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魯迅的《藥》讀後感

讀後感3.0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魯迅的《藥》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的《藥》讀後感

魯迅的《藥》讀後感1

夜半買藥

魯迅先生的小說《藥》中描繪的華家小孩得了癆病,華老栓天未明的時候,去找人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當他經過了路口的黑暗、心裏的恐懼,終於拿着用紙罩包着的人血饅頭,他感覺到幸福。魯迅先生這樣描寫到,他現在要將這包裏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裏,收穫許多幸福。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這些描述都在寫華老栓堅信用人血饅頭能治好兒子癆病。一個迂腐的中國底層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茶館閒談

一羣茶館常客

在茶館裏的閒談這裏面有個滿面橫肉的人,大家都恭敬地在聽他講。也是由他提到人血饅頭即救治癆病的藥。他爲自己消息靈通二沾沾自喜,提高聲音只是嚷,夏家的小孩,被殺死(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的)夏家小孩是這座小縣城裏第一個突破傳統觀念的人,他的思想不再被傳統封建所束縛。當茶館裏的人津津樂道夏家小孩被殺死的事。魯迅先生對於這羣看客麻木精神的諷刺。

清明掃墓

在清明節,華大媽來掃墓,看見一個半百頭髮、襤褸衣裙的`女人。忽然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於硬着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了籃子。這裏的描述表明,這個女人就是夏家小孩的媽媽,他們買的人血饅頭就是夏家小孩的血做的。

結尾

小說寫兩個家庭的悲劇,有着深刻的寓意:

一個家庭的兒子死於愚昧,而造成愚昧的是反動統治階級,說明這不是一般的藥所能奏效的,急需尋找新"藥";另一個家庭的兒子爲革命而死,他的犧牲也不是救治社會的"藥",要使中國新生,還需要尋找新"藥"。兩家的姓定爲"華""夏",意在表明這正是華夏民族的悲劇,中國社會的悲劇,當時革命者急需尋找救治中國的新"藥"。

魯迅的《藥》讀後感2

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是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不少文人和愛國志士在其發表文章,我們可以從中觸摸到作者一顆關注華夏民族命運的拳拳之心。其中魯迅的白話作品給世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的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標誌着《新青年》提倡的文學革命已經突破單純理論的倡導。

《藥》是魯迅衆多白話小說中的一篇,該文以辛亥革命味背景,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羣衆心態和解讀只是分子靈魂的凝重而沉鬱頓挫的傑作。

藥是解除人類病痛之根本,上醫醫國,其次治人。飽蘸志士鮮血的“藥”原本是解除民族危機的志士之血,卻被誤用去醫治一個小百姓家中獨苗的癆病,老栓花掉其一生的心血和寄予全部希望的“人血饅頭”最終沒能醫治好小栓的病,“人血饅頭”最終變爲“叢冢饅頭”,從而釀成國疾、人病兩不治的悲劇,這不僅是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作者以藥這一獨特意向,令人難以忘懷的勾勒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與愚昧共存,麻木的人們處在愚昧混沌狀態中,革命被愚昧無情扼殺,革命人士熱血空擲的歷史悲劇,同時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社會根源,引人深思。

不論道路有多麼艱苦,革命仍會進行,歷史不會因此止步,在一幕幕滲透着悲涼的場景中,小說結尾部分瑜兒墳頭的花環讓人看到了希望,墳頭與花環生與死的強力衝擊,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糅合在一起,所以這不是一個結局,而因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的'開始。

有人說,《藥》是歌頌革命者夏瑜的,也有人說,是揭露黑暗統治的,有人說是批判羣衆的落後與麻木,也有人說是批評革命者的脫離羣衆。不管是什麼,在鮮活的歷史面前,尋的醫國之良藥,將人們從麻木中喚醒,是每個革命人士的必經之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魯迅的《藥》讀後感3

