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簡單談談審美理想統照下的感受與表現

讀後感2.15W

摘 要:關於文學發展的理論研究,大都沿着文學他律與自律兩個維度展開。但他律與自律的發展並非孤立的而是有一定中介在其中發揮着紐帶作用。本文將文學發展他律、自律的中介運行機制定位在審美理想統照下的“感受與表現”活動中。審美理想因其範導性,形而上地指導着文學走向,作傢俱體的“感受”、“表現”活動則在實踐意義上融合了他律、自律發展的各方因素,促使中介機制運行,推動文學發展。

簡單談談審美理想統照下的感受與表現

關鍵詞:審美理想;感受;表現;中介;運行機制

“自律”與“他律”概念一般關涉事物發展過程中自身特徵規律與外部影響改造這內與外的雙重作用,文學發展的理論研究大都沿着這兩個方向展開??“他律論,即認爲文學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文學自身形式以外的社會文化或個人因素(一般稱爲‘外在因素’,externalfactors),否定文藝有所謂‘自主的歷史’”。自律論“把文學藝術史看成文藝形式自我生成、自我轉換的歷史,推動文學發展的不是社會文化等外在因素,而是文學形式、結構、技巧等‘內在因素’(internalfactors)”①。事實上,單從文學內部或外部入手都無法全面揭示文學發展動因這一論點早已成爲共識,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合理解釋內因與外因之間如何推移、如何轉化,“自律”“他律”如何協同推動文學發展,也就是尋求其互動的中介及運行機制。

一、審美理想作爲中介

審美理想是美學的核心問題,康德認爲理想是審美判斷的內在尺度,這種先驗的“最高範本”對於人的審美認識活動、審美實踐活動有範導性作用。審美理想作爲作家對美的最高境界的追求,產生於生活體驗和文化薰陶等較爲零散的審美經驗中,反過來這些零散的材料通過範導的審美理想的規約,整合內化成作家獨特的藝術感受。審美理想燭照形成的感受通常涵蓋了作家對審美經驗的概括並融入了其對審美追求方向的理性把握和抽象想望,將這種感受具體化、感性化,用形象表現出來才真正完成了審美創造活動。也只有到此時,審美理想才以具象性形態存在,實現了黑格爾對理想的另一界定“符合理念本質而現爲具體形象的現實”②(如果說康德對理想的界定還存在先驗性的話,黑格爾的理想與美則成了可以互換的範疇,是形象與思維的統一),在具象中體現出某種符合“美的規律”的抽象必然性。所以審美理想總是形而上地統攝着作家的創作,審美理想的理性內容即作家藝術感受,審美理想的形象形態即作家藝術表現,通過“感受與表現”活動,抽象的審美理想才獲得了具象的實際意義,觀念與形象獲得了統一。

將文學發展他律、自律的中介定位於審美理想,是因爲審美理想一方面反映着一定社會現實,一方面凝聚着一定藝術規約。審美理想可辯證地分成特定審美理想與終極審美理想兩類。不同社會生活,不同主客體關係構成不同的時代審美理想,就某一時代的審美理想而言,它又有一個從萌芽、發展、完美實現、逐步解體到消亡的過程,文學發展可以看成是各種特定的審美理想不斷擅替的歷史。客觀外在的異己性以及主體本質力量顯現的願望使得主體在實踐中必然會與周圍現實發生牴觸,從而萌發出變革現實、擺脫束縛的強烈願望,這正是理想得以產生的基礎和來源。理想以現實爲基礎又不斷否定和超越現實,階段審美理想必然是階段現實的產物,必然反映了人們對現一階段現實的不滿和對下一階段現實的追求,循環往復由此展開對美的無限探索。

因此特定審美理想往往可以看成人們追逐終極審美理想的階段化目標,而終極審美理想則是所有人求善求美行進中的遙遠目標。雖然永遠事先不來了,但只承認審美理想的無限必將陷入虛無,理想是有限現實下產生的憧憬,又必須藉助有限材料表現,通過有限方式表達出無限美感,實現有限與無限的`統一是審美理想的核心。在千百年來的探索中有些表現方式被一代代人認爲最貼合理想而被保留,不斷沉澱成藝術經典與傳統,又或者有相同價值趨向的人認爲某種表現方式最爲接近心中的美的理想,而形成共同的風格、流派。

因此,審美理想處於文學他律與自律的融匯點上,一方面接受着歷史氛圍社會理想的浸潤體現時代風貌,一方面凝聚着傳統積澱下來的藝術規約追求永恆美感;迅速感受反應着外部環境的刺激,積極調動調整着傳統的文學表現方式,調節着個體的審美需求與審美能力,文學之所以不斷髮展不斷變革,正是因爲中介形態的審美理想在前起着引領作用。但審美理想畢竟是觀念的,要落實文學外部、內部各因素的融合推動其發展,仍需要作家現實的具體的“感受與表現”活動來實現。文學發展他律、自律的中介機制正是在“感受內容”的形成與“表現方式”的選擇過程中得以運行的,作爲機制中的一部分,無論“感受”還是“表現”都深受文學內外因的影響。

