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奧賽羅後感

讀後感1.64W

導語:奧賽羅是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讀奧賽羅後感,歡迎閱讀。

讀奧賽羅後感

  讀奧賽羅後感【1】

最近剛讀完莎士比亞的《奧賽羅》,並計劃近期讀完莎翁的四大悲劇。

與《哈姆雷特》相比,《奧賽羅》的“悲”更體現在悲哀,這出悲劇彷彿是莎士比亞對人性一隅的窺探。

我想沒有人可以否認伊阿古的邪惡,他好似撒旦,在奧賽羅的耳邊引誘着他,引領他打開了內心的洪閘,黑暗的一面傾瀉而出,而嫉妒與暴怒又恰是基督教教義中七宗罪之二,這無疑給這部戲劇蒙上了一層宗教的面紗。我時常懷疑伊阿古到底是人類還是撒旦,因爲在他身上我不曾看到過一絲人性的光輝。

可以說他欺騙奧賽羅的手段極爲高明,在說謊的同時總不忘說些表面上勸阻主帥的話進一步激發他的怒火。他能如此的以假亂真,不知是否有時也會對自己的謊言信以爲真?令人欣慰的是,雖說是出悲劇,最後還是以邪惡勢力的化身的死亡爲結局,可以說是讓我們相信了邪不勝正吧。

在伊阿古的謊言下,奧賽羅的嫉妒與忿恨戰勝了理智。他曾對伊阿古說過:“我想我的妻子是貞潔的,可是又疑心她不大貞潔;我想你是誠實的,可是有疑心你不大誠實。”

然而後來奧賽羅的思想和行爲卻完全建立在了伊阿古是誠實的這個併爲經過他的驗證的命題的基礎之上,這不禁讓我好奇是否是他的懷疑以及嫉妒的情感支配了他,從而踏上前往地獄的浴血之路的。

伊阿古深知人性,他的一些話也可以被認爲成是奧賽羅的一部分吧,只是先前奧賽羅理智與冷靜的外表覆蓋了這邪惡的一部分,伊阿古則一步接着一步,通過捏造出的一些證據揭開了奧賽羅內心深處的想法仔細想想,這也是挺可怕的一件事。不能否認,人人都如奧賽羅一般,在內心深處埋藏着幾條不爲大多數人所知的毒蛇。

若有人刻意地挑開表層的土壤,這邪惡的一面不是也有見天日的一天?在我看來,奧賽羅的錯不在於不能將這些想法埋藏,而在於埋藏的太久了,卻不能坦然地面對。不能面對自己的嫉妒之情,在殺死了心愛的苔絲狄蒙娜後他甚至說:“隨便你們怎麼說吧,要是你們願意,不妨說我是一個正直的兇手,因爲我乾的.事,都是出於榮譽的觀念不是出於猜嫌的私恨。”說出這樣的話,豈不可悲?

《奧賽羅》中兩位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吸引着我。苔絲狄蒙娜美麗、癡情,卻死於一味的順從。

然而這位女性最偉大的一點卻在這兒——當愛米利婭猜測有小人進讒並詛咒這個“萬劫不復的惡人”時,苔絲狄蒙娜卻說:“要是果然有這樣的人,願上天寬恕他!”我想她一定是相信人性的善的,相信這能迎來人性的救贖,甚至願意犧牲自我來換得別人的救贖。若苔絲狄蒙娜對奧賽羅個人的愛情是小愛,那麼這,便是大愛,感人肺腑。

而愛米利婭最終對丈夫伊阿古的不服從、敢於道出真相的勇氣也是令人傾佩的,她甚至爲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只不願她侍奉的貞潔的苔絲狄蒙娜蒙冤而去。而作爲一個本是沒有教養的婦女,渴望性別平等的愛米利婭也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讓他們好好地對待我們吧;否則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所幹的壞事都是出於他們的指教。”

我想,這或許也摻雜着莎士比亞本人對於女性地位的看法

  讀奧賽羅後感【2】

奧賽羅最後終於悔悟了,就像古今千萬個馬失前蹄的英雄那樣,被奸人戲弄,被情愛牽絆,直到最無力、最落魄的時候才懂得回首。他犯下的錯太多,他純潔的內心再也不能容忍他所揹負的沉重罪孽。