魯迅在《藥》中給我們描寫了兩個悲劇,一個是華小栓之死,另一個是革命者夏瑜之死。魯迅在描寫時採用了雙線結構,以兩條線索來展開。一條是明線華老栓爲了治兒子的癆病,聽信儈子手康大叔的話,買人血饅頭來爲小栓治病,但服後無效後死亡。一條是暗線夏四奶奶的兒子夏瑜爲了推翻清朝的統治,爲了解救苦難的百姓,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可以看到文章中最諷刺地方莫過於華老栓買的人血饅頭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爲無數人的未來和幸福犧牲的,最終卻被爲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鮮血。這是極其讓人感到悲涼的事實。夏瑜作爲革命的先行者,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勇敢,當他身陷牢獄時,並沒有因此氣餒,還積極的勸牢頭造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樂觀與堅強。在獄中他敢於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在小說中夏瑜的`形象是正面的,魯迅對他的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讚揚,但他的努力與付出又有什麼用呢?在茶館裏無聊的看客們只認爲夏瑜的行爲是在“作秀”,對他因宣傳革命道理捱了打,不僅不同情,反爾還幸災樂禍。當夏瑜要被殺時,又有多少人想他快點死呢?這些人像惡獸般窺視着夏瑜的鮮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間存在很嚴重的隔膜。對於革命者來說,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爲何而犧牲,不能不得不說這是極其具有悲劇性的。

華老栓爲代表的這些人,他們一面是受害者,另一面又充當了“吃人”者,華老栓聽信迷信。買人血饅頭來治兒子的病,病不但沒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華老栓一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另方面華老栓又充當了這些儈子手的幫兇,間接的也吃了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華老栓爲代表的這些人們的迷信、麻木不仁。

夏瑜的死並沒有在羣衆中引起強的反響,也沒有驚醒這些麻木不仁的羣衆,魯迅用這兩個悲劇告訴我們,只有喚醒羣衆,當羣衆能解除他們的奴性思想自覺的支持革命時,革命纔可能取得勝利。

魯迅的《藥》讀後感4

讀完《藥》這篇文章,我倍感悲憤。

爲誰而悲?爲什麼悲?

爲老栓而悲。他聽信他人胡言,不惜拿出全部家底,去買一個人血饅頭給兒子小栓治病,但最後小栓還是病死了。我爲老栓的無知蠢笨而悲。

爲看客們而悲。他們當時貧困潦倒,無所事事,整日在街上看熱鬧,根本不知道革命者是拯救中國的,看殺人跟看殺雞一樣輕鬆。殘忍血腥的場面非但沒讓他們心生憐憫和憤怒,反而令他們有了一種新鮮、好玩之感。我爲看客們的麻木、愚昧而悲。

爲談客們而悲。那些談客安於現狀,處於被奴役的地位而不自知。他們咒罵那些鬧革命人全是傻子、瘋子,稱其爲“賤骨頭”、“這東西”、瘋子、“犯人”……那些談客只顧及眼前的利益,沒想到過解放後他們的生活可能更富足。我爲談客們的目光短淺而悲。

爲什麼說憤?爲誰而憤?

爲騙子而憤。他們貪走便道,到刑場去取人血,用屍體來換取利益。用所謂能治百病的人血饅頭騙走老百姓的錢財,鼓了自己的腰包。我爲騙子的無恥、可惡而憤。

爲出賣革命者的人而憤。夏四奶的兒子是革命者,他也是夏三的侄兒,夏三不但不因爲他是革命者而自豪,反而認爲家裏有這麼一個革命者是禍害,他害怕被滿門抄斬,於是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夏四奶奶的兒子出賣了,換來二十五兩銀子。是非不分、卑鄙無恥的`人,怎不讓我憤恨?

爲榨犯人油水的人而憤。革命者入獄,往往守獄的人都會到他家裏搜刮民財,如果稍微有點家底的,會被颳得一文不剩;如果遇到窮的,沒有錢,還會把那家的所有人打得半死不活。革命者行刑後,他們還要把死者的衣服扒下當掉。這種貪婪無比、天良盡喪的人,怎不讓我們憤恨?

可悲可憤之人出於可悲可憤的社會。歸根結底,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當時黑暗、腐敗、封建、愚昧,不平等的社會造成的。而魯迅先生的《藥》,就是爲那個社會開出的一劑良方,以此能喚醒國人,拯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