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讀後感1.6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癡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2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爲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在這座白色小塔下,這戶單獨的`人家裏發生了許許多多關於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離開了,不再回來。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緣分,命中已定。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從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爲發生在城市的邊緣,現代文明的邊緣,戰爭的邊緣的一個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在那時,人們依舊是包辦婚姻,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妝,因此,二老與翠翠之間的自由戀愛很難達成。《邊城》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麼的深切可感,那麼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彷彿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說,“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說,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於選擇,他難於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

可是你說,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 ,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隻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溫柔的心。

沈先生後來寫說:“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 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於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麼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說,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爲什麼而奮鬥……書中的生活太美,如雲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4

一個質樸的小城,幾位尋常人物,上演了一段淡淡的憂傷的悽美故事。 那從一開始就直擊人靈魂深處的美難以掩飾那緩緩流淌出的憂傷基調。正如 月光下平緩的鋼琴曲給人以說不出的撞擊人心靈的美的體驗。

有人曾說過悲劇本身就是一種美。更何況是發生在這邊城小鎮,發生在 這被時光遺忘的邊遠角落。時光的凝滯,地勢的偏遠,尚未被商業文明的銅 臭所污染;質樸的人民,古老浪漫的民風民俗,依舊保留着田園牧歌式的生 活方式;這種種的一切讓這個小城鎮猶如被遺失在遙遠的光年之外,或許它 就存在於我們這世界的某個角落,或許它正向桃源對於陶淵明一般只存在於 “邊城聖手”沈從文的心中。是可謂之於“邊城”,可望而不可及!

平凡的愛情故事因幾個質樸善良的年輕人的演繹更是浸溢出一種淡淡的 憂傷與隱隱的惆悵。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或許還有溪邊翠翠執着的守 候,小說在這一種憂傷與不明晰的氛圍中緩緩拉下帷幕。“那個人也許明天 就回來。”夕陽的餘暉撇下翠翠孤獨單薄的影子,溪邊的微風吹動着翠翠不 在烏黑的髮絲,山腰的白塔見證了翠翠日復一日的堅守。也許就在某個夕陽 將沉的黃昏,同樣不再年輕的聲音會喚起翠翠花季青澀的回憶。“過渡—— ”那一聲悠揚的調子,將穿越幾十年的封塵,將兩顆逐漸平靜的心重新喚醒 ,幾十年的苦苦堅守有了回報,千萬夜離家出走的自責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 。青春已逝的容顏在對方眼中依舊那麼美麗動人。只是有如生死兩隔的那些 年已將兩人變得生疏,不會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感情噴涌,有 的只是相見有如夢幻般的短暫沉默後的彼此問候,“這些年來,一切都還好 吧?”“嗯,——”。

時間的刻刀削平了青春的棱棱角角,人至暮年的生命歷程將兩顆心鍛造 的成熟而又厚重。錯過的,終究不會重來,正如那溪中的流水日日夜夜奔流 向前,不曾流回。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強求!

青春那萌動的愛情早已在二人心中釀成了一壺濃郁的酒。也許哪一天, 瓶口被輕輕啓開,那芳香的味道會飄遍他們整個的生命,爲他們平凡而非平 庸,帶有遺憾卻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人生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這也許是翠翠與二老最好的歸宿!翠翠終生未嫁,二老一輩子沒娶,但 他們卻不乏唯美的愛情;翠翠日復一日單調,但心中仍不乏美好的期許;二 老年復一年孤寂,但心中仍不乏最柔軟的牽掛。

或許吧,在某個有月的晚上,生命將近的翠翠仍會聽到遙遙的遠方傳來 不在年少的情歌——

邊城至此,美也就到了極致吧!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

白塔之下,渡船焉在

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孫女,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很多人會把這座僻遠的山城看作那遙遠的桃源鄉。邊城的山是青墨色的,邊城的水是秀麗的,邊城的人善良,純樸。

那白塔屬於邊城,那老人和孫女也屬於邊城。合上扉頁,親身感受,我仍然會想起那位撐渡人,那個執拗而幽默的老頭兒,那位慈愛而善良的祖父。

他愛孫女翠翠,寵她愛他,想一輩子守護她。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爺孫兩相依爲命已經十多年了。他帶翠翠去看端午賽龍舟,爲翠翠吹起悠長的.嗩吶,瞭解翠翠細看新嫁娘的心思。他是位好祖父。

他一輩子都在撐渡,已經幹了50年了。儘管他也不知道自己雖然渡人但是否能渡己。每天無論風吹雨打他都守在崗位上,因爲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他也知道,渡河人的焦慮和無奈。已經70多歲了。老船伕似乎還保留小孩兒的心性。在堅定拒絕了商人的錢後,又玩笑似的留下一枚錢幣給翠翠,爲了向翠翠呈現自己還不老,他故意緊握拳頭,儘量讓那隻蒼老的手看起來更年輕。他是位好撐渡人,一位有趣的撐渡人。

撐了一輩子的船,在他心裏,船就是他,他就是船。

明媚的陽光下,老船伕的笑臉像一朵歷經滄桑但依然燦爛的菊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笑臉下的悲傷?

