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14篇(通用)

讀後感2.4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傅雷家書》讀後感14篇(通用)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早就聽說《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個暑假,我認真拜讀了這本名著。

這是一本由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至1966年間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186封家信組成的書,書中傅雷夫婦對孩子諄諄教導,要求孩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熱愛自我的祖國,和孩子暢談自我對音樂的見解與感悟,父子的濃濃親情,流淌筆端,躍然紙上,縱使千山萬水,依然近在咫尺。

父親的`愛是嚴肅、莊重的,他反覆地與兒子討論藝術上、事業上的問題,但當他細細回想孩子小的時候情景、醒來後因想念兒子無法入眠時,更多的溫情瀰漫在字裏行間,催人淚下。作者經常提到對兒子的愧疚,認爲在兒子的童年時代,沒有給他足夠的愛與溫暖,更多的只是批評、指責和條條框框的禁錮。也正因爲這些,傅雷後悔不迭,他用自我的餘生爲兒子在藝術事業上披荊斬棘、指引方向。他是兒子尊敬的長輩,在與孩子探討學習、做人、藝術的同時,不厭其煩地告訴遠在他國的兒子要時刻堅持一顆愛國的心及一腔愛國主義情懷。他又是兒子最好的朋友,他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能夠和這種幸福相長的。”亦父亦友,這就是傅雷,一位偉大的父親。

經常有同學講,和父母有代溝,父母不理解自我,自我有心裏話不願和父母說,這些在《傅雷家書》面前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呀。其實,父母不管是否有成就、是否有才華、是否有金錢,他們對孩子的愛都一樣的深沉,最關鍵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我很有幸,和爸爸媽媽一向相處愉快,但有時候,也會因爲一些事情鬧得不愉快,覺得不理解他們,他們更不理解我。其實事後一想,事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有時只是一句話的事兒。

成長的路上,聽聽父母的意見,說說自我的想法,和父母多溝通,我們的人生將少走很多彎路,將會收穫更多的幸福。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翻開《傅雷家書》,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簾,父母的諄諄教導、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覺已流入心間。

《傅雷家書》,創作於9~9經歷了___初期,___前,傅聰去波蘭留學。此後與父親傅雷常常書信來往。___時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餘的幾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爲傅雷對傅聰寫的書信,故名“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能夠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資料。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我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着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

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裏,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一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

的琴。可是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着琴,突然來了靈感,彈着彈着就跑到自我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

去。但這次,傅雷不僅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我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齊研究,並將剛纔的曲子命名爲《春天》。

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向陪伴着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着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後,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裏得知噩耗後,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人愛其子,勝於一切。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

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我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

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着下一代。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待來生,再同堂可好?

因初讀此書時略查背景,再讀來不免難過,又爲傅雷夫婦生前受而忿忿不平。故人已去,只望世人留於心,指點後生道路。

家書讀來真切,因是親人間來來往往不加雕琢的質樸文字,那一幕幕溫馨而又動人的畫面常常浮現腦海,也望見了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真摯情感。父母爲兒子在外奔波的掛念,化在了字裏行間,轉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輪,描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皺紋,彷彿在播放着一部建國初期知識家庭的成長史。

父愛如山。

你可知道,那曾經與傅聰先生僵持不下的傅雷先生,竟有如此溫柔的一面,化作如水般溫柔的父愛,綿綿於子女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封封家信中,承載了多少個不眠的夜,糾結了多少下筆不定的心情。曾經那個在子女面前鐵骨錚錚的父親,竟得此般柔情,又感如山沉重的父愛。

母愛似海。

信中,隨處可見朱梅馥先生對傅聰先生一家的掛念,特別是在凌霄出世後,對這個孫子的掛念更甚,“凌霄的保姆走了,彌拉怎麼忙得過來?我一點忙都幫不上,心裏說不出的內疚。”讀來令人動容,感嘆着母愛似海。

我覺得我是幸運的`,我並沒有活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我感受着如山的父愛,沐浴着似海的母愛,我們與家人的交流並不需要通過書信這種大費周章而又須歷漫長等待的方式。但,我們不會常在寫給家人的長篇書信後加上“祝你們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我們不會細細斟酌父母對我們說的一字一句,揣摩父母所做的一舉一動。中國人講究“言傳身教”,從小至今,我們究竟在父母身上學到了多少,生命中還有多少次能感恩父母?

