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關於吶喊讀書筆記4篇

導讀:《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吶喊讀書筆記4篇,歡迎閱讀!

關於吶喊讀書筆記4篇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一

魯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賞的文學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讀過,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收穫。

但我最喜歡看的還是魯迅的小說,我感覺他的小說很真實,批判了當時舊社會的醜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吶喊》中比較喜歡的一篇,可能是這篇學生,所以對這篇所有的細節都比較瞭解。我第一次讀這篇是在國中課堂上,那時老師讓我們自己先讀,當時,我讀得很認真,因爲我對這篇挺感興趣的,因爲是魯迅寫的。當時讀得不太懂,聽老師分析後,感覺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個生活在封建社會裏的讀書人,在黑暗的社會裏,他唯唯喏喏她活着,他一生都在尋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中,他成了一個行尺走肉,一個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說的“竊”書不爲“偷”,因此在一些醜惡的人心中成了一個“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並不這麼想,在與他同齡中,只要是見到他,除了笑,沒有話講,因此只好向孩說話,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纔會有受到蔑視的笑,後來有人說他又去偷書,結果被打斷了腿,當他再一次來到客棧時,諷刺的笑聲就沒有停過,此時的孔乙已更偈一個行shi走肉,只靠着兩隻手來行走,終於,在人們的笑聲中,消失了。過了幾年,終於沒有再見孔乙已,有人說的已經死了。

這就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結果,給人無盡的思考與想象到底孔乙已這個人物時,運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動作,語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寫。作者筆墨越多,所想表達的人物形象越明顯。

我覺得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有兩點,一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抨擊,作者在每一篇小說裏,運用了不同的手法,將現在的人物與過去的形成鮮明的對比,再對周圍人物的形象描寫,以及周圍的環境的描寫,有力地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的封建統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覺得隱隱約約可以看得出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勵下,人們能夠奮發有前,能夠從麻木不仁中清醒過來,使這個社會能振作起來,這是他一種愛國的表現,他並沒有去用語言激勵人們,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後是他一顆愛國的心。也許他的文字並沒有激勵到每一個人,但不可否認,還是有一部分人,還有一些知識文化的人都能在他文字的激勵下而清醒覺悟過來。

現在,有許多文章,作品都表達了愛國之情,但我比較情有獨鍾,只喜歡魯迅先生的,因爲他樸實而強有力的文字中,人們看到了當時醜惡的面目,我覺得孔乙已那篇比較明顯,通過對孔乙已人物形象的描寫,從頹廢,每一個文字,從直接到間接,從明顯到不明顯,讓讀者真實地看到了像孔乙已那類生活在封建社會裏的知識分子的從善良、愛面子的人轉變成頹廢,麻木不仁封建的人。

這樣的文章沒有用華麗的文字,但字字都像利刀像一樣直插人心,這就是我喜歡魯迅先生的原因,他的愛國情懷激勵着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後爲祖國作出獻,這也就是我愛國的表現。

所以大家一起來《吶喊》吧!爲我們賴以生存的中國來吶喊吧,作爲學生,要好好學習,作爲工作,要好好工作,大家都盡一份力,使我們國家更家美好。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二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那天看到孔令東先生解讀這句話,倒抽了一口涼氣。的確是的,倘若本無希望,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死亡其實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曾經聽說,人睡死過去是最幸福的,一般如睡夢中突發腦溢血死亡,省卻了病魔的折磨應該是多麼好的一樁美事呀。大舅舅就是這樣去世的,我發現他的神態很安詳,爺爺也差不多如此。倘若如三舅舅一般,被癌細胞反覆肆虐,一點點地吞噬着生命,眼睜睜的看着死亡一點點的來臨,那又是何等的痛楚?三舅舅臨終前我去看望過他幾次,最後一次,家裏人按照習俗,已經把“老衣”給他穿戴妥當了,在堂屋支一張牀,我到了之後,看到這樣的場景,便忍不住想哭。我是很少哭的,尤其不會當着人的面哭,於是,我選擇了跑到外面,找一處無人的角落大哭一場,因爲,我無法忍受這等死的場面。

學校的`教研也是如此。也許,許多人一輩子就是一個教書匠而已,這一點我承認。但這並不是不搞教研的理由,就是要做好一個教書匠,也是應當做好教研工作的。一個學校,如果沒有正常的、踏踏實實的教研活動,是沒有生命力的。如果說,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的生命的話,教研則是一個學校的根本,沒有根本,就沒有生命。然,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看似很好的事情,在我們現實的鐵屋子面前卻總是碰壁,總是讓人鬱悶之至。做一些事情,妨礙了誰?應該沒有,但好像什麼都妨礙了。有一些很讓人不服氣的“道理”卻讓你不能不服氣。“你做了,就妨礙別人了。”“做的不如說的,說的不如看的。”多麼荒唐的謬論呀,然而,這些卻都是“真理”。想換個環境嗎?且不說着鐵屋子你有沒有本事跳出去,僅僅那一句“天下烏鴉一般黑”就足以讓你明白,等着你的也許是更結實的鐵屋子。於是,你就應該考慮考慮,是不不是該考慮閉嘴。

