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論語》有感[薦]

讀後感5.56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薦]

讀《論語》有感 篇1

于丹這位作者編寫了一本《論語》感悟,主要講了以下七個道,對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幫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種人物,可能從你生下來你就必須孝順自己的長輩,但它不是一種本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人開導,教誨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識可能是生產智慧的基本條件,但小聰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們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動歪腦筋。

第三,學習之道,一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不斷學習纔不會被社會淘汰,不同的`人,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長補短,不恥下問。

第四,誠信之道,人活着是爲了正義,不能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說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堅持到底,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們小孩談不上什麼治世,但我們也要學一學,沒準你長大就是總統呢。如果僅用政令來誘導,來約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這不足以上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誠於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觀念,儘自己的心去幫助他人,不要把種種是非推及給他人,要跟別人換位思考,假如別人這樣對你呢?

第七,仁愛之道,仁愛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表現爲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要幫助別人,鼓勵別人,它是一種身體立行,點點滴滴的行爲,不僅讓別人受益,自己也很開心,也有收穫。

這七道,耐人尋味!

讀《論語》有感 篇2

《書海拾珍》一書出版了,翻閱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讀多遍的《論語》。因爲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一直引導着我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間討論上自堯舜禹下至春秋列國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學,人倫國事等文化道統的語錄彙編。全書共有20篇,內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啓示。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對學生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放在第一位,然後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孔子善於因材施教,善於使用啓發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啓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着很大區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學生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於巧妙地啓發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必須重視學生的求知慾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學生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是也。至於如何啓發,在於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爲自己的行爲能夠成爲別人的榜樣,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於言教嗎”?

四、對於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學生學問,一要學思並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併到,才能獲得真實的學問,纔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纔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着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範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能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範。他與學生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學生經常與他辯論,他也不認爲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爲學生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學生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着他。

孔子晚年,許多學生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爲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爲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係。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爲後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後世。

作爲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於他打破了傳統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着後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麼渺小,但我願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讀《論語》有感 篇3

這個暑假看完了《論語》這本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麼意思。在略讀了論語後我似乎也有獲益匪淺的感覺。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爲有孔子纔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我們的用處之大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爲座右銘,作爲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這是教給我們學習方法啊,很多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是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教會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我的“聖經”,我更會牢記在心。

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到《論語》,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點上,珍惜時間上、學習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論語》。《論語》的用處可真不小啊!這麼一讀,我就知道爲什麼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爲《論語》的用處真廣,什麼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讀了一小部分的論語,並且理解了,用上了,就會使人一生都受用不盡。

有時經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麼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只不過看到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就心裏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們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樸,過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麼,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着,他們就很快樂了,也就是知足者常樂。現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裏的人他們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註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生就在於學習,不分貴賤貧富,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

讀《論語》有感 篇4

孔子是古聖先賢,他說古之學爲已,今之說爲人。切合實際!在當今天信息化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傳。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華衆取寵而已,有些是實際的。自己常發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種宣傳。但是,做事,首先應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發自願的一種行爲。學習,首先是爲了自己成長。

裏面有幾句對自己震憾比較大的。比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是對現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一種警示。現今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都難長久,事情敗露之後,有些人可能進監獄。一人得利,衆人受罪。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準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合乎道義!!

另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種美德,不學習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一種惡習。對別人仁慈仁愛雖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會變成一種愚蠢;一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修養,其弊端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講誠信卻不學習,其弊端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出現韋生抱樹而死的情況);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其弊就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於恰到好處而已!!!

論語是講人際關係的一本書,是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不妨好好讀讀。

讀《論語》有感 篇5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們寫的,裏面記錄着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爲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說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於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孔子說:"遇到合於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國小生看,能教會我們怎麼爲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 篇6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孔子對學習、執政、敬孝、仁德、禮節和天道地論述。

我認爲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孔子對弟子說,老師教過的知識要時常溫習,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能獲取新的更深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爲人師表。如果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白學。學的知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明智的。執政就要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爲別人出主意要忠實,要廣泛地與衆人友愛;君主使用臣要以禮相待;臣奉承君主應當以忠相待,作爲君子要謹慎地說話,敏捷地行動。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來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動。對學習,我要經常複習,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經常去實踐,不能空想,做到虛心好學,說話要有分寸,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要孝順父母,父母不願聽的話要委婉的勸說,爲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師長,要聽從師長的告誡,不冒犯長輩,做一個有孝心的晚輩。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長大以後做國家的棟樑之才。

讀《論語》有感 篇7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爲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爲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衆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爲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爲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 篇8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裏,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嘆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爲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願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辦公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麼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爲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纔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重要。

曾經聽我老師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後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爲未來的自己後悔,那麼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爲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 篇9

論語是一本好書,它錄有古代名人給我們後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們中國人都應該去看。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這些意義深刻的道理,纔有我們中國那麼多聞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歡孔子說的一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在貧窮的時候依然保持節操,小人只會胡作非爲。讀了這句話,娃娃不禁感慨萬分,立誓要做一個君子。

