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1100字

在《史記》中,戰國時期屈原的列傳是和西漢的賈誼合在一起的,兩人都具有超凡脫俗的文學才華,還同樣因爲才能和正直而被人妒忌誣陷,甚至罷官流放!

《史記》讀書筆記1100字

其中,屈原的遭遇更被後人熟知。身爲楚國大夫的屈原文才蓋世,同時又是治國和外交能手,但卻因爲楚王聽信小人的讒言而被疏遠、貶官。被奸臣環繞的楚王受到秦國多次欺騙和逼迫,最終身死國亡。絕望又悲憤的屈原選擇抱石投江、以死殉國,他的'悲劇結局真是令人哀嘆又發人深省啊!

摘(1):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感悟賞析(1):從這小節可以看出屈原絕不僅僅是個“書呆子”,他能對國家大事獻計獻策,還憑藉出色的外交才能對各國諸候應對自如。這樣賢能的大臣本應該成爲楚王的左膀右臂,卻沒想到楚王一再聽信讒言而漸漸疏遠了屈原。這裏不僅道出了屈原遭到貶官的真正原因,也爲楚王受矇騙以致國破身死埋下伏筆。

摘(2):《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感悟賞析(2):這是司馬遷對《離騷》的高度感悟賞析價。他讚揚《離騷》簡約精煉,言微意深,而屈原志向之高潔,品行之兼正,報國之忠心,盡在這篇心血之作當中!他忠心耿耿、盡心竭智,卻一再被詆譭、猜疑、疏遠、放逐。他滿腔憤恨,報國無門,卻沒有在作品中過分地渲泄和誇大,這樣的精神可以稱得上“出污泥而不染”,他的志向完全可以與日月爭輝!

摘(3):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感悟賞析(3):這一節是楚國敗亡的真正原因。作爲一個大國的國君,楚王沒有知人之明,親近奸臣小人,疏遠忠臣賢人,內惑於鄭袖子蘭,讀書筆記.外欺於秦王張儀,楚王和楚國的可悲下場完全在意料之內。屈原爲國家盡心盡力,可惜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他只能眼睜睜看着祖國在衰敗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最後走向滅亡!

摘(4):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感悟賞析(4):“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屈原一生的寫照,也是他悲劇的根源。漁父所說的話其實正是楚王、大臣們,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做人態度,隨波逐流,看老闆的臉色說話,他們就能順風順水、遠離災禍。然而,屈原的內心卻容不得半點污泥,爲了堅守自己的信仰,他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標籤:讀書筆記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