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百家講壇學生讀書筆記

知道《百家講壇》是因爲閻崇年,聽他講《清十二帝疑案》,而後又知道了易中天、紀連海。可是因爲時間,每天中午我不能看完《百家講壇》,於是我便買書來閱讀。接下來是小編爲您整理的百家講壇學生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學生讀書筆記

  百家講壇學生讀書筆記1

知道《百家講壇》是因爲閻崇年,聽他講《清十二帝疑案》,而後又知道了易中天、紀連海。可是因爲時間,每天中午我不能看完《百家講壇》,於是我便買書來閱讀。

第一次看的是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感觸最多的是皇帝不是兒戲,皇帝當的好流芳百世,皇帝當的差遺臭萬年,而當的一般的則成爲歷史的灰塵。毫無疑問,想要做好皇帝,必要犧牲很多很多。康熙六十一年帝王生涯,除去頭幾年少年生活,其它大部分時間都是早晨天不亮準備早朝,晚上處理朝政到很晚,而且好不容易有閒暇時光,不是召見朝臣就是學習。說實話,這皇帝當的真累。忽然想起皇帝不也是一種職業嗎?從梁啓超的敬業與樂業的思想來分析,要想皇帝這一職業敬業,那麼他就要對萬里江山、芸芸衆生負責,若非凡人也許沒人能負責的起。恍惚間明白了帝位——得即是命,不得便是幸。

接下來看的肯定的是《易中天品三國》。這位幽默與學術集於一身的學者告訴我們太多,而他講的三國時代正是烽煙四起,羣雄割據,英雄輩出的年代。現在的我們真是恨生不逢時,否則能一統江山,開啓新的歷史篇章。可我說:“此言差矣,易中天告訴我們在亂世中成就一番事業有多麼難。但我還要說,在機遇中抓住一線希望去創造事業,縱使失敗也無留遺憾。就是在各種矛盾中,我讀完了整本書,到那時我才明白,若非勇者,安守本分即若勇者。開創天地,三國時代已成歷史,可還有一樣東西並未消逝——義氣。當年桃園結義,若非同日生,即是同日死,兄弟死了,劉備不惜傾國之力進攻孫權,最終病死白帝城。結義之時已成明日黃花,是照耀千古者,惟義氣二字。

再讀便是《于丹論語心得》,若是人生在世,總是有許多問題,總是有些不滿,也許看看這本書,心裏就能平靜。的確,聖人之言不易懂,但用通俗的語言講出來便知道了。孔夫子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做人的境界,他在與學生們交談的過程中告訴了人們,人在出孃胎的那一秒直到停止呼吸的那一刻都在做人。追求做人的境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人的境界是什麼,人的最高境界在我看來便是樂業且有理想,不易怒且與鄰里友好,好友且結交真正朋友,正直且爲人謙虛,還有不斷完善自身,直到今天依然受用。

其實看過的書還有一些,但感觸不大,惟有這幾本給我些感觸。人是不斷完善自身的,所以讀《百家講壇》讓我去掉些無知,長了些見識,以後依然會讀。

  百家講壇學生讀書筆記2

當下,于丹、易中天、劉心武等文人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他們在央視《百家講壇》推出對古典文化作品的新闡述系列節目後便備受關注、推崇。《論語》《莊子》《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已塵封於大部分人書架的傳統文化經典隨着他們的講述和媒體的炒作,又一次引起大家的重視。連老師上課也喜歡播放他們的節目來“傳道、授業、解惑”。

其實,將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展現在大衆面前並不新鮮。早在上世紀70年代,鄧麗君就推出宋詞唱片《淡淡幽情》,之後其他歌手紛紛效仿,唱片市場上將古詩詞譜曲成新唱便蔚然成風。到80年代,古典四大名著被改編成電視劇,隨後影視作品、戲劇作品改編自文學作品皆已屢見不鮮。而90年代,古爲今用更是由文化領域延伸到經濟領域,《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裏頭的戰爭策略被用於企業的經營管理。而今,通過媒體,大學教授們把講臺拓展到全社會,結合自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向大衆傳播其精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文學作品裏綿延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取其精華爲我所用確實值得推廣。這不但有助於個人提高自身修養、弘揚民族文化精神,而且能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意義,改善當今中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協調的現象。中國要走出去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有文化。

對於各類化用、改編、新解經典著作的現象,我們需要辯證地對待——僅供消遣娛樂、胡編亂造的惡搞行爲我們當然是嗤之以鼻、譴責遏止的。對那些旨在傳承文明、傳播文化而將原本艱澀難懂的文字通俗化、大衆化的行爲我們則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中國13億人口中文盲佔4%左右,半文盲則更多,此外還有許多學歷不高、文化基礎不紮實的人,對於他們而言,去捧讀古書那是過分苛求、適得其反的。因此,通過聽歌記詞知曉其意、看影視作品瞭解原著內涵、聽專家教授們講解來接受傳統文化思想就顯得簡單易行、效果明顯,大衆也樂於接受。不過,經過二次創作必然或多或少地帶上作者的`主觀色彩,即便是一字不改地將古詩詞譜曲演唱,曲調曲風也是作曲人、演唱者對原作個人理解的體現。若想真正原汁原味地品讀,唯有親自去讀書,這時候收穫的東西纔是屬於自己的,再來參考他人的看法、評價予以思考、重整,形成的理解纔會深刻。用最簡單的說法來解釋就是“實踐出真知”“經驗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將自身的閱讀體會與他人的解說詮釋相結合,得到的東西最寶貴。另外,經典是常讀常新的,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知識的積累,對同一作品我們再次品讀便會有新的理解,一些原本體會不到的作品思想、想不通的問題也會慢慢得到解答。

誠然,一個人的言論或許不那麼重要,但當這些話給他人的思想帶來影響,在社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時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由於媒體的過分渲染、炒作,讓大衆尤其是青少年對於丹等人的追逐有點趨之若鶩,甚至連“魚丸”(于丹迷)、“乙醚”(易中天迷)、“年糕”(閻崇年迷)、“海飛絲”(紀連海迷)之類模仿“超女”迷的說法都出來了。正因如此,對於目前“于丹熱”、“易中天熱”等現象各界褒貶不一。學術的快餐化、娛樂化令部分學者擔憂,特別是擔心他們對歷史、對經典的一些誤讀會誤導青少年。這種擔心是不無道理的,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畢竟他們讓因太高深而被束之高閣的大道理放下身架,以親和的形象展現在大衆面前,指導人生。

假若更多的人來共同關注傳統文化、探討傳統文化,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那麼大衆也就有更多元化的選擇,不被一家之言所束縛,中華傳統文化也就得以延續,重現其生命活力。當然,對於像大學生這樣具備較高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者,還是應該嘗試自己閱讀原作,有自己的觀點而不人云亦云,這樣方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