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學校在窗外》讀後感

讀後感2.8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學校在窗外》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校在窗外》讀後感

《學校在窗外》讀後感1

據說,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而在我眼中,中國的集體教育是從孔夫子開始的。爲什麼要把很多人集中在一起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學習?古往今來的專家們給出了很多解釋。但學校教育確乎是一天天發展壯大了。

現在你要是問別人“你爲什麼要上學”,那人準會愣在那裏,因爲上學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需要理由。可是學校教育的弊端似乎也是越來越嚴重了。到底爲什麼要上學?學校教育應該幹什麼?也真到了該問一問的時候了。

《學校在窗外》試圖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

作者黃武雄認爲,人的原始旨趣有三項:維生、互動、創造。他認爲維生不必教,創造不能教,能教的只有互動一項。所以作者認爲學校教育應該做而且只能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

爲什麼學校教育應該做這兩件事呢?作者的解釋是:“未受教育的人,雖然對周邊的生活有深刻的體驗,但他的經驗世界狹小,沒有太多機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拿來,與別人在不同時空下的經驗相互印證,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經驗。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的經驗,拿來不斷與他人的經驗相互印證,視野才能開闊,判斷才能周延,思路纔會清晰,人的內在世界才能充分發展。”

如果學校教育還有第三件事該做,作者認爲那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造、去互動、去冥思、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作。

那麼現代學校是按照這三件事去做的嗎?顯然不是,作者認爲現代學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套公式,浮離於真實世界之上。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作者以其獨具一格的眼光發現了這個屬於所有學校的通病。現代學校教育,重知識不重經驗。由於學生只忙着去背公式,背死的知識,他沒有時間去接觸實際的世界,無法去摸索、積累豐富的具體的屬於他自己的特殊經驗。等他從學校裏畢業,進入現實社會,繽紛多變的現實會使他迷惘,他發現很多事是沒法套用公式去解決的。但學校教育給他形成的習慣讓他無法發揮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實際問題,他只是一再地回到公式中去,生搬硬套地去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因此,很多從學校裏出來的人,他的思維始終是浮離於真實世界之外的,無法與真實的世界融合。這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高分低能”。

學校教育應該打開人對世界的實際經驗,而不應該只是把學生封閉在書本之中。只看重學習抽象知識的成績很明顯是錯誤的。

很多人是在離開學校之後纔開始真正的學習。我想,這也正是本書的書名——“學校在窗外”——的真正含義。

《學校在窗外》讀後感2

【學校在窗外】這本書解答了多年來困擾着我的一個問題。

學校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角色到底是什麼?

曾經因爲對於教授”套裝知識“的厭惡,更因爲痛心於一些孩子們在課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懷疑甚至否定過學校教育。那段日子是無比痛苦的,作爲教師或者作爲一個有情感體驗的人,我只有兩個選擇,或自欺欺人,裝作自己依舊是所謂”靈魂工程師“,或麻木地得過且過。然而,內心對於自己工作價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一段時間裏最爲強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讀到大江健三郎關於童年的回憶,當時就爲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需要繼承與互動,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須去學校。【學校在窗外】中,開篇即用了大江的回憶作引線,立刻就吸引了我。果然,在接着的閱讀中,我所尋找的答案漸漸露出一水面。黃武雄先生認爲,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維生“、”互動“與”創造“,在這三者之中學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於”互動“這一要素,從而”打開人的經驗,發展一抽一象能力“。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處的位置,從而瞭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

那麼,我們一直津津樂道,苦心經營的應對”大學聯考“的教育教學,就是對正常應有的”互動“的干擾,甚至是毀滅一性一的破壞。如果在高一、高二我們的教學就一切像大學聯考看齊,導致的結果將是,學生即使順利通過大學聯考,也因爲接受的大多是支離破碎的”套裝知識“,基本沒有繼承與互動。我們苦口婆心,費盡心機讓學生去學去研究考試,實際上除了拆”聯結“與”互動“的臺,什麼也不是。這樣的臺,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整個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殘忍、是居心叵測。如果從國小,從國中就開始拆,那簡直就是劊子手。

並且,在”互動“這一學校教育任務的前提下,學生就不存在”好“與”差“的差異,存在的只是每個學生與這個世界聯結的點的不同,我們教師所作的就是幫助學生找到聯結的點。對於所謂的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增加課時、多做習題、反覆”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動“進行得不順利的時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時的連夜雨。學生學習的困難,”常因他的一抽一象能力未達到他要學的知識所相應的一抽一象水平“,實現更順暢聯結的方式應該是降低一抽一象水平,”給學生多點時間與自一由,給學生多點問題去思考“。這一點其實每個學生是一樣的,都有發展”互動“的權利。並不是說,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因爲學得好就有機會更自一由地發展,學習能力差的就應該被剝奪”互動“的權利,死楸大學聯考。