翠翠的母親,也就是老船伕的女兒。愛上了一位軍人,最後爲情而死。留下年幼的翠翠。翠翠漸漸長大了,但他額。其實他很清楚,自己已經沒辦法再守護翠翠。他也擔心,翠翠母女倆會擁有相同的命運。這一切,孫女士不知道的。就像是那天晚上在渡船裏誰也不知道另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

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天寶死了。儺送走了。順順不接受翠翠成爲他的兒媳。老船伕操了一輩子的心,但現在,心累了,心碎了。

在那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船飄走了,老船伕死了。我想他一定還有太多的不甘,太多的牽掛無處申訴。然而,他還是走了。

因爲《邊城》畢竟不是一篇童話。它是一部小說,一部真實的小說。因爲真實,所以悲哀。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6

命,順命而爲,或有不甘。逆命而爲,何其困難。

平淡,樸實的生活,乾淨,利落的文字。卻看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似我此刻就在那邊城,好似我也是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故事。文中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愛情,翠翠明白自己的心,她有着邊城小女人羞怯,善良,純粹,美麗的模樣。大老,二老同時喜歡上她,這是翠翠的錯嗎?那又憑什麼要讓翠翠來承擔這悲劇的結果。愛情不應該和其它任何事情來相提並論,不應該受到其它任何事情的影響。即使我知道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這都不可能實現,所以,大多時候都是留下永遠的遺憾。畢竟捨不得死,生活就依然得過下去,管你悲傷或快樂,你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滄海一粟。

看到爺爺安然死去的那一幕,眼淚配合的留下。兩個相依爲命的人,終有一個人先去了,剩下的那個人還得帶着一切的過往和回憶,堅強的活下去。我心中的翠翠,不嫁大老,不嫁二老,不被愛情牽絆,不受世人憐憫,帶着爺爺的期望,遠走高飛,浪跡天涯,不再回頭。

在繁世中待的越久,便越是嚮往那一份寧靜。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4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7

“有一個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記數。”

《邊城》中的人也是淳樸,勤勞,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渡着船載過多少過溪的山裏人。雖然年紀很老,但他不願意停止這份辛苦卻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自己的生命能帶來哪些價值,只是靜靜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總順順大方灑脫,喜愛交結朋友,扶危濟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長在純淨的自然,她天真活潑,調皮善良,像只乖順的小獸物,黃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又兩個兒子,都喜愛翠翠。翠翠愛着儺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給老船工提親。當兄弟倆發現彼此都愛着翠翠時,互相呵護着兄弟深情的同時敞亮動人歌喉在深夜使單純善良的翠翠感動飲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時落水身亡,順順便不太願意翠翠做自己的兒媳婦。儺送生老船工的氣,爲什麼那麼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儺送還是深愛着翠翠,又不願意向金錢利益妥協,接受新碾坊,便賭氣離家了。爺爺心中紛亂,怪自己因爲太擔心孫女而做了錯事。責怪着自己,擔憂着翠翠,老船工在雷鳴夜晚悄然離去。

爺爺突然離去,翠翠堅強的一面支撐着她弱小的`身軀。從此只有小黃狗陪伴可憐的孤單的翠翠。他們只能在等待中相依爲命。船總順順終究是個善良的人,也許他也深知兒子的癡情,便將翠翠接回家照顧,準備作儺送的媳婦。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愛的倔強的儺送在哪兒?

“也許明天回來,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

邊城像是一曲傷感的音樂,緩緩激起我內心的惆悵淒涼。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誤解,老船伕的去世……無情的突變破壞了原來碧水溪岨平靜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難道她的一生終將是個悲劇?她的孤獨令我的心隱隱作痛。

我想說:也許天保明天就回來,明天會回來的……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8

“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這是老船伕的一句話,雖然透露出了堅強與勇氣,但也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爲力。

但《邊城》卻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正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雖然當時那裏僅僅是一個落後的小村鎮。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是沈從文先生自己的看法。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着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這些事情在我們現在看來是無法理解的,但這卻是當時最真誠動人的表現,從文先生讓我們瞭解了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想以此讓我們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畢竟在當今社會下,那麼真誠動人的感情不知道還存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越來越大。

如今傳統美德受到破壞,甚至在傳統美德的外表下,物慾金錢主義、腐化墮落的現實在瘋狂快速的涌動,污染了整個社會。

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愛也可以成爲一種負擔。

結果並不如每個人想的那樣“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儺送的不辭而別,順順家的冷眼相待與爺爺的死使翠翠變得完全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沒有愛!

