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集合15篇)

觀後感5.23K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集合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羣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可是當馬修老師被辭退,學生們從石堡中揮動着小手、紙飛機夾着合唱聲向老師送別、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要和老師一起走時,我仍然禁不住眼溼。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當中,一切是以教師的人格爲依據的,因爲我們的教育力量,它只能從教師的活的人格當中來,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機關有多麼精細的周密的規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師自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確實,教師承擔着“人師”的責任,這不僅需要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更需要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和對學生的教育愛。這種教育信仰和教育愛是構成教師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教育愛不同於基於親緣關係上的母愛,教育愛源自教師對教育事業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是教師基於教育信仰之上對學生真誠的尊重、信任、欣賞和期待。教師是和鮮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靠師生之間情感關係。學生需要教師的關注,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很容易轉化成對教師所教學科的情感,這種情感紐帶能促使學生對整個學校生活都抱一種積極投入的態度。

做爲老師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那麼老師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爲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擡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纔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爲規範轉化爲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

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因爲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和行爲習慣,不是通過認知教學過程來完成,而是學生無意識地向教師模仿、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着教師的影響。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在於學生將書本知識遺忘之後,還剩下什麼樣的素質,精神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爲範,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是每一位身爲教師的人必看的經典電影,也使即將身爲教師的我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身爲一名教師,馬修就是我們的榜樣,他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人來對待、來尊重。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那就是我們記憶中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快樂活潑的,就想春天一樣,而這幫“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馬修老師帶給他們的。這部電影的譯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實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謂的“放羊”之意,而電影中的這羣孩子就是這樣一批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問題學生:打傷馬桑大叔的樂格克,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以及其他無心讀書整日胡鬧的孩子。

面對這樣一羣幾乎不把老師放在眼裏,一味胡鬧的孩子,輔育院的人都採取體罰、緊閉,如果是其他很多老師面對這羣孩子,恐怕都只能撓頭表示無能爲力,怎麼辦,只能“放牛”唄。有多少人能相信,他們也有春天。但有人相信了,他或許懷疑過,猶豫過,但他最終做到了,他就是一個名叫克萊蒙馬修的失業的音樂教師,而且,那時的他僅僅是一名代課老師,還不是一名正式的老師。他來到這個學校代課,原本只是想着餬口謀生,但是沒想到他甚至改變了很多孩子的一生。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師,發現這些問題學生幾乎都很喜歡唱歌,而且那個叫莫翰奇的孩子還擁有一副好嗓子。這就是黃金,但它被埋在了土裏,如果沒人把它刨出來,就永遠無法顯示它的光芒,對於莫翰奇而言,這個刨土人就是馬修老師。

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心中沒有愛,就不能作出有生命的音樂,對於一個老師來說,心中沒有愛,他的教學生涯就像沙漠一樣荒蕪。

克萊蒙馬修正是心中有愛,所以他作出了有生命的音樂,也改變了許多學生的一生,使他們獲得了屬於他們的春天。

影片中的這幫孩子都是10歲左右的年紀,馬修相信,即使有惡,又能夠壞到哪去?他們缺少的正是愛,諸如貝比諾是個孤兒,而莫翰奇也只有殘缺不全的母愛,只需要一點點愛,就足以點燃他們的心火,讓他們明白,自己原來不是活在地獄中,原來自己也是天使。

當馬修老師把這些孩子組建成爲一個合唱團,他們那宛如空谷黃鶯般的美妙合聲在電影中流淌了一個多小時,特別是莫翰奇天籟般的聲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着孩子們那因爲受到肯定鼓勵而分外專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動真的難以言喻,也許我們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時曾經遇到的這樣的好老師,當然也有人遺憾:唉,我的童年爲什麼就沒有碰到這樣的老師呢?

他們僅僅只是孩子,他們天真無邪,他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他們是如此真摯的寫下了自己的願望,有消防員、有牛仔、有馴虎員,甚至是拿破崙將軍。也許爲了實現這些願望,在沒有正確的鼓勵和引導下,孩子們難免走了一些彎路。當藏於地板縫中的錢和口琴被發現時,馬修老師在氣憤中找到孩子時,得到的答案出乎每個人的意料,也讓老師感到心如針扎。“我想買一個熱氣球!”望着如此真摯的目光,馬修老師和我們的心靈都被震撼了。

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如一縷陽光直射“池塘之底”。終於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悔意。受懲罰的孩子在母親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閉症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懷下慢慢打開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馬修老師用他的愛和寬容之心幫助了這些孩子,這是這份善良與偉大,改寫了孩子們原本那充滿晦澀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教育不僅僅是爲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這是克萊蒙·馬修對教育的真正含義的理解,更是他對愛的理解。這句話激勵着我們,也讓每個人感受到了生命中愛的存在。

雨果曾說:“人間如果沒有了愛,太陽也會熄滅。”愛就是點燃太陽的火把,驅散生命中的困難與挫折,既溫暖了別人,也昇華了自己。人生因愛而絢麗,社會因愛而和諧,世界因愛而美好。愛,撐起心靈的藍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愛,是一種寬容。

當愛因斯坦的“天才”還沒有發揮出來,還顯得很笨拙的時候,他的父母並沒有因爲功課不好、被學校開除而責打他,而是給他一個很寬鬆的環境,循循善誘地協助他成長和發展。正是這種寬容的愛,激發了愛因斯坦的潛能,創造出了一位有着輝煌成就的偉人。

“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面對這些“可怕的學生”,馬修沒有選擇暴怒,也沒有選擇冷漠,而是選擇像愛因斯坦的父母那樣理解他們、寬容他們。因此,他才能成功將這些學生感化。這種精神是難得的,亦是可貴的。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愛,是一種信任。

馬卡連柯曾經勸說一批家境困難的學生重返學校,然而,當他發現跟在他身後的隊伍越來越短時,他沒有懷疑這些學生,而是相信他們總會回來。終於,這些學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學校,並被馬卡連柯培養成有用之才。這不僅是因爲他對學生的關愛,更是因爲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換來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信任是愛的最好的表達方式。選擇信任就會贏得尊重與支持,因爲只有信任才能經得起事實與歷史的考驗。馬修的信任與馬卡連柯異曲同工,當窗口飛出一隻只載滿愛意的紙飛機,你不感動嗎?