二、“感受內容”??整合他律、自律雙重效應

創作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千絲萬縷,環境改變必然導致作家藝術感受內容的變化,從而影響作家創作。中國傳統文學在發展上崇尚與世相諧,情隨事遷,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在沿革上注重源起流變,常力圖說明天地間存有自然之道(神理、氣)在推動文學發展。例如認爲審音能知政,頌詩須論世;做文章首先應以“才、膽、識、力”③去識自然之情態,得自然之情趣,他律色彩明顯。

但感受的形成並不能說完全受他律影響,而與文學自律無關。不同於關注內容求得信息的普通認知活動,藝術家的每次實踐行爲都可看作審美體驗,除可由內容引發快感外,也常以直覺的方式感悟形式。例如傳統書法之美在於以線條去表現難以言傳的生命律動與人生體驗,而絕非認清所書之字,《蘭亭集序》之所以爲傳世佳作,除了清麗文辭外更因爲王羲之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和韻律和諧,悅耳動聽的聽覺享受。審美體驗“將他人稱爲‘形式’的東西看成是內容”,“由對對象的形式美的愉悅進入對人生、未來的感悟,並能直接進人人的潛意識深層領域,是照亮人格心靈內海之光”④,形式本身就能與審美心靈展開對話,形式本身就成了感受內容併產生美感。因此可以斷定,文學發展的他律因如外部環境、自律因如形式本身共同對作家審美感受的生髮有重要影響作用。 三、“表現方式”??遵循自律、他律雙重規則

俄國形式主義將文藝發展動因歸爲“陌生化”,即當舊的方式技巧爲人們所熟悉不能引起突出的審美效果時,必然帶來表達方式改頭換面、邊緣技巧流向中心以獲得新奇的局面,文學的發展就是文學形式自律推新的結果。作爲對俄國形式主義的繼承革新,結構主義同樣爲文學發展尋找形式根源,試圖探討整個文學系統的形式性因素意義(諸如抽象結構、普遍法則)的生成規律,深挖不同時空作品在敘述上的共同模式。的確,作家創作任何一部作品,都無不受到既有文學形式的暗示與牽制,然而苑囿於內部去分析藝術表現技巧,單認爲文學發展是自我生成、自我循環,一味恪守形式規律,終將導致藝術封閉性的愈演愈烈。

表現手法必然的也需受文學外部因素的制約,“在《詩經》中大量簡單重複的四言句式與上古初民樸素天真的情感方式與心理結構之間……不是可以明顯地找到其對應性麼?”⑤世風偏好對錶現形式有着潛移默化地引導,在敘述手法的選擇上作家會根據社會需求或大衆態度做出一定的改變和調整。尤其當一種新的表現手法還未正式興盛時,外部環境對它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爲任何藝術表現都有自身特定的文體規則,這種規則經過長期歷史積澱在無形中造成了讀者期待視野的保守性、傳統性,普通大衆常常無法立刻接受先鋒作品對規範的偏離或革新。因此優秀的作家對於傳統常抱以雖革新仍有繼承的態度,使作品既易於被接受又不致厭倦。

四、中介機制運行及文學發展

文學發展的他律和自律規律都對作家的審美感受和藝術表現有深遠影響,那麼“感受與表現”又是如何成爲中介運行機制,從而促進文學發展的呢?這裏首先牽涉到上文所提的審美理想問題。審美理想是作家社會人生理想的折射,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會先作爲“預成圖式”存在於作家內心,燭照着一系列認識、實踐、審美活動,起範導作用。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中以大量實驗證明,由於知識貯存和前在經驗,人在觀念中會形成“初始圖式”⑥(initialschema)。這種預成圖式使藝術家產生心理定向,創作前的預成圖式在創作時就成了藝術家的知覺期待,例如畫家的選景就是在尋求視覺刺激物中與圖式相對等的刺激,而文學家創作時也往往會對與自己審美理想有共鳴的題材產生特殊情感,這可以看成是“知”(knowing)對“視”(seeing)的一種規範制約。

在這整個過程中,由作家所有審美經驗積累成的審美理想首先表現爲作家心中的一個朦朧概念參與其中。接着,作家腦海裏審美理想在主題範圍內形成預成圖式,並與現實材料開始融合,對材料的取捨以審美理想爲參照,與圖式相符的留下不符的捨棄,不斷修正後對材料的塑造逐步顯出雛形,審美理想也逐步清晰成一種藝術感受。觀念的感受需要製作具體的藝術意象來成爲情感符號,然而在理想表達階段(藝術表現)時矛盾就產生了。雖然如上文所述“感受與表現”同時受文學發展他律與自律影響,但兩者變化速率是不同的。作家作爲感受主體,無時無刻不在經歷着“新陳代謝”,時代境遇的任何細微變化隨時都能引發作者的“由物感興”,而藝術表現方式是文學長期發展形成的產物,與活躍易變的感受內容相比,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保守性,無法像感受內容那樣天馬行空。作家的審美理想常常面臨空有內容卻無法找到合適表達形式的尷尬境地,其背後實質是審美理想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矛盾。面對“感受與表現”的衝突,作家要麼犧牲部分新生情感就範於傳統、修正理想以匹配形式,要麼不斷嘗試創造新的技巧、手段來順應情感抒發。審美感受內容與藝術表現方式的不斷對立、協調最終推動了文學發展,其他律、自律的雙重影響也因此獲得了連通。

註釋:

①陶東風:《文學史??走出自律與他律的雙重困境》,《文學評論》1990年第3期。

⑤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頁。

⑥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林夕等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頁。

標籤:統照 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