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

讀後感1.06W
  篇一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準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裏的故事多得數不清,每一個都精彩至極,但我最喜歡的是《陶侃愛惜光陰》。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時如金,勤奮不懈的,東晉名將陶侃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物。他曾對人說:“大禹那樣的聖人,猶自珍惜寸陰,我們這樣的常人,更應珍惜每一分光陰,絕不可以整日閒遊爛醉,活着無益於當世,死了不能傳名於後代,那樣做完全是自暴自棄。”陶侃字土行,父親本是吳國的楊武將軍,死得很早,吳國敗亡之後,陶侃由鄱陽移居到廬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貧苦。可陶侃愛惜光陰、發奮自強。正因爲這樣,陶侃受到了當時的名士範逵的擡舉,做了江夏太守,後來因爲抓住了亂賊王敦,平定廣州叛亂有功,被封爲柴桑侯,食邑四千戶,又做了荊、雍、益、梁州刺吏和徵西大將軍等職位。

陶侃職位高了,但他並不像當時大多數的官僚一樣貪圖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於職守,孜孜不倦。

《資治通鑑》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陶侃從一個出身寒門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軍四十一年,建立了當時及後人所景仰的功勳,多麼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學習陶侃那愛惜光陰的品格和努力學習的精神。

  篇二

孫子說:“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趙國常與匈奴交戰,每每失利,趙王改派李牧把守邊疆。李牧每日犒勞將士,不允許出戰,連續幾年趙國都沒有什麼損失,趙王和匈奴都以爲李牧怯懦。由此匈奴軍隊軍紀開始鬆散,越來越缺乏組織,以致士氣大減。趙國將士們每日接受賞賜卻沒有機會爲國家效力,都願意一戰,後來大破匈奴軍隊。這就好比在收到別人攻擊或排擠時,不要立即報復,要學會忍耐。表現出自己寬容大度的一面,對身邊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纔是最重要的。若他以爲你膽小懦弱,更加驕橫,這就可以找準機會給予致命一擊,此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的人,他們的膽識絕對不是常人能及的。敢作別人之不敢作,敢爲別人之不敢爲。此外一點,就是不貪圖小利。智襄子是晉國四卿之一,因爲貪圖小利,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韓子、魏子都懼怕他,贈予了土地,唯獨趙子不與。智襄子率魏韓攻趙,反被趙魏韓滅族。由此可見,不管自己勢力再強大,佔別人的小便宜多了,時間一久必然會引起公憤。

無信、無惠,則無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無濟於事。作爲一名領導要清楚三點。其一,無信不立,應當首先立木取信。人性是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讓他們佔一些便宜以達到取信的效果。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東西,來分與他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其三,再從自己的反對者的薄弱環節開始遊說,闡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動搖其原本的反對決心。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好的確立並維護內部秩序。當內部不穩定時,只可守,不可攻。守,可結秦晉之好;攻,只會衆不敵寡。這也是爲什麼火燒赤壁可勝,投鞭斷流卻敗。

君不屍小事,臣不專大名。作爲上級,要顧及的應該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交給部下去辦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操勞。作爲下級,在別人手下辦事,要謙卑恭敬,不能搶了上級的風頭。

讀過此書使我獲益匪淺,這些政治、軍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套路。人生就好似一場戰爭,擁有明確的戰略和靈活的戰術,運籌帷幄之中,方能決勝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