。如果說梁實秋曾在我的心目中存在過,那也是以“虛無”的方式間接地存在的。

雅舍雜文讀後感

許多年過去了,由於迷戀上散文,使我開始接觸非虛幻的梁實秋。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我被一種魅力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進了雋永清麗的“雅舍”,不知不覺,那先入爲主的模糊影象淡化了,繼而消失了。

原以爲《雅舍》是達官貴人幽居的私邸,凡夫俗子無緣與之接壤。進去才發現,雅舍的主人把世間的雅俗點成一支香燭,嫋嫋的清煙把琴棋書畫詩酒花與柴米油鹽醬醋茶化爲濃濃一縷於室中繚繞。細細品味着主人沏上的香茶,品着陽春白雪,品着下里巴人,愉悅把品味的心境蒸騰得酣暢淋漓,微醺欲醉。

陽春白雪的《雅舍》是一匹抖落開的古色古香的錦緞,緞面閃爍着搖曳不定的光澤,閃爍着古典的輝煌韻律。雅舍的主人有時就是披着這襲古典的錦緞,端坐於我們面前優雅輕談。我們聽他的《四君子》、《沉默》、《喝茶》、《飲酒》……聽得如癡如醉,入迷忘歸。

主人富有詩意地告訴我們“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爲幽絕。”於是我們想到了方令孺女士筆下的'雅舍主人∶“餘則擬其爲梨花,以其淡泊風流有類孟東野。”斑斕的樹影投在雅舍主人的身上,瓣瓣花印似一片水墨修竹籠罩着古緞悠遠的逸韻。我們記起了中國歷史上有關竹林所涵蓋的深遠的底蘊。竹林是賢人名士的所在。面對這片搖曳生輝的竹葉,我們感受的是一種古遠的情懷∶“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下的彈琴者是一位風流儒雅的高山名士,他追求的是“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他所崇尚的人生情趣,始終是一種清雅恬淡的傳統士大夫的情趣。因此即是住在“風來則洞若涼亭,來則滲滴如漏”的雅舍,主人也並不以此爲苦,悠然語道∶“我有一幾一塌,酣睡寫讀,均已有着,我亦不復他求。”

他把生活當作藝術來享受,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當作一種閒適的情趣來把玩欣賞。《衣裳》、《蟹》、《雅舍》、《散步》,同樣是一種生活,雅舍主人就能調出一種逸緻,一種詩意。如僅僅吃蟹,主人就能徐徐引舉出炒、烤、醃、清蒸等各色精巧花樣,尤其是在前門正陽樓吃蒸蟹,“每客一尖一團足矣……酒足飯飽。別忘了要一碗氽大甲……除了這一味氽大甲,沒有任何別的羹湯可以壓得住這一餐的陣腳。以蒸蟹始,以大甲湯終,前後照應,猶如一篇起承轉合的文章。”主人焉是在吃蟹,生生的是把一篇膾炙人口的好文章噙在口中。讀這類恬淡閒逸的文章,猶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神韻無窮。

坐在雅舍裏看着雅舍主人身上的那襲古緞被一世紀前的東晉遺風微微吹拂起秋水漣漪,我聽見我的心在長長嘆息:這份近乎奢侈的美麗就象嵇康的那曲《廣陵散》一樣終將要失傳了,因爲我們心氣浮燥的後人,恐怕沒有心情和時間去消受和體味這種人生的閒情逸致了。

雅舍的主人並不總是披着一身古老的錦緞,當他落下長披,從古色古香裏走出來時,我們驚異地發現面對的不再是閒雲野鶴式的隱者名士,而是一個出入市井勾欄的市俗文人。

他興致勃勃地爲我們展開一幅長長的清明河上圖式的人生百態畫卷,畫卷中走出來男人、女人、雅人、俗人、達官貴人、獻媚小人……。不動聲色地諷刺與詼諧,足令世上衆人再無須覓鏡自照。

