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廣播稿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6篇

廣播稿1.67W

有在學校廣播站鍛鍊的學生,廣播前都會提前做好廣播稿,沒有廣播稿就不會有好的廣播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廣播稿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科學的廣播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6篇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1

歷史上的今天——

今天是4月6日,歷史上的今天是人類首次徒步到達北極。 1909年4月6日,美國北極探險家皮裏成功地到達北極點,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北極點位於北冰洋北極海域的中部。那裏終年寒冷,各類浮冰分佈面積廣,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都十分缺乏,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也正是由於這樣,它吸引了世界上的很多探險家。自從1650年荷蘭地理學家瓦烈尼馬斯首先獨立劃分北冰洋起至今,三百多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到這個被稱爲“世界神祕頂點”——北極的探險。他們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的乘海船去,有的`坐狗拉雪橇或徒步去;有的企圖同浮冰一道漂流前往;也有的乘坐氣球或飛艇去;近年更有人想利用潛艇在冰下航行或乘飛機去,然而這些先進方式都比不上美國探險家皮裏的雙腿。

皮裏率領的北極探險隊對北極一共進行了四次探險,前三次都沒有成功。在1901年進行的第一次探險中,探險隊由於重重冰山的阻攔加上拉雪橇的狗羣極度疲乏,隊伍只得返回原地。1902年皮裏的第二次遠征也沒有成功,這次他們比上一次往北多走了37公里。1906年第三次去北極探險,他們又因攜帶的口糧不足而告失敗。這些失利並沒有把皮裏嚇倒,反而更堅定了他到北極探險的決心。

1909年,皮裏決定率探險隊第四次遠征北極。他總結了以往幾次失敗的原因和教訓,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4月6日,探險隊到達了北極點。皮裏在北極逗留了30小時後才返回營地。

皮裏在歸途中的日記裏寫道:北冰洋洋麪“真是十足驚人”。其實,這正是他夢寐以求所要見到的。

科學前沿新發現——

中國今年11月將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1號”,前不久,中國志願者參與中俄聯合開展的“火星-500”項目,在莫斯科附近的科羅廖夫航空控制中心內模擬“火星”漫步。最近,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又宣佈,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1號”將於今年11月上旬發射升空。

由於火星與地球同爲行星,它與地球的距離隨着公轉的運行會出現很大的差異,火星與地球相隔較近時纔是發射火星飛船的最佳時機,而中俄航天專家經過計算認爲,今年的11月份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佳窗口時間,所以計劃在11月上旬聯合發射火星探測器。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有關專家稱,中國自主探測火星計劃已經啓動,相關項目今年即有望立項成功,如果火星探測項目實施順利,中國可能在20xx年的最佳發射時間自助發射火星探測器。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上週,我們在科學課上做了一個實驗,老師爲我們準備了一副拉力器和一個有斜度的支撐器,一輛小車。

開始實驗了,首先,我和我們小組的同學把拉力器與小車互相鉤掛在一起,並放在距離桌面15CM高的斜坡上,我把拉力器往坡上拉,指針指向了2.5牛,我繼續吧拉力器往上拉,這時支撐器距離桌面的距離是12CM,指針指向了2牛,記錄員張博蕊認真地把記錄下來,我們把支撐器跳到距離桌面9CM,仍然把拉力器往上拉,這時指針則指向了1.4牛,最後我們又把支撐器跳到距離桌面6CM處,繼續用拉力器拉着小車向斜坡上前進,拉力器卻指向了0.9牛。通過以上的實際操作,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坡度越大拉的越費力,相反坡度越小,拉得越省力。

通過這個小小的'實驗,我頓時想到了平時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遇到過以上的情況。當我騎自行車騎到有坡度的路段時,我會感到很費力,當我騎到下坡路時,我會不費一點力氣,車子組度滑的非常快,這真是個奇妙的科學實驗呀!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播音員悠悠。我們本期廣播的主題是——科技實現夢想。

是什麼讓炎熱的夏日不再悶熱?是什麼讓久凍的冰雪得以融化?是什麼讓普通的生活充滿神奇?是科技,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是改變天下的.神奇之筆,是描繪未來的速成妙手,是通向未知領域的必經之路。

回望文明的歷程,是科技之光掃蕩了人類歷史上的愚昧黑暗,是科學之火點燃了人類心靈中的熊熊希望;科技支撐了文明,科技創造着未來,而未來在我們手中。讓我們成爲知識的探索者,讓我們用自己的創造,將世界變得更美好!

