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京華煙雲》讀後感

讀後感2.7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京華煙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京華煙雲》讀後感

《京華煙雲》讀後感1

信仰和愛情人類永遠的主題,在人間有了男人和女人以來,男人和女人的話題一直是人們所專注的主題,無論文學也罷,現實生活也罷,對愛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無法迴避的。裏面的女主人翁姚木蘭可以說是林語堂濃墨重彩所打造的一個形象,也是他非常喜愛的一個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於一身,既有道家的瀟灑脫俗,又有儒家的銳意進取。她的愛情無疑也是作者和讀者所關注的.一個焦點,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對姚木蘭也是如此,因爲自己無意的失蹤而結識了曾家,也許在冥冥之中,這是上天的一種安排,最後她嫁給曾家的小三,曾孫亞。就在曾家到姚家提親的時候,她的心裏正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時她心裏的如意郎君確實逸夫,逸夫生於貧寒人家,卻天資聰慧,才智過人,深得大家的喜愛,對於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蘭來說,家教很好,對財富和金錢向來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東西本來就很少,對於積累的財富來說,如果不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種拖累。所以她對逸夫的愛戀是發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亙古以來,人們對愛情的尋找,是不是都希望從中找到自我,從對方身上找到一種認可。最後她還是接受了所謂“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給了曾孫亞,在世人眼裏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孫亞容貌可人,性情溫和,顯然是人們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說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裏一直爲逸夫留這一席之地,時刻伴隨這她。一直到最後逸夫被捕入獄,她冒死相救,是什麼讓她有這種勇氣和決心。

婚姻是什麼,可以有一個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飯,睡覺,盡着作爲家庭成員的責任。可每一個人的心裏也許都裝着一個屬於自己的理想伴侶,也許在生活中存在,也許只是一種概念,可每個人的心裏是否都爲這樣一個虛擬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華煙雲》讀後感2

最後一個家庭,牛家。一個存在於整本書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圖,馬祖婆尖酸刻薄,牛懷瑜卑鄙齷齪,牛素雲蠻橫無理。唯一拯救了他們的是最不起眼的黛雲。牛素雲的一輩子,驕傲着活着驕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蘭比上比下出言不遜,離婚後跟哥哥誤入歧途,成了當年的白麪兒皇后。風光又諷刺。最後素雲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錢,就得做爲日本做不正當勾當,謀害同胞。欣慰,慶幸,素雲最後的選擇爲她幹過的所有壞事一筆勾銷,有什麼比幡然醒悟改過自新更值得慶幸的事情?牛家沒落理所應當,也代表了當時的政府官員家裏的鬥爭有多激烈。100個人裏不可能全是傀儡,總要有一個黛雲!

書裏還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們的生活更加豐富。陳媽,一個鄉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當我看到她自從兒子丟了以後每年都做大一號衣服不禁鼻子反酸。可憐天下父母心。後來陳三找到了,可是陳媽卻又沒了。這一對母子的`陰差陽錯,讓人想起,那時那日的戰場,有多少母子生離死別;小小的銀屏,引起那麼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讓人相信命運之輪的轉動;陳三、環兒、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個人代表的一個世界,代表着一類人,代表的那個時代的一股強心力!小人物的輝煌造就了整本書的輝煌。林老細膩的筆觸沒有丟棄他們任何一個人,有生有死,讓人欣慰讓人安心。

書中有一段說老北京的語句,說的很好:滿洲人來了,去了,老北京不在乎;歐洲的白種人來了,以優勢的武力洗劫過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現代穿西服的留學生,現代捲曲頭髮的女人來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戰火中依然在茶館挺細喝茶聊天,生活之計,永不停息!也許就是這種精氣神兒,讓北京撐到了最後,撐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個同樣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沒落。唯一慶幸的是家裏的人還是站在向着未來的大隊伍裏,帶着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書,蕩氣迴腸,把我帶回那年代,感受那時那刻的精彩!