天下爲公,億兆己任。愛,是一種平等。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裏,人們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觀點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難以教育的學生時,他不會歧視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他一生教育過一百多名類似的學生,而且教育過程也異常艱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於平等與博愛。

愛是重要的,平等的愛尤爲重要。馬修也踐行了這種精神,讓每個人得到了應有的關愛。他沒有否定或放棄任何一個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級中最難以教育的學生也一樣,在他的教育下獲得最終成功,正像他所說:“永不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愛,是一種平凡。

張玉滾從師範專業畢業後,放棄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回到家鄉致力於山區裏孩子的教育。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一直堅持工作,從不懈怠。他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用甘爲人梯的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山區裏的生活讓他失去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他也從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對孩子們的愛卻不是平凡的,因爲他在意的並不是名利。

“偉大的靈魂常寓於平凡的軀體”,馬修本來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華賺錢,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將自己的才華全部獻給了愛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和張玉滾一樣,選擇了平凡,就註定選擇了一種偉大,選擇了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梵高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馬修對孩子的愛,讓這個如“塘底”般破敗不堪的寄宿學校,曾經陰森可怕的房屋,佈滿灰塵的操場,混亂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絲靈動和快樂;也正是這種強烈的、不可磨滅的愛,讓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寬容和善意,值得被愛、被期待,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更值得迎來人生中真正的春天。這個春天,不僅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更是這些孩子衝出牢籠、衝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義的時刻。

愛,如陽光般溫暖,如山峯般偉大,如草原般寬廣,如海洋般深邃,愛讓每一個人站在世界的中央。爲了生命中的嚮往與不懈追求,學會愛吧,撐起心靈的藍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參加安徽省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的時候,一位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我們觀看過,當時因爲時間關係,只是讓我們欣賞了一些片段,所以這部影片在那時留給我的記憶不是那麼深刻。然這次來蕪湖面授則不同,授課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讓我們觀看,還就這部影片聯繫我們的所學佈置了撰寫觀後感的作業。本想在網上隨便下載一篇敷衍了事兒的,因爲這樣的情況很多,我這樣做了也最多算是隨了大流。但是,當我認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變了,讓我改變想法的不是別的,只是源於自己內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我想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觀看,能得到的感觸會更多。影片中那位禿頭、圓臉的馬修老師一視同仁的教師情懷,最終讓一羣被大衆視爲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在愛的感召下發生了改變。如果說馬修老師讓音樂打開了孩子的心門,那麼我要說的是音樂在其中只是一種溝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潛藏於影片中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的,該是馬修老師對待學生的仁愛以及他在逆境當中時時所傳遞的正能量。馬修老師從沒因爲孩子的頑劣而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更沒有像院長那樣用一種單一蠻橫的方式對待孩子。在院長那種所謂的“行動”致“反應”的方式下,觸發的往往是孩子們更大的反抗與仇視。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認爲馬修老師能成功改變孩子也正是源於他在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前就懂得了這些。所以在面對孩子起初對他的侵擾時,馬修老師選擇的是理解與包容。他沒有將孩子拉去禁閉,當然作爲一個智慧的老師,在“行動”與“反應”上他也並非是毫無反應,所以當馬克森斯大叔被勒蓋萊克的惡作劇而導致受傷時,馬修老師對其懲戒的方法是讓勒蓋萊克去醫院幫忙直至馬克森斯康復。顯然,馬修老師在用他的方式在顛覆着院長推崇的禁閉式管教模式。結果從成效來看,顯然馬修老師的方式激發了孩子內心的真善美,勒蓋萊克在醫院的所見所聞成了非常難得的實景教育片段,當馬修老師鄭重的問勒蓋萊克:“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嗎?”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種肯定不是高壓下的威逼,而是一種發自孩子內心的肯定。所以說,教育是要有情感體驗爲基礎的,這種體驗結合我們這次所學,即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來說,可以說是幼兒社會化的途徑。

既然要結合本次面授課程來談,帶着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網上觀看了影片。我想就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產生影響的個性差異因素着手,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就幼兒自身個性因素的影響來說,早期兒童的行爲特徵、活動水平、挫折耐受力與生活的節律性都存在着明顯的個性差異。影片中的孩子們因爲頑劣曾被周圍的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但是馬修老師的到來無疑是給“池塘之底”帶來了春的律動。馬修老師通過組建合唱團,讓這片沉寂的園地開始有了歌聲,同時他自己寫歌讓孩子演繹,這些歌曲的創作靈感很多源於他在“池塘之底”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更蘊藏着他對孩子們深深的愛與期待。這樣的歌曲浸潤着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進孩子的媒介。在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之初,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選擇孩子所處聲部時所表現出的那種關注孩子個性差異的種種舉措。

面對大部分孩子音樂素養低下的情況,積極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是這位智慧型老師的法寶之一。即便是對於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個例,馬修不是讓他置身於外,無所事事,而是讓他成爲了譜架。單從這點來看,每個孩子都能在他的團隊發揮着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出現在這羣已經習慣了被否定與漠視的孩子們面前時,不正猶如一股暖風吹散陰霾帶來明媚嗎? 所謂,師之伯樂。當一個好的伯樂是一種素養更是一種修煉。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也能成爲像馬修老師一樣的人,能夠拋開世俗的偏見,用寧靜、包容的胸懷去面對我的孩子們,在關注幼兒個體差異上引導的方式能更科學,施加的干預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如果有機會,我會向周邊的老師們毫不猶豫的說說,看看《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關於教育的影片,有一個管理制度非常苛刻的學校,一個鐵血無情的校長,一位出色的老師。他用詩歌、音樂和自身行動去引導學生和幫助學生,解放學生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靈魂。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非常的和藹可親,教學方式都是去引導和啓蒙學生。而影片中隨處可以看到以校方爲代表的制度和學生內心本質的衝突。馬修發現孩子們對唱歌的喜愛而組建了合唱團是這部影片的轉折點。正是因爲有了對思想的批判和對靈魂的發現,真正的教育才能起航。

