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牽着蝸牛去散步》讀後感

讀後感1.07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牽着蝸牛去散步》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牽着蝸牛去散步》讀後感

《牽着蝸牛去散步》讀後感1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牽着蝸牛去散步》,文中這樣描述蝸牛:"它已經在盡力的爬了,爲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吼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看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扯它,甚至想踢他。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最後我鬆手了,只能放棄,反正上帝都不管了,我還管什麼?蝸牛向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 我聞到了花香,感到了柔和的微風,發現了前所未用的風景……"

讀後我頓悟:牽着蝸牛去散步,這不正如我們教師的工作嗎?文中的蝸牛不正如我們這些成長路上的孩子嗎?我們催它、吼它、拉它、扯它,甚至想踢他,有什麼用?只會讓自己享受不到伴着孩子成長的樂趣。教師自己生氣的同時,孩子也會像蝸牛一樣流汗、流淚、受傷。那就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允許孩子犯錯誤的權利,聽聽孩子心底的聲音,觀察孩子的個體和羣體成長的水平和階段,採取科學的方法,去引領、陪伴孩子的成長。

此刻,竹筍成長的視頻浮現在我的眼前。小竹筍不願醒來,不願成長,不願享受外面的陽光和雨露,竹筍媽媽熱情的呼喚小竹筍,妙語連珠的描述外面新奇的'世界,耐心地鼓勵的竹筍,在媽媽的鼓勵下小竹筍終於鼓起勇氣拔地而出,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享受到了陽光和雨露。

我真爲竹筍媽媽的睿智而驚歎!在人的成長路上需要學習動機,文中的竹筍媽媽正是很好的激發了小竹筍的成長動機。小竹筍在媽媽的引領下在自己努力後嚐到成功的喜悅。這也5不正如教師的職業嗎?我們的任務就是去激發、引領孩子體驗成功的樂趣,享受知識的雨露,獲得生命價值的提升。

《牽着蝸牛去散步》讀後感2

讀到這篇文章,一種莫名的感動涌動心頭,參雜着淡淡的憂傷,不由想起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我的工作不就像牽扯着蝸牛去散步嗎?那些孩子與蝸牛多麼相似!我總是嫌孩子的學習速度太慢,成績提高不快,於是我就在後面不停地催促。我拉着他,扯着他,責備他,呵斥他,也許他已經盡了力,可我仍然嫌他慢。他們的學習就像蝸牛爬行,特別是那些成績較差的孩子學習跟蝸牛簡直就沒兩樣,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還是隻關進那麼一點點,於是怒氣充滿了我的心田。可我卻沒有想過,也許孩子已經竭盡全力,但他還得忍受着我的責備甚至呵斥繼續往前趕。“我們看不到孩子燦爛的笑臉,聽不到孩子清脆的.笑聲,更顧不到孩子無瑕的童心,當孩子流着汗甚至流着淚拼命往前趕不上的時候,我們時常看不到他的汗水,更看不到他眼眶裏滿是委屈的淚水。好不容易放假了,老師留的假期作業要寫,家長還要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補習班,因爲我們總盯着孩子的成績,唯恐學分落後。其實我們心裏都知道,如果拋開成績,每一個孩子都是可愛的。

我想,如能換一種眼光看待孩子的學習,換一種心態面對孩子的成績呢?就當孩子是蝸牛,老師就是那個牽扯着他去散步的人,於是我們放慢腳步,一邊督促,一邊鼓勵,孩子是否會有所改變呢?是否會因此而努力呢?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加油!

《牽着蝸牛去散步》讀後感3

近來,我陪兒子一起讀了近幾年大熱的兒童教育繪本《牽着蝸牛去散步》。書中主要情節是:一個小孩撿到一隻蝸牛,決定收養它。他給蝸牛吃嫩嫩的葉子,給它喝露水,還帶着它出去散步。以前總是急匆匆的小孩,因爲蝸牛走得太慢,不得不放慢腳步。慢下來以後,小孩看到了路邊美麗的野花,感覺到了微風輕拂,發現了以前沒有察覺到的美好。

書的封底寫着這樣一句話:“孩子本是一隻慢吞吞的蝸牛,而家長是那急匆匆的孩子。我們應該適應蝸牛的慢,與他一起感受成長的過程。”

《牽着蝸牛去散步》深深觸動了我。我兒子今年9歲了,回想起我與兒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兒子不就是書中那隻蝸牛嗎?他已經在努力爬行,已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我卻永遠秉持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原則,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兒子。

我脾氣比較急。一次,兒子作文字數不夠,我多次提醒,他仍然不改,我氣急敗壞,把他的'作業撕成了碎片。兒子滿含眼淚,手拿我曾經寫給他的“愛心目標書”,傷心地喊道:“你總是說到做不到,寫這個有啥用?我要把它撕掉!”最後,兒子還是沒捨得撕掉。直到現在,想起這一幕,我的心還是揪得生疼。

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你要放慢自己的腳步,和孩子一起走進他的世界。雖然父母有失去耐心大吼大叫的時候,但孩子的內心是無比純淨的,他們可能睡一覺就忘記了。第二天,孩子依舊會在他成長的點點滴滴中向我們展示很多美好和樂趣,依舊會趴在媽媽懷中說出那句最普通、最深情的“媽媽,我愛你!”只是我們的腳步走得太快,快到已經忘記了欣賞、忘記了讚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只是開花的時間不同罷了。讓我們一起放慢腳步,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