感觸頗深,讀後感嘆,謹以爲念。今後重讀感悟又將是另一番。

《京華煙雲》讀後感3

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如果說是幾大家族的興衰史,不如說是反映中國一個動亂時代的跌宕起伏的歷史縮影,但書裏更多哲學思想觀和人物的人生體驗變化也讓我們讀者的思想跳出家族糾葛史,得到無限的昇華和淨化。

我喜歡姚先生的道家自然大道的人生哲學,喜歡木蘭聰慧美麗大徹大悟的思想轉變,喜歡立夫的激進昂揚的敢作敢爲,也喜歡蓀亞的豁達包容快樂簡單,也喜歡開始討人厭但偉大轉變的人如素雲的自我救贖,更喜歡最後新一代年輕人如阿通、肖夫的舍家爲國的英雄氣魄。印象最深的還是林先生最後木蘭思想昇華的幾句話,那是魄人心聲又擲地有聲的鏗鏘有力的迴響:

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

這歌聲讓人熱血沸騰,也看到中國人堅貞不屈的錚錚鐵骨。

因爲真正的中國老百姓是紮根在中國的土壤裏,在他們深愛的中國土壤裏。她也邁步加入了羣衆,站在羣衆裏她的位子上。

她的內心也改變了。她失去了空間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個體感,覺得自己是偉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了。

她父親是全憑靜坐沉思而獲得,她現在也獲得了,卻是由於和廣大的羣衆,男男女女、兒童的接觸。的災難,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於精神的堅強弘毅,能將之改變而成爲偉大榮耀,光輝萬丈。

她更感覺到一個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偉的力量,就如同萬里長城一樣,也像萬里長城之經歷千年萬載而不朽。

在遙遠的地平線上,高聳入雲的天台山巍然矗立。它在道家的神話裏,是神聖的靈山,是姚老先生的.精神所寄之地。在廟門前,老方丈仍然站立。他仍然看得見木蘭、蓀亞,他們的兒女,與他們同行的孩子們,所有他們的影子。他看了一段時間,一直到他們漸漸和別人的影子混融在一處,消失在塵土飛揚下走向靈山的人羣裏——走向中國偉大的內地的人羣裏。

讀到上面這些才感悟到本書的精神力量,讓人動容,讓人振奮鼓舞,也讓人回味無窮,中國是偉大的民族,就如青青原上草,生生不息,長歌萬里,我們只有不忘初心,發奮圖強,纔是爲家爲國的好男人!

《京華煙雲》讀後感4

林語堂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學着,他學貫中西,更主要的是,他總是讓人覺得很和藹,從不會板起面孔教育人。同時一本著作,不同的人肯定會有不同的解讀,裏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姚思安,他很顯然是道教學派的忠誠信徒,道教和儒家有什麼區別,從裏面的三大家祖可以看出了,一個是姚家,書香門第,富有之家,生意做的很大;另一個是曾家,顯然他的家族代表儒家思想的代表,爲人處世,遵從禮節,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嚴格;另外一家就是牛家,是追逐權貴和利益的代表,雖然也從書上學到了裝飾門面的所謂“學術”,但只不過是沽名吊益的一種粉飾和手段而已。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中國當時屬於一個動盪的年代。在世事變遷中,無論那家都無法倖免於難,但在面對同樣的動盪和不按時,他們的反映和最後的結果卻大大不同。姚思安,道家的代表,認爲一切都是虛無的,當一切繁華過後,一切都化爲虛無,最後他很安靜的離開了人士,在世人的嚴重,他似乎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遇見未來,最後安然平靜的離世。曾家,以儒家思想爲主導,當一切變故發生的時候,他的反映,是對世事的不滿和憤恨,最後在悲哀中離開了人世。而牛家,榮華享盡,風頭盡顯,成了日本人的.走過,最後成了人們的笑柄,日本人刀下的魚肉,讓世人恥笑。

雖然對儒家和道家理解不夠深刻,但我的感覺是儒家總喜歡認爲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告訴你如何處事,如何做人。被稱之爲出世的哲學,如果要工作,要入世,處處都能感到儒家的影響。而道家總是給人一種很隨意的感覺,他認爲天人合一,一切順其自然,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對一切都抱着一種開放的態度,可以接受所有的觀點,經常認爲自己是錯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歷來中國的文人總是在出世和入世中間徘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業,換選擇儒家思想,而一旦受挫,會不由的選擇道家文化,可以關心生活,關心自己。

《京華煙雲》讀後感5

花兩個星期讀完了《京華煙雲》,的確是好書,對於我高一的閱讀水平恐怕是個挑戰。讀完了,第一感覺是,書中故事娓娓道來,平淡如水,但是蘊藏着極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國打開一面解讀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窗子。

看書前就看過新版的《京華煙雲》電視劇,讀過原著,才知道,電視劇改編的實在是太離譜了,簡直把應有的內涵一掃而光,也許作爲電視劇,要改編這樣一部缺乏戲劇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來觀衆,恐怕也是很無奈的。對於書中關於中國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細緻如怎麼用鳳仙花染指甲,怎麼裹腳,妻妾地位的差別,怎麼抽、抽白麪,壯闊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投機鑽營。這些知識的介紹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場,更大的成功還在於一個個頗有個性的人物。