別考慮了好嗎?每一刻都是生命,哪有那麼多時間去猶豫,或是“再等等”,老天爺小氣地就給了這麼點時間。別讓父母錯過你的成長與感動,快去把那些該做的做完,活出生命的內在!

驀然,我又想起了故事最後枉故的夫妻。感恩,感恩他們無私的愛感染了每個讀書的人,悟得了一絲生命的真諦。

“願來生同堂歡笑。”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自古以來,父母都是最疼愛孩子的人,可是夫婦間總有着不一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傅雷夫婦將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或許這就是《傅雷家書》能夠暢銷不衰的原因吧。

傅雷是有名的翻譯官,而他的兒子聰又在國外發展音樂,所以家書中的家教家風,顯現的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家書中濃濃的父愛與母愛,有時卻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因爲父親總是在國家和聰的角度思考。一次,聰想要回國,作爲父母,當然是期望漂泊海外的兒子能回家看看。可傅雷的回信中卻有這麼一句:“每年回國一次,在體力、時間、金錢方面都太浪費。期望多研究。”夜色中他合上書,強壓着心中的不忍與思念寫下這句話的場景漸漸在我眼前浮現。

這父愛是要有多強,才能到這種不顧自我,只顧外界和兒子的境界啊!

聰的音樂天賦一點也不低,再加上刻苦努力,演唱會往往很成功。這個時候,父親總會寄來這麼一句:“在獲得成功的同時必須深深的檢討自我的缺陷。”,以此來澆滅聰驕傲自大的小火苗。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期望,可成功卻必然需要付出努力。對於聰刻苦的練習,傅雷卻又常常勸說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需要讓自我太辛苦了。”只是不明白,聰有沒有把這句忠言聽進耳朵裏呢?

母親卻又與父親截然不一樣。“究竟派你在哪個團體裏學習?與夏部長見過面了嗎?樓伯伯那裏去了沒有?”母親的信裏,出現最多的就是問號了。既然傅雷承擔了一個嚴師、嚴父的形象,那麼母親就當起了一位“慈母”,“小棉襖”,不斷的'溫暖着在異國的兒子。時不時穿插的幾句告誡,讓聰心裏的警鐘又一次被敲響。

之後聰結婚之後,母親又更加展現出了她的母愛:“記得有時候要放下工作,多陪陪妻子。”……

相對於父親的嚴厲來說,母親的溫暖能撫平聰心中因嚴厲而起的不滿。也就是因傅雷夫婦的相輔相成,才讓聰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了幾分煩惱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清晰的日期,樸實無華的字眼,當中時常夾雜着俏皮的英文,就這麼指尖劃過每一頁,目光掃過字裏行間,瞻仰完了這貫穿亞歐大陸的《傅雷家書》。

之所以說瞻仰,是因爲這本書所孕育出的情感與故事,辛酸與淚水,悲歡與離合,父母對傅聰遠在他鄉濃郁的思念之情,不只是我們從白紙黑字中品讀出來的那麼簡單。傅聰遠赴波蘭學習音樂,遠距離的隔閡並不能熄滅父親母親嚴厲與溫和的教子之情,愛子之心。我們能從每一封家書中讀懂許多父親細膩而又意味深長的教誨。

父親對傅聰的愛顯露無餘。每次渴盼兒子的來信,來信後反覆讀着兒子的來信,將兒子在國外每一次演出的新聞都收集起來,在大病之餘也堅持寫信。這種細微,渺小的舉動,也許在父親信中總是用極少的筆墨一筆帶過,但這種情感卻在我們心中徘徊不去,有時候一個非常小的細節,卻能讓我們心中一股暖流。就像川流不息的小溪,終有一天會在水天相接處匯成大海,永不幹涸,流芳百世。

