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必備)《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讀後感1.39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1

假期,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書,我覺得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讀完本書,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學生涯,我心潮起伏,難於平靜。簡要談談讀後感。

一、和學生共同學習

“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師非常願意我們的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教師對於學生的希望。當今的社會日心月異,信息量瞬息萬變,不斷地在更新。我們在教學中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貽誤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師經常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盡,要不斷的往桶裏注入新的水才行!

記住這點,我平時就注意積累,遇到需要時更要不怕麻煩地尋找答案,不斷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盡到自己的責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時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對得起教師的職業稱號,對得起自己的學生,才能在新教改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相長,從容正視學生求知若渴、躍躍欲試的目光?並在教學中思考,怎樣才能做到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品格與開拓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以天下爲己任的人文胸懷與奉獻精神……通過實踐,我發現只有經常閱讀報刊,閱讀網絡,才能夠讓我對世界保持一種新鮮感。經常閱讀經典,能促使我學會思考,能夠使我的觀點不落後於學生,讓我找到與學生交流的話題,從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從而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在無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強化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影響我的學生敢於求實創新。

二、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從開學以來我發現我班的學生有個毛病都不喜歡做眼操,只要眼操音樂一響,很多學生爲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場上呆一會,音樂一完再氣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總是對孩子說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學生明白了又能怎樣,還是不喜歡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並不大。前幾天讓班長記下誰不做眼操,就讓他中午到我辦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懲罰學生,但是沒有別的辦法了,只能試試。嘿!

還真管用,除了2個學生不聽話,受到懲罰,其他學生還不錯,大多數能坐在教室裏認真的做,心裏爲自己的高招偷着樂。

這節不是我的課,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訴科任老師等一會上教室。因爲我想上樓試探一下學生做眼操的情況,還沒走到教室,就聽到了教室裏亂哄哄的,只有幾個孩子在做。這時我氣得火冒三丈,讓學生坐好了聽音樂,等音樂一完,讓班長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讓班長再喊一遍,就這樣連續做了4遍,剛要做第五遍,“啊!還要做呀,累死了!”一個個很抱怨的樣子,我很嚴厲的說:“怎麼,閒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這麼多遍,你們明白老師的用意嗎?”一個孩子說:“老師這樣做是爲了讓我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今後不至於戴眼鏡。”“同學們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後爲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嗎?”“老師,谷沛成沒了”一個孩子的話把我的視線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節課過去了,我竟然沒發現少了一個人,心裏爲自己的粗心感到慚愧。

“是不是到語文老師辦公室了”課代表說:“沒有呀,我剛從辦公室上來。”“那到哪去了!”一種不詳的預感使我快步跑到辦公室,問了語文老師,她說:“孩子作業沒完成,應該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離學校很遠,他還能不去上課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課,還沒有看到他,下一節課是英語,一打鈴,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這個孩子坐在那裏,說實話,當時又是氣又是高興。我一臉的嚴肅對他喊:“谷沛成,你給我出來。”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所以很膽怯的低着頭出來。“你到哪去了,嚇死我了。爲什麼不上課,快說呀!”任憑我怎麼問,他就是不說話。我氣的大聲喊:“你怎麼回事,再不說話我就打電話叫你爸爸來。”這時他小聲的說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聽,“你沒搞錯吧,不上課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說:“在水爐旁邊”我氣的要命:“你說你這孩子語文作業不完成,不快點補上,還有時間玩。先上課,下了課再說。”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責起來,可能我的聲調太高嚇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來就放心了,如果真有個閃失,我如何向他家長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給他家長打了個電話,反映他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以及今天發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長經常通話)家長說可能最近忙忽視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師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提上去。放下電話我輕鬆了很多,一會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媽媽的電話,她說:“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氣,我問了他爲什麼不上課,他說因爲蹲廁所時間長了,等出來已經上課了,他怕老師說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課纔敢回教室,你說這孩子就是不敢說話。”我聽了他媽媽的解釋,心裏說不出什麼滋味,真的感覺冤枉了孩子,如果當時的我能冷靜下來和孩子說話,不對他大聲吆喝,說不定孩子會告訴我事情的經過,真的是好後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過來,他還是那樣膽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對他說:“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師都知道了,都是老師不好,冤枉你了,你怎麼不告訴老師真相呢?”“我怕你說我”“真是的,以後呀男子漢不要這麼膽小,有什麼話就對老師說,你不說出來老師怎麼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對不對。”“恩”“好了,今後學習上要好好表現,不會的問題一定來問老師,老師會幫你的,知道嗎?”“知道了!”高興的一溜煙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裏的疙瘩解開了。希望他今後敢於大聲“說話”。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2