用音樂來拯救孩子,也是對自己的音樂夢想的滿足,老師用這種方式將池塘底的孩子們拉出黑暗,這是一部立意高尚,感人至深。我們的世界裏需要這樣的教師——對弱者幫助其在精神上自立,以幫助他們創造美好的人生。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莊子說過,千里馬因爲伯樂的存在纔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對那些孩子,我更願意相信我不喜歡的韓愈說過的話: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馬修的好,不是因爲他職業的“平凡”,也不是因爲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爲他是真正能夠聽見並且尊重千里馬的心聲的“伯樂”。有一種“無爲”,正是因爲“懂得”,否則,我們不會看到莫安琦的眼睛在演唱會上閃爍的熠熠光輝。

那個老師馬修曾說,永遠不要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他等來了創作音樂的動力,莫航治等來了人生的轉折,小個子佩皮諾等來了自己的星期六,那些長期得不到關愛、習慣了被一視同仁粗暴對待的孩子們,等來了他們的春天。這部電影不但帶來貫穿始終動人的歌聲,師生情深的故事,還帶來對於執着等待着的人們的感動。

莫杭治話不多,但不是個省心的孩子。倔強卻安靜地和這個學校裏的制度抗爭着。如果不是馬修,可能他就不過碌碌一生。馬修給他啓蒙教育,讓他在合唱團中領唱,發掘他的潛力,並試圖把他送到正規的音樂學院。他因爲受到處罰,在伯爵夫人來聽演唱時被安排在旁邊看着,輪到他獨唱的時候,馬修結束了對他的懲罰,面對他,給他一個開始的手勢。最難忘他從滿臉哀怨的神情,到驚訝,到站好認真張嘴發出第一個音節的那幾秒鐘鏡頭,正如馬修說得:那是他第一次,懂得去感激。五十年後的莫杭治,事業有成,他已經忘了那個啓蒙老師的名字了,但是有些東西,註定他永遠忘不了。

佩皮諾是個孤兒,父母都在戰爭中死了,但他總認爲他爸爸會在週六來接他。他敏感,膽小,被同學欺負,雖說不怎麼惹事,可是幾乎什麼都不會。當老師被迫離開的時候,他抱着自己的小包跑過來,怯怯的問,你能帶我走麼?那應該是他做出最勇敢的決定吧。電影裏說:佩皮諾的執着是有道理的,馬修走的那天,正是一個星期六。

對於縱火併間接逼走了老師的壞學生蒙丹,雖然他長着一張流氓般的臉孔,有着流氓般的行徑,我卻無法恨他。他只不過是失敗教育的犧牲品。看着他向老師吐着菸圈的神情,他在禁閉室默默躺着的樣子,以及他被校長毆打併辱罵時倔犟的眼神,誰知道他的心中,是否有着自己的等待呢?

影片最後,馬修被迫離職,並且要求不能和他的孩子們告別。當他無奈走在離開的路上時,從天而降雪片般的紙飛機,每張上都歪歪扭扭地寫着孩子們給他的話。孩子們默默伸出手和他告別,並以鎖住門來抗議校長的決定。這不就是他等待的成就麼,也是每個當老師的人等待的吧。

總之,這部影片在我的教育生涯乃至人生當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說過天才的成長需要自由與寬容,普通人的成長則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對人生選擇的尊重。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希望我的孩子能視線自己的願望,希望我的孩子們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刻。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教育影片,這個暑假,我終於拔空認真觀看了兩遍。影片以馬修老師和哈善院長不同教育理念的鮮明對比爲主線,圍繞着幾個典型少年的教育問題,以倒敘的手段再現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爲偏差輔育院——“池塘畔底”輔育院中曾經發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這部電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聽來激動人心的音樂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個個平常又細小的情節所感動——

感動一:給學生一個合適的臺階,他們纔有可能順階而下。

那個打傷了麥神父的蓋賀克,他是幸運的,在他犯下大錯的時候正好馬修老師來到了這所學院,使這個孩子的命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聰明的馬修老師沒有聽從院長的指示將他關禁閉,在他得知了是他打傷麥神父的同時,馬修老師在哈院長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接着馬修老師改用另一種懲罰的方式,讓蓋賀克去照顧受傷的神父。

不知內情的神父誇蓋賀克是個好孩子,能主動要求去照顧他,不斷地感謝他。這樣的方式讓他深深地感到自責,孩子從心底裏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想,這遠遠比粗野的關禁閉懲罰更能震撼一個人的心。試想,如果馬修老師沒有采取這樣的方式,而是將他關禁閉,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就像那位之後被收容的問題學生孟丹一樣,在院長極端地對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了這所學院,而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

由此不難看出轉變就是從下一個錯誤的臺階開始,馬修老師爲犯錯的蓋賀克鋪設了認錯的臺階,蓋賀克在老師的幫助下正視了自身的錯誤,最終得到了轉變,同時也再次說明了寬容與愛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動二:你只看到在這裏邪惡的一面。

馬修老師說的對,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惡的一面,那一切美好的東西也只能被掩蓋。我們是教育者,承擔的責任永遠是培育一個人,轉變一個人,我們不是法官,不是一個宣判者。哈善院長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爲——反應,犯錯——懲罰,爲學院裏的每一個問題學生寫下了不可救藥的判決書,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毀滅一個人。

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學會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樣,在他說那句話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學會唱一些簡單的歌曲了。就像我們有時會給人戴一頂高帽子來鼓勵人向上一樣,同時,如果在任何一件事開始前就將人一棍子打死,那麼就等於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馬修老師總能不斷的發掘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事實上,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感動三:尋找教育的契機,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影片中,馬修老師總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將學生的錯誤一筆帶過。那位後來成爲指揮家的莫翰奇,當他對着馬修老師表示反抗,不願意唱歌的時候,馬修老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粗野無禮不符合你的個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莫翰奇。

