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集錦1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讀書筆記集錦14篇

史記讀書筆記 篇1

假期裏,我讀完了《史記》。通過它,我看到了臥薪嚐膽的勾踐,善於用兵的孫武,圍魏救趙的孫臏,知錯就改的廉頗……彷彿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顆夜明珠,趙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書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項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鴻門宴”之前,項羽的.謀士范增早就看出劉邦是日後與項羽爭奪天下之人,請求項羽在宴會上將其刺殺,以除後患。但項羽沒能聽從他的建議。范增又派項莊在宴會上舞劍刺殺,可時機太晚,被劉邦看出,刺殺失敗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要聽得進勸告,不要自以爲是,一意孤行。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門口有個小販在搞抽獎遊戲。正好我兜裏帶了五元錢,看着那些“獎品”,不禁心動了。於是,我拿出一塊錢。這時,一個同學走過來,說:“不要抽啊!那是騙人的!”我卻聽不進去,把所有的錢都買成獎券。結果,我一個也沒中。直到現在,我還十分後悔,五元錢,就這麼裝進了小販的腰包。這都是因爲我沒有聽那個同學的勸告,一意孤行。

之後,項羽和秦軍展開了一場戰鬥,項羽憑着勇氣,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隻鑿沉,又把所有做飯的鍋砸碎,每個人身上只帶三天的乾糧。軍隊由於沒有了退路,個個視死如歸,以一當十,贏得了戰鬥的勝利。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有一個週末,爸爸帶我去“跳跳虎”遊樂園玩。其中有一個項目是走鋼絲。開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着我的手纔敢走。可是剛走了一會,爸爸突然把手鬆開,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麼辦?鋼絲這麼危險,我一個人怎麼走啊!這時,我看到一個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後面,一步一步地走着,旁邊沒有一個大人。我心想:他那麼小都敢走,我爲什麼不能呢?於是,我也開始走。走了幾步,我找到了竅門,走得越來越快,終於到達了終點。

《史記》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非常喜歡它。

史記讀書筆記 篇2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今日我最終把厚厚的一本《史記》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收穫還真是不小。

《史記》這本書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十分得吸引人。《史記》是歷史的“實錄”具有十分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此刻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並且成功地塑造出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齊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此刻我的眼前。他還十分善於經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我覺得《史記》的語言真不愧之後被奉爲“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爲了贖回聰明才幹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終秦穆公贖回了自我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篇故事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必須不會輕易交換。可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願以償。我覺得我應當向秦穆公學習。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穫了不少碩果。我認爲《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史記讀書筆記 篇3

想起來一本叫【歷史不忍細讀的書】沒有看過,只在書店裏看到過封面。只是書名給我留下印象很深。

前些天看【史記 留侯世家】。不禁想起來小時候看的故事書。書名好像是【敬老的故事】是父親買來的,現在想來當初父親肯定經過思考之後的選擇。裏面的故事多已經想不起來,只是關於張良拾鞋的故事,卻意外的留在記憶裏。現在還記得書頁內插圖,白描速寫,長袖布衫青巾纏頭的張良,面目慈祥笑容滿面的黃石公。這個故事在我還沒有讀書的時候,就在晴朗的夏夜聽父親講過。待到自己可以識字讀文的時候倍感親切吧。黃石公故意墜鞋於橋下,讓張良幫他撿起來穿上,如是者三。張良恭敬從命得到黃石公的讚揚,傳奇書助其成爲一代名相。

在童稚未開的時期這樣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易於接受和理解寓教育於故事之中。小時候也很想自己能夠遇到黃石公,得到不世出的異書。於是看到白鬍子的老頭就覺得很親切。