但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美的綻放。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9

週末,獨自一人站在窗邊。手臂中抱着那本《邊城》,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凝視着遠方,隱約中,彷彿聽見了那此起彼伏的山歌。它是如此的悠揚,從遙遠的湘西飄來,將來自那茶峒小鎮的那份純淨也帶進了我的心中。

《邊城》是沈從文著名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湘西茶峒鎮的唯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少女。她與身爲老船伕的外公相依爲命。在端午節那天,她無意中與一個青年相遇——他就是儺送。翠翠在心中暗暗愛上了這個青年,而青年也喜歡上了這個善良、清純的女孩兒。但這兩個少男少女都將這朦朧的愛意藏在心裏,並未說出口。

然而,命運充滿了戲劇性。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並準備娶她。而父親要求儺送娶一位大家千金。但儺送深愛着翠翠,他寧可放棄磨坊去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在一起。於是,他們兄弟倆決定用最浪漫的方式競爭:唱山歌。哥哥謙讓給弟弟,讓他先唱。可當弟弟一亮嗓子,他便深知自己不是弟弟的對手。他便微笑着退出了。

讀到這裏,我原本以爲故事會像以往的故事那樣:弟弟儺送與民女翠翠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當我讀下去才發現,故事並不像我想象中那樣簡單而那樣美好。

天有不測風雲。哥哥天保在外出闖灘時不幸遇難,而儺送認爲哥哥的死是他造成的,十分內疚,不知去向了哪裏。一直爲翠翠操心的外公也不幸地去世。最後,只留下翠翠孤獨地在江邊,靜靜地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我不禁爲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同是追求愛與美,爲何他們卻要付出如此的代價?也許,這就是命運。但它給我們更多的,是書中淳樸的民風以及對真愛執着的追求。儺送爲了真愛,放棄了富有的機會;而翠翠也爲了真愛一直守候在江邊。這些都體現出了他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還記得茶峒的人們互相打趣的場景;還記得翠翠與爺爺相依相偎的背影;還記得端午時節茶峒人民歡慶時的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這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希望翠翠能在這期望中等回“這個人”,等迴應該屬於她的那份愛。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0

外面的天慢慢被拉上了黑幕,白天的熱烈瘋狂都菸捲雲散了,心一下子有一種落寞的感覺,走進屬於自己的房間,隨手捧起《邊城》,再度進入書中那唯美的湘西和翠翠那純潔的心靈世界。

《邊城》,總會讓人陶醉於湘西那夢幻般的世界,青山綠水,浮雲淡淡,這一座熱鬧又平和的小鎮,養育了多少善良的人。翠翠就是這其中普通的一個,很質樸,沒有任何的奢望。她與祖父相依爲命,簡單又快樂地活着,直到那個人劃過她的天空,在她的心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悸動。

第一次讀《邊城》,覺得翠翠好可憐,一個人癡癡地等待他歸來。他,儺送,一個曾爲她在月下唱情歌的人,現在的他是否像湘西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留下翠翠一個人獨自等過一個秋,兩個秋,等到淚乾了,心碎了。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清澈得如水一般,他們之間沒經歷過什麼轟轟烈烈,也沒經歷過生與死,只有平凡中的溫馨,而這一切翠翠已滿足了。少女的心思很細膩,她把對儺送的愛寄託給了山間的浮雲,而儺送,你是否聽到了,飄走他方的你是否聽到翠翠對你的呼喚,因爲愛你,她可以承受住祖父去世的巨大悲傷,堅強地站在湘西口等待,可是你會回來替她抹去心中的傷痕嗎?既然愛她,又爲什麼不肯回來面對這份感情呢?

十幾歲的翠翠是否得捧着對他的思念過一輩子呢,我不禁爲這位船家少女憐惜。

再次品讀《邊城》,又覺得翠翠的等待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那是一種悲傷的美,清澈至極,淡淡地流淌在心中。

世間的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也許是衆多不湊巧中最唯美的一個吧。兩個人廝守着對彼此的思念,而她也甘願耐心地等待,多悽美啊,悽美得讓人感覺有種淡淡的痛。或許她的等待換不來他的.回頭,可是這等待編織了一段人世間最美的情。一生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甘願等待的人,也不會讓日子變得太過空虛。

