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吶喊的讀後感700字

讀後感2.23W

範文一

吶喊的讀後感700字

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記、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傳四篇,但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故鄉》結尾的那句: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在自序裏寫當時國人需要拯救。從對中醫的迷信寫起,說中國人需要醫藥上的生理解救,然後寫到在日本看電影國人思想的愚昧,棄醫從文,要從思想上拯救中國人。

相信當年肯定有人對魯迅的行爲不屑一顧。

但魯迅怎麼說:橫眉冷對千夫指。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讀魯迅的作品,依然有感動、憤慨、豁然的情緒,而那些非議魯迅的人呢,誰記得。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是第一個走這路的人,當時當下被誤解、被攻擊、四處碰壁,但過了這些年,我們都只記得他,讀他的作品,而不會記得那些非議他的人。

一條路,要成爲第一個人走這路的人,不僅要有勇氣,要有耐心,更要一顆強大的內心,能擔得起所有的非議。

要知道,十年百年之後,後人真正看到的,只有構成系統的作品,不是散亂的作品評論。評論別人太容易了,大家都能做,但能正在堅持下去寫出好作品、幹成大事的,太少。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做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現在社交網絡不比從前。從前魯迅寫文章,都是與人隔空對話,在報紙上罵,稍微還有點門檻。現在大家在社交網絡上稍微對什麼有意見,都能直接留言、評論。

現代社會,如果你想幹成一件事,內心素質要非常豁達。

如果你真想幹大事,聰明點的話,請戒掉社交網路,孤獨地走你想走的路。

範文二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常常以偷爲職業,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麻木的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爲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爲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羣衆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地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振中華雄威!

標籤:讀後感 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