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

讀後感3.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斷舍離》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1

知道《斷舍離》這本書應該時間不短了,可能有好幾年了,模糊記得是都是僅讀了一點就放下了。多年之後,我用了這幾天時間,真正地通讀了一遍,所感所得正好和最近體驗到的精神改變相關,也許心境到不了一定程度,即使在手邊可能也體會不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只要對個人有收穫有幫助都是好的,有的摘抄很多金句,有的畫思維導圖等等,這裏我想強調的是不要形式化,不要“自我陶醉”,你所記錄收藏的可能以後永遠不會再看。對本次讀《斷舍離》,我從心得和心理學角度寫一下我的感受。

所謂斷舍離,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多餘的廢物(再好的東西不用都是廢物);離,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迷戀。整本書都是反反覆覆在講這個斷和舍,並且反覆告訴你斷和舍時不要糾結,你可以這樣更好斷,那樣更好舍,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出本書,翻來覆去的說。說笑的,這裏要提醒一下,尊重知識,曾爲你指點迷津的都是有價值的。

我完全相信書中所闡述的通過斷舍離的方法讓生活實際發生變化,同時也會對精神方面,也就是意識層面帶來改變。

先通過舍,丟掉生活中當下用不上的物品,來淨化生活環境,從而帶來精神爽,情緒高,自然心情好,效率高,正循環的開始。

再通過斷,控制物品的進,只要當下不需要的堅決不買,不管再打折再促銷哪怕白送,都不要,從而讓生活始終保持精簡,富足

而不多餘。當回頭發現自己都能做到“斷”,說明生活的主動權已經回到了自己手中,以後也不會被外物牽着鼻子走了。

做到了斷和舍之後,就基本實現了“離”,脫離了對物品的執念,對外物都保持合適的距離。

看似這麼簡單的“斷舍”,不就是扔扔東西,少買東西嗎,怎麼就那麼難做到呢?

第一,比較懶,懶到連腦子都不願意動的程度,現在基本上腦子都是跟着外界在跑。改變也僅是想想而已,也想不通怎麼扔掉不需要的東西會給自己帶來改變,所以還是躺着舒服!

第二,這種行爲是反人性的。我們的基因中都存有不安全感,恐懼,所以要蒐集儲存,大量地擁有,多多益善,這種普遍的思想才造成了猶如生活在垃圾場。

第三,人是情緒情感動物,一切行爲都是有一定心理基礎的,更多的是微觀心理方面。要做到一件事,不同的人確實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礙,戰勝很多不好的習慣,邁出一步確實不是說的那麼容易。

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這麼神奇,潛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出自北齊《顏氏家訓·慕賢》:“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生活環境的不好會帶來黴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是斷舍離之前的狀態,也是無意識情況下,一點一點的造成了目前的狀態;

斷舍離之時,行動過程中會有那種順暢、舒坦的感覺,猶如一道陽光照進來,開始帶來現實生活的改變和內心精神狀態的改變,通過循序漸進的斷和舍,開始邁進生活的正向循環。

我開始朗讀、聽寫英語,還有寫文章都持續了一段時間,我是爲自己的成長找到持續穩定的狀態,過程中做的斷和舍,就是在起正向促進作用。不僅僅有物品的斷舍離,在精神領域,也是需要斷舍離。這些天好多記的筆記都已經清理完了,很爽。

不能僅僅是說說,還是趕緊做吧,收拾好20xx,爲20xx取得更大進步準備好!

就類似跑步,說好20xx年xx月xx日開跑,其實你應該在20xx年就開始熱身準備,不能到時候鞋沒準備好,肌肉還沒放鬆。

《斷舍離》讀後感2

關於“斷舍離”的文字很難寫,網絡上一搜一大把,這個詞語已經成爲了巨大的IP,山下英子創造出這個熱詞非常了不起。

斷舍離,就是通過整理生活中的物品去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心中的渾濁,得到放鬆的行動技術。還記得浩瀚以前的系列文章中提到這樣的理念,絕大部分人都在與時間鬥爭:如何爭取時間?如何規劃時間?如何安排時間?……

到頭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這種“管理時間”類的書籍看的越多越茫然……問題究竟出在哪裏了呢?時間,根本不受任何人擺佈,人是無法管理時間的,時間只會自顧自的流逝,人能管理的,只有自己。是啊,沒錯。我們管理不了時間,只能管自己。

同樣的,我們整理不了物品,只能整理自己。而斷舍離,就是通過整理物品,達到整理自己內心,才能獲得擺脫物品的自由狀態。你,珍惜自己對自己的信任嗎?浩瀚我讀到書中某一頁,忽然冒出這麼一個疑問,你,珍惜自己對自己的信任嗎?好像這個疑問很沒有意義哈,哪有人不向着自己的,難道故意自己刁難自己?