然而,對於學音樂的傅聰,父親也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及幫助。父親會反覆觀看傅聰表演的視頻,並告訴他的不足之處。這種關心已經超越了那種原有的鼓勵,而是一種深入的直接與心靈溝通的教誨:“彈琴不能太sensation。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從兩方面得來的,必要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深地劃入自己的心靈,成爲你個性的`一部分,人性的一部分”這種在心靈上拔高的教育,在音樂的領會上更深層次的指導,更超越了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關心和支持,這種支持就算在當今也是鮮爲人知的。

不僅在學音樂方面,在做人習慣方面更是潛移默化。他告訴傅聰,做人要踏實,誠懇,在音樂上投入更多自己的情感,不能夠現身音樂而對社會不管不顧,對彌拉要體貼關心。更是關心到傅聰在西餐上用餐習慣的不端正。這種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做人教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吸收,而傅雷對兒子的這一種潛移默化,在每封信中多少都有些的教誨,更是令這種優秀的品質深入傅聰的骨髓,在這種青蔥年華中養成了影響一生的良好品質。

對於傅聰來說,音樂就是世界,我想如果沒有父親對於社會,祖國的一些灌輸,他執着的性格必然引導他成爲一個音樂瘋子。父親在心中總會提到中國的現狀,中國的運動,洪災,黨發表的思想理論,這種在異國他鄉的傅聰腦海中留下的祖國,依然挺立在父親的字裏行間,然而正是在這種身系祖國的,被父親深深影響的愛國情懷中,才令這鋼琴才子在歐洲的崛起。即使在傅雷遭受迫害之際,他依舊挺着胸膛,向兒子講述國家遭遇的厄運,而隱瞞了自己所身處的水深火熱。他與國內反斗勢力抗爭,最終憤恨離世。可謂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父母的教育是一種傳承,當今的社會有多少父母即使自己滿腹經綸也不願教授給自己的孩子鳳毛麟角?而父母的教育正是維繫中華復興的重要紐帶。而傅雷對於兒子傅聰飽含真情,面面俱到的教誨,卻真真確確做到了這一點,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更是即使身處逆境也身系祖國的偉大斗士。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傅雷家書,一封封平淡無奇的信,背後卻隱藏着父母對孩子最真摯的情感。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導,是父親對孩子苛刻卻又寬容的愛。這是一本充滿父子之間相隔甚遠卻好似近在眼前的愛,一本父親含辛茹苦的教子過程,來來回回,都包含在這家書之中。

《傅雷家書》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間傅雷夫婦與自己的孩子傅聰在波蘭求學時互相寄出的書信,並集成了一本書。記錄了傅聰從一個小小的鋼琴學童成長到一個世界矚目的偉大鋼琴家的過程,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父親母親對其無微不至的關愛,即使是在天各一方,無數個叮嚀和囑咐彙集在書信中,便促就成了傅聰。讓人不得不感嘆傅雷的教育方式之妙。

傅雷曾向傅聰說過;‘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這一句話讓我深思,爲什麼第一做人,其實很簡單生而爲人,我們就是人,做人才是根本,人在這世上,很容易迷失自我,特別是在成功和失敗的時候。傅雷有遠見卓識,固然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也以此教育子女。這是我讀完書後感悟最大的之一。

在傅雷的眼中,換句話說,他教育成功的'原因在於-----他並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是一個純粹的孩子,更是精神上交流的夥伴,他會關心傅聰的身心健康,會關心傅聰的生活,關心他的練琴進展,甚至還會和他聊到中國藝術的發展就像是一個老朋友,知音,給傅聰一個能發出內心聲音的空間,尤其是在書信當中,不管是傅聰的日常生活還是來自工作上抱怨,而是耐心與他教導,傾聽他的意見和心聲,拉近與他的距離,像是書信當中的;‘你覺得怎麼樣或是聽聽你的意見’將自己人生道路所經歷的一切經驗,道理用內心教給孩子,這,就足夠了。