然而及至前些日子讀到史記留侯世家,才真切接觸到這段故事的出處,看到後人杜撰演繹之前的樣子。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爲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 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 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爲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太史公筆下的黃石公讀來似金庸武俠小說裏的風清揚。而文中的張良的人物形象則更鮮活可親。想來素昧平生被要求給別人穿鞋子,對於好歹還算世家子弟的張良來說,應該是一件很挺不容易的事情。也難怪張良會‘愕然,欲毆之’。這也很符合一個弟死不葬散家財求客刺秦,揹負國仇家恨躲避秦兵追捕,外表低調內心火熱的.壯士形象。(這一段也很符合張良在後來生活閱歷和社會身份轉變之後,性格也發生變化的一個參照。這是後話,以後再詳細表述)

爲其老,強忍,下取履 又長跪履之。這也恰恰反映出其良好的素養。符合其一個世家子弟尊老敬老的家教背景。無怪乎黃石公會發出孺子可教的感嘆。及至後文黃石公授太公兵法,拋下後十年興……十三年見我於濟北云云,則多有穿鑿附會之感。有種淡淡的神祕和命運的色彩。

當年太史公作史記時距離當時留侯助高祖逐鹿中原,平定四方,南面而立的年代已經過去惠、文、景、武4代之多。名爲歷史又何嘗脫得了民間傳說的牽絆呢。高祖尚且有斬白蛇爲民除害爲之附會,作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軍師,又怎麼會免得了被粉飾呢。

最近 年齡漸長越來越覺得時不我待,覺得自己還有好多書沒有看,好多學東西還要學習。我還想把大字章法練好,也想在學一下英語,還想再去看看高中時候接觸的散文小說,還想把經濟學再好好的研究學習一番……可是總髮現自己的努力和熱情都是短暫而易逝,日子總是過得飛快而空虛……

史記讀書筆記 篇4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禮貌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爲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以往的驚心動魄,思量以往的紛紛擾擾,而作爲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可是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僅有一個人可謂爲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爲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爲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可是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爲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爲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着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爲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可是正義二字,爲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爲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爲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爲的是維

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可是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嚐膽,最終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記讀書筆記 篇5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着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衝擊纔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爲“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爲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我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僅成功爲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並且成爲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後”,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後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遊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爲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爲蒙叟之哭泣,《史記》爲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爲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於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鬱,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

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境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樣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着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箇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

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完美,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我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我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品讀史記,其韻無窮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史記讀書筆記 篇6

寒假,我看了《史記故事》這本書,對《臥薪嚐膽》一文很有感觸。

《臥薪嚐膽》講的是春秋時期,吳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在吳國當了三年的奴僕。這三年,勾踐受盡了無數的折磨和屈辱,勾踐下了決心,要發奮圖強,把國家治理好,打敗吳國,報仇雪恨。在他吃飯的地方掛了一個苦膽,每當吃飯前都要舔一下。他親自到田間種地,親自勞動。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十年練兵之後,他找到了報仇的機會,打敗了夫差,滅掉了吳國。

勾踐的故事告訴我們,失敗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敢於面對,敢於重頭再來。無論何時失敗對於我們都是悲傷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勾踐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心懷大志,暗自充實自己鍛鍊自己,不斷讓自己更強大,然後等待機會,等待重新破土的日子。與其說成功是不容易的,還不如說籌備成功更不容易。迎來成功不可能沒有付出。我們總是看到表面的輝煌,卻很少留意背後的'艱辛;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卻不願付出人家背後的辛苦;我們總是嫉妒別人比自己強,卻從不關心自己自身的毛病。

讀完了《臥薪嚐膽》,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它使我想到了一個人——蘇秦。小時候,蘇秦家裏很貧窮,他爲了出人頭地,天天晝夜苦讀兵書,夜裏,他瞌睡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還把頭髮綁在房樑上,最後他遊說六國形成聯盟,蘇秦就成爲了六國宰相,使得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一步。

同學們,加油吧!讓我們奮發向上,讓中國在我們這一代騰飛!