《紅樓夢》人物之多煞是壯觀,這部小說被稱爲現代版《紅樓夢》,任務數量雖遠遠不及,但每一個都很成功。木蘭崇尚美的事物,喜歡奇思妙想,而又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莫愁溫婉聰慧,身爲富家之女卻毫不驕縱刁蠻,相夫教子以爲樂。這兩姐妹可說是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了,實在讓人喜愛。而立夫正直、爽朗、滿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爲己任,是中國近代那些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給陳三那一段叫我這個現代人看來都太過“現代”了。

故事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們生活的.變遷,背後的大幕卻帶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講那一階段的事,是不得不於政治相關的。他們因戰爭而逃離,因政變而恐慌,正是因爲發生在那個年代,故事才更具現實意義。書中的木蘭想過平凡的生活,而縱觀整個歷史,若是真有這麼一個大家族,在動盪的歲月裏,他們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難者、掛念骨肉的父母、思鄉的遊子。正因爲是從平民的視角,而非純粹戰爭的描寫,才更能體會到那種驚心動魄的可怕,因爲讀者和他們一起成長,那種體會也更加深了一層。其實真正讓讀者覺得描寫生動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讓讀者對遭遇恐怖的人“熟識”,彷彿他一直在你身邊。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它包含的豐富的知識超越了一般的小說,也許還有些我現在沒能深刻體會的內容,N年以後,也許我想起某一頁、某一段,又會心生感慨吧!

《京華煙雲》讀後感6

最近在看林語堂的《京華煙雲》,說來慚愧,長到20幾歲,很多名著都沒看過。記得當時是看到網上書城有一個影視原著的欄目,瞥見《京華煙雲》的原著者是林語堂先生,突然來了興趣開始讀這本書。

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應該是高中的時候讀過他做的文章,依稀記得他是我的老鄉,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個很挑剔讀書的人,喜歡的書,看上幾遍都不煩,比如《紅樓夢》,不喜歡的書,就算勉強自己去看也是怎麼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十年前讀到哪裏,現在還是讀到哪裏。說的是北京城裏幾戶富家的少爺小姐們在動盪年代的愛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頗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讓人看了不禁讚歎,有時候給人似曾相識見紅樓的感覺,比如銀屏說:我又不是你們家買下的人,總有一天要離開了這裏,嫁給平實莊稼戶的。不是很像襲人對寶玉說的'一番話嗎,巧的是所處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說到木蘭大婚,有四人專管杯盤碗碟,有四人專司迎賓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賈府大喪鳳姐兒指揮的場景;還說到姚家買下王爺家的花園,連園景都修得像大觀園似的,還有“青紗櫥”,樓臺水榭等等。對林先生的生平並沒有研究,不過藉着字裏行間猜測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歡《紅樓夢》,《京華煙雲》裏相似的場景是向曹先生致敬來着,不過僅僅猜測而已。這是我自己在讀書時發現的一點樂趣,覺得很有意思。 讀書真是一件可以讓人平復心情的好事,雖然我說不上什麼具體的道理,不過確實對我有這樣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覺得實在是絕妙之極,恨不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佳作,把好詞好句收集起來,閒暇時候點評點評或做點發展擴充,實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時候認爲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現在看來讀萬卷書和行千里路同樣重要。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書中卻自有一份韻味在。

《京華煙雲》讀後感7

昨天晚上終於讀完了《京華煙雲》,很厚的一本名著。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的讀完一本厚厚的書了?自問自答:“好久了。”真的好久了,就到記不起來上一本讀的是什麼,在什麼時候。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最後一行字時,我莫名嘆氣。而後的一天時間裏,彷彿還是在那段亂世之中,紮下根出不來,也不想出來,多呆一會兒,總是好的。

如今,我的'腦袋裏有了兩個木蘭的存在。一個木蘭,巾幗英雄稱豪傑,不懼強敵勇向前,是我們朝朝代代讚揚的對象,古書記載,勵志故事,動畫形象,讓國人無人不知,家喻戶曉。而另一個木蘭,只是存在於林老的筆下,存在於讀過《京華煙雲》的讀者心裏。機靈活潑,端莊大方,時髦新派,拋棄舊習,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當,是當時整個時代的先鋒。書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寫,她說林老當時說過:“若爲女兒生,必做木蘭也!”可見林老對於木蘭的鐘愛。此處的木蘭,沒有巾幗的英雄奇蹟,更現實更生動,讓人不禁大聲感嘆:“不做巾幗此木蘭,必做書中彼木蘭”!