我有幸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在讀書的同時,我還認真做了筆記,做到學有所得。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開闢了同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使教育貼近人民大衆,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捨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說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羣衆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說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說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爲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麼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着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着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爲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爲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二、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於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纔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餵養”式轉爲“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爲,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

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內容科學與否直接關係到教育的產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試教育表現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應試教育偏重於“生學準備”的教育,“考什麼,教什麼”。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體現出一個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終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整體,也把教育與生活作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他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此由於生活的內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應體現出全面性。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爲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3

第一次讀《陶行知文集》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帶着對教師生涯的美好憧憬和滿腔熱情認真地讀了一遍。“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真誠的愛獻給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愛滿天下”更是他一生奉行的格言。如今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對這些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讀《陶行知文集》,我不忍釋卷,書中的一個個故事、一句句名言,引導着我反思,啓發着我思考。教導着我對學生應有一顆愛心,要愛得真誠,愛得真心,要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感覺得到。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公正的,對學困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讓學生在愛的溫暖中自我涅槃。

愛是打破偏見,尊重孩子

偏見,就像一座大山,壓在孩子的頭上,任憑怎麼努力都無法搬開,孩子最後自我放棄,自動把自己歸入壞孩子陣營。作爲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打破心中的成見,懷着滿腔的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正如陶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裏的哪吒,一出生就被貼上妖怪的標籤,即使他斬妖除魔並救人於危難,換來的卻是嘲笑。於是他破罐子破摔,大搞破壞。可他也曾如此天真無邪,和小妹妹踢毽子,笑得那麼幹淨陽光。他渴望被讚美,被尊重,卻一次次落空。偏見和定義,最爲傷人。生活中,作爲教師的我們也曾不自覺地如陳塘關百姓一樣,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對待班級的熊孩子,在孩子屢屢犯錯後形成一個刻板印象,一犯錯就是指責和數落,根本無法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人的頹廢和放棄,都是從失望開始的。在付出真誠和汗水後沒有期許的收穫,便容易使人懷疑付出和收穫的關係,進而否定自我,在消極的自我暗示中放棄,這些熊孩子表面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刀槍不入,其實內心非常在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和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但在心靈最柔軟的地方,深藏着同樣的,被尊重、被認可、被接納、被讚美的期望。對孩子多一些認可,將眼光和注意力集中於孩子的閃光點,我們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會向着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想要孩子變得更好的做法,不是打壓,而是用善意的讚美和期許,尊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鼓勵他去爲實現夢想而努力。成功的路很遠,資質不佳、有點“熊”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和教師的理解和包容。我們在乎、尊重孩子,也在乎他們的想法,孩子的心靈就會爲我們打開。