史記讀書筆記 篇7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爲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爲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裏,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爲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爲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爲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爲社會腐朽、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着個人利益,纔會讓那些真正爲國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纔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讀書筆記 篇8

一本厚厚的史書,一本被喻“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典籍,輕輕的翻開,讓我們的思想隨着歷史的齒輪一齊波動成長。

從黃堯禹舜到秦皇漢武,有多少英才在其中綻放璀璨的光芒,有多少謀略者讓我們嘖嘖稱讚,有多少故事激勵了我們步步前行,又有多少聖明之人成爲了我們的指明燈。慨嘆着一切的變幻輪迴,不禁有些癡迷。

話說,周武王去世,由於成王年幼,周公輔佐成王,協助成王伐誅作亂的武庚·管叔,幫忙成王處理朝政,儘管曾受到質疑,但他仍然爲成王爲國家奉獻着,最終在歷史與真實的鑑證下,證明了他自我。

楚王項羽,可謂是英雄。曾於帳中斬宋義頭,懾服諸將,於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有勇有謀,只可惜造化弄人,項羽的太過君子,再加上時運不濟,最終只能自刎烏江,可項羽畢竟是一代英才,最終仍能得到許多人的敬仰。

張儀,可謂史上最有本事的一名辯士。以往被笞數百,事後只問他的妻子:“視吾舌尚在不”?初聽,覺得像個笑話,再一想,才覺得這樣的想法是多麼讓人敬畏,只要舌在足矣。可就是這個舌,在戰國的歷史上曾捲起了一段風雲。

憑張儀三寸不爛之舌,使魏國歸於秦,利用計謀,離間楚齊,最終使秦齊聯合攻楚,楚曾發誓要殺張儀,而張儀孤身至敵營仍能冷靜行事,以自我敏銳的思維得以逃脫。他有的不僅僅是謀略,還有的是膽識,能夠這樣說,秦統一六國與張儀的遊說是密不可分的。

《孫子兵法》,一部古今中外將者必讀之書,孫武,齊國人,輔佐吳王,三令五申的故事曾廣爲傳頌,其後世子孫孫臏,也是一位出色的謀略者,其圍魏救趙的故事早已爛熟於心,曾因龐涓的妒忌,髕骨被除成了殘疾,在齊國幫忙韓國抵抗魏國時,以每一天竈減一半爲計,擊敗魏國,並擄的'魏太子,從此,孫臏名顯天下。這樣的睿智,讓人不由稱讚。

歷史長河中,英才、謀略值得我們欣賞,而那些激勵着我們步步前行的故事,更值得我們慨嘆。

我們仍在前行的路上,也許會有許多衝突,會有許多的絆腳石。我們就應當學習孔子的泰然處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要學會韓信的感恩於忍耐。他們的事例激勵着我們,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以自我的智慧如此處事。

《史記》教會了我們太多,也讓我們瞭解了太多,將相王侯的故事,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智慧,都集於此書中傳承下來。

其實《史記》能夠寫出來就是一個奇蹟。太史公司馬遷在忍受如此大的屈辱之下,於牢獄之中完成了此部著作,那裏也同樣體現着司馬遷堅韌的性格與堅強的意志力,爲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也爲了證明自我的志向,在惡劣的環境下默默的耕耘着。

一部史書,敘述了自黃帝以來至太八年級記,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不管是帝本紀,十表,八書,王侯的世家,名人的列傳,還是太史公的自序,都積聚了歷史的精髓,是司馬遷與歷代人智慧的結晶,那裏將是一番別樣的天空。

史記讀書筆記 篇9

一、項羽本紀

1、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2、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3、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4、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5、“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6、“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從某一個層面來講,我很欣賞項羽這個人。譬如,他的英勇善戰。再譬如,他的凌雲壯志。然而,他,終究不是一個完人,他亦是有他的缺點。若非,他也不會落得死無全屍的下場。