突然間想到了一句歌詞,“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該勇敢地留下來。”嗬嗬,走開,對於某些人來說,很容易。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比留下來更難。一個真的猛士,當他發現它周圍並沒有敵人,然而,卻總是“同志”的暗箭紛紛而來的時候,他會死不瞑目的。也許,應該達成妥協。能夠嗎?魯迅先生沒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人就沒有了。於是,我想,要麼徹徹底底的投降,要麼戰鬥到底,哪怕粉骨碎身,也要爭取“讓你明白,我對你的愛。”

因爲有了希望,我們做着。然,倘若希望若有若無,倘若一次次的希望換來一次次的失望,那希望就會變成失望,最後變成絕望,最後,就會死亡了。心死也罷,團體滅亡也罷。死了,還怕什麼?只是一種遙遙的感覺罷了。

於是,有的時候就不該講真話的。其實,真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是不見得有人用於說出來罷了。真的猛士,也需要學會鬥爭。

於是,又想起來那句話:“這裏原來是一潭死水,大家相安無事,不聞其臭。然而,由於你這個石頭,砸破了它的寧靜,於是,便臭氣四溢,你不該死,誰該死呢?”

的確是有道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我該死。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三

少年時,魯迅更像一則笑話。“……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槍,立僕。” 同學們忍不住笑。“同去的楊德羣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僕……”大家幾乎笑成一團。“立僕”——這就是我當年對魯迅最深的印象。

還算是個青年的時候,魯迅忽然變得像個朋友。他絕不會高不可攀。他好像那個夜深人靜,開始藉着醉意與你攀談的故交,你看着他,突然發現你之前 竟然沒有意識到他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其實也不會跟你掏心挖肺,不然他要說的你早就懂了。他不會說:打倒封建禮教!但他也許會說:我想應該可能大抵還是如此吧。

在他嘴邊滑過的虛詞無一不在訴說他的彷徨與矛盾。

而我覺得他的“彷徨”是從《吶喊》就開始了,《彷徨》只是將已有的懷疑進一步展現出來。如果要在這兩冊文集之間硬作劃分便無法解釋爲何《吶 喊》中的《故鄉》會與《彷徨》中的《祝福》讀來如此相似。真的吶喊者多少要有點義無反顧,向前走了一步便要走第二步。口號也要洪亮而明確,這纔算是吶喊。 魯迅卻說:

“在我自己,本以爲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 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 (《吶喊》自序)

這不是一個吶喊者的口吻。一句“本以爲……但或者也還”道盡了內心的千腸白轉。原來的“本以爲”就帶着一絲不確定,因爲是自己以爲,不知是否 真是如此。接下來的轉折,轉的似乎不幹不脆,是帶着猶疑和猜測的轉折。由此引出“吶喊”的主題,絲毫沒有鬥志昂揚。下一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對吶喊 這一舉動做了諸多限定,不僅只是“有時候”和“幾聲”,而且這已然少而又少的吶喊還像是不情願發出的(本來沒有,卻仍不免吶喊)。至於喊聲如何,作者竟說 “無暇顧及”。他用的四個形容詞:勇猛、悲哀、可憎、可笑,三個是貶義,強烈地突出了他的自嘲。“但既然……則當然……”一句延續了自嘲的口吻,含蓄地指 出:他已將自己的想法擱置一邊,選擇去迎合革命者的需要。

短短几句話勾勒出的絕不是一個“奔馳的猛士”。魯迅更像一個在路邊躑躅的友人,內心充滿同情,卻時時處於矛盾之中。他每走一步,都要停下來對 抗懷疑,而這種懷疑已經不停留於文字表面,而是滲透到文法之中,字裏行間。所以他的每一句肯定,都會帶着一些不確定(這不確定感就由那些堆疊的修飾詞帶 出),他的每一句否定,也未嘗只是否定。

他在《狂人日記》中設計了複雜的敘事結構,由用文言的“我” 摘錄一個被認爲有病的2號敘事者的日記。多層次的敘事,讓人無從分辨作者自己的聲音。《故鄉》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表達了“我”對勞動人民閏土的同情,可是細 讀起來,這份同情也是對敘事者自身優越感的掩飾。《孔乙己》中那句著名的結束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不僅寫出了孔乙己這一角色*矛盾的存在,也集中體現了 魯迅自己的矛盾敘事。此處的敘事者何嘗不是矛盾的?魯迅自己又何嘗不是矛盾的?

汪暉最近因爲抄襲的事搞得有些難堪,可我十分贊同他關於魯迅是“中間物”的說法。在魯迅,彷徨沒有終點。所以他纔是極致的反抗者。他反抗的不只是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他在反抗的東西,他也在反抗革命,反抗文學,反抗思想。

而我是願認他做知己的。但我想他老人家在天之靈一定不肯從,所以還是算了吧!

  魯迅吶喊讀書筆記四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標籤:讀書筆記 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