他用對這些孩子的愛喚醒了孩子們心底最美好的一面,同時他能抓住適當的契機去引領孩子:當孩子們編了一首諷刺老師的歌,無意中被老師聽到,機智的馬修非但沒有生氣,而是從中發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這對於一個過氣的作曲家來說,彷彿看到了春天的氣息,他重新開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斷地給予他靈感,最終孩子們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讓馬修老師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成功,心靈上的滿足,這應該就是教學相長的妙處。

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我想,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努力,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伯樂,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看過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一幕幕,一股熱流在眼中涌動,一番共鳴在心底引發,一種感觸在腦海裏翻騰!再一次被馬修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他的學生的不尊不敬、惡作劇、甚至羞辱的寬容大度所感動,再一次被馬修先生對他所有的學生的不離不棄,善待每一位學生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從這位值得敬重的教育者身上,我深深地感悟到“寬容”一詞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我不懂法語,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譯還是綜合了中文的意譯,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常把對學生不加區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稱作“放羊”,並且當我們這麼說時,可能同時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藥。我想“放牛”當與此相類。

的確,“池塘底學校”雖然名爲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裏聚集了衆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裏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爲圭臬的教師。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爲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帶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蹟。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並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着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爲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恰恰正在於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並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鐵血”校長的統治下彷彿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彷彿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現這羣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後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並在被發現後冒着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著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裏唱歌;當那一羣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並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並因爲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麼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願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

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固然需要技術上的探索和創新,但我想同時應該還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愛心和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並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於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爲戒。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作爲教師,擔負着救治靈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諳世事的幼童都是純潔而無知的羔羊,老師我們應該就是他們的守護者和牧羊人。“我們是否都是被放逐的羔羊慈愛的牧羊人啊請你指引我抵達上帝的牧場……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喚回,更不要把他們趕入歧途……“

雪萊的《西風頌》中有這樣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放牛班因爲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國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馬修式的人物,他們也將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看過數遍,仍讓我參不透的電影,因爲人物與人物之間太多的眼神交流,讓我總忍不住揣度這一顰一笑背後的深意,這一揣度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需要載體的。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教育失敗。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不妨改一改: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孩子轉變了多少。我們要看的不是孩子在教者強壓下的表面化的乖巧,而是在無強壓的情況下他們能懂得自我約束,學會自我管理,最終成就自我。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的教育。

電影中,那個讓孩子們難忘的學監——克萊門特·馬修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他讓那個一直堅信着“爸爸週六來接我”的派皮諾在電影最後發出了“求你把我帶走吧”的懇求;他讓學生們敢於向不合理制度反抗,鎖住了門,提起筆寫下真摯的話語,託那一架架飛落的紙飛機傳遞他們對馬修的不捨與喜愛;他讓一個個面無表情,一臉陰鬱的孩子們有了笑容;他讓一羣會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等的問題學生成爲了明辨是非,做事有分寸,有理想的人;他讓一羣冷漠的同事變得感性起來,敢於同不合理制度抗爭······電影中不光成功的塑造了馬修這個優秀的音樂家、學監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常常把“行動—反應”掛嘴邊的校長,“犯規——處罰”是他一貫、單一的教育模式。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馬修的出現無疑讓這個“放牛班”的孩子們迎來了春天。

起初,我覺得馬修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他眼睜睜地看着無辜的孩子被強行拉進去關禁閉卻不敢吱聲,他只敢站在校長室門外,聽着孩子被校長無情掌摑,卻不敢進去勸阻······但後來我理解了他的這份懦弱,因爲對於一個失業的人來說工作有多重要,他要保住飯碗就必須在這樣的制度下工作,接受領導,這是他的無奈。所幸,他骨子裏是一個有愛心,有耐心,滿懷教育熱忱的優秀教師、音樂家,他會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孩子們愛唱歌,他就牢牢地抓住了這個興趣點,以音樂作爲他教育的載體,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最佳境界。唱他自己親自爲孩子們量身定製的樂曲,讓孩子們饒有興趣地唱自己的生活;他根據孩子們的情況,給他們分好聲部,一點點地教孩子們唱,體現了他的因材施教······一段時間後,我們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專注動情,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快樂活躍卻遵守規矩的身影,看到了他們的互助友愛······教育是需要載體的,這個載體是以孩子的興趣點爲着力點的,所以我們得向馬修一樣,發現問題後該分析問題,尋找教育的載體,然後加以實踐、反思、總結。

看着馬修深夜還在爲孩子們創作歌曲,看着他全情投入地訓練着孩子們歌唱,看着他發現了孩子身上的問題,在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的適度教育,看到他時刻關注着孩子們的舉動,揣度孩子們的內心,總是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我覺得很慚愧,不由得捫心自問:我能教給孩子們什麼呢?我的教育能改變什麼呢?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壓力讓我漸漸喪失了工作的熱忱,面對那些問題學生,我常常表現得很沒有耐心,除了一味地訓斥,沒有別的方式。學生罵疲了,自己也訓累了。這部電影給了我一個啓發,我也應該尋找教育的載體,孩子們喜歡玩,我也可以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制定遊戲活動方案,加以實施,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能成功固然很好,失敗了也沒關係,可以反思總結,從頭再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推薦在校長佈置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真的不以爲然,在我潛意識裏,這一定是一部“老八股”電影。我甚至在想,到網上看一些這部電影的.影評,憑我的水平寫一個觀後感,相信不會太離譜。

因此,在校長佈置了四天後,我依然沒有看那部《放牛班的春天》。在辦公室裏,我甚至調侃道:你今天放牛了嗎?