書中的人物和關係結構是我讀過的所有書中第二複雜的,第一便是《紅樓夢》了。很巧,林語堂先生終生癡迷《紅樓夢》,對於龐大的人物體系細化之分,想必當時也受益於《紅樓夢》。書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個富貴家庭的起落和變遷,僅僅三個家庭,伴隨着時代的變化,讓我們彷彿看到了當時封建落後又努力掙扎的中國。

姚家,一個不參與政治的生意人家,產業遍佈江浙。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這位老先生在整個過程中是唯一一個讓我想不出缺點的人,人無完人,也許我沒有參透看到。姚先生的思想的極度自由的,在看書時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輕十歲二十歲,會不會和他的女兒一樣,積極適應新社會,崇尚新思想。也許是因爲年紀,姚先生的這種自由思想沒有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但是在兒女身上,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即使到最後先生雲遊四海十年,我沒有不理解,一個靈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敗炮火連天,又怎麼能擾他清淨?

《京華煙雲》讀後感8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講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當中,道是天地宇宙間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語堂的女兒在《京華煙雲》序文中說:“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範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爲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淨無爲的思想薰陶較多。”

我們在小說中也看到,儘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說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

小說中把木蘭和妹妹莫愁作了一個很有意趣的'對比:“木蘭的眼睛長長的,莫愁的眼睛圓圓的。木蘭的活潑如一條小溪,莫愁的安靜如一池秋水。木蘭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蘭動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蘭的心靈常翱翔於雲表,莫愁的'心靈靜穆堅強如春日的大地。”可以看出,在姚木蘭身上既有返璞歸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極致的奧妙,綜合體現了“自然之美”的審美標準。

姚木蘭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始終保持胸襟開闊又灑脫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着失去了財富應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能夠保持質樸厚實的心態,在平凡、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

當孔立夫和姚木蘭一起攀登泰山時候,兩個人對着秦始皇無字碑時的心照不宣,是表現姚木蘭思想境界的畫龍點睛之筆。他們看到,那一塊石頭無情無感,故永遠生存,人爲有情之動物,故個人死去而家族卻永遠流傳。立夫說:“這個沒字的碑文,已經說出了無限的話。”木蘭一語中的:“因爲石頭無情。”可見,木蘭在精神上已獲得了真正的解脫,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昇華。

《京華煙雲》讀後感9

不知怎麼的,當在心情浮躁不安時,品讀這本小說《京華煙雲》,原來躁動的心立刻能夠平靜下來,也許是被書中主人公姚木蘭那種穩重而又端莊的形象所吸引,被故事中青年男女在面對爭吵,背叛,分離時表現出來的如何愛,如何寬恕,如何追求而感動。電視連續劇與原著相比較,故事情節有許多不同,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更青睞與電視劇。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所寫的長篇小說,故事講的是牛,曾,姚三家的愛恨情仇與悲歡離合。姚家的大小姐姚木蘭是京城有名的才女,她從小深受父親道家的影響,知書達理。在小時候因爲一次逃難被拐後被曾家所救。在數年之後,曾家的大公子因爲風寒,危在旦夕,曾家想到了沖喜,想到了木蘭,因爲木蘭在他們心中是完美的,但木蘭沒有同意,曾家只好選中了木蘭的妹妹莫愁嫁給蓀亞,木蘭的好姐妹曼尼嫁與平亞,牛素雲嫁與經亞,而就在這大喜的日子,莫愁因爲誤會蓀亞而逃婚,曾家來姚家要人,面對曾經的救命恩人,跪倒在地的請求,面對自己已經有了心愛之人時,木蘭選擇了替妹妹嫁給蓀亞。嫁入曾家的木蘭並不是和其他的新婚夫婦那樣過着幸福的生活,她的丈夫蓀亞看到新娘不是莫愁棄她而去,她的妹妹恨姐姐替她結婚,而她卻默默的'面對着丈夫的背叛,木蘭一再善良的忍受着,終於當她得知蓀亞與另一個女人曹麗華有了孩子時,木蘭選擇了離婚,可這是曹麗華卻死了,蓀亞痛苦萬分,曾太太請求木蘭可以留下來,木蘭看着那個孩子,也許是出於母性的角度,木蘭同意了了。木蘭對那個孩子當作自己的親骨肉來看待。最後,木蘭贏得了蓀亞的愛與尊敬,贏得了愛情。而妹妹莫愁早已不恨她了,與立夫結爲了夫婦,對於素雲後來傷害過曾家和姚家,即使素雲和經亞離了婚,木蘭仍然以一種寬容之心原諒素雲,致使再後來幫助木蘭共度那關。