同學們,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騰飛需要科技;時代告訴我們,趕超世界先進國家離不開科技;我們胸前的紅領巾也在不斷地提醒我們:祖國需要有文化有知識的接班人。讓我們從今天做起,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世界科技的高峯努力攀登!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4

科學普及

Hello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老朋友,xx,很高興再次與大家見面!本週是我縣教育系統第二十五屆科技活動周,活動主題是“攜手建設創新型城市—科學發展 科技創新 科普惠民”。作爲中學生,瞭解一些科普知識是很必要的,下面讓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科普知識吧!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科學技術普及,是指採用公衆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

科學的普及的.涉獵面極其廣泛,生命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宇宙科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能源科學、生物博覽、交通運輸、軍事科學、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學普及。科普場館和設施是面向社會公衆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的重要場所。爲了讓人們更好的和科學普及打交道,國家還設有專門的科學場館:像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成都大熊貓

博物館、大連森林動物園、廣西科技天象館、河南博物館、山西省科學技術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瀋陽科學宮、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農業博物館等。截止到20xx年,中國大陸地區共有科學技術博物館240多座,包括科技館 21座,綜合性自

然博物館8座,自然保護區建立的博物館6座,專業性自然史博物館115座,農業、航空、航天、郵電、鐵路、中醫藥、煤炭、軍事等專業性技術博物館約50座,水族館38座,另有省級綜合性博物館設立的自然部9座。

人類進步史已雄辯地證明:科學技術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歷史動力。而科學普及作爲科學技術通向人類社會的橋樑,則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題。

科普知識還有很多很多,希望這次的廣播能更加豐富你的科普知識!

今天的廣播播報完了,我們下期再見! Good bye!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5

各位聽衆:

大家好!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科學技術普及,是指採用公衆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

科學的普及的涉獵面極其廣泛,生命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宇宙科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能源科學、生物博覽、交通運輸、軍事科學、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學普及。科普場館和設施是面向社會公衆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的重要場所。爲了讓人們更好的和科學普及打交道,國家還設有專門的科學場館:像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成都大熊貓博物館、大連森林動物園、廣西科技天象館、河南博物館、山西省科學技術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瀋陽科學宮、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農業博物館等。截止到20xx年,中國大陸地區共有科學技術博物館240多座,包括科技館 21座,綜合性自然博物館8座,自然保護區建立的博物館6座,專業性自然史博物館115座,農業、航空、航天、郵電、鐵路、中醫藥、煤炭、軍事等專業性技術博物館約50座,水族館38座,另有省級綜合性博物館設立的自然部9座。

人類進步史已雄辯地證明:科學技術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歷史動力。而科學普及作爲科學技術通向人類社會的橋樑,則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題。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看,科學普及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長點”。科學普及的生長點就在自然與人、科學與社會的交叉點上。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學普及,科技與社會又作爲科學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長。而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則爲科學普及不斷提供新的生長點,使科普工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濃厚的社會性、時代性。形象地說,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爲背景,以社會爲舞臺,以人爲主角,以科技爲內容,面向廣大公衆的一臺“現代文明戲”,在這個舞臺上是沒有傳統保留節目的。

中國的特色科普

由於中國人口衆多,教育基礎設施落後,人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因此公衆的整體科學素養水平比較低。此外,中國目前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國家。公衆的科學素養存在很大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職業差別。因此,中國的科普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工程,較之西方的公衆理解科學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包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普一直被作爲公益事業,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設立了科普管理和協調機構,建設了大量科普場館和設施,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中國科普立法

20xx年6月,中國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xx年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xx年南京市頒佈《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今天的節目就要結束了,歡迎再會。

關於科學的廣播稿6

快樂一刻紅領巾就要開始了,請同學們回教室安靜收聽,請清潔的同學抓緊時間。

甲:採擷一縷陽光,編織七彩童年。

乙:留住一片清風,播灑希望明天。

甲:敬愛的老師!