對於他“不學一人敵,只學萬人敵”的這一點,我很是佩服。可是,他並不是那種刻苦努力的人,也沒有十足的毅力去學習,這樣的項羽,不是我所敬仰的。我們不是生於古代,也並非生於戰爭年代,不需要習武,不需要練功。我們也不可以學習只爲了“足以記名性”,我們學習是爲了有充實的基礎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是生於和平時代的我們的責任。我們學習,是要勤勤懇懇的,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像項羽一樣只有一分熱情。

項羽想要稱霸的念頭在他很小的年紀就顯現出來了,從他發出將秦始皇取而代之的宣言以來,他一直爲自己的理想進軍。這一個過程中,他通過殺人來奪取權力和兵力,箇中原因是有幾分迫不得已,可是對於我們來說,殺戮畢竟不是一個正當的途徑。究竟項羽是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呢?鴻門宴上,他不顧范增給他使眼色,放了劉邦一馬,這表示他還不是那種將人趕盡殺絕的人。但,他爲了逼迫劉邦就範,又會起了烹食劉邦父親的念頭,這樣的項羽,難道不是狠心的嗎?

我對項羽破釜沉舟這一做法實是十分敬佩。有這種膽量和氣魄的,歷史上能有幾人?置之死地而後生,大概也有一點破釜沉舟的意境吧。不是誰都有勇氣斷自己的後路的,只有視死如歸的人才敢於使用這樣的計謀,來逼使將士們殊死一戰。

最終他的夢還是碎了,但是他永遠是曾經意氣風發的西楚霸王。

二、孔子世家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3. 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絃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4. 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夫君子爲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5.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疾。 6.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被尊爲“聖人”的孔子有一個並不是擁有一個好的出身,但我們不以出身來評價一個人,因爲他的學識他的政治觀點都足以讓所有人忘記他的身世。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像孔子一樣古往今來都名滿中外。最令我訝異的,當屬在韓劇中出現的一幕:小孩子在車上背誦《論語》。這不僅讓我發現了孔子的偉大,而且覺得我們中國人在熟讀《論語》這一方面卻比不上韓國人。

孔子確實是一個聖人。他的學說並不是侷限於他那個時代,有很多珍貴的理論是可以流傳至今的。稍稍接觸一下,你就會發現很多有用的道理。我的確很敬佩孔子,因爲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的東西不比老子的深奧,不如莊子的飄逸,但是大多數的人都能夠輕易讀懂,明白透徹。這樣,才能將這些知識道理傳播給大衆,而不是少數人。就現在流行的《***解讀<論語>》來說,就很能說明孔子的偉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連很多偉人也無法配上這句話,但是孔子是當之無愧的。司馬遷說得不錯:“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古往今來,能有幾人配得上“聖”這一個名號,我們也可以從史書上知道,“詩聖”之類的某一方面的聖人還是存在的。但是,孔子的聖人,而不是“學聖“智聖”,前面不用加任何名詞,因爲他是至聖!

 三、李將軍列傳

單從《史記》的角度來說,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過高的,但是就李廣本身而言,他還算是一個一代名將。列傳開始,就對李廣的英雄形象加以塑造。“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遭遇了很多的.坎坷,在這方面,司馬遷不免與自身聯想在一起,因而會惋惜同情李廣的一生,自然評價就過高了。李廣是個英勇善戰的人,這一點從他的顯赫戰績中可見一斑。但是他沒有因爲自己的功績而得到應有的獎賞,這是因爲朝中皇帝的寵信都排擠他,這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

李廣的膽略是實在讓人佩服,然而他也許真的生不逢時,不能得到高官厚祿。對於李廣治理軍隊的方法,我個人覺得有些值得讚賞,有些是不得當的。李廣從來不謹守規章制度,但我認爲軍中保持紀律是必要的,這樣纔不能使得軍心渙散。李廣爲人廉潔,得到的賞賜總是全部分給他的部下,這一點我很是欣賞。這樣,他和士兵們同吃同喝,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正因爲他樂於分享,所以他當了四十多年的官,到頭來家中沒攢下一點錢財。