木蘭在每位女孩心中都是完美的,她不僅擁有才能而且擁有一份寬容之心,贏得別人的尊重,贏得別人的好評。她以一份善良,一份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位人,不分貴賤。對於我們,被她那種精神而感動着,更應該學習她那種精神品質。

《京華煙雲》讀後感10

意猶未盡,這是我讀完《京華煙雲》後的第一感覺。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那麼的個性鮮明。

姚思安,主人公的父親,他是真正讀懂了“道”的人,他不拘舊習,思想進步,遠非同一時代的人可比。他反對給女兒纏足,視金錢如無物,勘破生死,享受人生。他超然的見解深深地影響着年輕一輩,木蘭、立夫等因此都顯得卓而不羣。他是那個時代的聖人,那個時代真正的老神仙。

姚莫愁,主人公的妹妹,她穩重,賢惠,寬容,雖然思想略顯保守,但的.確是最適合持家的人。有這樣一位妻子,孔立夫基本不需要爲生活而再擔心,一切都那麼井井有條。或許,立夫更喜歡木蘭,但,的確,莫愁更適合他。

馮紅玉,相貌出衆,才華橫溢,多愁善感,體弱多病,從任何一個方面看,她都是翻版的林妹妹。除了名字的顏色外,再也看不出什麼了。她和阿非本可以算作青梅竹馬,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段事不關己的話,讓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天妒英才,何況她還是紅顏。

孫曼娘,木蘭眼中最美的女,也是木蘭最好的姐妹。她溫婉賢德,尊禮儀,孝父母,她和平亞,本可算是天作之合,可惜二人均爲舊理所縛,最終的結局悽悽慘慘。幼時喪父,少時喪夫,一輩子沒享受過丈夫的疼愛,沒生過一個孩子,一直生活在悲劇之中。如果她當年能大膽一些,或許,生活會好很多。

牛素雲,我覺得是這裏面最可憐的人之一。蠻橫無理,爲了利益,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一直以來被人們所憎惡,但最後在面對民族大義與個人利益時,她番然悔悟,讓人們肅然起敬,當然這也跟經亞的孩子以及姚老爺子的話有關。

當然還有平亞、經亞、蓀亞、暗香、曾文璞、曾太太、桂姐、麗蓮、愛蓮、姚太太、馮舅爺、環兒、體仁、銀屏、華太太、寶芬、陳媽、陳三……太多太多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他們之間的各種故事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雖然我覺得,最後的結局有點生硬的走了高唱愛國的政治路線,但總的來說,《京華煙雲》是一部再好不過的書了。

《京華煙雲》讀後感11

林語堂先生,是我最鍾愛的作家之一。讀他的散文,清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卻不乏人生哲理。讀他的小說,《紅牡丹》、《京華煙雲》,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讀書如見其人。特別是《京華煙雲》,更被譽爲近代版的《紅樓夢》。讀他的第一本讓外國人瞭解中國人的作品——《中國人》,對中國人性格的全面闡釋,兼收幷蓄,既不像辜鴻銘先生那樣全盤肯定,也非全盤否定,應該說是站在一個比較中立的立場,頗有見地。

其中,在讀過《京華煙雲》之後,久久不能平靜,仍沉浸於人物故事的曲折離奇之中。林語堂先生本人比較尊崇道教,書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賞的人物是書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蘭。曾經說過,養女當如木蘭。林語堂先生有三個女兒,無一人上過學校,但是後來每個人都成爲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兒,嫁給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後,因性格不合而離婚。她兼具東西方兩種文化的薰陶,在處理自己個人問題的時候處於矛盾之中,既不能徹底放手,又沒辦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語堂先生曾爲大女兒寫過悼文,非常的悲痛。

身爲一箇中國人,從小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成長,骨子裏烙的是中國印,即便後來接受了許多的`西方文化影響,但在碰到棘手的問題時,仍不免會轉到傳統文化中來尋求答案。因爲骨子裏烙的是中國印。許多中國人都是外儒內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時候渴望“出仕”,從道家思想中尋找一些“寧靜致遠”的東西。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刺蝟效應”,說的是兩隻刺蝟想要爲對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對方身上的刺扎得鮮血淋淋。

通常人們會認爲跟一個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會跟好朋友吵架。試想一下,原來常跟我們有爭執的人竟然都是跟我們最親密的人,而能夠跟我們發生爭執的人也對我們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有人常說“吵架”也是一種溝通,而願意跟你吵架的人,纔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