乙: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

甲:我是主持人xxxx,今天的主題是科技實現夢想。

(王):是什麼讓炙熱的夏日不再悶熱?是什麼讓久凍的冰雪得以融化?是什麼讓普通的生活充滿神奇?是科技,是科技的氣量。

(張):科技是改變天下的神奇之筆,是描繪未來的速成妙手,是通向未知領域的必經之路。沒有科技,生活將只是一幅單純的田園風景,有了科技,天下成了閃耀光線的絢麗舞臺。

(王):從遠古的“鑽木取火”到今天的電子打火,履歷了多少次革新的歷程;從昔人的徒步遠行,到今天的太空遨遊,傾注了多少代科學家的心血;從上世紀40年代龐大的計算機,到如今功能強大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和掌上電腦,走過了何等艱辛的歷程,又注入了多少的高科技含量;科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飾演的角色何等的重要。

(張):從基因工程“讓人活到一千歲”的夢想,到納米技術“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諾言;從人工智能“送你一隻可愛機器狗”的溫馨,到轉基因技術“讓老鼠長出人耳朵”的奇觀。不斷有新的科技在誕生,每一個新科技的發現都會讓人們欣喜若狂,因爲,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地改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我們國家不比別人落後,不比別人差,回頭看看我們祖國的過去,從曾經一個剛剛起步的改革開放的國家到現在的擁有領先的科技水平的大國,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多少的風風雨雨,多少的困難與坎坷,但是我們的祖國還是挺過來了,因爲我們的祖國堅信——科技不僅改變命運,還可改變未來。

(王):你知道哈勃望遠鏡嗎?這臺望遠鏡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它是有史以來最大、最準確的天文望遠鏡。所配備的廣角行星照相機可拍攝上百個恆星的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遠鏡的10倍以上,16萬公里以外的一隻螢火蟲都難逃它的“慧眼”。它締造了一個個太空觀察奇蹟,觀察到迄今爲止人類已發現的最遙遠、距離地球130億光年的古老星系。

(張):磁懸浮列車,讓我們不用乘飛機,也能超音速。人們憑據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例子,製造了磁懸浮列車。磁鐵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懸浮”,使列車完全脫離軌道而懸浮行駛,成爲“無輪”列車。磁懸浮列車快速、低耗、安靜、經濟、無污染,優勢遠高於普通列車。磁懸浮列車可達400-600公里/每小時,它的速度凌駕在聲音的傳播速度之上。而且,磁懸浮列車其實在我們周邊的城市就有,你知道它在哪座城市嗎?

(王):氫燃料電池——新型的綠色燃料。已往,人們總以爲氫氣是一種化學元素,很少把它作爲能源來看待。自從泛起了火箭和氫彈之後,氫氣又釀成了航天和核武器的重要質料,現在又將其製成氫燃料電池,爲人們提供電能。使用氫燃料電池的汽車纔是名副實在的“綠色燃料”汽車,解決汽車排放尾氣造成情況污染的問題。

(張):神奇基因工程剖析術——解謎破案多用途。基因工程是使用生物的DNA及基因信息,不僅可以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正義,而且還可以梳理差別生物間的關係。基因信息還可充當“已往時代的信使”,資助昔人類學家尋根問祖,探索人類的起源。

(王):機器人的憧憬。就像降生於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理想。也許正是由於機器人傳說的模糊,纔給了人們充實的想象和締造空間。有的機器人能夠明白和順應情況,準確地作業。科學家已經在許多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如機器人的基本行走能力,整體運動,動態視覺等,聽說現在最先進的機器人已經可以與人交流了。相信,隨着機器人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機器人所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富厚,機器人的理想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實現。

(張):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科技事業的迅猛發展,這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記得很久以前,手機的用途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打電話,可是前幾年,手機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僅外觀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有手機拍照、開會、上網、遊戲、電影等等一系列的功能,這讓我們的生活更爲方便,也讓我更加領會到了科技的力量。雖然,我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國小生,對“科技”二字的內容還知之有限,還無法用一些很深奧的理論來闡述科技的玄奇,也無法對各位走上工作崗位的長輩們承諾我所能實現的科技藍圖,但我願意用一個學生的角度來暢想科技與未來。

(王):對於我們這一代人,對社會的普遍感覺是競爭意識強了,學習勁頭足了。科普知識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愛因斯坦、霍金、比爾·蓋茨是我們心目中的明星,計算機科學、現代物理和生物工程更是無時不牽動着我們。我們已經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科技的普遍性。

(張):雖然科技創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歸根結底是要靠我們共同的努力實現的。作爲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肩上的擔子的確不輕,新的機遇總是伴着風險與挑戰,但是,我們不會輕易地說放棄。正值我校第七屆科技節來臨之際,你準備好了嗎?

(王):你準備好了嗎?

(張):讓我們動起手來,也許下一個喬布斯就是你。

(合):回望文明的歷程,是科技之光掃蕩了人類歷史上矇昧的黑暗,是科學之火點燃了人類心靈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撐了文明,科技創造着未來,而未來在我們手中。讓我們成爲知識的探索者,讓我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遊,用我們的創造,將我們居住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合):本期廣播到此結束,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下期再見。

標籤:廣播稿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