曾經遇到過一個破壞力很強的孩子,讓同學懼怕,讓老師頭疼,行爲惡劣,軟硬不吃,來硬招他直接正面衝突,用軟招他一臉不屑,永遠一副“我就這樣,你能拿我怎麼辦”的表情。我想盡辦法,收效甚微,於是我去家訪。踏進他家門,我驚呆了,狹小的出租屋,客廳堆滿雜物,地板和物件都髒兮兮的。他家裏四個孩子,他是老三。父親滄桑的臉上寫滿不耐煩。母親暴躁易怒罵罵咧咧,對不請自來的我只說了一句話:“老師,我要上夜班了,那個廢物你不用管他,我當初就應該把他掐死。”震驚的我回頭,看到孩子眼裏的淚光。那一刻,我的心好疼,我好想把他抱在懷裏。家訪後我們進行了一次平等的如朋友般敞開心扉的暢聊,頑劣的孩子首次對我敞開心扉,起因在於一年級時班上孩子老是說他臭,嫌棄他排擠他,可沒人知道才6歲的他要自己洗衣服做飯。在家裏得不到父母手足的關愛,在學校受不到同學、老師的尊重。他也努力過,無奈成見太深,在他人消極的暗示下自我放棄,頑劣不堪。從此,我對他多了一份關愛,每天真誠的問候,善意的微笑,點滴進步公開表揚,偶爾犯錯私下引導。稀疏平常的問候,卻柔軟了他的心。人最深層的心理動機,是渴望被在乎。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偶爾還會犯錯,但身上的脾氣已經消失,被尊重被在乎的他,眼裏有光,心中有夢。

愛是積極暗示,表揚鼓勵

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撐起一片抵禦自我否定的屏障,有助於自信心的樹立和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給熊孩子多一點肯定,抓住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讓孩子在積極的自我暗示中,邁向全新的自我。

愛是耐心引導,有效溝通

在日常教學中,面對熊孩子,作爲教師的我們內心燃起的是不耐煩,是憤怒,是想以更大的氣勢壓倒對方的簡單而粗暴的處理方式:我們對着孩子大喊大叫,威脅恐嚇無所不及。結果卻是硬碰硬,衝突升級,壓抑的情緒在下一次更猛烈地爆發。顯然,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是失敗的,缺乏愛和溝通,積壓的情緒會埋下巨大的隱患。孩子的壞情緒總是有內在原因的,面對壞情緒應以疏通爲主,而非強堵,正如治水,堵的'結果最終是全線崩潰,溝通便是疏通壞情緒的最好方式。

愛是培養責任,發揚個性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生命個體,發揚個性,因材施教,給孩子多一點肯定,讓孩子勇敢做自己,在自我進步與肯定中,培養責任,懂得擔當。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由他自己決定。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和老師可以創造條件,放手讓他們去做一些看起來可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賦予孩子更多的責任與擔當。讓他們勇敢做自己,沒有一個“熊孩子”是天生的。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生動活潑、有着自己個性和天賦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的個性,盡我們所能去喚醒孩子內在的智慧與潛能,鼓勵他們做自己,發現自己存在的獨特意義,形成健全人格,讓每一個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愛是向善向美,包容關愛

愛,有神奇的力量,如陽光,一落到孩子心靈的枝頭,那些枝葉便會生機盎然起來。正是這種無條件的愛,喚醒了那些假裝自己是壞孩子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中面對誤入迷途的孩子,我們也能在心靈上再走近一點兒,多一點兒關懷,多一點期待,他們心靈的天空就可能會多一點兒晴朗。“一個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輕易被打動,也最能識別善意。”

愛,看似柔弱,卻不可戰勝。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4

捧讀《陶行知文集》,總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們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們教師的使命;教育,是我們每天的工作。教師是一項需要獻身的事業,也是一項充滿激情的事業。“爲人、爲學、爲師”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當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時,覺得做教師昇華了我的生活,鑄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諦,也讓我看到了更高層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應當養成的學生。”他認爲“學生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爲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大家組織起來,養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對當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下面僅就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深入瞭解學生,搭好師生溝通的橋樑。

深入瞭解學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爲了做好這項工作,我主要採用多問、巧談、勤寫、善觀等方法。