一直到星期三的上午。

說實話,那天的課我上得很鬱悶,一是因爲自己的U盤丟了,二是上課的時候學友在講題目,唐亞慶居然和李曉文傳乒乓球拍,我讓他下課和李曉文去我辦公室,他居然在課堂跟我理論起來。我沒有過多的計較他,掐斷了他的話。課後在我辦公室,我要唐亞慶給我個交代(實際我想讓他自己有所認識)。冷靜思考,唐亞慶是個有故事的孩子,我想請出校長幫幫我,於是我找藉口說要找校長評評理,我也想以此治治他。校長很爽快地答應了,而在辦公室答應得好好的唐亞慶卻想反悔,我拒絕了他。

就在校長和唐亞慶交談的時候,我心情很不平靜。如果校長認爲我不對,我是否真的向唐亞慶道歉呢?唐亞慶又會和校長說出什麼樣的話來?校長又怎樣看待我呢?不經意間我就走進了三樓教室機房,坐在電腦旁,不由自主地打開了《放牛班的春天》。一開始實在是沒看懂,當看到馬修老師走進那所學校,面對那麼一羣孩子時,我一方面在爲馬修老師擔心,一方面也爲自己慶幸。從影片的第十分鐘一直到第55分鐘,我的心情都沉悶,爲馬修,也爲自己,我甚至覺得,我們做教育的,付出再多不見得有回報,反思再多不見得看到成功。

56分34秒,在這個時間,在影片中的那個考試場面中,兩個可愛孩子的對話讓我由衷地笑了。那個片段是:

(考試時)

貝比諾:我們是朋友嗎?

勒克和:是啊!

貝比諾:那你告訴我,5+3=?

勒克和:應該是53。

貝比諾:你確定?

勒克和:確定!

貝比諾:好,謝謝

此時我才覺得,再壞的孩子說到底也壞不到哪兒去,是我們做教育的人把他們想壞了。

不知不覺中看完了整部電影,或許你讓我說出其中某個人物的姓名我依然無法做到,因爲我覺得這樣的電影就像教育一樣,一次、兩次是讀不出他的味道的。時間的關係,我不可能再重頭看一遍,至少在當時我不會這樣做,但我還是回過頭把自己認爲需要多加深印象的地方重看了一遍,馬修老師的很多做法,讓人回味。

鏡頭一:在剛組建合唱團的時候,他讓小不點貝比諾作爲他合唱團的團長助理,每次排練的時候,貝比諾都是看着其他孩子唱,但慢慢的,我發現不愛吭聲的他也跟着動起來,儘管是很細微的表現。還有那個當樂譜架的孩子,也許他一開始覺得尷尬,但如果讓他唱歌,他或許會更加尷尬。給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馬修老師做得真棒。

鏡頭二:在莫翰奇用墨水潑向馬修以後,馬修老師在隨後的排練中取消了他的獨唱部分,這對一個很有唱歌天賦而且已經被賦予重要角色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打擊。但沒有這樣的打擊不足以讓這個孩子自省。莫翰奇的情緒顯得異常的低落。特別是全體合唱隊員爲公爵婦人心獻歌的時候,他一個人呆在一邊,我們能夠體會到孩子很後悔,很渴望自己也有這樣的機會,甚至他對馬修老師還有恨意。但沒有想到的是,到了莫翰奇的獨唱部分時,馬修老師忽然轉向他,用指揮的手勢告訴他獨唱開始了,此時我又一次被折服了。

孩子們犯了錯誤,我們需要包容,但不應該是一味的包容,適當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反省之後我們給孩子機會去改正,去證明自己。就像我班的唐亞慶這樣的一個孩子,適時的打壓會促其自省,但在你把他打壓到他毫無氣力的時候,你的攙扶或許能讓其感動。

我渴望成爲馬修那樣的老師,但我知道電影永遠是電影,而我們面對的現實教育將更爲複雜。《放牛班的春天》改變的也許僅僅是我們的想法,教育的做法還得靠我們在不斷的摸索和反思中獲得。

當馬修老師被迫離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他教育的巨大成功,此時,我回到現實,我們的教育呢?我的教育呢?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深夜兩點,伴隨着那純淨、清新的童聲合唱,我再次靜靜地欣賞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到那個微馱着背,微禿的頭的身影消失在路的盡頭,心中不禁涌起一絲惆悵:馬修老師,你又將去哪裏拯救失愛的孩子……

故事講述一個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一個被稱爲“塘底”的學校任職,學校的孩子就如那校名一樣,一個個行爲很不規範:愛說謊、惡作劇、偷竊、吸菸……幾乎無惡不作,都是典型的問題學生。這裏的學生另老師們失去笑容,令老師們除了呵斥、怒罵,就只能採用“關禁閉”的懲罰方式。這裏簡直不能稱爲學校,而是一個“少年收容所”。但馬修老師的到來,彷彿給孩子們吹來了一股春風,送來了一縷陽光。他憑着對孩子真誠的愛,憑着對音樂執着的愛,用音樂的力量感化了的學生,用愛的力量拯救了學生。

初爲人師時看到這部電影,除了感動,心中還會萌發一句誓言:要做一個像馬修先生一樣的老師,對孩子要充滿耐心,用真誠的愛對待每一個孩子。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幾年的教學生活,讓我對自己當初的誓言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議。學生行爲不規範,反覆提醒也不奏效,會讓我愁眉不展;學生脾氣頑劣,屢教不改會讓我抓狂;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啓而不發會讓我失望……那時,細心、耐心、愛心似乎都離我遠去了。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也有過深深地懷疑:我應該不適合當老師的吧?