我要學習孔子的仁德、君子之範、好學、有堅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質。我要學習李密的孝順。我要學習管仲的聰明。還要學習顏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勞這些名人的高貴品質受人敬仰,讓人深有感觸。

孔子、曾子、老子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吧!讓我們從小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讀《論語》有感 篇10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十分崇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世界,羨慕那馳騁的沙場;那“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國子監;那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

可是說實話,當我看到作業單上的那實實在在的字眼“閱讀《論語》”着實嚇了一跳。那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倒是從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卻赫然樹立在頭頂,只敢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倒還沒有勇氣捧起那捲“聖經”,懷着一顆虔誠的心去拜謁高人。

我尋到的那本聖經看起來並非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但一卷靈秀古樸的冊子,也足夠撐起整個氣場。就在這樣簡單的歡迎儀式後,我的私塾裏從此多了一位白髮老人,搖頭晃腦,日日不息。

《論語》的確是中國人的聖經,這倒是實在不需要我加以論證,我便只有整日有時間就捧來誦讀,實不過癮,就找來本子邊讀邊記。這樣下來,十分耽誤進度,時至今日,本人讀論語不過三篇,不過小生認爲,讀此書不宜心切,只能慢慢品讀,方可體味出精華,如茶道矣:細細品味,一道道精氣神慢慢升騰······

一曰孝。我還記得第一次寫隸書作品,老師便教寫六個大字“孝是本德乃根”。由此可見,孝是人之根本,若無孝心,更無孝爲,那麼一切免談。那麼如何做到孝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養也。至於犬馬,皆能自養,不敬何以別乎?”是呀,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出心聲:“他們的孩子將來還會報復他們的”。孩子們往往在長大後,將自己的心血全部傾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只把餘下的一小部分溫情作爲物質的爲補償給他們的父母。卻不願留下絲毫話語,甚至一個簡單的擁抱,直至他們的子女在如此循環下去。中國大孝道難道就要如此傳承下去嗎?

不。我們不能再讓悲劇重演,孔夫子的話警示我們:“色難”,可這才稱之爲孝,“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至此才爲孝。

二曰敬。敬什麼?敬人敬矩敬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君子孝則悌,謹而信,泛而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在當時,孔子已被世人稱爲聖人,他完全有資格“俯瞰衆生”,可他卻仍將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無限之學習。說自己 “不如老圃,不如老農。”不因位高而敝人,纔是高尚的真正體現,博愛的善存。

敬矩。在我所讀到的範圍內,也只有爲人處世了。孔子教導我們:“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甚行其餘,則寡悔······”人們現在常說要規規矩矩做人倒不如入虎穴,得虎子。所以現在才了現在社會的污吏紅樓案發,郭美美事件,諸如此類久盛不衰。這些人整天爲錢賣命,半夜做夢都抱着把刀,準備着與推門而入的小偷決鬥,其實何必呢?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說起來,這的確是真知灼見。人總是發展前進的,思想爲什麼要停留在過去!

敬學,可謂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說了有學者道孔子之最精神體現有三:謙虛,實事求是,樂觀“的確在理,可借鑑之。同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博學而篤信”······這些爛熟於心的名言警句,我們捫心自問,真的做到了嗎?宋代大學士宋濂道:“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志哉。”愛因斯坦雖說智商160,但他畢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們發揚孔子精神,估計人類已經發展到銀河系之外了。孔子之道,值得我們深思。

三曰什麼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讀。暫且說書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鋼筆一支,《論語》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時,小生繼續爲閣下做“讀書報告”。

讀《論語》有感 篇11

從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時間。我終於背完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裏面全是聖人孔子平常講的評論。被他的弟子們編成一本叫《論語》的書。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但這本書與別的書不同,別的書都是連貫性的,這一本書每一條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間沒有什麼聯繫,孔子的話大部分是針對人性而說的。

這書裏面大部分寫孝道,倫理綱常。或是學習。和君子應該做些什麼?這裏都有還有一些有趣的辯論故事,比如呢,他怎麼機智勸說魯哀公的。

這書裏面有許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話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話,比如孔子說的父母唯疾之憂。這句話,乍一看來。有點兒牛頭不對馬嘴,因爲孟武伯問孝,可是他卻說父母藝興爲子女擔憂。但稍一體會,就發現聖人和平常人不一樣,他的意思是兒女孝順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這裏體現的.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親情啊。

這一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也要像聖人說的一樣,有那麼的高潔的品質和品德,從古至今世間萬物,滄海桑田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只有人性亙古不變。

孔子說的話真是讓我獲益匪淺,雖然我背的很慢。但《論語》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後還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 篇12

不久前,我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書中講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讓我們在學習後再溫習一遍,溫習了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學習領悟了這句話後,每到課間或回家後,我都會複習一下當天的內容,每次複習後,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我時常掛在嘴邊。“三個人一起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的詩句,就是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它包含着一個哲理:“能者爲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爲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爲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借鑑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做自己所討厭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我的碗裏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夾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話後,我再也沒有偷偷地把不吃的東西給爸爸。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爲自己想少,爲別人想得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通過學習《論語》,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學習要講究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生活中要謙虛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輔導老師: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