傅雷夫婦對於整個中國的教育其實也有着很深的影響,他們的教育之獨特點在於並沒有陪在孩子身邊,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依然是書信中,傅雷細緻入微到上臺應該保持怎樣的面部表情,拋去其他的不說,這種表現難道不是對孩子最大的關愛了嗎,能爲了孩子考慮這種地步,真乃用心良苦啊!傅雷的眼光看的也可謂是真遠,他知道物質化的時代總會過去的,像這種超時代的教育方式,怎可能不出效果呢?這就是他們被例爲典範父母的原因。

其實傅聰的成功光靠苦心孤詣是絕對不行的,父母在這方面就像是一個老師,不可能永遠的陪在孩子的身邊,兩者一定是相互的。傅聰對音樂,我覺得更多的是熱愛,對音樂的貪婪,熱愛的動力使得他努力的追求音樂,努力將最好的感覺傳達給聽衆。

傅雷家書,四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但永遠不變的是傅聰每封信的‘再談了,祝你們健康’和傅雷夫婦對孩子深刻的教導,看看現代,大部分的家庭甚至還在物質的時代,用物質滿足孩子,其實都是虛僞的。但在看看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早已感受不到古人“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訴不盡的紙短情長,也體會不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珍貴難得。讀完之後,我卻又對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產生了興趣。

想想,遊子在外,舉箸執筆,爲遠方親人,一筆筆寫在紙上,承載着自己千般萬般的思念與感慨,投進門口的綠皮郵箱裏,讓郵遞員帶它流浪,所經都是思念之處。見字如晤,這種“古老”的方式下掩蓋着的是濃濃的深情與浪漫……

在傅雷先生寫給其子的家書中是濃濃的親情,也有對其品德行爲的要求,也不乏對其藝術上的指導。他於傅聰不僅僅是嚴慈並濟的父親也更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書中蘊藏着許多令人受益的人生哲理,堪稱經典。我深刻記得這句話“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纔不致爲金錢所奴役。”是啊,在現在的社會中,銅臭味瀰漫,資本家爲金錢不顧一切。社會所以腐爛,生鏽,以至於發臭。慾望驅使人類,人若不能管控好自己,不能抑制慾望,管制金錢,就會被其反噬,從而淪落爲慾望的奴隸。

林文月這樣評價這本書:“《傅雷家書》中的百餘封信函,是傅雷爲自己投下的‘背影’。我們讀他寫給兒子傅聰的許多篇真情流露的文字,卻看到夕陽殘照之下傅雷自己常常的背影,那個背影顯現出誠摯浪漫,認真嚴謹,但又不免於落寞。……傅雷透過對文學、美術的熟悉與音樂的愛好而省思融會後,有他自己的藝術觀,在《家書》裏,他也反覆與傅聰談及這些問題。”父母走過人生路途遠比我們要多,他們就像一個探路人,走走停停,也曾摔倒、後悔、遺憾。所以他們把這些經驗,這些諄諄教導給予後輩,讓他們少走彎路,也將自己從未實現的願望與期許傳承到孩子身上,讓他們待自己去完成。

無論怎樣,我們都應懷揣着一顆之子之心。要先學會做人再做事。這本書在藝術和精神上都給人以啓發,令人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本學期令我收穫最深的一本書就是《傅雷家書》。

這本書凝聚了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禮儀要得體;退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充斥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關愛及嚴格要求,洋溢着濃濃的父子情深。它讓我感覺像戲曲那樣給人以脫俗的氛圍和無旁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當成了對社會,對祖國的一項光榮的義務和責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教育提升到這種境界,但對子女的關心愛護,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我的父親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父親把教育我當成首要任務,他在我身上耗費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親對我的成績並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問人處事的.原則和做人的道理。父親常常給我講起以前的故事,雖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親苦苦婆心的教誨,但是我知道父親只是想讓我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父親並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但是父親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我這個年齡沒有經歷過的。所以我知道,現在應該好好聽取父親的教誨並且深深的記住,身體力行的去實現。