《學校在窗外》讀後感3

這些天閱讀了茹特給我們推薦閱讀的書籍《學校在窗外》這本書,也就是這本書解答了多年來困擾着我的一個問題:學校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

開篇即用了大江健三郎的回憶作引線,立刻就吸引了我,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我所尋找的答案漸漸露出水面。黃武雄教授認爲,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維生”、“互動”與“創造”,其中,學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於“互動”這一要素,從而“打開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

該書直指受教育與不受教育有什麼差別,知識是什麼,學校要不要存在,爲什麼要學語文與數學等一連串的根本問題,在探尋中一一揭露出學校教育、知識和當下教改的真面目。

書中講到,學校教育應做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世界,發展人的抽象能力。“維生”、“互動”、“創造”是人存在的3個支架。人首先是生存,在匱乏社會裏創造與維生猶能共存,寓創造於維生,使生命不致乾枯。而創造的動力,更依賴於人與世界的互動。爲維生而進行的互動,無法彌補人內心孤獨的空虛。只有獨立的互動,纔會讓人精神健全,人格獨立。

人接受學校教育多與少到底有無差異?作者通過一系列的追問,終於釐清學校教育對人關鍵性的影響是人的抽象能力。發展抽象能力是爲了在聯結別人的創造經驗時,能夠洞悉並掌握這些經驗的普遍性,從而回歸特殊世界,這樣才稱得上與世界真正聯結。

如此說來,孩子去學校,最主要的是學會與世界真正聯結,而聯結的方法恰恰是打開經驗世界,進一步發展他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的互動。可是,今日學校教育,純爲加強孩子的競爭力,爲他們未來的出路服務,以致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背叛了學校教育的宗旨。所以,學校教育應做而且只做這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世界,發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說學校教育還有第三件事該做,那麼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作。

那麼,我們一直苦心經營的應對大學聯考的教育教學,就是對正常應有的“互動”的干擾,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級,教學就一切向大學聯考看齊,導致的結果將是:學生即使順利通過大學聯考,也因爲接受的大多是支離破碎的“套裝知識”,基本沒有繼承與“互動”。我們苦口婆心、費盡心機,實際上是拆“聯結”與“互動”的臺。這樣的臺,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若整個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殘忍、是居心叵測;如果從國小、從國中就開始拆,那簡直就是劊子手。

所以,可以這樣說,教育的過程是讓每個人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實現人格的最大發展,讓每個生命都活得精彩。

《學校在窗外》讀後感4

《學校在窗外》這本書解答了多年來困擾着我的一個問題。

學校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角色到底是什麼?

曾經因爲對於教授套裝知識的厭惡,更因爲痛心於一些孩子們在課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懷疑甚至否定過學校教育。那段日子是無比痛苦的,作爲教師或者作爲一個有情感體驗的人,我只有兩個選擇,或自欺欺人,裝作自己依舊是所謂靈魂工程師,或麻木地得過且過。然而,內心對於自己工作價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一段時間裏最爲強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讀到大江健三郎關於童年的回憶,當時就爲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需要繼承與互動,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須去學校。《學校在窗外》中,開篇即用了大江的回憶作引線,立刻就吸引了我。果然,在接着的閱讀中,我所尋找的答案漸漸露出水面。黃武雄先生認爲,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維生、互動與創造,在這三者之中學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於互動這一要素,從而打開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處的位置,從而瞭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

那麼,我們一直津津樂道,苦心經營的應對大學聯考的教育教學,就是對正常應有的互動的干擾,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如果在高一、高二我們的教學就一切像大學聯考看齊,導致的結果將是,學生即使順利通過大學聯考,也因爲接受的大多是支離破碎的套裝知識,基本沒有繼承與互動。我們苦口婆心,費盡心機讓學生去學去研究考試,實際上除了拆聯結與互動的臺,什麼也不是。這樣的臺,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整個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殘忍、是居心叵測。如果從國小,從國中就開始拆,那簡直就是劊子手。

並且,在互動這一學校教育任務的前提下,學生就不存在好與差的差異,存在的只是每個學生與這個世界聯結的點的不同,我們教師所作的就是幫助學生找到聯結的點。對於所謂的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增加課時、多做習題、反覆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動進行得不順利的時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時的連夜雨。學生學習的困難,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達到他要學的知識所相應的抽象水平,實現更順暢聯結的方式應該是降低抽象水平,給學生多點時間與自由,給學生多點問題去思考。這一點其實每個學生是一樣的,都有發展互動的權利。並不是說,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因爲學得好就有機會更自由地發展,學習能力差的就應該被剝奪互動的權利,死楸大學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