再次欣賞完這部電影,心中涌動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深深的敬意和淡淡的憂慮。馬修先生面對着這樣一羣讓正常人看來很不正常的“問題學生”,用校長認爲很不可思議的方法感化了學生,感動了校園內一個個樸素的老師們。電影中的馬修先生沒有華麗的衣着,沒有俊美的外表,可卻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馬修先生很平凡,很普通,因此他有着普通人共有的情感——對孩子真誠的愛。他關心孩子的家庭環境,他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他懂得用音樂使孩子凝聚起來,規範起來。組建合唱團雖是一個偶然,但卻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一個智慧的舉措。記得馬修老師拎着行李箱被勢利、暴虐的校長趕出校園時,沒有一個孩子知道,沒有一個孩子送行,馬修先生心中很不是滋味,有無奈,有冤屈,有不捨,但是當他走過孩子教室的窗下,看到那高高的窗口飄下一隻只小飛機,上面歪歪扭扭地寫着孩子們心中最樸素卻又最真摯的話語時,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揮動的小手時,感動的不僅僅是馬修先生,每一位觀衆都會爲此潸然而下!這是一份感動,也是一種敬意!終於孩子們因爲他的努力有了情感,有了質的變化。

對比“塘底”的孩子,我們教室裏的孩子真是優秀多了!孩子們會在老師繁忙時幫着擦黑板、發本子;會在集體活動中奮力拼搏,爲集體爭光;會在上課時積極思考、響亮發言……我想我比馬修老師幸運多了。對呀,我的孩子們也有違反紀律時,也有不愛學習時,也有偷懶玩鬧時……然而馬修老師都能將頑石變成潤玉,我們又有何不能呢?教育需要教師的愛,也需要教師的智。世界著名指揮家莫朗,是在馬修先生智慧的雙眼中被發現的,是在馬修先生不斷地鼓勵中培養起來的。在我們的教室中,相信應該也有音樂家、運動員、演說家、科學家……的存在。

聽着那悠揚、清朗又童真的合唱,我不禁也會跟着輕輕哼唱,心靈因此被盪滌着。是呀,我只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師,但我應該如馬修老師一樣,儘管教育的路途上有很多阻礙,但應相信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夢,每一個孩子都有美好的嚮往,只要真誠付出我們的愛,只要努力爲孩子的未來發展着想,我們也將無悔於教師這個職業!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來到這個學校,他看到的,聽到的都是這些孩子的調皮搗蛋。老督學被打傷了,自己又遭受到孩子的戲弄,而且孩子們總是用一種懷疑的目光看他。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對這些孩子失望。他知道孩子們需要的是理解、尊重與信任。他努力與孩子們進行溝通,雖然多次受挫,但他初衷不改。他知道過多的說教並不起作用,孩子們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交流溝通。於是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用音樂語言來和孩子們交流溝通。他組織了合唱團,他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合唱團找到自己的位置,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們在音樂中終於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自我,他成功了。

應該說,孩子們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這樣一個好老師。一個人的一生能遇到一個好老師,一個能夠真正能夠改變他們命運的老師,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呀。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不缺乏教師,但是我們缺乏的是像馬修這樣的真正尊重孩子,能夠給孩子們尊嚴,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那種真誠的關愛的教師。當前,我們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教育改革,我們提倡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我想,馬修這位老師無疑爲我們的新課改做了一個很好的表率。

作爲老師,馬修很普通,他和許多教師一樣默默無聞,無聲無息。作爲老師,他又是很不普通的。是因爲他是一個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老師,是真正轉變了孩子的人生的老師,一個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就很了不起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老師能給學生留下值得回憶的東西呢?又有多少老師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田,使他們終身難忘呢?

馬修是一個普通的人,但是他又是一個很不普通的人。他的普通是就他這個人來說的,說他不普通,是就他的靈魂說的。一個人的高貴不在於他的地位和財富,而在於它的靈魂。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馬修無疑是一個很卑微的人,是一個不能很好的主宰自己的命運的人。但是,他卻是一個具有偉大靈魂的最高尚的人。馬修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是一個很平常的教師,他做着一個教師應該做的工作。但是,他又是一個很不平常的人。他的事業並不偉大,但是他的人格,他的靈魂卻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高尚。他是一個真正用心在做教育工作的教師。他遭受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的上級領導了不能理解他,對他的做法多有微詞。但是,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現實是無情的,馬修無奈的走了,孩子們也在無奈之送走了他們的老師。但是,他留給孩子們的音樂,卻還在孩子們的心田流淌着,直到永遠!

作爲一個教師,馬修是一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把自己的全部的愛,全部的尊重給予這些孩子的教師。可以說,他是一個真正用心在做教育的教師。作爲教師,馬修是一個成功教師。面對這樣一羣看起來無可救藥的孩子們,馬修並沒有放棄,也沒有嫌棄他們,他總是用音樂來凝聚孩子們,用音樂語言來和孩子們溝通,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找到自我,認識自我。這一羣在別人看來無可救藥的孩子們,在他的教育和感化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作爲一個音樂人,馬修不是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他沒有譜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樂章。但是,他又是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她是將自己的音樂譜寫進孩子們的心田的音樂家,他是爲孩子們的人生譜寫出對動人樂章的音樂家。他是把自己的音樂寫進孩子們的心田的真正的音樂家。同時,他又是將自己的人生譜寫出最動人的樂章的音樂家。他是一個將愛寫進了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的老師。

他用他自己的教育真正改變了孩子的人生,改變了孩子的內心世界。這纔是作爲一個老師最大的成功的地方。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看過《放牛班的春天》後,深受感動。每個孩子都是天使,真的,他們生來天真無邪!世界太多的無奈與傷害,使心靈脆弱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彷徨不安與渴望得到呵護,纔會走上“掩飾自我,封閉自己”的道路。“人之初性本善”無須置疑。從那羣調皮搗蛋,在別人眼中“無藥可救”的孩子只是一隻受傷的小鳥,它們找不到可以棲息的深林,纔會變得兇殘。只要多一點愛心與耐心,其實很容易挽救他們。孩子是需要理解與關愛的,他們也希望別人可以理解他們,也希望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很多時候,從自己出發也深有體會,當內心的痛苦讓自己掙扎不已,無法消除時,負面想法便主導思想,“做一個叛逆的人,不管別人怎麼看,都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嗎?不,絕不是。只是心中太多的想法讓自己迷失了方向,每一次的“叛逆”之後,心裏多的並不是快樂,因爲所作所爲並不是自己的本意。