他雖然不是像傅雷一樣偉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學習的人。

父親,在我心中,您永遠是偉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傳身教下,我會有更大的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長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這是一本的藝術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正有了這《傅雷家書》的流傳,許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傅雷夫婦也就成爲了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典範。

一封封家書,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強烈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這部作品中,傅雷不僅僅作爲一名關愛兒子的父親,關注着兒子的一舉一動,也作爲一個“過來人”以自己多年的閱歷和在社會的摸爬滾打對兒子即將遇到的各種各樣事情做出推測並給予獨特的見解,更作爲一個指路燈,爲兒子設計好應對即將到來的事的辦法,並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也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理智的分析,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兒子汲取教訓,讓他引以爲戒。

“揠苗助長”“棒棒底下出孝子”也逐漸開始成爲家長們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後竟有根深蒂固的趨勢。可他們卻忘了,他們並沒有傅雷的那種言傳身教的品質。光學傅雷一個“打”字,便長期有着“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思想,於是孩子在父母的身邊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漸而孩子們開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屬於孩子那獨有的活潑。傅雷想通了,即使自己的晚年因爲的原因備受折磨,但卻因爲他與兒子成爲知心朋友而感到幸福。這……或許就是父親。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的歷史,開啓了一扇不大卻能看清一切的窗戶,很好的爲我們保存了那個年代珍貴的記憶,正因爲有它的存在,纔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明瞭的闡釋出來,它不僅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生行事的準則。《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處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

在現實中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父母或許沒有傅雷先生那樣知識淵博,也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任用他們全部的'精力費盡心血的爲我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只爲讓我們有個更好的未來,比他們過得更好,這便是所有的父母所期望的。爲了我們,他們拋棄了他們所最初所堅持的理想,讓自己的一生變得周而復始碌碌無爲。

當我們出現忤逆思想,他們在一旁看着卻又無能爲力。小孩,路還長別絕望他們不是不在乎不關心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溝通,最愛你的只有他們沒有之一。想一想他們也是人也會累,在不開心的時候也會難過,在絕望時也會流淚。別因他們是爸爸媽媽就將他們所有的不堅強都抹殺,別忘了他們在是我們父母的同時,他們也爲人子女。

感謝《傅雷家書》在我最懵懂的時期給我上了的一課。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書《傅雷家書》。

“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絕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罷了。”這是傅雷先生對我們人格上的鼓勵,字裏行間流露出他高尚的人格,就好比批判八股文,認爲八股文是使人思想懶惰,感覺麻痹,遇事不認真負責的產物。

而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不僅體現在文學方面,還在於藝術和人生。他曾經說過:“先做人,其次做藝術家,再次做音樂家,最後做鋼琴家。”他將層次講的很清楚,也說明了沒有一步登天的事,每件事都要一步步做起,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做好人。

也因如此,他對孩子們的教育也脫不開人格,甚至是着重於人格。這種教育方式我很欣賞,我認爲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這讓我瞭解成績並不是出於第一位的,人格纔是。只有擁有良好的人格,纔會讓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提升,才能使一個人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纔會去懂得什麼是感思以及怎樣去感思……

我希望每個家庭都能懂這個,我希望他們不會再一味的追求孩子的好成績,拿他們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而忽視他們人格的.培養,我希望那些因一些瑣碎小事而應發的弒親事件不會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希望當今的社會越來越乾淨。

有的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有傅雷的那種身傳於言教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真是無話可說。

我希望每個家庭教育會愈來愈明媚,社會也會更加的陽光,每個人都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從我開始,爲後代做好榜樣。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1

“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合上書卷,傅雷先生親切的話語依然縈繞耳畔,他對兒子事無鉅細的關懷,如同一米陽光照耀我的心扉,喚醒了記憶中父母對我同樣真摯的愛與牽掛。

生病時一個緊張焦急的電話,失落時一場撫慰心靈的溝通,迷茫時一個溫暖的微笑……儘管遠隔千里,但父母的愛不曾缺席。然而,我們,或者說更寬廣意義上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有互相咆哮,有在傷害中漸行漸遠甚至無法回頭。

