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

清明節1.06W

導語: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以下是《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及參考!

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

篇一、《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

本課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由來。本節課是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字詞,從整體上感知清明節是怎樣來的。並對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割肉奉君進行學習,感受介子推的人格!

在與學生學習這一課時,我認爲我的以下幾點做的比較成功:

其一,我的教學思路清晰。整節課就三大板塊,由易到難,逐層深入。先引導學生學習字詞,在學習詞語時自然過渡對第二板塊——抓住本文的重點詞語“弄清清明節是怎樣來的?”而後將目光聚焦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其二,抓住重點詞句,層層推進突破課文重難點。課文較爲長,學生對課文又很生疏的情況下,弄清“清明節是怎樣來的”的這個問題就顯得較難。爲了降低學習難度,我首先將清明節的由來故事情節劃分爲三個階段,即,重耳流亡期間;重耳當上了晉文公後;介子推死之後。然後我就將每一階段的關鍵詞語,也就是本文的重點詞語展示在課件中,讓學生在這些重點詞語的提示下,一步一步弄清清明節的由來。其實這也是將那麼長的課文濃縮成了三段話,老師又根據這三段話把它濃縮成一段話,讓學生自由朗讀,把清明節的由來讀成一句話(清明節是晉文公爲了紀念介子推的。),繼而又讀成一個成語。(感人肺腑),抓住“感人肺腑”理解其意義,老師順勢引導,文中誰最讓你感動,他的什麼讓你感動,自然就引出文章的兩處重點內容:(1)——介子推割肉奉君;(2)介子推以死明志。最後將目光聚焦到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所做所說讓人深深感動。老師做相應的板書。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

其三,要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次學生在讀課文時,都是有目的的去讀,帶着問題去讀,不動筆墨不讀書。同時及時總結學習方法。比如,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弄清清明節是怎樣來的,我及時告訴了學生這一學習方法。當然,其它在關注學生學習效果,並且及時的運用了激勵手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等方面我也做的不錯。

教學永遠也是有缺憾的藝術。縱觀本節課,我覺得我在引導學生說說清明節的由來時我完全可以多找些學生來說,這樣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介子推的言行如何感動讀者上不夠成功。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打動人心,假如我再上這節課,我應該在引導學生理解之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試着先在下面自由讀一讀,同時引導學生讀時想突出介子推的不自私,還是他爲國爲民,還是想表現他說話時的的真心誠意,發自內心。那麼,學生就會有意識地讀好某個詞。這樣,才能真正讀出味道。

總之,我以後還會繼續努力,多多學習!

篇二、《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個感人肺腑的古代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晉文公想封介子推爲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爲了躲避當官,介子推揹着老母親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於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圖富貴。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爲清明節。介子推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着晉文公執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百姓安居樂業,也十分懷念介子推。

因此,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爲我國的傳統節日。本文語言樸實,故事曲折,引人入勝,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新性思維的。本課設計時我從問題入手,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爲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學習讀第一段,隨機處理“傳統節日”“感人肺腑”等詞。在指導學生分角色讀好君和臣的對話。重點理解介子推的話“做治國安邦的清明國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內涵。在引導學生聯繫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社會現實,讓學生談出自己對“清明”的理解。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一一回絕”“放聲慟哭”所表達的內容,認識介子推拒絕做官,不圖回報的高風亮節。還有,對重點的句子感悟,也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 在學習課文時,我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來理解課文:

1、介子推割肉煮湯給重耳吃,他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麼?

2、晉文公做到了嗎?你從哪兒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給晉文公的書,你是怎樣理解的?結合插圖、聯繫課文內容來理解感悟,認識到這份書表明了介子推對晉文公的希望,希望他多想些之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清明的國君。寫書中有幾個重點詞語知道學生揣摩理解。比如:“奉”、“盡”、丹心”、但願、“主公”.學生從介子推的割肉奉主,以及寧可被燒死,也不做官,來體會他那種不圖回報,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崇高品質。

整節課師生在七嘴八舌的混響聲中,過濾和沉澱開啓心智的思考,語文課堂成了一個激情、智慧、靈感、創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臺。目標完成得不錯,但我仍有一種“空”的感覺,感覺課文深入的不夠,這可能與學生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少有關,但更多的是我對教材的挖掘還是不夠深。

篇三、《清明節的由來》教學反思

這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於清明節由來的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故事。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後來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爲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爲了躲避當官,介子推揹着老母親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於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圖富貴。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爲清明節。介子推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着晉文公執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百姓安居樂業,也十分懷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爲我國的傳統節日。

本課設計時我從問題入手,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爲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學習課文時,我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來理解課文:1、介子推割肉煮湯給重耳吃,他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麼?2、晉文公做到了嗎?你從哪兒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給晉文公的書,你是怎樣理解的?重點理解 “清明”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爲不做昏君,做個清正、廉明、勤政的國君。)從介子推的割肉豐主,以及寧可被燒死,也不做官,來體會他那種不圖回報,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高風亮節。

整節課雖然看似目標完成得不錯,但我仍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爲總覺得還有那麼一些學生, 他們好像都是在雲裏,霧裏似的。