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推薦)

讀後感4.67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推薦)

《我與地壇》讀後感1

一個平淡又忙碌的週末又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那間舒適的房間,心裏依然留戀着那未看完的電視劇。

爸爸把車從車庫裏推了出來,我剛要上車,媽媽一把拽住了我的手,說:“多穿點衣服,不要吃不衛生的東西……”我掙開母親那雙粗糙的手,冷冷的丟下三個字:“知道了。”

伴隨着發動機的響聲,我甩開了母親的嘮叨。不經意地往車外望了幾眼,母親依然站在那裏,她的身影顯得很憔悴。車子漸行漸遠,在周圍參差的建築物的陪伴下,我逐步踏上了回校之路。但這也意味着我又要在學校呆上一個月了。

我不知道母親何時進了屋,但我知道,她一定朝我離去的方向望了好久。但那時的我和史鐵生一樣,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並不會顧及身旁一切美好的事物。

時間過的飛快,忙忙碌碌只能夠,一個月就在上課下課間過完了。但我並不急着回家,在校門口坐上爸爸來接我的車,我又回家了。

坐在車上,沒有心思去欣賞窗外的風景,而是專注於爸爸手機上那些小兒科的遊戲或沉浸在車裏的.音樂聲中。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擡頭,已是到了家門口。往門口一看,一個瘦弱的身影矗立在風中。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媽媽是整整一個月,就這樣站立着,站立着,爲了一個人,爲了那份牽掛。

下了車,我依然表現出隨意,並極力地裝出一副很灑脫的樣子,完全不理會她的言語。任憑她如何的關心我,也任由她喋喋不休地問這問那,對於母親的所有問題都用一個“還行”來應付。母親便會很不開心,可她永遠重複着她的關心。

漸漸的我長大了,她的嘮叨也越來越少了,可是我知道這次我真的聽進去了,聽進了她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我在自己的心裏,生平頭一次對自己說:“母親的確很關心我,很辛苦。”

在讀了《我與地壇》之後,我內心很有感觸,母親極力想去了解我,進入我的世界,可我總是把她拒之門外。也就在這時我纔想起,自從我上學到現在,母親爲我煩了多少神。我每一次離家,她又是多麼地牽掛,她又在門口的風中守望了多少次。想到這裏,我不禁有些慚愧。這麼多年來,母親對我百般地呵護,可我卻總以一副不在乎的態度去迴避她,而她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我,包容我的任性。

自此,我決定不再那麼倔強。我會努力打開自己的心房,讓母親走進來,讓我的生活從單調的黑白色變成繽紛的彩色。

《我與地壇》讀後感2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

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

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說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爲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爲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

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爲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爲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3

在我的黃金時代很幸運的讀到了史鐵生的書,在我國中的語文課本上曾有過他的文章,可當時畢竟年少,沒有讀懂。現在的我處於一個不懂愁卻強說着愁的年紀,天天憂鬱着,但偶然之間讀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猝不及防地被他深沉的情感所淹沒。

翻開《我與地壇》,我對自己說好好看吧。看看那些被時光所剝蝕的浮誇的琉璃,看看那些被風霜所淡褪的硃紅,看看那些依舊蒼幽的古柏……他的文字是如此的乾淨,而他的思想又是如此的坦蕩,就像他所說的:“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散烈烈朝暉之時。”

命運雖然是如此的不公,卻沒有擊跨強者。我本無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蕩回望“生”的'事實,又磊落地面對“死”的結果。而我又似乎明白,也許經歷命運不公的打擊,纔可以變得堅強不屈吧。

我們誰不是帶着一顆脆弱的心來到了這個世界呢,現在的我們看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懵懂無知的少年,我們正處於熱血的青年,在象牙塔中的我們不諳世事,看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春般的花紅柳綠。當我們走出塔去,才發現命運的不公。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殘酷,命運反覆無常,人生路漫漫,荊棘密佈,人生終會走向孤獨,與命運抗爭,你不一定幹過上帝。但是我們不與命運抗爭就會成爲命運的奴隸。