且不急下定論,我來摘抄書中一小段原文:

人之所以會說“說不定以後用得上呢”、“必須得扔掉了,可是又沒行動”這樣的想法,多半是源於對自己的不信任。用和朋友之間的約定來打比方的話,就容易理解了。

比方說我和朋友約好了吃午飯,但我卻告訴朋友:“對不起,我突然有點急事,今天約好的午飯,咱們改約到下禮拜好不好?”朋友很爽快地說:“沒事兒,下禮拜也可以。”結果到了下禮拜,我又對她說:“對不起,我今天也有點不方便,能不能改到再下週啊?”因爲已經是第二次了,所以朋友多少會有點火,可還是說:“好吧。不過,你可真夠忙的啊,英子。”然後就到了再下週,如果此時我又說:“對不起,我今天又突然不方便”的話,如果我約的是你,你會怎麼想?只是一次的話還能原諒,可是接二連三地出現這種情況,你恐怕就會覺得“和這傢伙約好了也不可信,與其被她拖來拖去的,還不如干脆不跟她約定什麼更好呢”了吧?我的信譽度就會因此而驟然下降。可大家有沒有對自己做過這種事呢?想着“要用”,想着“要處理那些破爛兒”,想着“要扔掉”,可結果卻根本置之不理,這就是拖延了與自己的約定。這種事日日重複,對自己的信任感就會一點點消失殆盡。

有沒有感覺似曾相識,好像自己經常對自己做這種舉動啊,結果一次又一次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平添了許多煩惱。自己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總之,就是焦慮煩躁。

浩瀚我認爲斷舍離,很棒,這個理念能夠讓我們自己檢查自己,怎麼檢查?你就看看自己身邊的環境、物品就行了啊。有多少是自己當下根本用不上的東西,結果還被自己當成寶貝收藏了起來,結果這些東西就成爲擁堵腸胃的垃圾,發酵滋生細菌,最後侵蝕我們的腸胃。再比如,我們經常給自己定目標,而且是大大的目標,結果呢,每次都沒有實現,原因不是做不到,是根本就沒開始做!結果其實沒啥,最要緊的,是我們自己對這個結果的處理態度!我們的態度很常見的,就是自己不信任自己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自己的信任感消失殆盡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爲!千萬不要因爲一點點衛生,就再說吧,懶得動手,這種滋生出來的懶惰會最終讓我們一點點把自己的信任感磨滅掉!

相信我,現在,對,就是看這篇文字的現在,就動動手吧!哪怕只是擦一下桌子,但一定要認真仔細,甚至帶點敬畏心去擦桌子,一定會收穫到乾淨衛生以外的心靈清淨的!加油,你行的。

《斷舍離》讀後感3

記得20xx年畢業時那會,來上海蔘加工作的一次大遷移,把這學校住宿所有的用品包括:(教材書本、作業本、校服、個人電器等等----)能帶的,都打包起來裝滿了二個大箱子和一個揹包,當時如果意識到有些東西,可能以後都不會需要用到了,進行適當的物品分類,能送人的送人,不能送人的當垃圾處理,去上海的路途中就會輕鬆許多,也不會導致後來的惡性循環,物品越堆越多。

工作後住的環境比學校環境改善很多,使用面積也大了很多,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經濟充裕了,難免會有非理性的消費,物品只進不出,截止到20xx年的上半年,鞋子堆了十幾雙,衣服快要把衣櫃擠滿了,合算下來平時常穿的衣服三到四套左右,常穿的鞋子不超過三雙,學校帶來的書本、衣服、其他雜碎的`東西,來上海後一直沒動過,堆在房間裏。