李廣可以說是倒黴的一個人,因爲他出徵了好幾次,可最後別人都有賞賜,他卻勞而無功。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是天意弄人;但另一方面,他本身的原因也使他命運坎坷。最後,李廣自刎而死。他部下的官兵都傷心痛哭,百姓都爲他哀悼。我想,就算他一輩子官運不是亨通,但他起碼是百姓喜愛的將軍,這也夠了。

史記讀書筆記 篇10

它是一本能豐富多彩大腦、填補專業知識的神奇的書,也是一本既生動活潑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推薦。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一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該書也開闢了紀傳體史書的方式,對後人社會史和文學類的發展趨勢都造成了深刻影響。其創新的紀傳體編史方式 爲之後各代“史書”所承傳。另外,《史記》還是一部出色的文學著作,在中國古代文學上面有關鍵影響力。

這本書不管在我國史學史還是中國古代文學上,都稱得上是一座傑出的永遠的豐碑。社會史層面暫且無論,文學類層面,它對古時候的小說集、戲劇表演、傳記文學、短文,都是有普遍而長遠的危害。最先,大體上而言,《史記》做爲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爲管理中心的規模性著作,爲子孫後代文學類的發展趨勢出示了一個關鍵基本和多種多樣概率。《史記》所作的儘管是在歷史上的登記角色,可是,根據“互見”即突顯角色某類關鍵特點的方式 ,根據不一樣角色的比照,及其在關鍵點層面的編造,具體把角色多方面典型化了。在各中華民族初期文學類中,都是有那樣的狀況,它是人們根據造型藝術方式瞭解本身的一種方式 。僅僅中國古代文學最開始的典型化角色出現在歷史著作中,狀況比較非常。從而,《史記》爲中國古代文學創建了一批關鍵的'角色原形。在子孫後代的小說集、戲劇表演中,所作的君王、英雄人物、豪俠、官員等各種各樣故事情節,有許多是以《史記》的故事情節演變出去的。

除開角色種類,它的體載和敘事方式也遭受《史記》明顯危害。中華傳統小說集多以“傳”之名,以歷史人物傳記式的方式進行,具備歷史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角色平生自始至終爲多元性,嚴苛按先後順序進行劇情,並通常有創作者的立即評價,這一切關鍵特點,主要是歷史淵源於《史記》。

《史記》好像要我做一次足不出門的歷史時間旅遊,領略到了哪個時期的一切,回望了各種各樣另人令人難忘的歷史大事件。感受了那時候大家的情感。

《史記》好像是一本有趣的小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名人繪聲繪色的給你敘述她們的身上產生的趣味的餓小故事,領着你進到我們沒有明天。

《史記》好像讓我與一個史學家零距離的交談。深深地的被他那精確及時的文學語言觸動。在不經意間中也提高了必需的文學知識,豐富多彩了大腦。

史記讀書筆記 篇11

古人云:“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史總是告訴我們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記》作爲司馬遷嘔心瀝血之作,魯迅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記錄了無數歷史的興衰榮辱,也影響着無數後人以史爲鑑。

《史記》我着重讀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講述了孔子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實現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業上卻震驚全國。孔子擁有極高的政治熱情,胸懷天下,志存高遠,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期追求恢復周禮,以此想回到那個平靜的大同社會。他爲了宣傳自己的救世主張,不辭辛勞地在各國奔波遊走,常常寄人籬下,但他在歷經十四年困苦的磨難與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顆原始初心。這也教導了我們不要在困難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見方向,但是世界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路就在腳下,陽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學教育,在平民中培養有才學、有品德的學生,讓他們被諸侯所任用,這些學生繼承老師之志,爲挽救衰世而不停奮鬥,從而達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張。這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將孔子的思想學說運用到政治、經濟和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這些教育思想對現代中國的教育思想仍發揮着啓迪作用,其中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現代社會也仍是禮儀的重要基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所憂慮的這四個社會現象,不但古代有,現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出國旅遊的人開始多起來,但是經濟增長而道德驟降的慘劇比比皆是。在網絡上有三則報導:第一則是在巴黎的聖母殿的門口用中文寫着一行字——請勿大聲喧譁。第二則是在美國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寫了一行字——請把垃圾丟在此。