很喜歡劇中的馬修老師,一直儘自己的力量保護受傷的孩子,用理解與關愛來感化那些彷徨不安的心,他善於發現孩子的愛好與天賦,再加以引導與教育,使一羣“小惡魔”變成可愛的“小天使”。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真的讓人感受到很多溫暖,而他們對外界世界的渴求,一雙雙充滿希冀與渴望的眼睛亦讓人心疼。孩子能壞到什麼程度?最多隻不過渴望被愛感化,很多時候,我們同樣都渴望被關愛卻忘了去愛,缺少一顆真誠的心,所以世界也是昏暗無比。我們應該給予自己陽光,然後學會去愛別人。也許不是人人都可以選擇對的方式去安撫他人,但是隻要你懷着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他人,最終不會是傷害。

很喜歡劇中的貝比諾,他那雙充滿憂鬱的等待而且茫然的眼睛以及小巧可愛的嘴巴,讓人覺得很可愛。很喜歡他傻傻的笑,亦很心疼他小小年紀卻在滿懷希望的等待後失望。也許世界的無奈太多太多,任誰也無法更改,不要總想着自己是受傷的人,其實在你身邊的人都有受傷,只是他們更會隱藏,也許這個世界上心疼是無休止的,因爲它關係着情感,當你爲一個人心疼或難過時,你應該爲此感到高興,因爲在這個世界還有讓你去愛去追求的美好,這個世界並未讓你絕望。不要在乎得與失,只要你真的快樂就夠了,我們不應該自私的想佔有一切,因爲世界不可能都屬於你,人生總會不完美。叩問心靈,當你做一件事時是否真的快樂,如果真的快樂就無須計較太多,因爲在你付出的過程中你感到了快樂,這就是收穫。不一定要別人精心設計與給予,它是心靈深處的感受。

如果真的不快樂了,就該放手,讓自己自由。 馬修老師在經歷了自己人生高潮轉向低谷的時刻並未太多的看重自己的痛苦,他依舊小心翼翼的保護着他身邊那羣受傷的孩子,因爲他的善良所以他相信也看到了孩子們真實的一面,他也因此帶給了孩子們希望與陽光,幫助他們“該邪歸正”,走出自己的路。很多時候,一句關心,一句問候都會讓人感動,因爲在一個冗雜疲憊甚至略帶寒意的世界裏,至少還有人會記得問候你,讓你不再孤單。 我相信一個人的力量也會改變一切,也可以帶給世界溫暖與關愛。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善良的自己,只要你的心是美好的,世界也會是美好的。只要你可以主動給予他人溫暖,你收穫的不會是寒冷。時間可以熬出五味具全的大雜燴,它可以讓你更加懂得如何應對生活的波瀾。 從馬修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學習的品質,他時刻考慮着孩子們的心理,對他們的肆意冒犯不是予以批評和指責,而是通過一種使他們自己意識到錯誤並且以一種幽默的方式予以指正與教導,他最終用自己的方式讓孩子們喜歡上他並且由衷的接受他。

要想做一個讓人尊重的人,就必須要學會尊重他人,你的所作所爲決定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只要真誠待人的人才會得到真誠的對待。不要總想別人應該爲自己做什麼,而應該想我能爲別人做什麼,這纔是真正的偉人或者說有涵養的人。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反省,我也不例外。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今天許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電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情節令人感觸頗深,教育到底是什麼?一味地鞭打,用武力教給學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人的內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許你認爲是對的舉動,卻把他的一輩子推向了無底深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爲何要把自己認爲的東西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行動迴應,多麼可笑的四個字!這種思想本來就是錯誤的,人組建成家,家構建成國,正是因爲有了家纔有了國,有了人才有了家,一個少年從小被灌以這種以暴制暴的思想,如何成家,又哪來的國?教育不僅僅關係到個人,更關乎這整個國家的發展與存亡。影片中的音樂教師基望馬圖,一個懷揣着對孩子熱愛的心的老師,來到這所“人間地獄”,爲孩子們帶來了一絲光明。我們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學生們的叛逆、反抗和疑問:在影片裏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顯露無疑,他們在拿老師做笑料,暗算老師……學生們對老師的輕蔑無視,老師們對學生的不滿和強硬,他們只是把學生的這種行爲看成叛逆、墮落的表現。老師和學生選擇了對抗,而不是通過真心交流,互相理解來解決問題。老師真正應該教給學生的難道僅僅是知識?我想答案並不是這樣,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處理好之間的關係,除了學生自己探索,還需要老師的教導,這會讓學生少走好多彎路,祖先將這些記載下來是因爲他們得到實踐,明白了什麼是是非對錯,這些難道不是我們成功的捷徑?剛剛來到學校的馬圖老師,先開始被學生捉弄,但害怕學生受罰又袒護學生,從電影的小細節中可以看出學生當時的驚訝,不可思議,也許就是這個小小的舉動讓他們覺得這個老師不一樣,從孩子們晚睡時的娛樂歌唱,雖然內容不堪入耳,但是馬圖老師的內心性格決定了他所關注的並不是這些,他從這些可憐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也許還有一種名叫音樂的東西可以拯救他們,隨着馬圖老師的到來,學校的一切似乎變得好了起來,他不僅改變了學校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更加重要的是他在不經意間也感染了他的“同僚”們,心中懷揣着愛,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可能。