當我接手一個新班時,首先向學生詢問有什麼新的打算,能否適應新老師、新環境,對老師的工作有什麼建議,學習是否跟得上,以此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消除學生對我的陌生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爲今後的進一步溝通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與家長的接觸中,我經常詢問其子女在家裏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並向家長彙報孩子在校的情況,徵求家長對我工作上的意見。最後我還主動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師瞭解該班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以求更深入地瞭解每一位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爲師生的溝通、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樣的激勵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教師首先要爲學生示範,要求學生做的,教師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名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爲人師的地步。”教師雖不能稱名人,但也應如此,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有目的地選擇榜樣,樹立榜樣,強化榜樣的形象和作用。

其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垂範,如見到地上有紙屑,教師要首先拾起來,教師首先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

其二,如奧運會期間,我經常組織學生收集圖片資料及收看電視,瞭解奧運健兒如何拼搏,爲國爭光的感人事蹟,激發學生學習他們的愛國品質,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其三,抓住各種時機(晨會、班隊課),給學生講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知道科學家是如何克服各種困難,刻苦鑽研,獻身科學;

其四,還常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機會,讓學生介紹自己身邊的榜樣,貼近學生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如讓班上學習成績優秀、品德良好的學生,介紹學習經驗;

其五,找個別學生談心,以愛心、熱心感化學生,使他們從榜樣中吸取力量、獲取源泉,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勇於拼搏。

三、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確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絕對權威。學生對老師敬而遠之,無法交流。這樣的教育,封鎖了學生的情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凡事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創新。因此,創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纔會給學生帶來敢於創新的勇氣、樂於創新的熱情、和我能創新的自信。

1.熱愛學生。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真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老師要主動親近學生,積極關心每一個學生的願望,幫助他們形成創新思維,他們的個性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就會主動去探索,創新。

2.要相信學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喚起人的自尊。老師只有相信每一個學生,才能積極的鼓勵學生,教育學生。當學生有不同看法時,老師要積極的給予肯定,並進行鼓勵,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

四、和諧的師生互動會使教與學的過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互動的基礎。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平等的師生關係,和學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的發展,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地學習。這樣的學習氛圍能激活學生思維,釋放學生對學習的潛能,讓學生敞開心扉,與教師、同學真誠地對話,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正確的評價有助於更好地幫學生樹立自信心。

教師可以採用評語形式,把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哪些能力給學生指出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實際是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了一次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學生覺的自己的目標明確了,就會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更加努力地學習數學知識。

3.師生之間的關係影響師生互動。

如果數學教師師德高尚、工作負責、知識淵博、關心熱愛學生,師生感情就會很融洽,師生互動就會更和諧,學生可能會由喜歡數學老師轉爲喜歡數學。反之則不然。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讓學生以自己爲榜樣,只有以良好的教師形象與學生交流互動,學生纔會取得積極效果。所以,師生之間的關係直接影響師生互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4.作業是老師與學生的紐帶。

作業作爲教與學的交匯點,是師生交流的重要載體,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師瞭解學生的一個重要渠道;可以加強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回顧和總結,促使教師對每節課的總體設計、教學方法等進行反思,及時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真正成爲師生互動的關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5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生前信奉並始終實踐着的人生信條。大概也只有這句話才能夠充分地表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諦。陶行知先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被世人所公認的教育思想家。他曾經擔任過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並且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一直以來,陶行知先生始終以高瞻遠矚的目光、寬廣如海的胸懷,積極倡導並且向我們實踐了愛的教育。對待學校,對待教育,對待學生,對待自己的事業,一直在向我們呈現出他的熱誠和激情,這樣的奉獻精神,實在是讓人驚訝,讓人感動。教師和醫生一樣,本身就是一種良心職業,它的衡量不在別處,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爲一名老師,倘若沒有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我們不難想象到:他必然也無法給予學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說,愛學生也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作爲一名老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愛學生,才能夠用溫存慈祥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纔會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用柔軟和藹的話語與他們溝通。只有這樣,老師與學生的心纔會越來越近,最後,融化爲一。也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夠更加地瞭解學生,從而對症下藥,積極幫助學生。同時也要嚴以律己,積極用正面形象來