與命運抗爭,做一個鬥士吧。正如史鐵生所說的:“若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這是屬於他的抗爭,我們也應該像一個鬥士一樣,不甘於平凡,不向絕望低頭,追求人生的至真,追求超脫命運的理想,就像我自己一樣,種種原因來到了一個荒蕪的沙丘,不甘於被風沙掩埋,所以去反抗命運讓沙丘變成一個綠洲。不甘於命運,與命運鬥爭,或許只有那些正在反抗的心靈纔會明白,何謂鬥士的意義。

向死而生,愛這個世界吧。不論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我們始終要愛這個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愛這並不完美的人生,不論未來的路通往何方,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快樂幸福也好,痛苦折磨也罷,認真享受這個屬於你我的世界,拼命抓住生命那道微弱的亮光。

黃金時代的你我,幸運的生活在當下,我們青春韶華,我們經得住命運的磨礪,用我們的真誠和坦然去面對命運吧,至少我們行走在這世間,不畏黑暗,不覺羞愧。

《我與地壇》讀後感4

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雙腿殘廢;當輝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時刻,母親卻永遠地合上了雙眼。作家史鐵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難經史鐵生咀嚼,竟煥發出神奇、瑰麗的光彩,痛苦讓它如此美麗。

《我與地壇》表達的人生哲理對任何人都有意義,不管你是富有還是貧窮,美麗或醜陋;不管你是智者還是愚人,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當今社會有些人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了逃避的態度,重讀《我與地壇》有着積極的意義,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裏獲得了某種啓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我們知道,對於生命,作者也曾經消沉過,但最終還是在死亡的邊緣堅強的掙扎,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着我:“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每一秒鐘我們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毀舊有的印象”。就個體而言,人最終都會走向死忙,是個悲劇,“年年歲歲花相識,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確實在年年變老,任何生命都終將逝去,但對於整體而言,生命是綿延不息的,秋冬季節百花凋零,但來年的陽春三月又蓬勃生髮;上一輩的肉體生命在不斷消亡,但下一代嶄新的生命又在茁壯成長。生命的車輪總在不停地前進,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生命其實是個不斷輪迴的過程,生命不會因爲死亡而永遠消失,而是醞釀着另一段生命的開始人生的魅力正在於人生的短暫,我們每個人手中的這張生命車票是有期限的,我們要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呢?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顏真卿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青春的身姿永遠是充滿張力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永遠保持陽光的心態,塞繆爾曾說過:“青春是心境,不是年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們華髮叢生、皺紋密佈、身軀佝僂,老態龍鍾,但衰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容顏,不老的永遠是我們的心靈和思想。

《我與地壇》讀後感5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先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先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先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說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爲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爲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爲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爲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少年不識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也算到了春衫涼薄的年紀,我終是初識層樓滋味。少年人獨有的多愁善感幾番飄蕩後凝成了對未來的悵然和猶疑,點點思緒漫天而下,我在這中獨自徘徊。

就在這樣一個年紀,這樣一個心情,我遇到了《我與地壇》。

史鐵生,對這個人我並不是毫無記憶。國中語文課本上,晃晃悠悠的風扇聲下,我曾短暫地接觸到他。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殘疾,年輕時就不幸曲於病牀和輪椅。

十幾歲就癱瘓在牀後他也曾陷入沉寂跌進深淵。他說,在進病房前他就想好了,要麼治好,要麼死。只是,當生死大問真的擺在面前,他發現生命遠沒有那麼簡單。

他沒有死亡,卻心如死灰。

加繆曾說,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着傷痛活下去。

好在,三十多歲時,他遇到了地壇——生命中的棲息地。“在這園子裏坐着,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說:孩子,這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她爲史鐵生,把什麼都準備好了。同爲生命寄託,朱自清的荷塘多了幾分浪漫,郁達夫的北平的秋多了幾分雅緻。史鐵生的園子,是古樸的,是厚重的,是一種生命沉澱後的大氣。

他是帶着苦悶的壓抑的黑。

他更是帶着思考的厚重的黑。

天地初開,山披縞素;日升日落,雲捲雲舒;周而復始,生生息息。有人意氣風發,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有人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有人不肯過江東,亦有人隔江猶唱後庭花。人流熙熙攘攘,走過浮生萬夢,最終仍歸爲平靜。

最是平靜。

他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他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在生命大痛人生大問之前,我的無病呻吟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誰說,這孩子不是我呢?”