那個17歲的少年,毅然跳入冰冷的江河,留下岸上的母親獨自悲號哭泣,在懊悔中度過漫長的餘生;那個已經成年的兒子,不務正業,搶人錢財,殺死父親,而父親臨終前竟也是一句,“孩子,拿着錢快跑!”更有前段時間鋪滿新聞的13歲少年,殘忍地弒母后,仍能“冷靜”地面對外公和警察的盤問……“哎,爸媽總是拿我和別人比較,從不表揚我!”“他們就知道成績。”“我不想跟他們說話,他們什麼都不懂,一點都不能理解我!”課餘,教室裏,走廊上,我們隨時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你看我家那個……哎”這更是家長們最共同的`語言。

矛盾形成了,惡性循環。家庭教育,親子關係,成了一個嚴峻的話題。孩子無奈,父母無力。同樣是愛,那爲什麼傅雷夫婦和兒子之間,卻能夠這般和諧融洽呢?

“他要求學生第一次就要把曲子背出,否則不上課。這種教授法,你認爲怎樣?”傅雷先生熱切地詢問傅聰,羅列觀點,思想的火花在父子之間的交流碰撞中閃爍。而對藝術的探討、真理的追求,也讓他們的愛像是友誼,平等而堅固。

而我的母親,在批評教育我的時候,只是一味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射在我的身上。她有着鍛造偉大生命的嚮往,於我來說,卻太苛刻。總能想起,那個鍾愛玫瑰的小王子,想起那句“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多麼遺憾,我的媽媽可能忘了,我們的媽媽,可能都忘了!所以有時候,真的很羨慕傅聰有這樣傑出的父母,可以和他探討從生活到藝術的種種。有時候我又在想,我們的父母在看着電視,搓着麻將甚至忙着賺錢的時候,一味地跟我們講生地會考,講會考,或者他們只是沒有愛的正確方法。他們沒有傅雷先生那樣的文化素養,更沒有傅雷先生的那種不停止學習的習慣。故而,他們跟不上我們的腳步和想法。

我憂愁着這樣的現實,我若長成了母親,也定會爲此煩惱。想得太多,假設得太多,都是徒勞。但我們真的企盼着,我們的父母也要和我一起讀讀《傅雷家書》,我們都需要學習。父母和孩子,是獨立又彼此依存的生命,不必互相套上倫理的枷鎖,而應當在共同學習中換位思考、真誠交流。“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在漫長的一生中,彼此不抱怨不孤單。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2

金庸曾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在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傅雷家書》收錄了傅雷夫婦從1954年開始寄給兒子傅聰的家書。在家書中,傅雷經常和兒子探討藝術相關的問題,這是傅雷作爲一位父親對兒子事業的提點和幫助。

在兒子成名之前,傅雷向兒子強調,在創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結合。他覺得在彈鋼琴時苦練技巧是必須的,但是,如果想成爲真正的藝術家,還需要學會在音樂裏注入最真摯的情感。

而在兒子成名之後,傅雷又告誡傅聰要保證自己藝術的尊嚴,這位操心的父親,甚至還時不時在家書中詢問兒子的理財情況,目的就是監視兒子的收支情況,並且希望傅聰在藝術的創作上是純粹的。我們不難看出,傅雷一直在秉承着一種樸素的人生觀,並以身作則的影響着自己的子女。

書中有很多觀點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他常會在家書中強調,要堅持大我,拋棄小我,也就是說,切勿對個人的利益和得失太過計較。因爲在人生過程中,總是充滿苦悶和矛盾,當我們熱衷於追求個人名利和利益,而又得不到名利和利益的時,必然會因爲嫉妒和仇恨而陷入痛苦之中。相反,若我們堅持大我,拋棄小我,放棄個人利益,而爲社會和人類前途而感到苦悶時,因爲出發點是正義是熱愛,所以我們會做出一些小小的貢獻。