第三則是在泰國皇宮的廁所裏面,還是用中文寫着一行字——便後請衝廁。爲什麼會單獨將這些用中文寫出來,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中國人品德素質有問題。那些能出國旅遊的都是些農民嗎?不是,這些都是留學生、在中國社會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學識的人。但是看看這些人並沒有將中國作爲一個文明古國的優秀禮儀與道德展現給外國人看,而是在外國洋相百出,卻仍爲自己的行爲沾沾自喜。這就是中國人不修德的悲慘後果,這也給中國教育界敲響了警鐘。

孔子的教育思想爲歷朝歷代所運用,至今仍作爲我們的啓蒙讀物之首。他豐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記錄在《史記》中,回看他。

古人云:“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史總是告訴我們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記》作爲司馬遷嘔心瀝血之作,魯迅稱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記錄了無數歷史的興衰榮辱,也影響着無數後人以史爲鑑。

《史記》我着重讀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講述了孔子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實現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業上卻震驚全國。孔子擁有極高的政治熱情,胸懷天下,志存高遠,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期追求恢復周禮,以此想回到那個平靜的大同社會。他爲了宣傳自己的'救世主張,不辭辛勞地在各國奔波遊走,常常寄人籬下,但他在歷經十四年困苦的磨難與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顆原始初心。這也教導了我們不要在困難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見方向,但是世界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路就在腳下,陽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學教育,在平民中培養有才學、有品德的學生,讓他們被諸侯所任用,這些學生繼承老師之志,爲挽救衰世而不停奮鬥,從而達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張。這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將孔子的思想學說運用到政治、經濟和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這些教育思想對現代中國的教育思想仍發揮着啓迪作用,其中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現代社會也仍是禮儀的重要基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所憂慮的這四個社會現象,不但古代有,現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出國旅遊的人開始多起來,但是經濟增長而道德驟降的慘劇比比皆是。在網絡上有三則報導:第一則是在巴黎的聖母殿的門口用中文寫着一行字——請勿大聲喧譁。第二則是在美國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寫了一行字——請把垃圾丟在此。

第三則是在泰國皇宮的廁所裏面,還是用中文寫着一行字——便後請衝廁。爲什麼會單獨將這些用中文寫出來,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中國人品德素質有問題。那些能出國旅遊的都是些農民嗎?不是,這些都是留學生、在中國社會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學識的人。但是看看這些人並沒有將中國作爲一個文明古國的優秀禮儀與道德展現給外國人看,而是在外國洋相百出,卻仍爲自己的行爲沾沾自喜。這就是中國人不修德的悲慘後果,這也給中國教育界敲響了警鐘。

孔子的教育思想爲歷朝歷代所運用,至今仍作爲我們的啓蒙讀物之首。他豐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記錄在《史記》中,回看他的一生都在爲救世奮鬥,他雖然沒有實現自己的志向,但他憂國憂民的精神品質爲後人樹立了光輝的形象,他也教導了我們做人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堅守是一種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極其重要。

孔子的一生都在爲救世奮鬥,他雖然沒有實現自己的志向,但他憂國憂民的精神品質爲後人樹立了光輝的形象,他也教導了我們做人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堅守是一種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極其重要。

史記讀書筆記 篇12

最近正在閱讀《史記》,作爲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作爲其作者的司馬遷更是因其而銘刻於青史。

還記得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宏願:“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於歷史,各家評說不一,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讀《史記》一書,它確是司馬遷歷盡心血而成的一家之言,但卻總覺得它遵循了先秦歷史傳記的原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讀司馬遷之《史記》裏的人物傳記,始終可以看到這一爲人立傳的原則。