誰說錯過一定是悲慘的,誰說等待的過程是讓人心碎的,或許等到心累了,才發現這其中的悽美。

每次讀《邊城》心中總會留下一股淡淡的似心痛又似感動的微妙感覺。這個單純的少女是否會讓風吹乾心中那痛心的淚,然後守着這份思念,捧着這份愁人的美麗,繼續簡單又快樂地生活下去?而儺送是否會在那個綿綿細雨的春天回到翠翠的世界裏?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1

若是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爲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是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爲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爲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爲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爲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爲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爲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爲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爲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2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哥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一個勤勞、善良,一個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爲什麼他們的愛情卻以悲劇告終?我一次又一次地不願相信,可是小說結尾依舊是那樣——“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爲這樣,我們不禁爲翠翠的命運擔憂,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既反映了湘西淳樸善良的人們身上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們在“自然”、“人事”的偶然變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哀的人生,寄託了作者對個人命運悲劇和民族品性墮落的隱痛。

雖然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讓我傷心,但是小說還有一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個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時愛上翠翠,兩人唱歌“決鬥”,但是他因爲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爲了弟弟幸福,二是爲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爲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翻開《邊城》,那樣的場景再一次浮現:茶峒,小河,河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河邊的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3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邊城》的開頭,如同一位長者悠悠地講着故事一般,於平靜處見着波瀾,於樸實處透着光輝。

故事發生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溪,青翠山坡上坐落着美麗的白塔。終日擺渡於兩岸之間的年輕小夥子彷彿是青山綠水的鐘擺,在似水流年中日漸蒼老。在他笑容堆起來的皺紋裏,有着人類最深刻的悲哀:對幸福的渴望及對渴望落空的恐懼。翠翠,老船伕的孫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伕的幸福—找個好人家。船總順順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大老天保,二老灘送。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老人的孫女。這幸福本來看得見也摸得着,可近在手邊的幸福卻突遭意外—天保大老死了。這件事的發生,讓老船伕都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他無法像從前那樣從容地而對大老的父親和二老灘送,他的舉止中多了一份不知所措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裏添了一份餡媚。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臨死之前爲翠翠幸福所做的`最後的努力,在他撒手人間的剎那又一次落空了。址後的結局是,所有的幸福都不會回來了……

這本小說,哦,也許應該叫它故事。文中的用詞極簡練,每-個字都承擔着表達作者意圖的重任,人物間的對白含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地方,一個與塵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沒有塵世喧囂,沒有怨恨欺騙,每個人都那麼善良質樸。文中的翠翠、老船伕、大老、二老、順順……他們雖是虛構的人物,但各自都有鮮明的性格:翠翠的天真調皮,船伕的忠厚老實……

作者沈從文描繪出湘西質樸的風土人情,使我們這些習慣了喧器,曹雜,在冷漠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間真情:翠翠與祖父濃厚的親情,二老、大老對翠翠樸實的感情,翠翠對二老美好單純的愛情。

人間美好的真情,是人類精神的瑰寶。在竟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許多人迷失了自己,對社會,朋友、師長或許都存有戒心。過多的猜忌是阻止人們真情顯露的重要原因。同時,有的人爲了打例對手,面對別人的請教則盡最多留一手,生怕自己的祕方外泄。如果真的是這個樣子,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點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樂。活得輕鬆一點吧,世間有許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就是那最寶貴的財富。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4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爲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爲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爲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是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就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就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爲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爲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爲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爲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5

對x的鳳凰古城一直以來嚮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終於心想事成,去了鳳凰古城。由於跟團遊,沒能去成沈從文大師所描述的邊城,有點遺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閱讀了沈從文的《邊城》,看完後腦子裏一直盤旋着茶峒、翠翠、爺爺,心裏一直在問“茶峒”,“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網上看到有人寫遊記就說邊城就是鳳凰古城,於是,等我看完小說和查閱地圖才弄明白,沈從文先生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以爲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不然,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在鳳凰縣的北部有一個花垣縣,在x、x(也就是現在的x)、x的交界處,“邊城”就在此。也就是說,“邊城”的原型是x省花垣縣的茶峒鎮,20xx年這個鎮已經改爲“邊城鎮”。

《邊城》從“由x過x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x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展開了。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女孩和一個老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來有點迷糊,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x那美麗的世外桃園。沈從文先生優美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x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幕幕景象展現在面前,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把《邊城》通篇讀下來,讀出了沈先生對x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x邊境的小鎮。這次旅行,沒能去成,據說團隊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堅定我以後儘可能自由行的決心。

讀《邊城》後爲了搞清楚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仔細查閱地圖,把x地圖印在腦海裏了(我是地圖盲)。邊城是花垣縣的邊城鎮,鳳凰古城是沈從文先生故居。這次去鳳凰古城特意去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我在沱江邊上來回行走,看着兩岸的景色,想象着x邊城那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如詩如畫般的畫面絮繞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