影片末尾,蒙丹將學校付之一炬,在濃濃煙霧中,學校變爲了廢墟,校長的勳章也變爲泡影,馬圖也因擅自帶學生出遊而被辭退,一切似乎要變爲從前,冬天也許又要到來。馬圖走時,沒有一個孩子送別,卻從窗口飛出數十架紙飛機,歌聲中,駕着清風,飛向了馬修,飛到了他腳邊。人性一旦復甦,“囚籠”關不住這羣天使般的孩子。孩子們放飛了自己的愛心和理想,馬修成功了。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中有一段情節讓我記憶尤新,校長站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嘗試疊紙飛機,從飛不起來到能飛好幾圈,校長心底僅剩的那一絲善良和友好是否也曾被觸發,我想是的,也許他與學生一起踢球的那個下午,將是記憶中最令人難忘的回憶。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人們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主知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師定位。教育確實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但教育更需要教師具有對人的生命的真切關懷和熱愛!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愛的教育,教師對教育工作信仰和熱愛的態度是最能影響學生成長的教育因素,所謂“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我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但願每個老師都能牢記教育家陶行知這句話,像馬修老師那樣,用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啓並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一個名叫“石池”的學校有着一羣特別的學生,他們就像校名一樣:掉落在池底的頑石。所有的老師都管不住他們,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長的暴力管理。孩子們就這樣活着。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後,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馬修,一位失意的音樂家,成了孩子們的新班主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樑”,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樑——音樂。那雖然不是什麼名曲,只是爲孩子們普寫的樂章,但它同樣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碼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裏那羣頑劣孩子讓我厭惡,可後來從他們的歌聲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麼。它是天籟之音,是愛的天空裏最動人的樂章。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記得一些凌散的,與主題絲絲連連纏繞,卻又無關緊要的片斷。還記得那個五音不全,吹口琴,唱着“禿老頭,禿老頭,你死定了……”的那個孩子,還記得那個個子很小,不會唱歌的孩子,也還記得那個已經不能用五音不全來形容,讓人無法聽的孩子……他們都受到了馬修老師的音樂肯定,雖然有點沾不上邊:女中音,指揮助理,譜架。但他們都被音樂所震撼,洗禮了心靈。

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音樂與愛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有着淨化人類心靈的作用。這讓我想到聲樂課,音樂欣賞課上,莊曄,陳新坤老師也總反覆的強調愛對音樂作用的巨大。以及愛和音樂間的相互作用。是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在用愛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旋律,而人類也在被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爲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讀過一些關於該片的評論,許多人認爲是法國電影受“新浪潮”影響以來的一次迴歸。因爲該片運用的是最簡單最古典的技法,通過走“人性”和“溫情”的路線獲得觀衆的青睞。的確,正如一位電影評論家所言:“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劇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歸的時刻。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假期裏玩得多想的也多,究竟想的什麼也理不清一個具體思路。想起還要看電影於是就放下一切去書房,打開電腦搜出《放牛班的春天》才知道是一部法國片,剛開始毫不起眼就是音樂家皮耶和助理的對話,以及皮耶在知道母親病危依然堅持認真的對待自己的音樂會。隨着指揮棒的高高低低我的思緒也起起伏伏,這電影究竟要說些什麼帶着些許的焦急與不耐繼續看下去這是皮耶回到家鄉參加母親的葬禮。就在當天的夜裏故事開始了,當那個總等待週六的孩子捧着馬圖老師的日記來找皮耶時我的興趣開始點燃。

馬圖老師的來到那個叫“塘底”的特殊學校,他覺得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是的看到“塘底”我們也會想到是墮落、腐朽一些不好的,尤其是當馬圖老師走進學校第一天遇到的校長是自負的,遇到的學生是頑劣的,我想他的心裏更會覺得灰暗到底。可接下來事情又微微又了變化,當那個好心的大叔被學生傷的幾乎眼瞎,當那個離開的老師展示被學生傷的縫了幾十針的胳膊,我想這樣的事實面前馬圖會怎樣處理,帶着好奇就堅定的隨馬圖老師一塊去接觸這個讓人沮喪的地方。

校長這個人在面對受傷大叔不想着怎麼去治療,而是選擇粗暴的找兇手這點讓人無奈,更可恨的當找不到兇手讓馬圖老師從名單裏任意選一個來懲罰,他認爲是一個殺雞儆猴的方法,還得意地向馬圖說“行動”。此時我看到了馬圖眼中流露出的無奈、不忍、還有失望,他試圖想給校長說些什麼卻被無情粗暴的打斷。

這個學校不負塘底之稱學生與街頭混混無樣,給老師起綽號課堂上搞惡作劇着實令人頭疼,此時我不再好奇而是興致勃勃的看馬圖行動,對就是“馬圖行動”.

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他的漫畫肖像來諷刺他,他以其人之道還之讓這個孩子知道此種做法帶來的是什麼。學生犯下的錯誤很多畢竟是一羣被稱爲是問題的孩子,可是馬圖老師都一一化解了,最後我發現化解這些的主要方法是愛和耐心。再想我們自己班上的孩子比這些孩子可愛多了我們爲什麼總抱怨學生這個那個我們缺少了馬圖老師的什麼。

最震撼的是蒙丹,一個幾乎被所有人放棄的人,當學校丟了一大筆錢校長在嚴刑逼問下沒有問清實情就丟給他一頂小偷的帽子,並找警察來抓他,蒙丹沒有反抗,校長不聽嗎圖的解釋,在警察帶走蒙丹的一剎他突然望着馬圖老師笑了。這個笑太意味深長,日後校工找到了那筆錢證明蒙丹不是賊,馬圖想讓校長給蒙丹平凡,可校長又是什麼態度,又是怎麼說的,這爲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這樣一羣問題孩子馬圖老師沒有放棄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爲孩子們分類,什麼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之類創立了自己的合唱團,這在別人眼中是不可能的,校長更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當合唱團得到伯爵夫人的好評時校長又不知恥的把功勞撈到自己身上,此時的校長不知有沒有想過當他阻止時老師和學生是怎麼偷偷去練習的,在這樣的環境下馬圖老師卻像頑石下的雜草一般,堅強的伸長着

蒙丹回來了帶着報復回來了,在校長即將授勳章時回來了,這個鏡頭好有諷刺,愛學生的老師領着學生親近自然去了,校長領榮耀去了,學校着火了校長的榮耀沒了,學校沒了,當人們爲這60多個孩子傷心時,峯迴路轉老師領着孩子們快快樂樂的出現了,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帶着滿足,可校長憤怒了,他不感激馬圖挽救了孩子還埋怨馬圖沒有看好學校還因此解僱了他。

馬兔拿着行李走了,學生卻被校長束縛着沒人來送,此時我又很又難過這些孩子好無情,當紙飛機像雪花一樣飄落下來時,當馬圖念出學生的名字時我的淚流出來了再也止不住了,腦中就兩個字“值了”。

當影片結束時,我又看了看這個可敬的名字基望舒馬圖,那個胖胖的有點禿頂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