自從五四運動之後,我們離我們民族的本源漸行漸遠,總有人說我們是沒有根的一代。是啊,西學東漸之後,我們接受着西方的思想與文化,我們拋棄了太多屬於我們民族本源的東西。我們被束縛在這近百年的小小的傳統裏,遺忘了我們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我們已找不到去哪裏紮根。

華夏大地之廣闊,我們生根於其上。而負載着華夏大地的,正是民族與文化。然而在這廣闊的的大地上,卻被西來的`黃土覆蓋,不去挖掘,便不會找到我們民族的生根的土壤。乍看之下,我們以爲表面的那層黃土便是我們生根的土壤。

近百年由西方提出的尋求真實的歷史,還歷史以真實,我開始去以一個有慾望、會犯錯的普通人的模板去分析歷史人物,然後覺得所謂的中國的史書不過是爲帝王將相宣揚功績的統治工具而已,覺得所謂歷史不過是由勝利者撰寫的謊言而已,覺得在專制的王朝裏留下來的不過是一部語言精美的小說而已。

然而現在想想,自漢以後,歷史選擇了儒家,作爲儒家至聖的孔子,其推崇的正是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寫史以此爲原則本是理所應當。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史書的用處在於以史爲鑑,以“三不朽”爲原則寫出的史書,不正是可以將此用處發揮得更好嗎?不是更加可以警示世人,培養仁人志士嗎?

然而困於這百年來的對於歷史的觀點,對於史書,對於《史記》做出瞭如此誤會。

追尋歷史的真實沒有錯,但是我們觀閱歷史的原則不正是以那時的時代背景與思想來解讀嗎?然而囿於追求真實歷史,卻將這一原則視爲無物,也是實所不當。

今讀《史記》,得出這一體會,也許是最大的收穫了。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相信以後然會有更多的體會與收穫。

史記讀書筆記 篇13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大文豪魯迅對《史記》這一經典名著的稱讚,《史記》無愧與這個稱讚。中華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記》正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書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馬遷也因這本書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記》主要描述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及其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其中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項羽;有統一六國,功大於過的秦始皇;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他們都彷彿出此刻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極高的文學素養讓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不禁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滄桑的歷史中。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記》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對人物,正是廉頗和藺相如。剛開始時,因爲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了大功。廉頗認爲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我高,所以很是不服,藺相如怕和他產生矛盾,就總是躲着他。之後,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荊條,向他請罪。他們最終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負荊請罪的故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僅僅感慨萬千:如果藺相如沒有讓着廉頗,而是跟他爭鬥,廉頗如果沒有知錯就改,而是顧及面子,不像藺相如認錯的話,那趙國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見寬容大度和知錯能改有多麼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就應寬容他,原諒他;而如果我們自我犯了錯誤,就就應知錯能改,像別人承認錯誤。有一次我弄壞了別的同學的東西,同學不明白是誰幹的,大發雷霆,可是我沒有猶豫,毅然向他承認了錯誤,他也原諒了我。試想,如果我沒有向他承認錯誤,我有可能就失去了這個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太史公雖然被施了宮刑,但他仍然自強不息,奮發圖強,以頑強的毅力,

就像鳳凰涅盤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記了屈辱,最終完成了《史記》這一不朽的經典。他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讀着《史記》,淡淡的油墨芳香撲鼻而來,令人神清氣爽。品讀《史記》,回味無窮。

史記讀書筆記 篇14

在許多本老師規定的海量閱讀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史記》,因爲它的裏面有一個個能改變人心靈的歷史故事。

《史記》中有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平原君列傳》中的《趙勝惜才》,體現了平原君趙勝的知錯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爲他能博覽羣書,歸納出這麼多的歷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爲他能在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後,加上那幾句振奮人心的話,真是讓人無法挑剔,讚歎不已呀!

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之後,太史公寫道: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爲韓信是一個英雄,原來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從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經顯現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驕傲,不然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記》裏有許多這樣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這本書振奮了我的精神,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啓發了我的人生,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