玳思狄莫娜,他摯愛的妻子,竟然會冤死在了自己手下。在悲痛與悔恨之中,他選擇了自刎。而伊耶戈,這個十惡不赦的奸滑小人終於在整個事件水落石出之時遭來了報應。他無疑最應該爲整一連串的悲劇揹負罪責,可惜他卻已無力去承擔什麼了。多行不義必自斃,也許只是劇作家對於觀者脆弱心靈所能給予的一點安慰罷了。

我以爲悲劇之中只有反派而沒有英雄。

當所有代表正義與道德的力量都被摧殘,都沒有勇氣與智慧去改變悲劇時,即便是垂死掙扎的英雄也再無顏面被稱之爲英雄。同時,痛徹心扉的悲劇中也沒有贏家,每一個劇中人都在宏大的悲劇中走向沒落。

孛拉朋丘、洛竇列谷、玳思狄莫娜、奧賽羅,一個個出場時意氣風發的人物都陸陸續續地失去了生命,伊耶戈丟棄了所有德行,凱昔歐失去了健康,他們的妻子也必定會禁受痛楚。在他們各自跌宕起伏的命運之中,也許都曾經有些那麼美好的憧憬與幻想,如今卻皆化作灰燼,歸於夢境。

悲劇,就是毀滅一切美好的事物,用徹底的悲涼去喚醒世人。而觀者當從這悲涼中領悟出作者的深意,從而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我們的身體是一座花園,我們的意志是個園丁。(第一幕,第三景)

但凡古今悲劇皆是緣起於人。人世間的恩怨糾葛、勾心鬥角最是引人生悲。我看到《奧賽羅》這部劇作中尤其鞭撻了人性中的兩項污點:愚妄,奸邪。奧賽羅和洛竇列谷,他們的悲哀皆起於愚妄。

“我一身的優長,我光榮的稱號,我有備無患的心神,會將我正當地顯示。(第一幕,第二景,奧賽羅說)”這種過度的自信總是會使人迷茫,甚至屏蔽人的雙眼以至於釀成大錯。

多數愚妄的人都是小有成就而自命不凡的人。他們憑藉着優良的生活條件或是偶然得來的機遇輕鬆地便佔盡了人生優勢。玳思狄莫娜恐怕僅僅是(據奧賽羅陳述)由於對奧賽羅年輕時無畏而偉大的戰場經歷的崇拜便委身於他,不免顯出玳思狄莫娜和奧賽羅這對夫婦過分的單純。

他們之間確實發生過真正的愛情。然而,他們在結婚之前是否有過真正瞭解過對方呢?如果玳思狄莫娜早早察覺到了奧賽羅作爲一介莽夫的那種武斷與愚頑,她是否還會那樣毅然決然地與親人分離,遠赴塞浦路斯?

而奧賽羅又是否曾細緻地觀察過妻子的品行,妻子生活中處處體現出的忠貞不移難道還不能打消他的疑慮?

“名譽是個無聊而且最奸詐不可靠的騙子。(第二幕,第三景)”年長有爲,又抱得美人歸,奧賽羅的愚妄被愈發放大。

一方面是對於愛人瘋狂的佔有慾,另一方面更是由於自己精神上的潔癖:“即令是全軍上下,工兵們也包括在內,都嚐到她那可愛的肉體,只要我不知道!但如今,永遠告別了,那安靜的心情;告別了,那滿足!

(第三幕,第三景)”主人公奧賽羅最終殺妻的行爲是其愚妄性格的結下的惡果,他的自殺一樣是如此。

作爲觀者,我們必須看到的是,有時當我們自己覺得愚妄者可笑時,自己卻也恰恰正變得愈發愚妄。當我們把一件事物看得過於簡單,過於絕對,就已經是在墮入愚妄的深淵。

奸邪,則是本劇批判的又一種品格。在莎士比亞的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對於聖經與基督教精神的崇拜實際上是深入人心的,但凡是違背其基本宗旨的行爲皆被視爲惡。

而我認爲事實上,文藝復興時期激進的文學作品並不是在批判上帝與基督教,而是在以基督教的基本精神與價值觀,即追求真善美,來批判中世紀以來固步自封的封建神學與虛僞、奸詐的教會傳教者,藉以重新樹立基督教本身的權威。