每次搬家對我來說像是一場噩夢,一直覺得,東西多了,信息就多,會影響人,分散人的注意力,讓人不能安寧,靜不下心專注的、持續做一件事。

我是一個比較懷舊的人,一直對自己內心說,每件物品都有一段回憶,丟棄了或遺失了,是對記憶的遺忘,當觀念相互發生衝突時,好難取捨,可是物品越來越多,有時感覺都超出了自己的心裏承受能力,有段時間特別的壓抑,除了休息,很反感待在很多雜物的房間裏。

20xx年5月份左右,有次聽蘋果App播客,主持人聊到斷舍離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啓發。

當即就在亞馬遜購買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著作的(斷舍離)書籍,加以深刻、詳細的學習,六月份剛好房東把房子賣了,需要尋找新的住處,是我大膽出手的機會來了。

“斷舍離”的概念非常簡單、易懂,斷:是斷絕實際上不需要的物品,但有很想買回來,舍:是捨棄家裏不需要的物品,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由空間,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並不是以“很可惜”、“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爲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爲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並不是“這東西還能使用,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重要”。主語永遠都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搬家前的一些日子,把物品進行分類,留下幾套常穿的衣服、二雙鞋子,把所有不常穿的衣服、鞋子,打包起來,起初想捐給捐助站,後來嫌麻煩,直接丟在垃圾桶旁邊,清理了不需要的書籍及不使用的雜物,新的住處在三樓,沒有電梯,自行車不方便放在家裏,每天扛着自行車上下爬樓梯挺麻煩的,索性把二千多買回來的自行車打五折處理了,家裏不停放自行車,陽臺空間也寬闊很多,搬家後除非是必須用品,堅決不往家裏添加任何多餘的用品,放在冰箱裏的食物儘量不要超過冰箱容量的三分之二,冰箱食物太多,會不易整理,難免會有過期的食物隱藏在冰箱的某個角落,可能會直到下次搬家時,發現某些食物還是一年前買的。

通過”斷舍離“的學習及實踐,認清了事物與自己的關係,對待不需要的物品,要果斷及時的處理,居住在自己所能掌控的環境當中,減少對物品的擁有量,一切從簡,就連整個人的心靈都會輕鬆、舒適了。

《斷舍離》讀後感4

喜歡買買買的我,經常爲房間裏充斥的物品發愁,尤其是搬家的時候,面對那大堆的行李,真心累!

然而在生活中,我總是會控制不住的買很多東西,有用了一年還沒用完的面膜、有還能用兩年的洗髮水、三瓶沒用完的爽膚水還有一瓶未開封的、可以用一年的面巾紙、四瓶都只用了一點點的精油……明明已經用不完,心裏卻還是覺得不夠。

看了《斷舍離》後才知道,我是喜歡憂慮未來型的人,這類型的人特點是喜歡過分囤積日用品。就比如我:去年無意識的買了7瓶洗髮水,每次有優惠就買,總覺得不買就虧了,雖然是自己很喜歡的洗髮水,但一想到一瓶都要用4個月就憂傷。還有夏天買的暖寶寶,用了一整個冬天才用完。因爲買2送1囤了近100片面膜。每次用這些物品都覺得心很累,沒有一點放鬆的感覺。

現在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只囤1-3個月的量,如果一樣東西能用1-2個月,就用的差不多再買。避免不良囤貨。書上說:不良囤貨=負債。要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要總憂慮以後的日子,要相信在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你總能想到方法。

《斷舍離》的第一步是:“斷”。第一,不因爲優惠打折,囤積很多物品,控制物品的量。第二,充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東西,買了自己一定會用,哪些東西,買了自己絕對不會用。哪些東西適合自己,哪些東西只是因爲便宜,並不適合自己。只有所買之物,都是我之歡喜,都能物盡其用,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物品。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分析自己,在買東西前深思熟慮,讓買的每一樣物品都能有它的價值。

“舍”也是一個比較難的步驟。“還能用,扔了怪可惜的”、“萬一哪天還用的上呢”、“花了好多錢買的”……在想舍的時候,這些想法總是冒出來,讓你“舍”不掉。

首先,當你沒有學會“斷”的時候,你是做不到真正的“舍”。因爲就算你舍了,你又會去買。只有學會了“斷”,這個“舍”纔有意義。

其次,“舍”的原則是:我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還能不能用。主語是自己,而非物品。物品只有我用纔有價值,我不用再好的東西,也無用。

