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電影《卡羅爾》我們看什麼

電影2.94W

被媒體褒讚的年度好片《卡羅爾》終於如期而至,不僅僅是因爲百合的題材,更因爲布蘭切特的奧斯卡範兒。媒體曾有言,布蘭切特在卡羅爾中的眼神舉止讓人分分鐘有變彎的可能,這位奧斯卡的常客用她的精湛演技在影迷心中刻下了經典的貴族符號。

電影《卡羅爾》我們看什麼

《卡羅爾》並不算是一個標新立異的故事,演繹同性之愛男有催淚的《斷背山》《Trip》,女有唯美的《自梳》《遊園驚夢》,更別說《植物學家的女兒》《蝴蝶》《面子》《花吃了那女孩》《刺青》《四角關係》《同心難改》等後期一系列國內外的同類經典。既然如此,那麼從《卡羅爾》中我們還能看什麼?

「從模糊到清晰,愛無反顧」

我向來喜歡更感性的方式寫影評,因爲我總覺得所謂的拍攝技巧,畫面的唯美多爲了更好的內容呈現,更何況學院派喜歡用技巧裝一把懂電影的X。即使我學過電影理論裏那些冰冷的“移軸”“反打”“蒙太奇”,但我仍然不覺得電影的技巧有多麼讓人流連忘返的神奇,真正神奇的永遠是,當你看完了一部好電影以後,它要表達的思想在那個時刻入了你的心…

然而我又不得不自相矛盾的從拍攝的角度提一下《卡羅爾》,因爲看完整部電影之後,能夠銘記於心的第一印象便是關於拍攝的。

電影爲了凸顯年代的特質,全部用了灰暗復古的色調,再加上樸素的街景,讓人一下就重回到那個相對保守桎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紐約。

當百貨店的店員特瑞絲不知所以的愛上貴婦卡羅爾之後,所有她看到的世界都被一層玻璃阻隔開始變得虛幻不清晰。如果說隔着相機取景框看到的卡羅爾是特瑞絲心中夢幻的未來,那麼透過模糊的車窗、模糊的咖啡店窗看到的卡羅爾則是她看不清楚的現在。那些模糊的窗,將慾望與現實區隔成兩個不同的世界,等着她聽從心靈的驅使或倒戈。而特瑞絲偏偏選擇了前者,因爲於她而言,愛就是一眼定情的瞬間,就是情不自禁吻下去的勇氣,就是無法剋制的想念和那張永遠定格在心底的相片。所以,當特瑞絲最終選擇了堅定的走向卡羅爾時,影片最後一幀畫面如雨後晴天般清晰豔麗。

「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

無論同性還是異性之愛,任何美滿結局都是編劇討好所有觀衆的手段,也是驅動社會更加寬容和理解,和諧美好的'正能量。我不想評價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的設計,我只想提及卡羅爾那段觸動我的信裏的字句。

當卡羅爾選擇悄然離開去爭奪女兒撫養權的時刻,特瑞絲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吧,她從車上衝下來,在草叢中大吐特吐;她靠在車窗上,目光呆滯的望着窗外;她躺在車子後座上,無助的抱着自己的雙肩…那種彷彿世界都失去了色彩的心痛會讓人感同身受。然而,讓人更加無奈的憂傷則是卡羅爾信中的告別:PleasebelievethatIwoulddoanythingtoseeyouhappy,andsoIdotheonlythingIcan…Ireleaseyou.

(請相信只要你開心我願意做任何事,然而此刻我唯一能做的是…還你自由。)

之所以寫下原文,我想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吧,之於我,這或許是最刺痛的表達。

因爲愛而放手該是這世界上最殘忍的告別方式,然而,快樂可以留在記憶中,而痛苦卻會相伴始終。所以,因爲我愛你,不願你受一點兒苦,不願你因我而痛,你的心該是自由的,所以我還你自由…

當卡羅爾拋下一切跟隨自己的心重尋特瑞絲的時候,她只說了一句“我愛你”…因爲義無反顧是一種愛的選擇,而篤定堅持同樣也是。幸運的是,特瑞絲的勇敢和純粹配得起卡羅爾的愛,所以愛也不再是枷鎖,自由纔會閃光。

我想原著派翠西亞·海史密斯之所以取名叫做《鹽的代價》也是爲了詮釋什麼樣的愛才叫刻骨銘心。

標籤:卡羅爾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