引導學生。或催化、或促進、或誘導,各色方案、因材施教,勤勤懇懇地去幫助學生讀好書、做好人。

只有深入進去細細閱讀《陶行知文集》,才能真正走進陶行知,認識陶行知,進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勵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以科學的態度看學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也正是懷着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着與滿腔的熱愛,陶行知先生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通過不斷地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最終形成了一系列生動而實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的那麼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這個觀點,可以說是陶行知先生最關鍵的教育理念。可以說,生活教育是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或者說,生活,它在某種形式上說,就是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的教育以書本爲中心,不給予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可以說,生活教育實際也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就是說,生活教育是單純的知識教育的相對面。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麼偉人還大。”在他的概念裏,作爲老師一定要學會尊重學生的性格以及想法。當然,尊重絕非放縱,更不是任憑他自生自滅。在老師對於學生的愛中,應當也是有”嚴“的成分存在。只有學會尊重學生,才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教育方式,從而用最好的方法來扶持學生。當發現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的時候,老師不應該過分指責他們,應該及時地送上關心與指引,爭取讓學生接受我們的愛,並且順利找到正確前行的路。

事實證明,如果老師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對待這份教學工作也很難打起精神,上課也缺少激情,更別提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同心溝通了。於是乎,學生也不會被課堂的內容所吸引,從而有了厭學情緒。但是,倘若老師只愛一部分學生的話,那麼,也意味着他在對另外一部分學生冷漠。這樣的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絕非教育工作者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說,老師給予學生的愛,應當是一種理智的、正直的、公正的愛。只有用心給予愛,學生纔會感受到愛,並且積極給予回饋。

教育工作者應該始終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探知能力,深入而實際地生活,勇於積極地發現美、追尋美、並且創造美。同時,老師還肩負着另一個使命:“把美引入課堂,引入學生的心靈。”

可以很坦白地說,一個能夠充分享受幸福的人,一定要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只有這樣,纔會從內心深處真正地愛着那些孩子,並且因爲那樣的愛而心生喜悅。這種愛絕非是規章制度所能帶來的。這種愛是一種由心生出的自覺行爲,強迫不來的。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帶着尋找美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的時候,這種樂觀精神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能夠更好地把美與愛傳遞出去。旁觀人的一生,學生時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時光,它是純潔的、乾淨的、夢幻的,而又真實地存在着。

爲此,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做到“愛滿天下”,都理應爲學生留下一段幸福的記憶,讓他們能夠在學校裏健康快樂地成長。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先生1943年爲廣東某中學校歌所做的詞,也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教育名言。一直以來,陶行知先生始終在不厭其煩地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問,多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開動學生的大腦,並且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沒有什麼是不能挑戰的,無論是權威還是老師。在老師與真理之間,首先要尊重的應該是後者。真理是唯一的衡量尺度,而老師也會有出錯的時候。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儘量不讓他們過分依賴老師。時代在進步,學生的思想也變得更成熟,見識更豐富,觀念也更加地前衛。倘若只是用嚴格的管教來對待他們,即便他們一時知錯了,但是沒多久還是會再犯。

所以要努力讓他們心悅誠服,自願放下戒備,並且接受老師給予的教育和思想。有人用“貓捉老鼠”來形容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很顯然,這樣的觀念已經過時了。面對着非常有主見的學生,對於老師來說,亦師亦友纔是最明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對他們的指導。在當今社會,以德服人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讓學生們心甘情願地接受領導,就一定要不斷地提升老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通過贏得學生們的欽佩,才能以引領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踏上正確的方向,並且用人性化的方式來進入學生的內心,從而得知他們的想法,並且積極引導他們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纔是最有效的法寶。好的老師是溫柔的,能夠給人安慰,就像陽光一樣溫暖明媚。這樣的老師,顯然更容易征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