不必徘徊,不必悵然。生命中重要的是你記住了什麼,又是如何銘記的。迎着朝陽,夢着霞光,那個孩子就是我。只希望,生而爲人,生而爲衆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7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爲“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爲,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纔有活着是爲了什麼,爲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爲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爲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

有哪一位母親不爲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爲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裏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叫幸福,人人都希望擁有她,實際上人人都擁有她,有的人卻總認爲自己不如他人幸福,那是因爲沒有去發現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什麼?自古至今人們有着不同的內容和解釋。在辭海中幸福是人們在得到幸福後的一種感受。我認爲不然,它不僅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經過。

《我與地壇》讀後感8

這本書是因爲原來語文書上《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就一直想讀的書,後來用百度閱讀讀了一半,因爲我不喜歡看電子書,就一直想看實體書但是沒有看,正巧語文課讓寫讀後感,正好書單裏有這麼一本沒看過且想看的書。我本身對於散文並不是很感興趣,畢竟散文很平淡,不想小說一樣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但是一直都想看看史鐵生的生活和對於人生的感悟會是怎樣的,我不否認這裏會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因爲他是一名殘疾人。

史鐵生對於兒童心理的剖析更是令我震驚。《我的幼兒園》一文中,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分陣營玩遊戲,其中會有叛徒,爲了避免懲罰,還會去討好、奉承領頭的孩子,一個小小的幼兒園就是成人世界的縮影。《M的故事》更是令人同情。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女孩無心的一句言論,被同伴喊罵說是反動,小女孩沒有了朋友,一家人都擔心會被大喇叭通報。爲了能和夥伴玩,她悄悄拿出家裏的糖分給那些孩子,他們得到一塊糖還不足夠,還不斷威脅要求更多。我看到這裏很是氣憤,長大後的小女孩說,她給其他人糖,是爲了讓他們離開,家長也可能發現糖少了,但是沒有人說出來。童言無忌但卻傷人。

史鐵生對感情的描寫也是很感人的。最經典的就是《秋天的懷念》,“我”與妹妹之間對母親的懷念,雙腿剛剛殘廢時“我”對母親態度不好的愧疚。還有母親去世後,舅舅沒能看到母親最後一面的'遺憾,令人動容。史鐵生說自己人生的主題是“殘疾與愛情”,可書裏對於愛情的描寫是含蓄的,我從書中看到的,卻是友情帶來的他對生的希望。史鐵生臥病在牀期間只希望有朋友來看他,朋友之間互相玩鬧,便可暫時忘卻痛苦的現狀。朋友們也情深意重,一有時間也常去看望他。醫生對他也很好,爲他轉到好一點的病房裏。他的寫作之路,也是由朋友柳青的一句話開啓的。作家朋友們也會送給他更好的輪椅。友情的力量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史鐵生作爲長期在死亡線邊緣遊走的人,書中的內容不免過於沉重,有些東西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描寫敘述出來的,而且一些深奧的思想也難以讀懂,有些晦澀。史鐵生在《想念地壇》中也寫道,有人也會去北京的地壇去看他,或去像作者一樣尋求寧靜。但是地壇如今已經改變,那個寧靜的地壇已經一去不返。而且,“我與地壇”中的地壇並不單純只是一個建築,而是作者內心的寧靜之處。史鐵生不在地壇,但地壇在史鐵生。

但是這本書確實讀的還是有點艱難的,果然我還是不太喜歡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