聖經中所倡導的真、善、美實際上是人類所普遍追求的,而由其衍生的道德、法律、仁義則成爲了一直以來評判人之言行的依據。而劇中最大反派伊耶戈,他的奸詐多計,他對於名利虛榮的追求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其思想獨白之中,但他的語言又每時每刻體現着對於上帝的尊崇與對於身邊人的敬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同那些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的被批判的教士修女、教會騙子一樣,是當時人民所普遍仇視的一類人。

人的所作所爲取決於人的意志。我想《奧賽羅》這部劇作更偏向於對於每個人(而非某一個特定時代)的意義,其深意在於引導人去成爲一個明智理性合乎道德的人。當我們去反思這樁悲劇,最大的衝突便是伊耶戈對於奧賽羅的仇恨與陷害。

仇恨所產生的緣由無非是一些名利上的糾紛。緣由雖然簡單,同樣的故事卻始終在一個個時代中循環上演。當我們對於誘惑趨之若鶩,對於愛人滿腹狐疑,對於朋友將信將疑時,一個錯誤的抉擇或許就會將我們引入《奧賽羅》的悲劇情節之中。

啊,無聊的誇耀!誰能夠控制自己的命運?(第五幕,第二景)”

悲劇的欣賞總是帶着些許的無奈。當你已經明知結局已是無可挽回的,卻還要眼睜睜地注視這最終悲慘落幕的到來,這對於觀衆即是一段痛苦的歷練。

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著有《悲劇心理學》一書,其中深刻而理性地分析了觀者在觀看悲劇中的各種心理表現,並從這個角度分析了促使一部悲劇成功的必要元素。從這個層面分析《奧賽羅》這部悲劇,我們亦可以發現一些不同的精彩之處。

對於戲劇這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需要爲讀者在閱讀(觀賞)中提供情節發展所帶來的快感。這種快感與兩種情緒密切相關:惡意與同情。閱讀《奧賽羅》,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兩種情緒的並存——對於奧賽羅悲劇的惡意與對於玳思狄莫娜悲劇的同情。

首先,作者將奧賽羅設定爲非洲西北部一黑人摩爾族貴胄。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乃至當今,在歐洲這個白種人的地域對於非洲黑人是存在“未開化、魯莽”這樣的成見的。

因此,當奧賽羅對奸人伊耶戈高度信任並一步步落入其圈套時,實際上對於觀者是存在一種幸災樂禍的所謂惡意在內心作祟的。反觀玳思狄莫娜,她被設定爲歐洲貴族的千金,文章中反覆讚揚了其美貌之動人。

這樣一位美少女嫁與非洲蠻族,在短暫的幸福過後卻要面對丈夫的懷疑,不免令讀者心生同情。

《悲劇心理學》中這樣解釋惡意與同情在悲劇中所分別發揮的作用。

一方面,再崇高的人性中總會殘留着些許人作爲動物的那種好強、殘忍、自私的秉性。觀衆看到一個與自己無關的、面目可憎的摩爾人被戲弄,或許會不同程度地被喚起優越感和安全感,從而滿足對於悲劇的欣賞興趣。

另一方面,當我們去欣賞悲劇時往往會將自己與劇中的一位主要人物等同起來,設身處地地爲他(她)着想,爲他擔憂。我們會生髮出一種道德上的同情,即希望由自己作爲道德與正義的代表來干預劇情的發展,來挽救主角的命運。這又是另外一種觀劇的興趣所在。

我們在這裏對於《奧賽羅》的成功之處做出了另一番解讀。實際上《悲劇心理學》是一種歸納衆多悲劇所得來的理論,我們並不能由它來演繹並創作悲劇。

不過我們確可以從觀劇的心理來尋找一部作品成功的原因。文學的精妙之處即在於後人總是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閱讀同一篇作品以獲得不同的見解。每一種解讀都必有其道理所在,也有其側重與偏倚。

當我們去琢磨《奧賽羅》這段悲劇,我們才恍然發現,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世界中獨自思考並掙扎着,而作爲看臺上的觀衆只能靜靜欣賞劇中人的一舉一動。或許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相互理解的,人生如戲,我們都只不過是彼此戲劇的看臺觀衆而已

標籤:後感 奧賽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