作爲父親,傅雷很關心兒子的'生活與成長,兒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比如如何勞逸結合如正確理財,以及處理愛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傅雷在家書中多次提及,並提出建議和意見,及自己的親身經歷。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藝術修養,使得這些文字生動優美,讀來感人至深。爲我們展現了一個活靈活現,可愛至極的父親形象。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傅雷和傅聰不僅是一對父子,更像是一對談心的朋友,他們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給了我很深的感觸,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苦心。在傅雷那多一封封的家書之中,我彷彿隱隱約約看到了父母的身影……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3

在以前,人們不像現在一樣有電話可以方便人們來與遠方的家人交流,所以書信,便成爲了一種很好的方式。談起家書,《傅雷家書》這本名著肯定會浮現在腦海間......

書的第一章說了不少作爲父親對自己孩子虐待的道歉話語,從中可以看出來父親對孩子的濃濃愛意。在孩子走後,父母也表達出了自己的不捨之情,是啊,那畢竟是自己的骨肉啊,誰能捨得呢!在除夕夜,也只有深深的思念。大人總是比孩子要有經歷的.,於是自己便可以告訴孩子各種關於學習的方法,幫孩子分析失利的原因,當在深夜,也不能擋住一個父親對兒子訴說的心情,爲孩子成熟而開心,與孩子討論自己的工作......這些不都是一個父母對孩子愛的表現嗎?在這些家書中,每一封都有着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這足以體現對遠在他鄉的孩子的關愛。每每當孩子來信,父母總是會上揚嘴角,熱淚盈眶的讀完那封期盼已久的家書。天下父母心。

想想自己在家裏的表現,對父母的話語有多少厭煩與氣惱,總覺得自己長大了,不用他們管了,可他們卻還是喋喋不休地嘮叨。其實這都是父母的愛,只是我們現在還小,不能明白透徹。如果我們像傅聰一樣離開家裏,或許就會懂得父母了。我們平常對家人總是不滿,總是挑剔,卻從不曾注意他們漸漸白去的兩鬢,那是爲我們操勞的結果。家書的內容並沒有侷限在關心兒子身上,更多的是與孩子討論自己的生活、工作、詩人和音樂家,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那些經驗及教育道理。請記住,父母永遠是最愛我們的人。

請從現在開始,對父母好點,理解他們的所有苦心。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4

在以前,人們不像此刻一樣有電話能夠方便人們來與遠方的家人交流,所以書信,便成爲了一種很好的方式。談起家書,《傅雷家書》這本名著肯定會浮此刻腦海間......

書的第一章說了不少作爲父親對自我孩子虐待的道歉話語,從中能夠看出來父親對孩子的濃濃愛意。在孩子走後,父母也表達出了自我的不捨之情,是啊,那畢竟是自我的骨肉啊,誰能捨得呢!在除夕夜,也僅有深深的思念。大人總是比孩子要有經歷的,於是自我便能夠告訴孩子各種關於學習的方法,幫孩子分析失利的原因,當在深夜,也不能擋住一個父親對兒子訴說的心境,爲孩子成熟而開心,與孩子討論自我的工作......這些不都是一個父母對孩子愛的表現嗎在這些家書中,每一封都有着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這足以體現對遠在他鄉的`孩子的關愛。每每當孩子來信,父母總是會上揚嘴角,熱淚盈眶的讀完那封期盼已久的家書。天下父母心。

想想自我在家裏的表現,對父母的話語有多少厭煩與氣惱,總覺得自我長大了,不用他們管了,可他們卻還是喋喋不休地嘮叨。其實這都是父母的愛,只是我們此刻還小,不能明白透徹。如果我們像傅聰一樣離開家裏,或許就會懂得父母了。我們平常對家人總是不滿,總是挑剔,卻從不曾注意他們漸漸白去的兩鬢,那是爲我們操勞的結果。家書的資料並沒有侷限在關心兒子身上,更多的是與孩子討論自我的生活、工作、詩人和音樂家,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那些經驗及教育道理。請記住,父母永遠是最愛我們的人。

請從此刻開始,對父母好點,理解他們的所有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