然後,時間軸是“當下”。不要總覺得以後會用。特意檢查了自己當下在用的物品,沒有一件是以前不喜歡用,擱置很久,重新使用的物品。書上說“當下都不會用的物品,以後就更不會用了”。

捨棄掉你當下不會用的物品,5次裏,你只會有一次因爲沒東西用而煩惱,而留着這樣東西,5次裏,你會有4次因爲這樣東西而煩惱。

斷舍離,做到了“斷”、“舍”,你才能真正的“離”。

在選擇物品上,也可以選擇好的、有質的物品,這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允許自己使用好的東西,寧可“少而有質”,也不要“多而廉價”。

明白一樣物品,處理起來特別複雜,所以在購買前會反覆思考,同時也不輕易送朋友東西,因爲朋友若不喜歡,處理起來也挺麻煩的,而且這麼多年,好像朋友送的禮物,很少有在使用的,基本都當做紀念品收藏着。

這是一本教我們給物品、給慾望做減法的書。用最少的物品,過最舒適簡單的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5

有很多書,看過就束之高閣,有些書需要逐字斟酌,有些書則會閒來無事翻一翻,《斷舍離》作爲20xx年的暢銷書,屬於最後一種。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自己人生更舒適、心情變明朗。

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不清的世界走向看得清的世界,而需要採取的行動就是: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自在的空間。

現在社會一切都在商品化,社會總在製造商品,人也身不由己的變成商品,播報總在關心當年的消費峯值,媒體大肆宣揚五花八門的廣告,在商品化、消費化的鼓動下,我們生活的空間也會不由自主堆砌着滿當當的物品。

多就代表着好嗎?這是想要的幸福嗎?

個人認爲幸福是能通過周遭物品的氣息體現的。留在自己身邊的,都應該是自己很高興使用,並且正在使用的,量不在多。一切,都應該以自己爲主角。不管是對物品的取捨,還是一種關係的存留,主語永遠都是自己,時間軸永遠是現在。秉承這種原則,居住環境最後會舒暢,人也會輕鬆,看似一個勁的往外扔東西,有時候自己做決策的行爲心態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改變。簡單的整理房間,簡單的行動也能帶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所行動,心就會跟上腳步。

而扔不掉東西的人大致分爲三種類型:

逃避現實型,不願待在家,忙碌的生活,沒有時間收拾。

執着過去型,留戀過去,不想面對現實,收着所有過去不會再用的東西。

擔憂未來型,多囤積日用品以應對對未來的不安。

人多是以上三種人的綜合體,而爲了生活狀態的舒適,應牢記:物品要用纔有價值,物品要在此時、當下,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纔可以留在自己的空間。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是會反應出人的自我形象的。用自己最喜歡的杯子,穿最有質感、最受喜愛款式的衣物,扔掉不受重視的水杯、穿舊的毛衣,堅持下去,看待自己的方式會變成加分法。那些不適合自己、扔掉又可惜的東西,可以爲他們尋找更需要他們的朋友,報以最真誠的感謝。

活着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要做出改變,最行之有效的實踐就是把精力集中在一點上,根據所能安排的時間選擇整理的場所,一個塞滿購物小票的錢包、一個再也擠不下任何紙條的抽屜也都是可以的。坦然面對周遭,從小處着手開始斷舍離,把精力都放在自己日常用品上,在整理中去除自己的執念,喜愛自己。

不應把收拾看做女生應該會的,冠以義務。女生房間亂糟糟就被人說這女孩不能幹生活甚至工作能力不行,男生房間凌亂就只會視爲“正常”。不要給自己過多負罪感,把收納整理作爲能力的一部分,不要讓自己處在“作爲女生怎麼可以這麼不愛收拾”、“今天也沒做到”、“沒能按照意願整理”這種減分狀態,而應該轉成“今天順利完成這件事”“我把這個小物送給了適合他的朋友”這種加分狀態,讓生活裏斷舍離的工作,變成增加自我認同感的工作,自主分析、思考和感覺,做出適宜的選擇和決定。

斷舍離,永遠沒有終點,要堅持着啊。

《斷舍離》讀後感6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麼,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捨棄,任何事物並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認爲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着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麼,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爲,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絡上常推出的類似於“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挑戰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爲,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纔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裏。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裏,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最後,“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麼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力量。

我現在就要回家把用不着的東西都包紮起來啦!

標籤:讀後感 斷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