雅舍主人飽蘸着市井風情工筆精細地描繪了衆生百相,從不登大雅之堂的欠身、挖腳、公廁、菜市場,到官嘗禮道、代溝、社會公德,林林總總,信手拈來。一篇《謙讓》,使我們由衷折服了那句老套俗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聯想到當下的世風:該謙讓的並不謙讓,不該謙讓的倒讓起來沒完沒了,“踢皮球”的把戲,相互推諉的道場,比之酒桌飯局中的“謙讓”,更令人作嘔。

雅舍主人在長卷中摻柔了漫畫式的誇張,淋漓調侃,機智俏皮。寫女人年輕時“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玲瓏矯健得像一隻燕子,跳動得那麼輕靈”,而到中年“牛奶葡萄要變爲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說到守財奴,“好像是把孔方兄一個個的穿掛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個都是血絲糊拉的。”每讀到這樣的段落,總令人忍俊不禁笑出聲來。如此的繪寫靈動,可嘆我等後生晚輩只有感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份兒了。

雅俗共賞是文學殿堂所追求的一種至善至美的極至。能集雅俗於一身的人必是一個內涵豐富,韻味深厚的生活智者。能與這樣的智者長談是一種福份。

  雅舍雜文讀後感2

又到人間四月天,草長鶯飛,百花繚亂,花香中夾雜着草的味兒,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初識梁實秋也正四月,經友人介紹,便對這位文人頗有好感,便也不禁去書店入手一本,去書店乍看,作品目不暇接,便取一本取其精華的《梁實秋精選集》回家細細品讀。封面是說不上名字的花的圖騰,花彷彿悄然綻放,散發出一股迷人的香氣。 他的文筆看似隨意,又韻含哲理,構思緊密,帶着軟幽默在其是,例如在槐園夢憶中,用幽默的口吻敘述了他與季淑的事,但是終歸掩示不了他對季淑的內疚,對她的懷念與喜愛。

他每次去季淑的墓地,總是輕輕地呼喊着季淑,他有時又自言自語把重大的事情告訴她,他的心靈不受時空限制,飛躍去和她的心靈吻合在一起,正如他說,如果可能,他願每日在這墓地盤桓,回憶既往,沒有一個地方比槐園更讓他懷念。季淑沒有死,她活在他的心中。 這是一綹充滿溫馨的沁人花香。我深吸一口,不禁被其中感情所打動。 其實,最揸動我的是他的豁達、樂觀與寬容。

他的人生過得平平淡淡,他用平淡的語氣記錄他的生活,例如清華八年就寫出了他十四歲進入清華之後的學校生活,他熱愛他的母校,卻又不得想起那段庚子賠款的屈辱歷史,那時的清華重視西方教育,輕視中國文化,國文老師不僅年薪低還住的是簡陋的校舍,不受同學尊重,可是梁實秋卻從不在中文課上搗亂,尊重中文老師。愛國的氣息從他身上散發出來。 他的內心開闊,就算魯迅再怎麼用一些帶有文人所不應具備的侮辱性言語罵他時,他只是輕描淡述的說我不生氣。當魯迅懷着狹隘的心情死去時,別人叫他寫一篇關於魯迅的文章時,他無奈只得寫一篇《關於魯迅》,他卻沒寫什麼關於魯迅的壞話,只是寫因爲魯迅當時所處的境地,也正無處發泄,只好這樣。

爲他分析情況,這是一個真正文人所需要的博大胸懷。寬容如荷花能包容着蓮子一般,一股荷花香嫋嫋升起。 《白貓王子五歲》的對動物的友愛之花的香味兒,《雅舍雜文》那種樸實的百合香,《關於聞一多》的友情之花黃玫瑰的香氣……瀰漫在這天宇之中。 這種香氣,我聞着,它的味兒一點也不雜亂,各有各的精彩,讓這花香洗滌我的五臟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