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15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不跪着教書》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範文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1

近幾日我又讀了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這本書中,讀着其中隨感故事,也讓自己對教師有了重新的認識,書中所說觀點也觸發我的心靈。

在第三輯《愛與敬重的閱讀》中談到理直氣壯談“教養”。對於教養這個詞語,估計很多人只能隨口而說,卻很難做到。在現今的學校,太過多注重學生的學科學習的成績,而忽略孩子的“教養”,而德育形式繁多,而又偏偏忽略了養成教育。

我們現在很多德育工作其實也就流行於形式,要求過高,做不到,不如放棄這樣的“高空作業”,還不如交給學生最樸實的東西。例如“不要做妨礙別人的事情”,看起來這是一個很低的要求,很多孩子都是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比如在學校,課堂上教師都要花費一點時間處理與教學無關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教師的辦公樓裏,學生在樓道上,大聲喧譁,旁若無人,老師若是制止,只是短暫效應,還會引發不滿情緒;在教學樓,更是肆無忌憚,追打皮鬧,吃着零食,聽着音樂,更有甚至,高年級的孩子能在老師的面前說粗話,目中無人,這些簡直就是悲哀。痛心於這樣的現實,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今後在文明社會也是寸步難行。

學生需要表率。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實:家長修養好的,孩子也比較文明;家長粗俗張揚的,孩子在學校惹的麻煩事也會不斷。寫到這,不禁想起放假前班級發生的一段小插曲:小A同學,在課堂上控制性很差,時不時接老師的話,拿同桌的學習用品玩,同桌還不敢與他爭搶,因爲家長會到學校找孩子的麻煩。班級時常丟失鋼筆,經查案斷定就是小A同學所拿,於是準備請家長到學校,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沒想到,孩子的家長,在老師面前對孩子進行拳打腳踢,髒話連篇,還和老師講理,沒有抓到孩子拿東西的手,就不要把這樣的罪名扣在孩子的頭上。你說,這樣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還有教養之說嗎?

學校有位老教師,也是我國小的老師曾經說過,他一生從事教育,他說並不是把優等生送進大學就萬事了,如果有的學生只不過是“高分低能”,以後還有改造發展的可能,如果是高分低德,那就是社會的垃圾。對於教養,我們不必遮遮掩掩,也不必去貼與時俱進的標籤,教育界就應當明明白白地提出“教養”的概念,國民素質的提高從娃娃抓起!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2

讀《不跪着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着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啓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着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着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書”,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爲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爲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爲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纔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着教書”,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着師能。嫺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啓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纔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書”,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爲了讓課堂成爲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啓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

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着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意味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爲本,育人爲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3

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本身本身就應該是一朵俏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貢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大概用一個牢固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本身來“照亮”學生。其實,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早在上世紀末就阻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稱頌教師。“爲了崗位拋棄做父親、做丈夫、做兒子的責任,我以爲他的情感雖不健全的,其價值觀也是賣弄的。”選自《模範如是說》——被“主流媒體”大肆頌揚的“模範”,也是跪着的人。

有人把教師比着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俏麗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師比着無私的春蠶,爲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還有人把教師比着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好的心靈;更有人把教師比着燃燒的蠟燭,燃燒本身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

我關心的.還是在我看到書名後就想弄懂的幾個問題:何謂“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又該怎麼教書?

書中並未對此作出系統的敘述,但透過那些零瑣屑碎的感言,不難窺見問題的答案:

“多年來,語文教師屈從於世俗的評價,憂饞畏飢,跟在別人後面馬首是瞻,教學上也搞‘無一句無來處’,言必稱宗師權勢鉅子。”選自《召喚氣勢派頭》——這是一種跪。

“有的教師,真像打手一樣,一天不入手打學生,他的骨頭就發癢,他們的人格猥瑣,生理昏暗……”選自《你爲何要開釋粗俗》——這是另一種跪。

“爲了崗位拋棄做父親、做丈夫、做兒子的責任,我以爲他的情感雖不健全的,其價值觀也是賣弄的。”選自《模範如是說》——被“主流媒體”大肆頌揚的“模範”,也是跪着的人。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4

最近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吳非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不跪着教書》,篇篇觀點鮮明新穎,振聾發聵,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

教師是一個人而不是神,也不是偉大的什麼蠟燭、園丁。教師就是教師,教師和學生是是一對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師應該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絕不能跪着教書。

坐下沉思,回過頭來再想想身邊的學生,其實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有光環,那些平日裏成績稍微差一點的學生,他們只不過是一個折斷了一隻翅膀的天使。但他們往往又是體育健將,繪畫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勞動的榜樣,守信的楷模………他們的品質往往會比學習好的同學還要好。作爲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平日生活中要及時總結和表揚他們的長處,要用他們的長處彌補他們的短處,要想辦法挖掘他們的潛能,然後再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注意力慢慢轉移到學習上來,從而激發他們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功中培養自信。

著名主持人楊瀾在培養小孩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我不期望我的小孩成績有多麼優秀,但是我希望她是一個開心健康的孩子,凡事有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也許孩子調皮搗蛋,但是換一個方向,他就是聰明伶俐,勇於冒險;也許孩子喜歡狡辯,凡事據理力爭,但這正說明孩子富有辯才,口才一流;也許孩子沉默寡言,內斂含蓄,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他有一顆心思細膩凡事都會替他人着想的美好心靈;也許孩子確定表現倔強,凡事唯我獨尊,但是你能否定將來做大事者不正是這樣勇於堅持自我,執着唯一的人麼?我表達的並不是說完全順着孩子的個性隨波逐流,我想說的是,順着孩子的個性去引導孩子成長。比如還是一團泥巴,那你就按照泥巴的特性幫他塑造成一個精美的陶具,而不是光亮的玻璃;如果孩子是一株小草,就不要拔苗助長逼迫孩子成爲參天大樹,而是讓他自由生長,感受小草的快樂,實現小草的夢想。

吳老師認爲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單地說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言簡意賅,把握住了現代“師道”的實質。課堂中我們要有激情,這種激情勁兒很重要地來自言辭,不僅僅是將預先準備的內容表達地流暢、有韻味,更多的還是對隨機出現的問題能接過話題闡釋和借題發揮,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學生怎麼會厭學呢,學生喜歡有激情的老師,喜歡有激情的課堂,我們得靠激情感染學生。我們要和學生對話溝通,要展現所教學科的內在魅力,體驗老師的妙趣橫生。

你看,這將是一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我們現在所做的不僅僅是傳播,更是創造,傳說人本來是泥做的,因爲得到一口靈氣而開始了生命,也許經後我所做的就是要傳承這股靈氣,讓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學個性的教師,他們的課往往體現着一種獨立思考的意識,展現自己的學養;而一個不善於思考問題的教師,只能做“傳聲筒”。

我們要做站直了的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不斷的學習,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底蘊和智慧,勇於創新,勇於挑戰。同時也要讓學生不斷地發現人性美,做一個正直的、真誠的、寬容的、有愛心的、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